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旭:“轒輼”考

萧旭:“轒輼”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轒輼”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轒輼”考


“轒輼”考
萧旭
靖江市广电局
“轒輼”为古兵车名,见于早期典籍的记载有:
(1)《墨子·备城门》:“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湮、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輼、轩车。”
(2)《六韬·虎韬·军略》:“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若攻城围邑,则有轒輼临冲。”
(3)《孙子·谋攻篇》:“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脩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4)《汉书·扬雄传》《长杨赋》:“砰轒輼,破穹庐。”
或写作“轒䡝”,《广雅》:“轒䡝,车也。”《玉篇》:“轒,轒䡝,兵车。”《广韵》同。《集韵》:“轒,轒䡝,大车。”《六书故》:“輼,轒輼,车名,又作䡝。”毕沅曰:“䡝、輼音相近。”[1]朱骏声曰:“䡝,叚借为輼。”[2]《慧琳音义》卷94“轒冲”条引《长杨赋》“轒碎䡝破,取穹庐也”,慧琳指出“䡝音氲”。此亦䡝叚借为輼之佐证。
或写作“橨榅”、“枌榅”、“橨輼”,上所引《孙子》,《三国志·魏志·陈泰传》、《通志》卷116引并作“橨榅”,《类聚》卷63、《御览》卷193引并作“枌榅”,《御览》卷317引作“橨輼”。所引《六韬》,《御览》卷336引作“橨榅”。
关于其形制和作用,《孙子》曹操注:“轒輼者,轒牀也。轒牀,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李筌注:“轒輼者,四轮车也。其下藏兵数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坏也。”李说又见《太白隂经》卷4。唐·杜佑《通典》卷160云:“攻城战具,作四轮车,上以䋲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塡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轒輼车。 ”《御览》卷337引作“橨榅车”。杜佑说本李筌《太白隂经》。《御览》卷 336引周迁《舆服杂事》:“橨榅,今之橦车也,其下四轮,从中榷(推)之,至敌城下。”宋·陈祥道《礼书》卷138云:“轒輼,四轮车,盖冲车之类也。”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10有图。
《汉书》顔师古注引应劭曰:“轒輼,匈奴车也。”《集韵》承应劭说。《通鉴》卷 76胡三省注谓应劭说非也。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卷 10:“轒輼不特匈奴有之,中国亦有此车。”《文选》“砰 ”作“碎”,李善注引服虔曰:“轒輼,百二十步兵车,或可寝处。”“轒輼”车当为中国所发明,扬雄《长杨赋》描写破匈奴事,故应劭随文注为匈奴车。胡三省所辨,谓 “中国亦有此车”,犹不明晰。李零谓“汉族善于城守,攻城器械不一定是汉族的发明……这种车(轒輼)跟匈奴有关,不是没有可能”[3],则失考《六韬》与《墨子》,未为确论。
“轒輼”车命名之由来,古代训诂家未言其详。黄侃先生曰:“名物须求训诂,训诂须求其根。”又云:“盖万物得名,各有其故,虽由约定俗成,要非适然偶会,推求其故,即求语根之谓也。”[4]“轒輼”之语源,当即“氛(雰)㚃”[5]。《说文》:“氛,祥气也。雰,氛或从雨。”段注:“谓吉凶先见之气……统言则祥、氛二字皆兼吉凶,析言则祥吉氛凶耳。” [6]《说文》:“㚃,壹㚃也。从凶从壶。不得泄凶也。《易》曰:‘天地壹㚃。’于云切。”今本《易·繋辞下》作“天地絪緼,万物化醇”。段注:“不得泄也者,谓元气浑然,吉凶未分,故其字从凶在壶中,会意。”[7]《广韵》:“㚃,郁也。”字或作煴,《说文》:“煴,郁烟也。”黄侃曰:“烟,烟煴,与‘壹㚃’同义。”[8]《广雅》:“烟烟、煴煴,元气也。”“烟煴”即“絪緼”,与“壹㚃”一声之转也[9]。
“㚃”字典籍未见用例,用其同音借字。
或作“纷緼”、“氛氲”,《楚辞·九章·橘颂》:“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王逸注:“纷緼,盛貌也。”《文选·雪赋》:“氛氲萧索。”李善注引王逸《楚辞注》:“氛氲,盛貌。”《后汉书·班固传》《寳鼎诗》:“寳鼎见兮色纷緼,焕其炳兮被龙文。”《初学记》卷1、《白帖》卷13引作“氛氲”。《集韵》:“纷,纷緼,乱皃。”
或作“𣱦氲”,高丽本《玄应音义》卷5:“𣱦氲:宜作葐蒀。《字书》作𥠺,同。葐蒀,盛皃也,亦香也。”《龙龛手鉴》:“𣱦,𣱦氲,祥气也。”唐·王劭《舍利感应记》:“又有香气𣱦氲异常。”
或作“蒶藴”、“蒶蕰”、“纷藴”, 《集韵》:“蒶,蒶蕰,藴积也。”《楚辞》汉·王褒《九怀》:“蒶藴兮霉黧。”王逸注:“蒶,一作纷。”洪兴祖《补注》:“蒶藴,藴积也。”《古文苑》卷9齐·王融《和王友德元古意》:“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藴。”
或作“葐蒀”、“芬蕰”、“葐蕰”,《玉篇》:“葐,葐蒀,盛皃。”又“蒀,葐蒀,盛皃。”《龙龛手鉴》:“葐蒀,香气盛貌也。”高丽本《玄应音义》卷7:“葐蒀:葐蒀,香气也,亦盛皃也。经文作芬蕰,非也。”海山仙馆丛书本、碛砂大藏经本、永乐南藏本“芬蕰”作“葐蕰”。此条为《正法华经》卷3《音义》,检经文作“栴檀丛林芬蕴而香”,元本作“葐蒀”,明本作“氛氲”。《慧琳音义》卷21:“氛氲,又作葐蒀也。”《广弘明集》卷19沈约《齐竟陵王发讲疏》:“葐蒀绪法。”宋本作“氛氲”,元、明本误作“气氲”。《文选·蜀都赋》:“郁葐蒀以翠微。”
或作“芬蒀”、“芬𥠺”、“葐𥠺”,《广韵》:“蒕,芬蒀,盛皃。𥠺,上同。”《集韵》:“𥠺、馧、蒀,葐𥠺,香也,或从香从昷。”齐·谢朓《和别沈右率诸君》:“重树日芬蒀,芳洲转如积。”
或作“馩馧”、“馚馧”,《广韵》:“馩,馩馧,香气。馚,上同。”
或作“蚡緼”,《文选·长笛赋》:“蚡緼蟠纡,緸寃蜿蟺。”李善注:“蚡緼蟠纡,声相纠纷貌。”
或作“棼緼”,汉·蔡邕《篆势》:“頽若黍稷之垂頴,藴若虫蛇之棼緼。”《左传·隐公四年》杜预注:“丝见棼緼,益所以乱。”《类聚》卷7引《庐山记》:“东南有香罏山,孤峯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棼緼若烟。”宋·释惠远《庐山略记》作“氛氲”。
或作“纷𧶊”、“纷云”、“汾沄”、“纷员”、“纷纭”,《说文》:“𧶊,物数纷𧶊,乱也。”《繫传》:“臣锴曰:即今纷纭字。”《类篇》:“纷,纷緼乱皃。”又“纭,物数纷云乱也。”上引班固《寳鼎诗》“纷緼”,《类聚》卷61、《文选》五臣本、《歴代钟鼎彞器款识法帖》卷1、《古赋辨体》卷4、《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11并作“纷纭”。是“纷緼”同“纷云”、“纷纭”、“纷𧶊”也。《汉书·司马相如传》《难蜀父老文》:“ 威武纷云。”颜师古注:“纷云,盛貌。”《史记》、《文选》作“纷纭”。张铣注:“纷纭,盛貌。”《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纷云六幕浮大海。”颜师古注:“纷云,兴作之貌。”《乐府诗集》卷1作“纷纭”。《汉书·扬雄传》《长杨赋》:“汾沄沸渭。”颜师古注:“汾沄沸渭,奋击皃。”《玉海》卷143作“纷纭”。《文选》李善注:“汾沄沸渭,衆盛貌也。”五臣本作“纷纭”。《汉书 ·礼乐志》《赤雀诗》:“赤鴈集,六纷员。”颜师古注:“纷员,多貌也。员音云。”《楚辞·九歎·怨思》:“膓纷纭 以缭转兮。”王逸注:“纷纭,乱貌也。”《后汉书·冯衍传》《显志赋》:“心愊忆而纷纭。”李贤注:“纷纭,犹瞀乱也。”朱起凤曰:“或作‘纷云’,或作‘纷藴’,并同音通叚。”[10]姜亮夫曰:“‘蒶藴’即‘纷𧶊’,一声之转。‘蒶藴’又作‘纷緼’,字又作‘纷藴’。‘纷纭’或作‘纷云’,又作‘纷员’。”[11]
或作“纷纶”、“纷轮”、“蚡蜦”,《史记·司马相如传》《封禅书》:“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 《索隠》引胡广曰:“纷,乱也。沦,没也。葳蕤,委顿也。”又张揖曰:“乱貌。”《文选》李周翰注: “纷纶威蕤,言衆多也。”《汉书》作“纷轮”,顔师古注引张揖曰:“纷轮威蕤,乱貌。”《后汉书·班固传》《东都赋》:“岂特方轨并迹,纷纶后辟。”李贤注: “纷纶,犹杂蹂也。”《文选》刘良注:“纷纶,衆也。”又《井丹传》:“五经纷纶井大春。”李贤注:“纷纶,犹浩博也。”《文选》晋·嵇康《琴赋》:“纷纶翕响,冠衆艺兮。”吕向注:“纷纶翕响,声繁美貌。” 又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常绸缪于结课,毎纷纶于折狱。”吕延济注:“纷纶,衆多之貌。”又梁·刘孝标《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阏纷纶,莫知其辨。”刘良注:“纷纶,言多也。”《论衡·书解篇》:“虎猛,毛蚡蜦。”姜亮夫曰:“‘纷纭’与‘纷緼’,一声之转也。字又作‘纷藴’,又作‘蒶藴’,叠韵之变则为‘纷纶’,字又作‘纷轮’。”[12]
或作“棻蒀”,明·杨慎《伊兰赋》:“秉棻蒀之旉荣兮,擅芳菲之酷烈。”
“氛氲”形容气体浑然一体、凝聚不分之貌,故又有香气盛貌、藴积貌、纷乱貌之义。皆一义之引伸。“轒輼”形容兵车浑然一体气势之盛大也,故因以名焉。以其为车名,故字从车。车为木制,故又从木作“橨榅”、“枌榅”。朱骏声曰:“按密闭者为輼,人藏其中,并可御矢石。轒之为言奔也,其行速。”[13]其说未得。



[1]转引自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87页。
[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10页。
[3]李零《兵以诈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1页。
[4]黄焯《训诂学笔记》,收入黄侃《黄侃国学讲义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7页。
[5]古从“贲”从“分”之字多通,参见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26页。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95页。
[8]黄侃《说文同文》,收入黄侃《说文笺识》,中华书局 2006年版,第68页。
[9]班固《东都赋》:“降烟熅,调元气。”正“烟熅”连文。字亦作“壹緼”、“氤 氲”、“緸寃”、“堙郁”、“壹郁”、“伊郁”、“禋郁”、“抑惌”、“抑郁”、“湮郁”。参见明 ·方以智《通雅》卷6、清·吴玉搢《别雅》卷 5。倒言则作“郁烟”、“郁湮”、“郁殪”、“郁伊”、“郁伊”、“郁抑”、“郁堙”、“郁壹”、“郁噎”等,另参见《“抑郁”考》。
[10]朱起凤《辞通》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3页。
[11]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页。
[12]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7页。
[1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䡝”字条,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10页。
点击下载附件:
萧旭:“轒輼”考0641“轒輼”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1121.html

以上是关于萧旭:“轒輼”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