萧旭:朝鲜本《龙龛手鉴》“[舟厥]”字疏证

萧旭:朝鲜本《龙龛手鉴》“[舟厥]”字疏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朝鲜本《龙龛手鉴》“[舟厥]”字疏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朝鲜本《龙龛手鉴》“[舟厥]”字疏证


朝鲜本《龙龛手鉴》“𦪘”字疏证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1. 朝鲜本《龙龛手鉴》新增“𦪘”字,云:“𦪘,具月切,𦪘头船也。”此释义为后世俗字书所承袭。《字彙》:“𦪘,𦪘头船也。”《重订直音篇》卷5:“𦪘,音掘,𦪘头船。”《精刻海若汤先生校订音释五侯鲭字海》卷11:“𦪘,音厥,𦪘头[船]也。”[1]《新校经史海篇直音》卷7:“𦪘,音厥,𦪘头船也。”[2]《篇海类编》卷16:“𦪘,其月切,音掘,𦪘船头。旧本音厥。”[3]《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卷11:“𦪘,具月切,𦪘头船也。”[4]“具月切”与“其月切”音近,记录的是一个音,但介音不同,作“具月切”更準确。
2.《龙龛手鉴》释义“𦪘头船”,陈飞龙《〈龙龛手鉴〉研究》、郑贤章《〈龙龛手鉴〉研究》皆无说[5],余所知有二说:
(1)明人张自烈曰:“𦪘,旧注音掘,𦪘头船。按《幽明录》云:‘阳羡小吏吴龛乘掘头船过溪,获五色浮石,取之,石变为女。’见虞世南《北堂书钞》。今繫舟木曰橛,古谓之𤖁(牂)牁,俗因加舟作𦪘,与橛同,非船名也。”[6]
(2)梁春胜曰:“训‘𦪘头船’的‘𦪘’,亦当同‘橛’,《全唐诗》卷890张志和《渔父》:‘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宋范成大《题米元晖吴兴山水横卷》:‘只欠荷花三十里,橛头船上把渔竿。’‘𦪘头船’应当就是‘橛头船’,‘𦪘’是‘橛’的涉义换旁字。‘橛头船’是一种尖头小船,以其头似橛,故名。”[7]
张自烈不知“𦪘头船”之义,因而改作“橛”,认为是繫舟的木桩,否定旧说“船名”。《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新旧二版《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𦪘头船”、“繫舟木”二说并取,照钞字书[8]。《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除此二说外,又据《篇海》“𦪘,船头”增加“船头”一义[9]。余所见《篇海》万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并作“𦪘,𦪘头船”,不作“船头”,疑《大汉和辞典》误钞其文,因而误立义项,《中文大辞典》不覆核原书,又沿袭其误。
3.张自烈所引刘义庆《幽明录》,今已失传,《书钞》卷137、《御览》卷52引并作“掘头舡”[10],《初学记》卷5引作“掘头舟”[11],《述异记》卷下亦作“掘头船”。张志和《渔父歌》,《全唐诗》卷308、890、《唐诗纪事》卷46作“橛头船”,《全唐诗》卷29、《乐府诗集》卷83作“掘头船”,《正统道藏·正乙部》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8、《类说》卷60、《敬乡录》卷1引作“撅头舡”。唐·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卷9:“大师云:‘此犹是掘头无首尾。’”明·王世贞《宛委余编四》:“王僧虔用掘笔以避名似,若以为拙字之误,非也。字素短而无锋者曰掘。《幽明录》王明儿鬼云:‘邓艾今在,尚方磨十指垂掘,岂有神?’又《搜神记》载荀序十岁于青草湖船落水,已行数十里,洪波淼漫,少顷,一掘头船渔父送还之。张志和《渔父词》作‘撅头船’,盖掘与撅通也。今俗语短盆物亦曰撅头。”[12]方以智《通雅》卷49引《卮言》说略同[13]。王世贞另撰有《艺苑卮言》,未检得,疑方氏误记出处。是方氏赞同王说也。王氏所引《幽明录》,今见《太平广记》卷320引,“磨”作“摩”,其下有“铠”字[14]。王僧虔事,《南齐书·王僧虔传》:“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拙笔书。”[15]《永乐大典》卷6832引作“掘笔”,《通志》卷137、《诗林广记》卷10、《墨池编》卷3亦作“掘笔”,唐·李绰《尚书故实》作“橛笔”,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作“撅笔”。王氏所引《搜神记》,出《搜神后记》卷3[16],非干宝书也。
4.“𦪘”与“掘”、“橛”、“撅”并是同音记字。“𦪘”之言短也,“𦪘头”犹言秃头、短头。以其是舟名,故改易其义符,从“舟”旁作“𦪘”,是秃头小船的专字。唐·杜甫《破船》:“故者或可掘,新者亦易求。”仇兆鳌注:“船去头尾者,江南谓之掘头船。”[17]王世贞解“掘笔”云“字素短而无锋者曰掘”,又引当时俗语“短盆物亦曰撅头”,皆得其谊。“掘(撅)笔”又犹言秃笔,亦取短为义。《新唐书·李繁传》:“从吏求废纸掘笔,着家传十篇传于世。”清·厉鹗辑《南宋院画录》卷1引邹德中《绘事指蒙》:“撅头描,秃笔也。”“掘(撅)头”亦作“獗头”,敦煌写卷P.3906《碎金》:“獗头:居靴反。”[18]P.2717《碎金》:“人獗头:居靴反。”[19]其本字当作“𡲬(屈)”,《说文》:“𡲬,无尾也,从尾出声。”又“趉,走也。读若无尾之屈。”《玉篇》:“𡲬,短尾也。”《集韵》:“𡲬、屈,《博雅》:‘短也。’一曰无尾,或省。”无尾则短,故屈有短义。《韩子·说林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淮南子·说山篇》:“走不以手,缚手走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20]《易林·睽之升》:“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皆正用本义。《初学记》卷29引何承天《纂文》:“獟、猘、䂏,屈尾犬也。”[21]《广雅》:“䂏,短也。”《玉篇》:“䂏,犬短尾。”尤“屈尾”为“短尾”之确证[22]。《梁书·侯景传》:“天监中,有释寳誌曰:‘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23]“掘尾”即“屈尾”。《汉语大词典》解“掘尾”为“翘尾巴”[24],非是。《太平广记》卷458引《岭南异物志》:“俗传有媪(温)妪者,嬴秦时尝得异鱼,放于康州悦城江中,后稍大如龙,妪汲澣于江,龙辄来妪边,率为常。他日,妪治鱼,龙又来,以刀戏之,误断其尾。妪死,龙拥沙石坟其墓上(土),人呼为掘尾。”[25]刀戏龙尾,故称为“掘尾”,言短尾,其义甚显豁。“掘尾”音转亦作“兀尾”,《隋书·五行志》:“兀尾狗子始着狂,欲死不死齧人伤。”“兀尾”即《梁书》之“掘尾”。唐·张读《宣室志》卷7:“‘东方有兔,小首兀尾’者,叙君之名氏。东方,甲乙木也。兔者,卯也。卯以附木,是柳字也。小首兀尾,是光也。”此拆字法,把“光”拆作“小”、“兀”二字。《太平广记》卷392引作“元尾”,《全唐诗》卷875同,形之譌也。
《说文》:“柮,断木也。”又“崛,山短高也。”《方言》卷13:“𠭴,短也。”郭璞注:“蹶𠭴,短小貌。”《玉篇》:“𠭴,吴人呼短物也。”又“䂐,短也。”《集韵》:“㭾,断木也。”又“崛,《说文》:‘山短高也。’或书作崫。”又“𡲗,《埤仓》:‘短尾犬也。’”《字彙补》:“𥏘,𥏘𥏘,短貌。”字或作“叕”、“掇”、“䆯”、“䫎”、“惙”、“棳”、“蝃”,诸字并同源,中心词义皆是“短”。字或作“厥”,《玉篇》、《广韵》并云:“厥,短也。”方以智《通雅》卷49:“末厥,犹言短后也。刘贡父《诗话》:‘今人呼秃狗为厥尾,衣短后亦曰厥,故欧公记陶尚书《诗语》“末厥兵”。’”[26]王念孙曰:“今俗谓‘短见’为‘拙见’,义亦同也。”[27]今语“拙文”、“拙稿”,亦取“短”义,言其见识短浅。章太炎曰:“今江淮浙西于物之短者称为‘短𠭴𠭴’,或曰‘秃𠭴𠭴’。”[28]今吴方言犹谓“短小”为“一𠭴𠭴”、“鬼𠭴𠭴”、“鬼𠭴头”,吴音读如捉[29]。
5.繫舟之木曰橛,指短木桩[30],取义虽亦是“短”,而与“𦪘”所指不同,不是一字。宋·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39:“其词第二句元是‘撅头雨细春江渺’,余谓仲宗曰:‘撅头虽是船名,今以雨衬之,语晦而病。’”“𦪘头船”是船名,庸何疑乎?“𦪘头船”也称作“断头船”,宋·释惠洪《林间录》卷上:“断头船子下扬州。”《续古尊宿语要》卷3:“断头船子任风飘,昨夜篱头吹筚𥷑。”又称作“平头船”,《全唐诗》卷798孟蜀花蘂夫人《宫词》:“平头船子小龙床,多少神仙立御傍。”《正字通》之说非也。梁春胜说“‘𦪘头船’应当就是‘橛头船’”不误,但他不知其命名之由,认为是“一种尖头小船,以其头似橛,故名”,抑望文生训乎?



[1]《精刻海若汤先生校订音释五侯鲭字海》卷11,明刻本。其释义当脱“船”字。
[2]明嘉靖刻本《四声篇海·新校经史海篇直音》卷7,明嘉靖刻本。
[3]宋濂撰、张嘉和辑《篇海类编》卷16,明刻本。《字学呼名能书·涓韵》“𦪘”亦音其月切。
[4]《四声篇海·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卷11,明万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同。
[5]陈飞龙《〈龙龛手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初版。郑贤章《〈龙龛手鉴〉研究》,湖南师範大学出
版社2004年版。
[6]张自烈《正字通》卷8未集下《舟部》,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35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页。洪亮吉以为“今繫舟木曰橛,俗加舟作𦪘”出自《北堂书钞》,陋甚。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3《释舟》,光绪三年洪氏授经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7]梁春胜《大型字典疑难字续考》,《汉语史学报》第13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290页。
[8]《康熙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057页。《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984页。《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8页。《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0页。《中华字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第2版,第1276页。
[9]诸桥辙次《大汉和辞典》(修订本),大修馆书店昭和61年版,第9851页。《中文大辞典》,华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2014页。
[10]《御览》据景宋本,四库本作“棹小船”,盖臆改。
[11]《初学记》据古香斋本,四库本作“操小舟”,盖臆改。
[12]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159《宛委余编四》,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549--550页。
[13]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3页。
[14]“铠”当是“剀”借字,亦磨也。《说文》:“剀,一曰摩也。”字亦作硙,《方言》卷5:“硙,或谓之䃀。”郭璞注:“硙,即磨也。”字亦作㧉(扢)、刏(刉)、𧰙、𠟣、矶。
[15]《南史》、《书断》卷中、《文房四谱》卷1同。《文房四谱》据十万卷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本作“掘笔”。
[16]《御览》卷769引《续搜神记》同。“《续搜神记》”是“《搜神后记》”异名,旧题东晋陶潜撰,其书多有陶潜身后之事,固是僞托,然亦宋代以前旧籍也。
[17]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3,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22页。
[18]S.6204《碎金》、P.2058《碎金》同。
[19]S.619V《碎金》注音“居”误作“君”。
[20]《御览》卷394引作“挫尾”。挫读为矬,《广雅》:“矬,短也。”参见萧旭《淮南子校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531页。
[21]《御览》卷904引同。
[22]“䂏”与上引《韩子》之“翢”一声之转,《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韩子》作“周”。《御览》卷928引《庄子》:“周周衔羽以济河。”亦作“周”字。《集韵》:“㹦,犬之短尾者。”无缘之衣(即短衣)谓之裯、𧜣,短尾之犬谓之䂏、㹦,短尾之鸟谓之翢、周,无缘之斗谓之刁,其义一也。小船谓之𦩍、舠、𦨣,小鱼谓之鲷、鮉,小儿留髮谓之䯾、髫,亦皆取短义。王念孙曰:“《玉篇》:‘䂏,犬短尾。’字亦作刀,俗作刁。《晋书·天锡传》韩博嘲刁彝云‘短尾者为刁’是也。《说文》:‘𧜣,短衣也。’《方言》云:‘无缘之斗谓之刁斗。’义并与䂏同。”钱大昭曰:“《释名》:‘𦩍,貂也。貂,短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钱大昭《广雅疏义》,并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页。
[23]《南史》同。
[24]《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0页。
[25]《太平寰宇记》卷164、《方舆胜覧》卷35引《南越志》“媪妪”作“温氏媪”,是知此文“媪”为“温”形误。“温妪”即“温氏媪”。“温”其姓也。“上”为“土”形譌,《太平寰宇记》卷164引《南越志》作“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治鱼”之“治”读平声。
[26]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书》笫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4页。所引刘贡父《诗话》见宋·刘攽《中山诗话》。
[27]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
[28]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29]以上参见萧旭《敦煌写卷〈碎金〉补笺》,《东亚文献研究》总第4辑,2009年6月出版,第38—39页;收入《群书校补》,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1325--1326页。这裏有所增订。
[30]《通典》卷160:“军行渡水……又用挟絙,以善游者繫小绳先浮渡水,次引大絙于两岸,立大橛,急定絙,使人挟絙浮渡。”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