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龙龛手鉴》“铷”字考
萧旭
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1.《龙龛手鉴》:“铷,尼主、而遇二反。”[1]《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铷,冗主、而遇二切。”[2]《篇海类编》:“铷,冗主切,音汝,又而遇切。”[3]《康熙字典》列入《备考》[4],《中文大辞典》、《汉语大字典》皆云“义未详”[5]。有音无义,陈飞龙、郑贤章二氏之《〈龙龛手镜〉研究》皆未考[6]。“铷”字其义不明,要得知它的意义,须从考察同源字入手。
2.我们先考查从“如”得声之字的词义。
2.1.《说文》:“帤,一曰币巾。”段注:“币当爲敝,字之误也。”[7]《六书故》引正作“敝巾”。《繋传》:“臣锴按:《易》曰:‘濡有衣帤。’又道家《黄庭经》曰:‘人间纷纷臭如帤。’皆以塞舟漏孔之故帛也,故以喻烦臭。”
(1)《繋传》所引《易》见《既济》:“濡有衣袽。”《释文》:“袽,王肃音如,《说文》作絮,《广雅》云:‘絮,塞也。’子夏作茹,京作絮。”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作“茹”,与子夏本同。《集解》引虞翻曰:“袽,败衣也。”卢文弨曰:“䋈,旧本作絮,案《说文》作䋈,今从改补。”[8]黄焯校云:“絮,宋本同,卢依《说文》改作䋈,下‘絮塞’同。”[9]卢改非也,《周礼·夏官·司马》、《考工记·弓人》郑玄注二引《周易》,并作“絮”字,与京房本同。《考工记》《释文》:“絮,本亦作帤,《周易》作袽。”毛奇龄曰:“敝䋈名袽……若夫袽、䋈、帤同音,同是败絮塞舟漏之物,故徐锴云‘帛臭’。臭者,败也。《黄庭经》云:‘人间纷纷臭如帤。’亦指臭败。”[10]
(2)《繋传》所引《黄庭经》,《云笈七籤》卷12、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下《叙唐宋得道异人高僧》亦引之,《云笈七籤》有注:“帤,弊恶之帛也。”宋·宋祁《七不堪诗》:“六不堪,不乐俗人共,聒聒沸蝈集。纷纷臭孥衆,怒迁多市色,礼烦方聚讼。”“孥”当作“帤”。
2.2.《说文》:“絮,敝緜也。”又“䋈,一曰敝絮也。《易》曰:‘需有衣䋈。’”又“𧘽,弊衣。”段注:“敝,各本作弊,误。今正。袽者敝衣,帤者敝巾,絮者敝絮。各依所从而解之……晁说之曰:‘袽又作䘫。’玉裁谓:袽、䘫皆𧘽之误字耳。”[11]考《广韵》:“䘫,衣敝。”“䘫”同“袽”。䋈、𧘽,当以作絮、䘫为正,字从如得声,非从奴得声,《周易》《释文》引《说文》正从如作絮字。《说文》误收错误字形“𧘽”、“䋈”。段氏谓“袽、䘫皆𧘽之误字”,黄侃谓“‘䋈’同‘絮’”[12],皆非也。1922年《福建新通志》:“敝衣曰𧘽。”[13]“𧘽”亦当作“䘫”,可知此义犹存于近代闽语也。
2.3.《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高诱注:“茹,读茹船漏之茹字。茹,臭也。”《文选·魏都赋》:“神惢形茹。”李善注:“茹,臭败之义也。”吕向注:“物之自死曰茹。”《广韵》:“茹,臭也。”赵少咸《疏证》举高诱、李善注为证[14]。《楚辞·离骚》:“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文选·离骚》吕延济注:“茹,臭也。”黄灵庚曰:“茹蕙,谓萎绝之芳草。”[15]二氏说是。茹蕙,言臭败之蕙也[16]。“茹”训敝败、物之自死,敝败斯臭矣,二义相因也,故高诱、李善训“臭”也。《吕氏》高注“茹,读茹船漏之茹字”,是高氏所见本亦同子夏作“茹”也。高注“茹船漏”者,谓以破布塞漏船之空隙也。塞漏船空隙之物,亦可用竹屑、竹皮,其专字作“筎”。《玉篇》:“筎,竹筎,以塞舟。”《集韵》:“筎,刮取竹皮为筎。”《六书故》:“筎,刮取竹青也。”《备急千金要方》卷12有药物“青竹筎”,又卷16有“生竹筎”,皆指竹皮。今西南官话犹称用来堵塞船漏的竹屑为筎[17]。《魏书·食货志》:“又其造船之处,皆须锯材人功,并削船茹,依功多少,即给当州郡门兵,不假更召。”此所削之茹,即筎,竹皮也。《会稽志》卷17:“会稽往嵗贩羊临安,渡浙江,置羊艎版下,羊齧船茹,舟漏而沈溺者甚衆。”羊所齧之茹,不是破布,就是竹皮。“茹”、“筎”皆指破布、筎,用来堵塞船漏,作动词用,以破布、竹皮堵塞孔洞亦谓之茹、筎。名词、动词,其义相因也。《广雅》:“絮,塞也。”王念孙曰:“䋈,各本讹作絮。《既济》《释文》云:‘袽,《说文》作䋈,《广雅》云:‘䋈,塞也。’子夏作茹,京房作絮。’今据以订正。”[18]“絮”字不误,王说非是。《周易》《释文》引《说文》《广雅》并作“絮”字,王氏所据本误。《齐民要术》卷7:“及下酿,则茹瓮。”又“冬酿者,必须厚茹瓮,覆盖。”又“十月初冻,尚煖,未须茹瓮;十一月、十二月,须黍穰茹之。”又卷9:“小开腹,去五脏,又净洗,以茅茹腹令满。”黄生曰:“按:茹者,以物拥覆取煖之名。字书茹字无此义。《礼·乐记》:‘煦妪覆育万物。’注:‘以气曰煦,以体曰妪。’当用此妪字。”黄承吉曰:“此正各条所云‘凡同声之字皆同义’,故茹之义即是妪,古不必定书妪。”[19]黄氏以“妪”为正字,非也。缪启愉曰:“茹,《要术》中特用词,作‘包’、‘裹’解释。字书未载此义。高诱注《吕氏春秋·功名》的‘茹’说:‘茹,读茹船漏之茹字。’字亦作袽,王弼注《易经·既济》的‘衣袽’说:‘衣袽,所以塞舟漏也。’由塞这一义引申为外面包裹,就是‘茹瓮’。”[20]缪氏释义是也,而谓“字书未载此义”,则失检《广雅》“絮,塞也”之训。《唐律疏义》卷27:“茹船,谓茹塞船缝。”苏轼《杜处士传》:“船破须筎,酒成于麴。”二例亦塞义。
2.4.《淮南子·说山篇》:“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高诱注:“桑叶时既茹落,长年惧命尽,故感而悲也。”于省吾、马宗霍并引《吕氏春秋·功名》、《文选·魏都赋》注,谓茹落犹败落[21]。二氏说是。吴承仕谓“茹”为“苑”字之误,训枯病[22],得其义,而未得其字。
2.5.《玉篇》:“肗,鱼败。𡜃,鱼败也。”《广韵》:“肗,鱼不鲜。”《集韵》:“肗,肉败曰肗。”胡吉宣谓“𡜃,字本作肗,从女声,此变从女肉声,形谊俱乖”,是也;但胡氏又谓“肗”、“𡜃”为“脮”俗字[23],则非也。《福建通志》卷67载南宋阮元龄乾道元年作《愬旱魃文》:“流泉石之渊渊,窘蛟龙而就肗。”有注:“肗,音汝,鱼不鲜也。”“肗”、“𡜃”并从肉如省声,《玉篇》同音而煮切,当即一字。《玉篇》“肗”入肉部,而“𡜃”入女部,后者非是。“𡜃”字亦当归于肉部。《玉篇》:“𥞚,臭草也。”臭草,言臭败之草,非专名。
2.6.《玉篇》:“㾒,㾒病也。”《集韵》: “㾒,病也。”今西南官话犹称一种胀、麻、痛综合症为㾒[24]。字或作𤸻,《玉篇》:“𤸻,𤸻病也。”字或作疓,《广雅》:“疓,病也。”《广韵》:“疓,病也,见《尸子》。”字或作㾍,《玉篇》:“㾍,病也。”《集韵》:“㾍,病也,一曰儜劣。”胡吉宣曰:“㾒,疑与疓、㾍及𤸻等同,偄弱病也。”[25]胡说是,古如、乃、而一声之转也,各换声符以制字,其实一也。
3.草木之腐败为茹、𥞚,故字从艸从禾;鱼、肉之腐败为肗、𡜃,故字从肉(月);敝衣为袽、䘫,故字从衣;敝巾为帤,故字从巾;敝緜为絮,故字从糸;破敝之竹皮竹屑为筎,故字从竹。其义一也。物之敝败,固其病也,故专字从疒作㾒。以同源字考之,从“如”得声之字,多有敝败、破碎之义,“铷”字从金,当指金属之破败也。
4.“铷”字在文献中惟检得一例。高丽本《贤愚经》卷4:“寒地狱中,受罪之人,身肉冰燥,如燋豆散,脑髓白爆,头骨碎破,百千万分,身骨劈裂,如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箭铷。”据《校记》,“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一作“剖”,“铷”一作“鉫”[26]。金藏广胜寺本作“如刨箭鉫”[27]。
这一例原本是“箭鉫”还是“箭铷”颇不易定。下面提出一个设想,供讨论。
“如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箭铷”,“铷”疑是动词或形容词,“鉫”是名词[28],恐怕不合。“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当作“炰”,读为雹。“剖”为“刨”形误,刨亦雹借字。《南史·齐本纪》:“时暑热,帝昼卧裸袒,苍梧立帝于室内,画腹为射的,自引满,将射之。帝神色不变,敛板曰:‘老臣无罪。’苑梧左右王天恩谏曰:‘领军腹大,是佳射堋,而一箭便死,后无复射,不如以雹箭射之。’乃取雹箭,一发即中帝脐。”“雹箭”当是发射后易破碎而不致伤人性命之箭。如雹箭铷,言如雹箭碎破也。



[1]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版影辽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16页。
[2]韩道昭《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影印明成化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3]宋濂编《篇海类编》,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4]《康熙字典》,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72页。
[5]《中文大辞典》,华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5002页。《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26页。
[6]陈飞龙《〈龙龛手鉴〉研究》,文史哲出版社中华民国63年初版。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湖南师範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57页。
[8]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9]黄焯《经典释文彙校》, 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8页。
[10]毛奇龄《仲氏易》卷26,收入阮元《清经解》第1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962页。
[1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5页。
[12]黄侃《说文同文》,收入《说文笺识》,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4页。
[13]《福建新通志》,转引自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854页。
[14]赵少咸《广韵疏证》,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1604页。
[15]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 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8页。
[16]王逸注:“茹,柔愞也。”朱子《集注》同。吴仁杰曰:“周少隐云:‘茹之为食也……此言茹蕙犹言食秋菊耳。’仁杰按:茹,香草名也。”钱杲之曰:“茹,犹藏也、纳也。”汪瑗曰:“茹、蕙,二草名。”徐文靖曰:“按:《易·泰》初[九]云:‘抜茅连茹。’王弼曰:‘茹,相牵引貌。’程传曰:‘茹,根之相连者。’茹蕙,谓以连根之蕙而拭涕。连根则蕙多,乃以之拭涕,而涕尤多,故复霑衣襟而浪浪也……茹无柔耎之训。”王闿运曰:“茹,萌也。”朱季海、姜亮夫并据晋灼所引订作“茄蕙”,茄即荷字。胥未得也。吴仁杰《离骚草木疏》卷2,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4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4页。钱杲之《离骚集传》,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5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77页。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徐文靖《管城硕记》卷14,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4页。王闿运《楚辞释》,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朱季海《楚辞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2页。姜亮夫《楚辞通故》,收入《姜亮夫全集》卷3,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页。
[17]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99页。
[18]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19]黄生《义府》卷下,黄生、黄承吉《字诂义府合按》,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07页。
[20]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第494页。
[21]于省吾《淮南子新证》,收入《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429页。马宗霍《淮南旧注参正》,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345页。
[22]吴承仕《淮南旧注校理》,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页。
[23]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60、1534页。
[24]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726页。
[25]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3页。
[26]高丽本《贤愚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册,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印行,第378页。
[27]金藏广胜寺本《贤愚经》,收入《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51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57页。
[28]《龙龛手鉴》:“鉫,音加,又古禾反。”《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鉫,音加,又古荷反。”皆失载其义,《康熙字典》亦列入《备考》。《龙龛手镜》(高丽版影辽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16页。《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影印明成化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康熙字典》,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72页。考《心性罪福因缘集》卷3:“或云鉫鏁繫缚手足。”《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卷1:“铁鉫铁钮铁衔铁䤤。”是“鉫”即“枷”。《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卷1:“铁枷、铁钮、铁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铁铲。”正作“枷”字。
点击下载附件:0878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4/51068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萧旭:《龙龛手鉴》“铷”字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