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旭:“郎当”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萧旭:“郎当”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郎当”考
“郎当”考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提要:本文考察“郎当”一词,并系连其同源词。
关键词:郎当;兰单;䰐鬖;同源词。
郭在贻曰:“‘兰弹’亦作‘ 兰殚’……声转又为‘䰐鬖’、‘拉塔’… …又作‘儖儳’、‘蓝搀’……声转又为‘郎当’……至于此词含义,则或为疲弊不振,或为潦倒、颓唐,或为形貌丑陋,当视上下文意而定,未可拘泥。”[1]郭氏又曰:“‘兰弹’有作‘阑弹’者,有作‘阑单’者……声转又作‘ 䰐鬖’、‘拉塔’… …声转又作‘郎当’……又有作‘潦倒’者……”[2]钱锺书曰:“‘阑单’音转而为‘郎当’。”[3]“郎当”一词起源甚早,当谓“郎当”音转为“阑单”,郭、钱二氏傎矣 [4]。蒋礼鸿曰:“复有‘阑单’、‘潦倒’、‘郎当’……斯皆声转义通,同条共贯者矣。”[5]王鍈曰:“‘阑单’与‘郎当’声同韵近,应为一声之转。”[6]张晓华谓“郎当”与“零丁”同源,东汉写作“琅当”、“锒铛”,唐代写作“琅珰”,宋代写作“郎当”、“狼当”,明以后惯用“郎当”[7]。诸说尚不全面,兹为订补。
“郎当”音转为“阑单” [8],又音转为“䰐鬖”、“儖儳”,三者又各成子系统,下文系连其同源词,补诸家所不及。至于黄生、蒋礼鸿、郭在贻谓音转为“拉塔”、“潦倒”、“落拓”、“龙锺”、“彾 㣔”、“鹿独”、“ 路亶”等形,本文不复涉及。戴淮清曰:“‘郎当’转入声则失去ng声而变为‘邋遢’lada。”[9]则误。
1.“郎当”考
“郎当”最早字形战国时写作 “琅汤”,《管子·宙合》:“以琅汤淩轹人,人之败也常自此。”丁士涵曰:“琅,读爲浪。浪,犹放也。汤,读爲蕩。蕩,《説文》作愓,云‘放也。’”[10]其义为放蕩、游逛、无检束也,同义连文[11]。清·张慎仪《蜀方言》:“不歛摄曰琅汤,读若浪蕩。”[12]清·翟灏《通俗编》卷2:“按今以不歛摄曰琅汤。”[13]1935年《萧山县誌稿》:“人不歛摄曰琅汤。”[14]字或作“浪蕩”,《新唐书·逆臣列传》:“巢从子浩,衆七千,为盗江湖间,自号浪蕩军。”宋·正受《嘉泰普灯录》卷28:“楼头浪蕩无拘捡,铁笛横吹过洞庭。” 此例“浪蕩”修饰无拘捡,其义甚显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方言》:“旷大不拘束曰浪蕩,音朗倘。 ”[15]《江南志书·江宁县》同[16]。字或作“浪汤”,宋 ·黄震《黄氏日抄》卷4“子之汤兮”条:“汤,他浪反,为是盖堂字去声,至今俗亦有浪汤之说。”字或作“浪宕”,《广弘明集》卷6:“致使浮游浪宕之语,备写不遗。”又卷 7:“佯狂浪宕。”《法苑珠林》卷 56:“浪宕随时,㠝岏度日。”《续古尊宿语要》卷5:“一身浪宕无拘捡,閙市门头恣意游。” 清·周靖《篆隶考异》卷4:“𧻴,俗,篆作宕,浪宕,逸游也。”字或作“琅珰”,《旧唐书·张荐传》:“琅珰空来,蔑视纪纲。”字或作“浪当”,清·郝懿行《宋琐语·言诠》:“今人以浪抗爲不牢固之意,此之所言似谓浪当无检也。”[17]字或作“郎当”,《𩀱字转音·连绵》:“郎当,浪游无节。”[18]清·范寅《越谚》卷上:“火烛郎当,戒火之辞。”[19]盖谓戒火烛之蔓延无节也。重言作“浪浪宕宕”、“郎郎当当”、“浪浪蕩蕩”,南唐·宋齐邱《玉管照神局》卷上:“原夫郎郎当当者,地阁瘦尖;气气智智者,天庭饱满。”《景德传灯录》卷20:“问:‘如何是不动?’尊师曰:‘浪浪宕宕。’”《五灯会元》卷6作“浪浪蕩蕩”。字或作“踉䟫”,《玉篇》:“ 䞴,䞴趟,踉 䟫也。”字或作 “𧻴趤”,《集韵》:“𧻴, 𧻴趤,逸游。”《古音骈字续编》卷3:“𧻴趤,浪蕩。”趤亦作𧼮,《玉篇》:“𧼮,前走。”《集韵》:“𧼮,走貌。”清·张慎仪《蜀方言》:“往复闲步曰𧼮。”姜亮夫曰:“𧼮,走也。昭人言缓行小步曰𧼮𧼮。又或别写作踼,即𧼮异文。”[20] 音转为“傥蕩”、“傥𦳝”,《汉书·史丹传》:“丹爲人足知,恺弟爱人,貌若傥蕩不备,然心甚谨密。”颜师古注: “傥蕩,踈诞无检也。”又《陈汤传》:“陈汤傥𦳝,不自收敛。”颜师古注:“傥𦳝,无行检也,𦳝音蕩。 ”
“郎当”又引申为颓败、疲软、不成器之义。清·李翊《俗呼小录》:“湖州以桑叶二十斤爲一箇,杭州柴四圆箍爲一转,人之颓败及身病摧靡者云郎当。”[21]《江南志书·松江府》:“郎当,今呼人之衰惫者。”又《太仓州》:“ 郎当,不强健也。”[2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6:“魏鹤山《天宝遗事诗》云:‘红锦綳盛河北贼,紫金盏酌夀王妃。弄成晚嵗郎当曲,正是三郎快活时。’俗所为快活三郎者,即明皇也。小説载明皇自蜀还京,以驼马载珍玩自随,明皇闻驼马所带铃声,谓黄幡绰曰:‘铃声颇似人言语。’幡绰对曰:‘似言三郎郎当,三郎郎当。’明皇愧且笑。”宋·王灼《碧鷄漫志》“三郎郎当”作“陛下特郎当”,并释云:“特郎当,俗称不整治也。”[23]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方言》:“败事曰郎当。”[24]清·黄生《字诂》:“ ‘郎当’之转口即‘笼东’,轻转即‘彾㣔’,‘笼东’之搭舌即‘龙锺’,‘郎当’之仄声即‘落托’,大抵皆失志蹭蹬之意,特古今方言转口有异耳。”[25]宋·赵令畤《侯鲭录》卷8引张文潜《雪狮絶句》:“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处便郎当。”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今日弄得朝廷事体郎当,自家亦立不住,毕竟何益!”《朱子语类》卷 130:“张文潜软郎当。他所作诗,前四五句好,后数句胡乱填满,只是平仄韵耳。”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1:“师云:‘郎当屋舍没人修。’”今俗语云“软不郎当”,“不”为衬音字。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2:“吴中谓生菜宿而黄者曰黄姑郎当。” [26]“郎当”状其颓败、萎黄也。字或作“狼当”,《朱子语类》卷 83:“当时厉公恁地弄得狼当,被人撺掇,胡乱杀了,晋室大段费力。”又卷90:“却被项羽来杀得狼当走。”今吴方言有 “瘪皮郎当”、“没窍郎当”之语,又有“破布郎当”之语[27],“郎当”正疲软、不成器之义。俗语“吊儿郎当”,或作“弔二郎当” ,亦言“吊儿不郎当”,“不”亦为衬音字。“吊儿”即“屌儿”,男具也。郎当,不振举、疲软也。今吴语有“郎裏郎当”之语,谓不振作也。“吊儿郎当”、“郎裏郎当”喻懈怠、散漫、无检束也。今吴语又谓败事、裸体为“吊郎当”、“吊子郎当”,正存古义[28]。字或作“琅珰”,宋·文天祥《至扬州》:“此庙何神三十郎,问郎行客忒琅珰。”字或作“浪蕩”,1925年《献县誌》:“俗谓物坏曰浪蕩。” [29]
“郎当”又引申为宽大、宽长之义。《双字转音·连绵》:“郎当,长貌。”[30]粤语“夯不郎当”、吴语“夯白郎当”[31],统括之词也,“不”、“白”为衬音字。字或作“俍偒”,《广韵》: “俍,俍偒,长皃。”《韵学骊珠》卷上:“偒,俍偒,长貌。”[32]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7:“俍偒,音浪倘。《广韵》:‘俍偒,长貌。’案:俍偒,长而不束也。吴中谓草荐卧人曰俍偒铺(去声);话长曰一俍偒。”[33]今吴方言犹有“一大俍偒”之语,“大”音“惰”,形容物长或物多。又有“长不郎当”之语[34],“不”为衬音字。俗作“浪汤”、“浪趟”,《金瓶梅》第 68回:“小炉匠跟着行香的走--琐碎一浪汤。”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民间灶书《郭丁香》:“ 跪下男来跪下女,跪下男女一浪趟。”吴方言又谓物直而长曰 “直俍偒”、“直不俍偒”,“不”亦为衬音字。字或作“琅珰”,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杨大年《傀儡》:‘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陈师道《后山集》卷23引作“琅珰”[35]。“郎当”、“琅珰”正形容舞袖之长。马思周、刘亚聪谓“郎当”无“宽大”义,释为“摆蕩”[36],失之未考。宋·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14:“(僧问):‘嘉州大像鼻孔长多少?’ 师云:‘长二百来丈。’进云:‘得恁么郎当?’师云:‘尔川僧自合知。’”姜亮夫曰:“郎当,累赘烦多之义。”[37]或作“锒铛”,姜亮夫曰:“昭人言累赘曰锒裏锒铛。”[38]
“郎当”用以命名物事,字形则变易甚伙。或作“锒镗”、“锒铛”、“琅珰”、“琅当”、
“郎当”、“狼当”、“桹档 ”,指长锁链。《説文》:“锒,锒镗,琐也。”《説文繫传》作“锒铛”。《汉书·王莽传下》:“以铁锁琅当其颈,传诣锺官。”颜师古注:“琅当,长鏁也。”清·王先谦曰:“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耳。”[39]《玄应音义》卷12:“锒铛:《说文》:‘锒铛,鎻也。’经文作‘狼当’,非体也。”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1:“于是族姓子,弃家牢狱,锒铛杻械。想着妻子,而自繫缚,不乐梵行。”宋本作“狼当”。后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四十二章经》卷 1:“人繫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锒铛。”宋、宫本作“郎当”,明本作“桹档”。《文明小史》第6回:“黄举人早已是黑索郎当,髮长一寸,走上堂来,居中跪下。”长锁链之所以命名为“锒铛”者,《六书故》云:“锒,锒铛,长锁也。《汉书》作‘琅当’,曰:‘以铁琐琅当其颈。’锒铛之为物,连牵而重,故俗语以困重不举为锒铛。俗谓之链。”清·范寅《越谚》卷上:“大肚郎当,牵连困重之状。”[40]“锒铛”即古之锁,本指以铁环相勾连而成之链条,用以拘系罪人,正是牵连困重之状。方一新指出:“‘狼当’当读作‘锒铛’。”[41]“锒铛”是专字。马思周、刘亚聪谓“锒铛”取义乎“挂上、套上” [42],未得语源。范崇峰谓得义于拟声,亦未是[43]。《玄应音义》卷5“锒铛”条引《通俗文》:“锤头曰锒铛。”盖亦取困重不举为义。或作 “稂𥢷”,《集韵》:“𥢷,稂 𥢷,禾皃。”指禾秀不成者,亦取义于颓败、疲软、不成器。宋·龙辅《女红余志》:“郎当,浄栉器也。 ”此条命名栉梳为郎当,岂由“不整治”反其义而名之乎?余未知也,待访博雅。字或作“狼汤” 、“浪汤”、“浪蕩”、“蒗蕩”、“蒗𦿆”、“ 莨菪”,渠名。盖取义于放蕩。《説文》:“濄,濄水,受淮阳扶沟浪汤渠,东入淮。”段注:“ 汤,《韵会》作蕩。前《志》作‘狼汤’,《水经注》作‘蒗𦿆渠’,《集韵》作‘蒗蕩渠’,皆音同字异耳。”[44]前《志》即《汉书·地理志》,《类聚》卷9、《白帖》卷6引《地理志》并作“浪蕩渠”。《广韵》:“蒗,蒗蕩,渠名。”《水经》卷5:“洛水……又东过荥阳县北,蒗 𦿆渠出焉。”《太平寰宇记》卷52引作“莨菪”。《水经注》卷23:“隂沟即蒗𦿆渠也。 ”《御覧》卷63引作“浪蕩”。或作“锒铛”、“琅珰”、 “琅铛”,指铃铎。命名之由,余未知也,亦待访博雅。唐·段成式、张希复《圣柱联句》:“上冲挟螮蝀,不动束锒铛。”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一本作“ 琅铛”。唐·彦谦《咏葡萄》:“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此二例指铃铎或铃状物。唐·李贺《荣华乐》:“金蟾呀呀兰烛香,军装武妓声琅珰。”此例用为象声词,由名词铃铎而来。或作“桹档”,《龙龛手鉴》:“桹档,上音郎,下音当,木名也。”《可洪音义》:“桹档:上勒堂反,下得郎反,䲃头。”二者命名之由待考。《可洪音义》卷9:“根档:上音郎,正作桹,下都郎反。” 郑贤章曰:“根档,联緜词,与‘锒铛’同。”[45]“根”当为“桹”之误,郑氏犹隔。或作“䕞薚”、“䕞𦿆”、“ 莨𦳝”、“ 莨菪”、“蒗蓎”、“莨𦿆”、“ 莨蕩”、“蒗蕩”,毒药名。《玉篇》:“䕞,䕞薚,药。”《广韵》:“𦿆, 䕞𦿆,毒药。”《集韵》:“䕞,䕞𦿆,艸名。或作𦺫。”《六书故》:“莨,《説文》曰:‘𦳝草,支支相似,叶叶相当。’《史记·仓公传》曰:‘饮莨𦳝药一撮。’别作蒗。”《玄应音义》卷7:“䕞𦿆:《埤苍》:‘毒草也。’经文作蓎。非体也。”此条为《入楞伽经》卷 9《音义》,检经文作“如中莨菪人,见诸像大地”,宋本作“蒗蓎”,元、明、宫本作“莨𦿆”。《旧唐书·安禄山传》:“酒中着莨菪子。”唐·慧光《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卷1:“即如人食莨蕩子于空中觅针。”宋·延寿《宗镜录》卷86:“如食蒗蕩,妄见针火。”宋·绍昙《五家正宗赞》卷2:“夺得锦标去,从分禅莨𦿆拾花针。”毒药之所以命名为“䕞薚”者,《本草纲目》卷17云:“时珍曰:莨菪一作䕞𦿆,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诸物命名,皆取其声,用意一也。倒言则作“蟷蠰”、“螗蜋”、“堂蜋”、“𧒾蠰”、 “螗螂”、“螳蜋”、“蟷蜋”,《尔雅》:“不过,蟷蠰。”郭注:“蟷蠰,螗蜋别名。”郑樵注:“蟷蠰即螗蜋也。”《说文》:“𧒾, 𧒾蠰,不过也。蠰,𧒾蠰也。 ”段玉裁曰:“皆螗螂别名。”[46]《说文》:“蜋,堂蜋也。”段玉裁曰:“堂蜋与𧒾蠰一语小异耳。” [47]《玉篇》“蜋,螳蜋。”《龙龛手鉴》:“蟷,音当,蟷蜋,亦螗蜋也。 ”
2.“兰单”考
“兰单”或作“兰弹”、“阑弹”、“兰驒”、“阑殚”、“拦单”、“阑单”,疲软委顿貌。《类聚》卷64晋·束晳《近游赋》:“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苏颋)立呈诗曰:‘兔子死阑殚,持来挂竹竿。’ ”宋·王谠《唐语林》卷3引作“阑单”,《太平广记》卷 175、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 10引作“兰弹”,《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 2引作“阑弹”。马思周、刘亚聪谓“阑单” 同“郎当”,作形尾,“死阑单”犹言“嗝儿屁郎当”[48],失之。唐·卢照隣《释疾文》:“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驒兮不自胜。”《文苑英华》卷355注:“兰驒,二字疑。”盖未得其谊,所疑不当。《全唐文》作“兰单”。唐·刘知几《史通》卷2:“将恐碎琐多芜,阑单失力者矣。”《全唐文》卷260张冽《对京令问喘牛判》:“俄逢趸芥之凶,复属阑单之变。”敦煌写卷P.2539唐·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袋阑单而乱摆,茎逼塞而深切(攻)。”以上均疲软义。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卷 5:“案兰弹,弹读若摊,死而柔也。今吴谚状物之死而柔者曰兰弹。”[49]今吴语尚谓软绵绵为“兰弹”[50],正存古义。宋·陶穀《清异录》卷下:“谚曰:‘阑单带,叠垛衫,肥人也觉瘦巖巖。’阑单,破裂状;叠垛,补衲盖掩之多。”阑单带,指腰带宽鬆。腰带鬆软,盖由于破裂也。故陶氏自注云:“阑单,破裂状。” 钱锺书曰:“阑单带,言带之柔弛貌。”[51]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 2:“上麦索,下阑单。”宋·朱胜非《绀珠集》卷3引作“拦单”。《太平广记》卷 140引《广神异录》:“不怕上兰单,唯愁答辩难。”此二例指一种拘系罪犯的刑具,即锒铛,指长锁。敦煌写卷S.516《历代法寳记》:“和上又说偈:‘妇是没耳枷,男女兰单杻,你是没价奴,至老不得走。’”此例“兰单”、“杻”皆用如动词,言加上锁链杻械。
倒言作“𦧴𦧼”,《集韵》:“𦧼,𦧴𦧼,语不正。”盖𦧴𦧼指舌头疲软,故释为言语不正也。
3.“䰐鬖”考
《广韵》:“鬖,䰐鬖,毛垂。”《集韵》:“䰐,䰐鬖,毛长。”又“ 鬖,䰐鬖,髮垂貌。”今吴语谓邋遢、不整洁为䰐鬖[52],即由毛髮长引申而来。字或作“㺝㺑”,敦煌写卷P.3906《碎金》:“㺝㺑:音毯,下糁。”S.619《碎金》:“㺝㺑:立(音)懢傪。”《广韵》:“㺑,㺝㺑,犬声。”《龙龛手鉴》:“㺑,㺝㺑,犬吠声也。”当指犬吠凶恶貌[53]。字或作“繿縿”,宋·法泉继《证道歌颂》卷1:“相逢不用笑繿縿,有时抖擞閑提起,胜得空披锦綉衫。”字或作“䰐縿”,元·刘壎《隠居通议》卷 8引刘镗《观傩》:“蒺藜奋威小甶服, 䰐縿扬声大髽哭。” “䰐縿”同 “㺝㺑”。倒言则作“㺑㺝”,《广韵》:“㺑,㺑㺝,犬吠也。”字或作“蓝参”、“髧鬖”、“
萧旭:“郎当”考0743“郎当”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956.html
以上是关于萧旭:“郎当”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