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
《淮南子》古楚语举证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提要:《淮南子》一书多楚语,本稿钩抉是书古楚语语料50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
关键词:《淮南子》;古楚语;举证
Ⅰ.引言
《淮南子》21卷,是西汉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前 179—前121年)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于武帝刘彻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前139年)进献于朝廷。
《淮南子》有东汉许慎、高诱二家注(今本许注、高注相杂)。顾炎武曰:“《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1]罗常培、周祖谟先生亦曰:“《淮南子》所代表的语音可能就是当时江淮一带的楚音。”[2]许慎、高诱二家注指明的古楚语共有25条。严学宭先生《论楚族和楚语》一文考察了《淮南子》许慎注提到的 13条古楚语 [3]。
本稿钩抉《淮南子》古楚语语料50余条,供治古楚语者参考。我们所确定的古楚语,以许慎、高诱二家注所指明的为准;二家未确指者,则以《方言》、《说文》、《玉篇》、《玄应音义》、《慧琳音义》、《广韵》、《集韵》、《龙龛手鉴》以及《楚辞》王逸注、《方言》郭璞注、《史记》三家注等指明为楚语的为准。当然,古楚语中亦有来自全民语言或其他方言中的辞彙。我们确定某个词为古楚语,并不排除其他方言中亦有此辞彙。古吴越方言、古江淮方言与古南楚方言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繫,《方言》常常“吴楚”、“江淮南楚”连言,我们指的古楚语有时包含着古吴越方言、古江淮方言[4]。
所谓的“楚地”,主要在今长江中游,以及淮、汉、湘、赣诸水流域,往东曾扩至吴、越、扬州,往西则扩至汉中,这个概念至少保留到西汉时期。林语堂将西汉楚语分为西楚、淮楚、南楚三系,据陈丽桂考察,《淮南子》中用得最多的楚语是淮楚,写作时多杂用各系楚语[5]。
前人作过专书的方言研究,如黄家岱《〈论语〉多齐鲁方言述》、淳于鸿恩《〈公羊〉方
言疏议》、李翘《屈宋方言考》、骆鸿凯《〈楚辞章句〉徵引楚语考》、林语堂《〈周礼〉方音考》、徐仁甫《〈孟子〉方言考》、马宗霍《〈说文解字〉引方言考》、姜书阁《屈赋楚语义疏》、亓宏昌《〈论语〉方言辨证》、李水海《老子〈道德经〉楚语考论》[6]。
关于《淮南子》古楚语的专题研究,有陈丽桂《淮南多楚语--论〈淮南子〉的文字》、何志华《<楚辞>、<淮南>、<文子>三书楚语探究》、陈广忠《〈淮南子〉楚语考》三文[7],杨蓉蓉《髙诱注所存古方音疏证》一文亦考查了《淮南子》六条古楚语 [8]。陈丽桂文有以通语误判为楚语的情况,如“摇消”、“娆”、“壮”等 [9]。何志华文比勘《楚辞》、《淮南子》两书用词,以类同者即视为楚语;此类词语如果王逸、许慎、高诱三家未指明是楚语,又无其他旁证,则未可必也,犹当存疑。陈广忠文考查了许慎、高诱二家注所指明的25条古楚语。本稿踵武前贤,其误者正之,未及者补之,是而不尽者申证之。学者幸以教正焉。
本稿以《道藏》本为底本,徵引诸家说未列出处者,并转引自张双棣《淮南子校释》、何宁《淮南子集释》[10],为简省篇幅,不一一注明。
Ⅱ.举证
(1)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原道篇》)
按:“兮”为古楚语,用为语辞,《楚辞》例证极多。严学宭指出:“兮,音同侯字。”[11] “兮”古读“阿”音。《老子》第 4章:“渊兮似万物之宗。”又“湛兮似若存。”两“兮”字马王堆帛本甲乙本并作“呵”。《书·秦誓》:“断断猗无他伎。”《礼记·大学》引“猗”作“兮”。《诗·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汉石经“猗”作“兮”。“猗”《集韵》音倚可切。可证“兮”字古音为“阿”。吴秋辉曰:“读‘兮’稍延长,即可得‘些’字之本音(泻耶切)。”[12]则读“兮”为胡鸡切,未得。
(2)童子不孤,妇人不孀(《原道篇》)
高注:无父曰孤,寡妇曰孀也。
按:《修务篇》:“弔死问疾,以养孤孀。”髙注:“幼无父曰孤,雒家谓寡妇曰孀妇。”《玉篇》:“孀,孤孀,寡妇也。” “孀”亦为古楚语,《慧琳音义》卷61:“孀居:《考声》云:‘孀居,寡妇也,楚人谓寡为孀居。’”又卷98:“孀孩:《古今正字》云:‘楚人谓寡妇曰孀。’”字或作霜,《御览》卷82、83引《修务篇》并作“孤霜”。《诗·桃夭》孔疏:“许慎曰:‘楚人谓寡妇为霜。’”考《说文》:“霜,丧也,成物者。”《释名》:“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是“孀”之语源为“霜”,指丧夫者。黄侃曰:“今谓谓女人无夫曰霜妇,霜即与丧字通。” 又“孀,孤孀、寡妇也。即丧之后出。”[13]
(3)排阊阖,钥天门(《原道篇》)
高注:阊阖,始升天之门也。
按:《地形篇》:“在崑仑阊阖之中。”高注:“阊阖,崑仑虚门名。”“阊阖”为古楚语,《说文》:“阊,天门也。楚人名门曰阊阖。”《玉篇》:“阊,阊阖,天门也。《说文》云:‘楚人名门曰阊阖。’”《慧琳音义》卷85:“阊阖:王逸注《楚辞》云:‘天门也。 ’《说文》云:‘楚人名官门曰阊阖门,楚官也。’”字或作“闛阖”,《汉书·扬雄传》《校猎赋》:“西驰闛阖。”颜师古注:“闛读与阊同。”《隶释》卷1《帝尧碑》:“排啓闛阖。”洪适曰:“碑以闛为阊。”
(4)昔舜耕于历山,朞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朞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原道篇》)
高注:湍濑,水浅流急少鱼之处也。曲隈,崖岸委曲。深潭,回流饶鱼之处。
按:钓于河滨,疑本书当作“ 陶于河滨”,下脱“河器不苦窳;渔于雷泽”九字[14]。《俶真篇》:“湍濑旋渊。”高注:“湍濑,急流也。”《本经篇》: “抑淢怒濑,以扬激波。”高注:“濑,急流也。”《淮南》“濑”字共5见,为古楚语。《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臣瓒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伍子胥书》有下瀬船。”《慧琳音义》卷 72:“槎濑:王逸注《楚辞》云:‘濑,亦湍濑也。’《汉书》云:‘吴楚谓之濑也。’《古今正字》云:‘濑,水流沙上也。’”又卷 85:“河湍:《字书》云:‘湍,急濑也。’ 许叔重注《淮南子》云:‘湍,疾水也。濑,浅水也。’《说文》:‘湍亦濑也。’”《史记·东越列传》:“下濑将军出若邪、白沙。”《正义》:“越州有若耶山、若耶溪,若如一预州有白沙山,盖从如此邪?白沙东,故闽州。”“若邪”、“白沙”盖吴楚之地,“下濑”当为古楚语。濑字或声转作厉,《史记·南越尉佗列传》:“为戈船下厉将军。”《集解》:“徐广曰:‘厉一作濑。’应劭曰:‘瀬,水流沙上也。’”《六书故》:“水流石上亦为厉,汉有下厉将军是也。别作濑。”潭,《御览》卷81引作“涧”,《原本玉篇残卷》“润”字条云:“《淮南》:‘以曲隈深润相与。’许叔重曰:‘润,入之处也。’野王案:谓润利也。”陶方琦、易顺鼎并谓润为涧字之误;蒋礼鸿、马宗霍谓涧当作润,高本作“深潭”为长。按“深潭” 、“深涧”并通,润为涧字之误,野王说非也。攷《楚辞·抽思》王逸注:“潭,渊也。楚人名渊曰潭。”《玄应音义》卷5:“潭然:潭,深也。楚人名深曰潭也。” 又卷18:“潭水,亭水也。楚人名深为潭。”《慧琳音义》卷16:“潭然:潭,渊也。楚人名渊为潭。”又卷36:“潬潭:王逸注《楚辞》云:‘潭,閑也。南楚之人谓深水曰潭。’”骆鸿凯谓“潭”为“浔”之音转[15]。《淮南》多楚语,疑作“深潭”为《淮南》之旧,《御览》、《原本玉篇残卷》所引为别本。《説文繫传》:“澳,隈崖也。其内曰澳,其外曰隈,从水奥声。臣锴按《淮南子》:‘渔者以其隈隩曲崖相让。’澳谓岸内曲;隈,外曲也。”所引《淮南》,又为别本。《论衡·率性篇》:“潭鱼出听,六马仰秣。”又《感虚篇》:“传书言:‘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皷琴,六马仰秣。’”“潭鱼”即“渊鱼”,所以名鱼,言此鱼常居深渊也;正以其所居深,故云“出听”。专字作鱏,俗作鲟[16],《説文》“鱏,鱏鱼也。《传》曰:‘伯牙鼓琴,鱏鱼出听。’”《白帖》卷98引亦作“鱏”。《演繁露》卷13:“鱏、鲟同。”又音转为“潜鱼”、“沈鱼”,《慎子·外篇》:“昔者匏巴鼔瑟,而潜鱼岀听;伯牙鼔琴,而六马仰秣。”《韩诗外传》卷6同,《大戴礼记·劝学》作“沈鱼”。“沈 ”、“潜”与“鱏”古音同在侵部,故相通借。“潜”非沉隐之义也,专字作𩻛,《説文》:“𩻛, 𩻛鱼也。 ”《説文》“𩻛”、“ 鱏”两收之,实为音转字。赵宧光曰:“(鱏)海虞方言读若𩻛。” [17]《文选·别赋》、《杂体诗》李善注引《外传》并作“渊”。又音转为“ 淫鱼”,“淫”亦侵部之字。桂馥、王筠并谓“鱏”通作“淫”[18]。《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李贤注引《外传》作“淫”。《説山篇》:“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高注:“瓠巴,楚人也,善鼓瑟。”《文选·蜀都赋》、《吴都赋》刘渊林注引《淮南子》并作“鱏”字,当是许本。考《广韵》:“鱏,徐林切,鱼名,口在腹下。又音淫。”《尔雅》《释文》:“鱏,音寻,又音淫。”《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浸潭促节。”《汉书》、《文选》潭作淫。朱季海曰:“楚音潭读若淫。 ”[19]是“淫鱼”即“鱏鱼”、“潭鱼”也。又音转为“流鱼”、“游鱼”,《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书钞》卷 109、《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22、《记纂渊海》卷78、《朱子语类》卷87引《荀子》并作“游鱼”。朱骏声曰:“流,叚借爲游。”[20]游、淫一声之转。《尔雅》:“流,覃也。”此为声训,是流可读为潭也。《文选·七命》李善注引《荀子》作“鱏”,益可知“流鱼”、“游鱼”即“淫鱼”,亦即“鱏鱼”、“潭鱼”也,不是游动的鱼。杨注:“流鱼,中流之鱼也。”杨氏失之。段玉裁曰:“诸书或作‘鱏鱼’,或作‘淫鱼’,或作‘潜鱼’,皆由声近。传意谓大鱼耳。淫者,大也。” [21]朱珔曰:“淫者,大也。”[22]卢文弨曰:“流鱼,《大戴礼》作‘沈鱼’,《论衡》作‘鱏鱼’,亦与‘沈鱼’音近。恐‘流’字误。《韩诗外传》作‘潜鱼’。或说‘流鱼’即‘游鱼’,古流、游通用。”王先谦曰:“流鱼,《大戴礼》作 ‘沈鱼’,是也。《外传》作‘潜鱼’,潜亦沈也。作‘流’者,借字耳。《淮南》作‘淫鱼’,《论衡》作‘鱏鱼’,此二书别为一义。”屈守元曰:“潜、沈、淫诸字皆音之转。至于作‘流’ ,当是字误。‘游’则作‘流’,而又误者也。”骆瑞鹤曰:“古流、游通用。游鱼,谓游于水中之鱼。”王天海说同骆氏[23]。黄晖曰:“渊当作淫,流为沈字之譌。沈即淫也,声近字通。鱏、淫声近字通。《文选·别赋》注引《外传》作‘渊鱼’,与此文误同。淫、渊形譌也。鱏为本字,沈、淫、潭并以声叚借也。段玉裁谓淫为大,失之。”[24]蒋超伯曰:“淫鱼即谓大鱼也,高注非是。”按上引诸说,惟段氏谓“皆由声近”、黄氏谓“鱏为本字,沈、淫、潭并以声叚借。段玉裁失之”、屈氏谓“潜、沈、淫诸字皆音之转”是也,余说并误。袁庆述谓《説山篇》“淫”同“媱”,引《方言》卷10:“媱,游也。江沅之闲谓戏爲媱。”以牵合于《荀子》之“游鱼”[25],亦未得。
(5)足蹪趎埳,头抵植木(《原道篇》)
高注:蹪,踬也,楚人读踬为蹪。
按:《本经篇》:“终日驰骛,而无蹟蹈之患。”王念孙曰:“‘蹟蹈’当为‘蹪陷’,字之误也。蹪与隤同。高注《原道》、《说山》、《修务》并云:‘蹪,踬也,楚人谓踬为蹪。’《玉篇》:‘陷,隤也。’《原道篇》曰:‘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又曰:‘蹪陷(今本陷字亦误作蹈)于污壑穽陷之中。’皆其证也。”王说至确,而犹未尽。“蹪”为古楚语,《集韵》:“蹪,楚人谓踬仆为蹪。”《列子·说符》:“其行足踬株陷,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张湛注:“踬,碍也。”则易作通语矣。《説山篇》:“万人之蹪,愈于一人之隧。”高注:“隧,陷也。”“蹪陷”即“蹪隧”也,隧读为坠、队。隤,字或作𨽟, 𨽟之言坠也。《原道篇》:“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高注:“楚人读踬为隤。隤者车承,或言羕踬之踬也。”[26]《广韵》:“隤,下坠也。”“蹪陷”或作“隤陷”,《资治通鉴》卷 248:“后古墙因雨隤陷。”胡三省注:“隤,下坠也。”字或作“溃陷” [27],《六韬·战车》:“日夜霖雨,旬日不止,道路溃陷,前不能进,后不能解者,车之陷地也。”或倒作“陷溃”,《后汉书·南匈奴传》:“更相驰突,至于陷溃创伤者。”朱起凤《辞通》卷20从王氏说,是也;而卷19谓“蹟蹈”为“渍淖”之讹,解为“泥泞” [28],则失之。《人间篇》:“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许注:“蹪,踬也。垤,蚁封。”考《韩子·六反》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古文苑》卷14汉·扬雄《扬州牧箴》:“人咸踬于垤,莫踬于山。”《吕氏春秋·慎小》:“人之情不蹷于山,而蹷于垤。”高注:“蹷,踬,颠顿也。”“蹷”同“蹶”,《说文》: “蹶,僵也。”《广韵》:“蹶,失脚也。”诸书所引盖古谚语,此正《淮南》用楚语“蹪”,而《韩子》、《吕氏》扬雄等用通语“踬”、“蹷(蹶)”之证也。《玉海》卷31引《淮南·人间训》作“踬”字,则亦易作通语矣。《人间篇》“垤”亦古楚语,《方言》卷10:“垤、封,场也。楚郢以南,蚁土谓之垤。垤,中齐语也。”[29]《玄应音义》卷19:“蚁垤:《方言》:‘楚郑已南,蚁土谓之垤。’”[30]
(6)鸟排虚而飞,兽跖实而走(《原道篇》)
高注:跖,足也。实,地也。
按:“跖”为古楚语,《方言》卷1:“䠛,跳也。陈郑之闲曰䠛,楚曰跖。”《说文》:“楚人谓跳跃曰跖。”《玉篇》:“跖,楚人谓跳曰跖。”徐锴《繫传》正引《淮南子》“ 兽跖实而走”为证。高注跖训足,则是读跖为跖,《说文》:“跖,足下也。”高注失之。《原道篇》:“自无跖有,自有跖无。”高注:“跖,适也。”《精神篇》亦有此语,彼文高注:“自无迹有从无形至有形也,自有迹无从有形至无形也。”训跖为至,适亦至也。《齐俗篇》:“各乐其所安,致其所跖。”《説山篇》:“方车而跖越,乘桴而入胡。”《説林篇》:“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高注并训跖为至,跖训跳与训至义相会。《缪称篇》:“各从其跖而乱生焉。”高注:“跖,愿也。”跖言志所至也,故高注训愿。《主术篇》:“明分以示之,则跖、蹻之奸止矣。”高注:“盗跖,孔子时人。蹻,庄蹻,楚威王之将军,能大为盗也。”考《说文》:“蹻,举足高行也。”是跖、蹻二盗皆以跳跃善行而得名也。字或作跖,《汉书·扬雄传》:“秦神下詟,跖魂负沴。”王先谦曰:“跖与跖同字。《说文》:‘楚人谓跳跃曰跖。’言秦神詟惧其灵魂跳跃远避而负倚坻岸也。”[31]
(7)叶累而无根(《原道篇》)
按:《方言》卷3:“
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翕、叶,聚也。楚谓之
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或谓之翕。叶,楚通语也。”此文正用楚语。《广雅》:“叶、积,聚也。”叶累犹言积聚。《主术篇》:“业贯万世而不壅。”“业”为“叶”形误。字或作牒,《本经篇》“积牒旋石。”高注:“牒,累。”《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引作“积叠琁玉”,朱骏声、张双棣并谓牒借为叠[32],《广韵》:“叠,重也,累也,积也。”字或作揲,《广雅》:“揲,积也。”《俶真篇》:“揲贯万物。”王念孙曰:“叶与揲通……牒与揲声亦相近。”[33]李恕豪曰:“‘叶’有‘聚’义,于文献无徵,当是扬雄亲自调查所得。从声音来讲,‘叶’与‘集’相近……可见,楚通语作‘聚’讲的‘叶’,其实也是出自全民族语言。”[34]李氏失考。
(8)终身运枯形于连嵝列埒之门,而蹪蹈于污壑阱陷之中(《原道篇》)
高注:连嵝,犹离嵝也,委曲之貌。列埒,不平均也。污壑,大壑。
按:连嵝,或作“连謱”、“ 謰謱”、“连缕”、“连遱”、“嗹喽”[35],《说文》:“遱,连遱也。”徐锴《繫传》:“臣锴按:《淮南子》有 ‘连遱’之言,犹参差零珑、若连若絶之意也。”《说文》:“謰,謰謱也。”《繫传》:“臣锴曰:义如前‘连遱’注。”《方言》卷10:“㘓哰、謰謱,拏也。东齐、周晋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语也。南楚曰謰謱。”郭璞注:“言譇拏也。”钱绎《笺疏》申高注云:“‘离娄’即‘謰謱’之声转耳。 ”[36]则“连嵝”正古楚语,高注“离嵝”者,犹言“离缕”,今吴方言尚有“ 离离缕缕”语,状连续不绝,“离”字读平声。《字林》:“连缕,不解也。”《玉篇》:“遱,连遱也。”又“嗹喽,多言也。”又“謰謱,繁拏也。”《类篇》:“遱,《说文》:‘连遱也。 ’谓不絶皃。”《广韵》:“謱,《説文》云:‘謰謱也。’”埒,卑垣、矮墙。句谓运枯形于连连续续的一列列矮墙的门中。高注“列埒”未确。洪颐煊引《广雅》:“埒,隄也。”当与“矮墙 ”义类。蒋超伯引《列子》张湛注:“山上水流曰埒。”刘文典曰:“嵝,即㟝嵝。连嵝列埒,谓 㟝嵝连緜、卑垣横列。”蒋礼鸿曰:“连嵝谓连延之嵝,列埒谓成列之埒。”何宁从蒋说,并失之。
(9)漠㬆于势利,诱慕于名位(《原道篇》)
高注:漠㬆,犹钝 㬆,不知足貌。
按:㬆,别本作 “䁕”。王念孙曰:“ ‘漠䁕’皆当为‘滇眠’ ,字之误也。‘滇眠’或作‘颠冥’,《文子·九守篇》作‘颠冥’,是其证也。《庄子·则阳篇》:‘颠冥乎富贵之地。’《释文》:‘冥音眠。司马云:“颠冥,犹迷惑也。”’高以‘滇眠’ 为‘不知足’,司马以‘颠冥’为‘迷惑’,义相因也。”王叔岷曰:“窃以为䁕与眠同,似非误字。”[37]合二王之说,斯为善矣。蒋礼鸿亦曰:“䁕不必改眠。”字或作“颠瞑”,唐·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顾瞻想巖谷,兴歎倦尘嚣。惟彼颠瞑者,去公岂不辽!”宋·方崧卿《韩集举正》卷3:“瞑,从目,古眠字也……《庄子》司马彪云:‘颠冥,犹迷惑也。’”宋·魏仲举《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7:“孙曰:‘颠瞑,眩惑也。’”颠,读为瘨,《说文》:“瘨,病也。”《广雅》:“瘨,狂也。”冥、䁕(眠)读为怋,《说文》:“怋,怓也。”徐氏《繫传》:“怋,乱也。”《广韵》同。《说文》:“瞑,翕目也。 ”段注:“引伸为瞑眩。”[38]段氏以引伸说之,兹所不从。《玉篇》:“眠,同‘瞑’。”《方言》卷 3:“凡饮药傅药而毒……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眠,或谓之眩。”郭璞注:“眠眩,亦今通语耳。”《广雅》:“眠,乱也。”本书《要略》:“所以使人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没,贪也。“妄没”亦与“滇眠(颠冥)”义相因,可发明此文之义。此二王所未及,因为补之。朱起凤《辞通》卷7采王念孙说,谓“漠䁕”当为“滇眠(颠冥)”,释为“歆羡”;而卷19谓“漠䁕”同“汉漫”、“ 汉㦖”,释为“烦懑” [39]。朱骏声谓漠叚借为慕,高注非[40]。并未确。“滇眠”、“颠冥”与“钝㬆”音转,或作“顿愍” 、“顿闷”,为古楚语。《方言》卷10:“惃、愂、顿湣,惛也。楚扬谓之惃,或谓之愂,江湘之闲谓之顿愍。 ”郭注:“惛,谓迷昏也。顿愍,犹顿闷也。”《玉篇》:“惃,惛也、乱也。”又作“钝惛”、 “钝闻”、“屯闵”,《俶真篇》:“狡猾钝惛,是非无端。”《修务篇》:“钝闻条达。”高注:“钝闻,犹钝惛也。”《文子·精诚篇》作“屯闵条达”。王念孙曰:“闻当作闵,闵与惛声相近。‘顿湣’、‘屯闵’并与‘钝闵’同。”于省吾曰:“王说非是。金文闻字通作𦖞,与惛字通。”王说改“闻”字未确,余说是也。《说文》:“闻,知闻也。䎽,古文从昏。”是 “闻”古文作䎽,故可读为惛也。《辞通》卷6谓“闵”为“闻”形误,又卷18谓“闻”为“闷”形误,并误;而卷6谓“闻、惛音相近”[41],则是也。蒋礼鸿谓“钝闻”即“童蒙”之转,亦未得。
(10)毁誉之于己,犹蚊䖟之一过也(《俶真篇》)
按:“蚊”为古楚语。《说文》:“蜹,秦晋谓之蜹,楚谓之蚊。”《慧琳音义》卷9:“蚊蚋:小蚊曰蚋。《说文》:‘秦人谓之蚋,楚人谓之蚊。’”或作蟁,古字。《俶真篇》:“云台之髙堕者,折脊碎脑,而蟁蝱适足以翺翔。”《天文篇》:“半夏生蟁蝱。”《汜论篇》:“夏日则不胜暑热蟁䖟。”字或作蚉,《慧琳音义》卷66:“蠓蜹:《论文》作蚋,俗字也。《古今正字》云:‘秦谓之蚋,楚谓之蚉也。’”
(11)擢德𢶊性(《俶真篇》)
高注:擢,取也。𢶊,缩也。
按:《庄子·骈拇》:“擢德塞性。”为此文所本。《释文》:“擢德,音濯,司马云:‘拔也。’”林希逸曰:“擢,抽也。塞,犹言茅塞也。”擢当训拔取、抽取,塞为误字。王念孙曰:“塞当为搴。”王叔岷申证之 [42];王利器说同王念孙[43],于省吾曰:“ 塞亦寋之譌,应读为𢶊。” 𢶊训缩者,字或作攓,《文子·上礼》正作“攓”,《玉篇》:“攓,缩也。”与高注正同。字或作 𦂇,《广韵》:“𦂇, 𦂇缩。” 《国语·周语中》:“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韦注:“缩,引也。”汪远孙谓缩读为摍 [44]。《说文》:“摍,蹴引也。”[45]《小尔雅》:“ 缩,抽也。”《广韵》:“摍,抽也。”可证缩、摍通用。又《楚语上》:“缩于财用则匮。”韦注:“缩,言取也。”缩亦当读为摍,有“引取”、“抽取”之义[46]。杨树达曰:“高训𢶊为缩,非也。”于省吾曰:“𢶊不应训缩。”王利器曰:“高训为缩,未之闻也。”[47]则皆失考矣。杨树达谓𢶊本字为㩃,引《说文》:“㩃,拔取也。”是也。“㩃”为古楚语,字或作攓、搴、𢷘。《方言》卷1:“攓,取也。南楚曰攓。”又卷10:“攓,取也。楚谓之攓。”《庄子·至乐》:“攓蓬而指之曰。”《列子·天瑞》同,《御览》卷374引《庄子》、《类聚》卷82引《列子》并作“搴”字,《庄》、《列》正用古楚语。《说文》:“㩃,拔取也,南楚语。《楚词》曰:‘朝㩃阰之木兰。’”《慧琳音义》卷87:“𢶊芙蓉:《方言》:‘南楚谓取曰𢶊 。’《苍颉篇》:‘拔取也。’亦作
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0738《淮南子》古楚语举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33.html
以上是关于淮南子-萧旭:《淮南子》古楚语举证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