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萧旭
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局
《王梵志诗》在敦煌石室中被重新发现后,中外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近30年来,法国学者戴密微,大陆学者张锡厚、项楚,台湾学者朱凤玉都有专着行世[1],对《王梵志诗》进行辑录、校释,单篇论文更多,取得了极大成绩。但有些语言问题还须继续研究,本稿在前修时贤研究基础上,误者正之,是而未尽者申证之,未及者补之。信守“考本字、探语源、寻语流、破通假、徴方俗、系同源”的治学理念,勉力为之。博雅君子,是正为幸。
戴着未克获睹,无从徵引。张着误录、误校甚多,学者多有补正。项着书成最晚,后出转精,本稿以项着为底本,标举张着、朱着、项着页码,以便覆按。前人误说,朱着、项着已订正者,则不复论及。
(1)愚人癡涳涳,锥刺不转动(卷2《愚人癡涳涳》,项着P140)
张锡厚曰:涳涳,同“空空”……这裏谓迷茫无知,一切皆空(P30)。
朱凤玉曰:戴校改作“悾悾”。涳,水直流也。涳涳,形容人憨直,不知变通(P61--62)。
项楚曰:涳涳,愚昧无知貌。按寒山诗:“唝唝买鱼肉,担归餧妻子。”《广韵》:“愩,愦也。”则“涳涳”或即是“唝唝”、“愩愩”。《诗集》作“悾悾”(P141)。
按:郭在贻曰:“涳涳当读为悾悾,乃慤实皃,而慤实之义与愚癡之义是相通的。”并指出字或作“空”、“矼”[2],并是也。字或作倥,《集韵》:“倥,倥侗,童蒙也。”童蒙,无知貌。刘瑞明曰:“‘涳’当为‘悾’之误。”[3]实不必以误字说之。
(2)两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卷2《家中渐渐贫》,项着P155)
张锡厚曰:角眼,唐代俗语,犹谓瞪眼、怒目(P35)。
朱凤玉曰:角,当为“𥆌”。《集韵》:“𥆌,目动也。”《广韵》:“𥆌,动目。”犹谓瞪眼、怒目。王梵志诗:“角睛难共语。”“角眼”、“角睛”义同。“蛆”为“怚”之通假,均为嫉妒之义(P69)。
项楚曰:角眼,瞪眼怒目。亦作“角目”、“角睛”。“角”即斜义。“蛆”通“怚”,亦妒之义(例略,P158--159)。
按:谓“角”即斜义,说本张永言、郭在贻[4]。黄征亦谓当解作“斜眼”,而非“怒目而视”[5]。梁·僧祐《释迦谱》卷1:“或角目切齿,或横飞乱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80:“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唐·玄奘《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9:“或时忿怒最极愤懑,角眼相视经于多时。”唐·般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3:“见是相已,哽咽悲号闷绝躃地,角眼相视,寻即命终,随业而生堕三恶趣。”“角”均张大眼睛之义,而非“斜”义。“角目”、“角睛”、“角眼”犹俗言反目、翻眼,朱说是也。周一良指出:“《广韵》有‘𥆌’字,释云‘动目’。‘角眼’、‘角睛’疑即此意。角字也有斜意,‘角视’、‘角睐’可以连文,但与怒目之意稍远。”[6]王继如指出:“‘角眼’之‘角’的语源,颇疑非取之于‘斜’,而是取之于作角状……‘𥆌’字可以看作是它的专字。《广韵》‘䁷’实是它的异体,于《觉韵》中训‘明也’,于《沃韵》中训‘瞋目’,正是从此语源而来的两个意义。”[7]二氏说是也,𥆌字或作䀰,《玉篇》:“䀰,目开也。”《广韵》:“䀰,大目。”《集韵》:“𥆌,目动也,或从谷。”蛆,读为怚是也;郭在贻指出本字当为怚或㜘[8]。《説文》:“怚,骄也。㜘,娇也。”[9]《广韵》:“㜘,憍也;怚,上同。”[10]字或作𢚆,《集韵》:“㜘,骄也,或作怚。怚,《説文》:‘骄也。’或作𢚆。怚,妬也。”字亦或作姐,《广韵》:“姐,一曰慢也。”《集韵》:“㜘,《説文》:‘娇也。’或作姐。”黄灵庚曰:“‘蛆’实借为䏣,《一切经音义》卷1:‘䏣佞,千余反,谓䏣妬也;下奴定反,谄媚也。’或借为疽。”[11]“䏣”、“蛆”为正俗字,见《玉篇》;“䏣”、“疽”亦“怚(㜘)”借字。
(3)向前黑如柒,直掇入深坑(卷2《生住无常界》,项着P188)
项楚曰:掇,与“踏”同声通用。《燕子赋》:“问燕何山鸟,掇地作音声。”(P189)
按:伏俊琏说同项氏[12],并本蒋礼鸿[13],《汉语大字典》亦从之。伏氏又曰:“陈治文则谓掇或为䟾字之讹,《广韵》:‘䟾,跳也。’刘士涛校掇为啄。”陈说本徐复[14]。黄征、张涌泉曰:“按:掇亦有点戳、碰击义。至于‘直掇入深坑’,掇乃缀之变,通‘坠’,与‘踏’无关。”[15]掇训击读为剟,《广韵》:“剟,击也。”郭在贻曰:“掇应读为缀,缀字又坠之借。又:袁宾谓掇当读为堕。”[16]黄征曰:“掇应是缀之通借或误写。”[17]窃谓《燕子赋》“掇”当从徐说训跳,字或作䞵[18],《集韵》:“䟾,跳也,或从走。”此诗与之不同,“直掇入深坑”犹言“掇头入苦海”、“掇头入地狱”也(参上文引),犹言挪移、转移。今吴语、江淮方言犹谓挪动为“掇”[19]。
(4)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卷3《人去像还去》,项着P259)
项楚曰:净觉《楞伽师资记》:“当知人面不来入镜中,镜亦不往入人面。”《荷泽神会语录》:“譬如明镜,若不对镜,镜中终不现像。尔今言现像者,为对物故所以现像。”《大珠禅师语录》卷上:“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物像时终不现像。”即此二句之意(P259)。
按:道家亦有此譬。《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郭注:“来即应,去即止。物来乃鑒,鑒不以心,故虽天下之广,而无劳神之累。”成疏:“夫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至人虚应,其义亦然。将,送也。夫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来者即照,必不隐藏。亦犹圣智虚凝,无幽不烛,物感斯应,应不以心,既无将迎,岂有情于隐匿哉!”
(5)谗臣乱人国,妒妇破人家(卷3《谗臣乱人国》,项着P352)
项楚曰:《焦氏易林》卷5《观之随》:“踬马破车,恶妇破家。”《意林》卷2引《申子》:“妒妻不难破家,乱臣不难破国。”《金楼子·后妃篇》:“妬妇不惮破家。”《佛说孛经抄》:“邪友坏人,佞臣乱朝,孽妇破家,恶子危亲。”[20](P353)
按:《治要》卷36、《长短经》卷3引《申子》同。《易林·革之解》:“马蹄踬车,妇恶破家。”[21]又《观之随》:“踬马破车,恶妇破家。”又《贲之乾》:“八口九头,长舌破家。”又《大过之大有》:“马踬车伤,长舌破家。”S.1380《应机抄》:“古人云:‘妒妇不虑破家,佞臣不忧败国。’”《逸周书·武称解》:“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战国策·秦策一》引《周书》:“美女破舌……美男破老。”鲍彪注:“破坏其事,舌指谏臣。老,老成人。”此说未得。吴师道补注:“《汲塜周书》:‘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武之毁也。’注云:‘所以毁敌也。’《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産,美女破车。’”段玉裁、王念孙谓“舌”为“后”形误,朱骏声、孙诒让、金正炜、何建章、范祥雍并从之[22]。刘师培曰:“舌、车音殊,奚克通叚?盖‘舌’本作‘居’,《修文御览》‘车’则同音借字……破居,犹云毁室。今本讹‘舌’,《杂誌》易‘后’,似非。”[23]刘说是也,四部丛刊本影印元至正年间刊刻的鲍注吴校本正作“美女破居”[24],四部丛刊本《御览》卷379引《十二国史》亦作“美男破老,美女破居”。《易林·贲之随》:“八口九头,长舌破家。帝辛沉湎,商灭其墟。”“美女破居”即“长舌破家”、“妒妇破人家”也。《逸周书·史记解》:“美女破国。”“破居”、“破家”,与“破国”相类。此诗“妒妇破人家”,当上溯至《周书》;惟传世本《周书》有讹误,当校正。
(6)天下恶风俗,临丧命犊车(卷3《天下恶风俗》,项着P357)
项楚曰:犊,原作“独”,乃音譌字。《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御览》卷688引作“独”,即“犊”譌为“独”之例(P357)。
按:独,读为𤛯,同“犊”。《集韵》:“犊,《説文》:‘牛子也。’或从蜀。”又《集韵》“韣”、“襡”、“𥖠”、“䮷”四字或从卖,亦其比。
(7)脱帽安怀中,坐儿膝头着(卷3《鸿鹄昼游飏》,项着P404)
按:着,置也。《世说·规箴》:“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着樑柱间地。”《晋书》卷77、《白帖》卷71、《建康实录》卷7“着”并作“置”。《世说·纰漏》:“因倒着水中而饮之,谓是乾饭。”《太平广记》卷236引“着”作“置”[25]。皆其例。刘瑞明曰:“‘着’为‘显露’义。”[26]未确。
(8)出门抝头戾跨,自道行步趋跄(卷3《出门抝头戾跨》,项着P438)
朱凤玉曰:抝头戾跨,撇着头猛向前跨步行走(P187)。
项楚曰:抝头戾跨,形容扭捏作态貌。跨,通“胯”。戾,读为捩。《燕子赋》:“抝捩不相用语。”校记:“捩,原作‘戾’,戊卷作‘列’,据甲卷改。”即“捩”、“戾”通用之例(P439)。
按:项说是,朱说非也。抝,同“拗”,与“戾”同义对举。“戾”专字作“捩”。《集韵》:“拗,戾也。”“拗捩”为中古俗语词,《玉篇》:“捩,拗捩也。”字或作綟,《六书故》:“綟,绞之急也,与‘捩’通。”
(9)尊人嗔约束,共语莫江降(卷4《尊人嗔约束》,项着P463)
项楚曰:江降,丁七、丁十同。丁三作“肛降”,丁四作“江绛”,丁五、《校辑》作“
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0806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801.html

以上是关于萧旭:敦煌写卷《王梵志诗》校补(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