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旭:“蛇矛”考

萧旭:“蛇矛”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蛇矛”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蛇矛”考


“蛇矛”考
萧旭
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1.古说部有“丈八蛇矛”之语,“蛇”俗字亦作“虵”。《晋书·刘曜载记》:“(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虵矛。”又“陇上歌之曰:‘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虵矛左右盘。’”《御览》卷280、312引《晋书》,又卷465引《赵书》、卷496引和苞《汉赵记》并同,《资治通鉴》卷92取其文,亦同;《御览》卷353引《赵书》、《乐府诗集》卷85作“蛇矛”。
关于“蛇矛”,有以下之说法:
(1)史炤曰:“蛇矛:上食遮切,下莫浮切,矛如鋋而三廉。”[1]
(2)胡三省曰:“师古曰:‘鋋、銕、杷,短矛也。’孔颖达曰:‘《方言》云:“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鉇,或谓之鋋,或谓之鏦,其柄谓之矜。”’鉇音蛇,晋陈安执丈八蛇矛,盖蛇即《方言》之所谓鉇也。”[2]
(3)王夫之曰:“若‘夷矛’之长三寻,古尺二丈四尺,当汉尺一丈八尺,所谓丈八鍦(自注:音“委蛇”之蛇)矛也。《陇西健儿歌》:‘丈八蛇矛左右盘。’鍦、蛇、夷三字通用。今尺丈六尺有四寸,后世骑步或用之。”[3]
(4)徐灏曰:“矛刃曲折宛延,故谓之蛇矛。”[4]
(5)沈伯俊、谭良啸曰:“蛇矛,并非矛头弯曲如蛇形,而是指整个兵器长一丈八尺,如蛇形。”[5]
(6)李祥林谓“蛇矛”是“矟矛”音近讹误,引《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以证之[6]。
(7)韩吉辰曰:“猛张飞挥舞的‘丈八蛇矛’,是因为矛曲如蛇,故名。”[7]
(8)郭醒曰:“‘丈八蛇矛’顾名思义,长度为一丈八尺,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也要四米多点的长度,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短矛,因此胡三省的解释应该是错误的。”[8]
(9)胡宏文曰:“在古代,矛的造型大同小异,统称为‘夷矛’。‘夷’就是‘消灭’、‘杀害’的意思……‘蛇’与‘夷’是同音字。”[9]
诸说有对有错,下文考辨之。
2.《说文》:“铊,短矛也。”
字或作“鍦”,《方言》卷9:“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或谓之鋋,或谓之鏦。”《广韵》:“鍦,式支切,短矛。铊,上同。又食遮切。”
字或作“𥍢”,《广雅》:“鏦、矟、𥍢,矛也。”《玉篇》:“𥍢,式之切,短矛也。”《集韵》:“鍦,或作𥍢。”段玉裁曰:“按:鍦卽铊字,《广雅》作𥍢。”[10]
字或作“𥍸”,《玉篇》:“𥍸,时奢切,短矛,亦作鍦。”《广韵》:“铊,视遮切,短矛,又音夷。鍦,上同。𥍸,亦同。” 敦煌写卷P.2011《刊谬补缺切韵》:“鍦,短矛,或作𥍢。”关长龙曰:“注文‘𥍢’字,《王二》作‘𥍸’。”[11]
字或作“釶”、“鉇”、“施”,《荀子·议兵篇》:“宛鉅铁釶,惨如蠭虿。”杨倞注:“釶,与鍦同,矛也。”《商子·弱民》作“宛鉅鐡鉇”,《史记·礼书》作“宛之鉅铁施”[12]。《集韵》:“鍦,或作鉇、𥍸、𥍢。”《龙龛手鉴》:“铊,正。鉇、鍦,二今。失支反,短矛也。又俗视遮反。”王念孙曰:“鍦、铊、釶、施,字并与𥍢同。𥍢,曹宪音蛇。后世言‘蛇矛’,名出于此也。”钱大昭曰:“𥍢者,《说文》作铊,短矛也。《方言》作鍦。𥍢、铊、鍦、釶,字异音义同。”[13]王叔岷曰:“施盖鍦之省。鍦,俗铊字。《说文》:‘铊,短矛也。’鉇、釶并铊之俗变。”[14]
字亦借用同音的“虵”字为之,《广韵》“铊”、“鍦”音视遮切或食遮切者,正与“蛇”同音。上引《荀子》文,《韩诗外传》卷4作“宛如鉅虵”。“虵”同“蛇”。
“铊”本指短矛。《方言》卷9指出“鍦或谓之鋋,或谓之鏦”,《淮南子·兵略篇》也记载“脩锻短鏦”,许慎注:“鏦,小矛也。”《説文》:“鋋,小矛也。”此其确证也。《急就篇》卷3:“矛、鋋。”顔师古注:“矛,酋矛也,长二丈。鋋,铁把小矛也,江淮吴越或谓之鍦。”顔师古谓“鍦”是小矛,与许慎说同。
3.“丈八蛇矛”本应指“夷矛”,“蛇”、“夷”音之转也。《周礼·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郑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夷矛三寻”就是汉代的一丈八尺,故音转为“丈八蛇矛”也。《释名》:“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是“夷”取“夷灭”为义也[15]。徐锴《説文繫传》:“铊,今又音蛇。《晋书》曰:‘丈八铊矛左右盘。’”史炤谓“蛇矛如鋋而三廉”,胡三省谓“晋陈安执丈八蛇矛,盖蛇即《方言》之所谓鉇也”,王念孙谓“蛇矛”名出于“铊(鍦)”。钱坫曰:“铊,此‘蛇矛’字。”[16]沈廷芳曰:“鉇,《方言》作鍦。案:鉇、鍦皆铊俗字,《晋书》‘丈八铊左右盘’即此也。”[17]章太炎曰:“铊,丈八铊矛。”[18]于全有曰:“‘蛇’字乃是‘铊(亦作鍦)’字之误。”[19]皆混同长矛、短矛为一,其説非也。王夫之谓“鍦、蛇、夷三字通用”,以“蛇、夷”二字通用是也,而谓同“鍦”则非,亦混同长矛、短矛为一矣。胡宏文谓“‘夷’就是‘消灭’、‘杀害’的意思,‘蛇’与‘夷’是同音字”亦是也,而又谓“在古代,矛的造型大同小异,统称为‘夷矛’”则非。《诗·清人》:“二矛重英,河上乎翺翔。”郑笺:“二矛,酋矛、夷矛也。”古代矛类甚多,不能统称为“夷矛”。徐灏、沈伯俊、谭良啸、韩吉辰谓矛刃或矛身如蛇,亦皆非是,望文生义也。
“丈八长矛”又称为“矟”,字或作“𣓞(槊)”、“鎙”,又音转作“銏”。《释名》:“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20]《玄应音义》卷2“矛矟”条:“矟,或作𣓞,北人俗字也。或作銏,江南俗字也。”又卷4“锥銏”条、卷11“矟刺”条略同。《玄应》三卷并引《埤苍》:“矟长一丈八尺也。”钱坫曰:“銏、矟为声之转,故俗亦以銏为矟。”[21]《类聚》卷60引《通俗文》:“矛丈八者谓之矟。”[22]《广韵》:“矟,矛属,《通俗文》:‘矛丈八者谓之矟。’槊,上同。”《集韵》:“矟、槊、鎙:长矛,或作槊,亦从金。”《类聚》卷60引晋傅玄诗:“弯我繁弱弓,弄我丈八矟。”[23]《释迦谱》卷4:“皆捨刀剑弓弩矛銏长钩。”宋、元、明本“銏”作“矟”。李祥林谓“蛇矛”是“矟矛”音近讹误,非也。“蛇”、“矟”古音不得相转。上引《陇上歌》“丈八虵矛左右盘”,《书钞》卷124引《灵鬼志》:“关西为之歌曰:‘垄上健儿字陈安,头细面狭腹中宽,丈八大矟左右盘。’”《类聚》卷60引作“大槊”,《御览》卷354引作“长槊”。尤足证明“丈八虵矛”即指“丈八长槊”,而不是指短矛的“铊”,与《韩诗外传》卷4的“虵”不是一物。



[1]史炤《资治通鉴释文》卷10,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10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55页。
[2]胡三省《资治通鑒注》卷15,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85页。
[3]王夫子《诗经稗疏》卷1,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790页。
[4]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收入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617页。
[5]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295页。
[6]李祥林《“丈八蛇矛”是何矛?》,《贵州文史天地》1999年第1期,第75页。
[7]韩吉辰《探秘“丈八蛇矛”》,《百科知识》2008年第8期,第16页。
[8]郭醒《“丈八蛇矛”真的形状似蛇吗?》,《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第136页。
[9]胡宏文《“张飞的“丈八蛇矛”是蛇形的吗?》,《文史博览》2010年第8期,第32页。
[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收入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617页。
[11]关长龙校语见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6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03页。
[12]《集解》、《正义》以“施”字属下为句,非也。
[13]王念孙《广雅疏证》,钱大昭《广雅疏义》,并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68—669页。
[14]王叔岷《史记斠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1011页。又见王叔岷《荀子斠理》,收入《诸子斠补》,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1页。
[15]宋陈祥道《礼书》卷115:“酋言其就,夷言其易。短者其体就,长者其体易。此矛之辨也。”此又一説也。
[16]钱坫《说文解字斠诠》,收入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618页。
[17]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卷11,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134页。
[18]王宁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85页。
[19]于全有《望文生义与流俗词源》,《课外语文(初中)》2004年第1期,第60页。原文“鍦”误作“镟”,径正。
[20]任继昉曰:“吴骞校:‘当于“丈”字句。应邵《风俗通》云:“矛长八尺曰矟。”’”误甚。《唐六典》卷16引此文作“丈八尺曰矟”,《六书故》卷29引此文作“矛长丈有八尺曰矟”,皆不误。任继昉《释名汇校》,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86页。《白帖》卷58引《风俗通》作“矛长八尺谓之矟”,“长”下脱“丈”字,“《风俗通》”当作“《通俗文》”,吴、任二氏不能订正,致误点《释名》。
[21]钱坫校语见清道光二十五年海山仙馆丛书本《玄应音义》卷2,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9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影印,第18页。
[22]《御览》卷354引同,《通鉴》卷108、117胡三省注引作“长丈八者谓之矟”。
[23]《御览》卷354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