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金楼子》校补(一)
《金楼子》校补(一)
(首发)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1.引言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原本10卷,今存6卷,乃清人周永年从《永乐大典》中辑集成编,清人鲍廷博刻入《知不足斋丛书》,后《四库全书》亦据以收入。
此书有二个校释本。台湾许德平1967年着《金楼子校注》,是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未克目睹。许逸民着《金楼子校笺》,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校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金楼子》的新式排印本,同时也扫除了《金楼子》中的一般阅读障碍。但《校笺》校对尚粗,每多误字,是当倍加注意者。许逸民氏虽在《凡例》中自称“本书于校改慎之又慎,可改可不改者,一律不改;无关重要者,决不妄下雌黄”,然细读许书,发现问题甚多。主要表现为:(1)引用文献出处,喜据类书重複转引,不能直接引用原书;(2)引用文献,文字、卷数每多有误;(3)徵引文献,有漫无节制,甚至长达千字者;(4)失考、误考典故;(5)训解错误;(6)疏于训诂,不解文意,轻于改窜古书,往往失其本旨。
本文为求简质,对前三类问题,一般不出校,偶尔举例说明;侧重于补正存在的后几个问题。
2.校补
《兴王篇》第一
(1)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
许校:库本校:“案:首,原本作‘者’,今依《帝王世纪》校改。”《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按:“首”字当属下为句,《帝王世纪》同。《御览》卷78引《皇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汉书·律历志》:“言炮牺继天而王,爲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爲帝。”《宋书·礼志一》:“昔在庖牺,继天而王,始据木德,为羣代首。”“首德于木”即“始据木德”也。
(2)至于共工,覇而不王
许校:四库本作“覇而不已”,并校:“案:此下疑有脱文。”
按:“已”为“王”字误。《汉书·律历志》:“炮牺氏没,神农氏作,言共工伯而不王,虽有水德,非其序也。”《汉纪》卷1:“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共工氏因之,为水德,居水火之间,霸而不王,非其序也。”《类聚》卷11引《帝王世纪》:“其末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1]皆其确证。言共工至于霸,而不能至于王也。《荀子·议兵》:“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彊弱之效也。”《新序·杂事四》:“桓公用管仲则小也,故至于霸而不能以王。”皆其比。
(3)二十月,生黄帝,龙顔,有圣德,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循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按:二十月,《类聚》卷10、《初学记》卷1、10、《御览》卷7、《事类赋注》卷2、《路史》卷14罗苹注引《帝王世纪》并同,《御览》卷79、135引《帝王世纪》、《宋书·符瑞志》、今本《竹书纪年》卷上梁沈约注作“二十五月”,《周易·繫辞下》孔疏引《世纪》、《尚书序》孔疏引《世纪》、《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作“二十四月”,《路史》卷14作“二十有四月”。循齐,《史记·五帝本纪》、《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作“徇齐”,《索隐》指出:“《孔子家语》及《大戴礼》并作‘叡齐’,一本作‘慧齐’。”今本《大戴礼记·五帝德》作“慧齐”,《家语·五帝德》作“齐叡”。《路史》卷14亦作“慧齐”。循、徇古字通。徇齐,即“恭而逊”、“恭敬而能弟”之谊[2]。
(4)迺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按:得行其志,《大戴礼记·五帝德》同,《史记·五帝本纪》无“行”字。《御览》卷308引《史记》有“行”字。《史记》脱“行”字,《治要》卷11引已脱。“得”是助动词,而非动词。“行其志”为古人恒言。
(5)屈轶草生庭,佞人入则指之
许校:《御览》卷873引《孙氏瑞应图》:“屈轶者,太平之代生于庭前,有佞人,则草指之。” 《博物志》卷3:“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又名指佞草。” 《宋书·符瑞志上》:“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3]
按:当引《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引《田俅子》:“黄帝时有草生于帝庭阶,若佞臣入朝,则草指之,名曰屈轶,是以佞人不敢进也。”《汉书·艺文志》载墨家“《田俅子》三篇。”颜注:“先韩子。苏林曰:‘俅音仇。’”田俅子为墨家早期代表人物,早于墨子。《论衡·是应》:“儒者又言太平之时,屈轶生于庭之末,若草之状,主指佞人。佞人入朝,屈轶庭末以指之,圣王则知佞人所在。”“佚”为“轶”借字。草名屈轶者,以其能屈而轶出,以指佞人也。也省称作“屈草”,南朝·齐·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屈草戒谀,阶蓂纪日。”
(6)黄牧(收)纯衣,彤车白马
按:黄牧纯衣,《大戴礼记·五帝德》作“黄黼黻衣”,《史记·五帝本纪》、《路史》卷20作“黄收纯衣”,《御览》卷80引《大戴》作“黄斧绋衣”。“绋”同“绂”。“斧绋”为“黼黻”音近借字。《集韵》:“黻,古通作茀。”《逸周书·命训解》:“有绋絻,有斧钺。”“绋絻”即“黻冕”。皆其比也。
(7)冬则鹿裘,夏则絺葛
许校:《韩子·五蠧》:“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按:幼鹿为麑。《御览》卷694引《韩子》作“冬则鹿裘,夏则葛絺”。
(8)焦侥氏来献没羽
按:“焦侥”亦作“僬侥”、“僬尧”,与“嶕峣”、“嶣嶤”、“嶕嶤”同源,高貌。短人而名之焦侥者,取相反为义也。《初学记》卷19引《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名巨灵。”短人名为巨灵,是其比也[4]。许校引袁珂説,谓“焦侥”为“侏儒”之声转,非也。
(9)九年,绩庸不成
按:《书·尧典》:“九载,绩用弗成。”孔传:“载,年也。三考,九年。功用不成,则放退之。”用、庸一声之转。
(10)尧于是降以女娥皇、女英,配之妻舜,以观其内
许校:英,原作“莹”。库本校:“案,《列女传》作‘英’。”今据改。
按:“莹”字不误,字或作“罃”、“匽”。《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列女传》云:‘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系本》作女莹,《大戴礼》作女匽。”《列女传》见卷1,《大戴礼》见《帝繫》。《御览》卷135引《帝王世纪》:“女莹生丹朱。”有注:“《汉书》亦云女莹。”《汉书·古今人表》:“女罃,舜妃。”颜师古曰:“即女英也。罃,音于耕反。”《路史》卷20罗苹注:“《御览》[引]《世纪》:‘女罃生丹朱。’非也。”女罃所生为商均,非丹朱,故罗苹谓误也。《路史》卷21:“女罃生义钧及季釐。”又“妃以盲娅以罃,以观其内。”罗苹注:“盲即娥皇,字娥娙。皇、盲声相滋也。罃即女英,见《世本》。故孝桓梁后名曰文(女)罃。一曰匽,见《大戴礼》。”《后汉书·后纪》:“桓帝懿献梁王后讳女莹。”《御览》卷137引《续汉书》:“孝桓懿献皇后顺烈后之女弟也,字女莹。”梁后讳女莹,即取古人名为名也。《集韵》“英”、“罃”同音于茎切,诸字并一音之转也。《公羊传·襄公十四年》:“晋荀偃。”徐彦疏:“解云旧本作荀偃,若作荀罃者误。”“偃”、“罃”古通,非误字。黄生曰:“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此亦音之转也。”又云:“《荀子》:‘入其央渎。’……方以智《通雅》以为即今之阳沟,是也。愚绎其名,央当即读偃。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英、匽一声之转,其音可见。”[5]
(11)绥耳、贯胷之民,来献珠虾
许校:“绥耳”未详。疑“绥”字误,《山海经》有“聂耳国”、“耽耳国”,或近之。
按:陈志平、熊清元据《御览》卷943、《天中记》卷57、《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87引校作“缓耳”,并指出《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34引误作“钹耳”[6]。二氏説是也,《路史》卷46引亦作“缓耳”。《广博物志》卷37、50引作“援耳”,亦“缓耳”之误。《类聚》卷61后汉·杜笃《论都赋》:“深入匈奴,割裂王庭。连缓耳,鎻雕题,摧天督,牵象犀。”[7]《后汉书·文苑列传》同,李贤注:“缓耳,耳下垂,即儋耳也。”又《南蛮西南夷传》:“及其化行,则缓耳雕脚之伦,兽居鸟语之䫫,莫不举种尽落,回面而请,吏陵海越,障累译以内属焉。”李贤注:“缓耳,儋耳也。”《文选·石阙铭》:“南服缓耳,西羁反舌。”李善注引《论都赋》。是“缓耳”为南蛮之国也。《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第》:“凡相马之法,先除三羸五驽,乃相其余……大头缓耳,一驽;长颈不折,二驽……”“缓耳”亦谓马耳下垂。此文及《后汉书》,其国人耳下垂,因名其国为缓耳也。虾,《路史》卷46引作“鰕”,同。
(12)天下不归商均而之禹
按:之亦归也[8]。下文“人不归益而归启”,《孟子·万章上》作“不之益而之启”。《汉书·董仲舒传》:“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文例同。
(13)胷坼而生禹于石纽
许校:石纽,原作“石坳”,今据《史记正义》引《蜀王本纪》改。
按:《类聚》卷11引《帝王世纪》:“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坳。”《书钞》卷1、《路史》卷22引《世纪》亦作“石坳”,不当遽改。“石纽”是山名或地名。石坳者,石纽山之石坳处也。
(14)虎鼻大口,两耳参镂
许校:镂,库本校:“案《淮南子》作漏,别卷又作偻。”
按:库本校云“别卷又作偻”,未详。参镂,《宋书·符瑞上》、《御览》卷82引《帝王世纪》[9]、《册府元龟》卷44同,《类聚》卷11引《帝王世纪》作“参屚”[10],《淮南子·脩务篇》作“参漏”,高注:“参,三。漏,穴也。”《潜夫论·五德志》、陈禹谟本《书钞》卷1引《帝王世纪》、《御览》卷82引《雒书灵准听》亦作“参漏”,《御览》有注:“漏,空也。”《白虎通义·圣人》、《论衡·骨相》、《刘子·命相》作“三漏”,《类聚》卷17、《御览》卷366引《淮南》亦作“三漏”,《广韵》“漏”字条云:“禹耳三漏。”《路史》卷16:“(老子)耳七寸而参屚,故名耳,而字儋。”《路史》卷22:“(禹)耳三屚。”罗苹注:“《世纪》:‘耳参镂。’本作漏。”漏、屚、镂,三、参,并通用。作“漏穴”解之正字为“屚”。汉代人皆以“三穴”解之,此为正解。普通人耳有二穴,禹、老子为圣人,故以有三穴为异相也。方以智曰:“参漏,渗漏也。《淮南》言禹耳谓渗漏,今之漏耳,《论衡》遂曰三漏。”[11]《类说》卷25引《炙毂子》作“渗漏”,是宋以前人已误解,未足为方说之证也。朱起凤曰:“三漏云者,犹《孔丛》‘臧三耳’之类。言夏禹闻善则拜,声入心通也。漏言其通,若作漏穴解,则厚诬圣人矣。镂、漏同音,屚为漏字之省。”[12] 此说亦非是。
(15)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言可信
按:勤,《史记·夏本纪》、《路史》卷22引《大戴礼记》同,今本《大戴礼记·五帝德》作“济”,《家语·五帝德》作“齐”。齐,读为济,王聘珍训济为成[13]。违,《史记》、《路史》卷22引《大戴礼记》同,今本《大戴礼记》作“回”,《家语》作“爽”。王肃注:“爽,忒。”违、回,并读为𩎮,《说文》:“𩎮,衺也。”《大戴礼记》、《家语》、《史记》“其言可信”上并有“其仁可亲”四字,此当据补。
(16)庙中有鐡屧、鐡荚、石船
许校:铁荚,原作“铁䔪”,今据库本改。按《类篇》:“䔪,草名。”此作草名无解,当作“荚”,同“策”,“铁策”即铁杖。
按:《御览》卷47引《郡国志》:“涂山,禹会万国之所有石舡,长一丈,云禹所乘者,宋元嘉中有人于舡侧掘得铁履一双。”[14]又卷770引作“越州白涂山有石舡,[长]一丈,大禹所来乘者,宋元嘉中有人于船侧得鐡履一量。”䔪,读为𦄍。《方言》卷4:“緉、𦄍,绞也。关之东西或谓之緉,或谓之𦄍。绞,通语也。”郭注:“谓履中绞也。”《玉篇》:“𦄍,履中绞。”《集韵》:“𦄍,《博雅》:‘緉、𦄍,绞也。’一曰履底绳。”鐡屧、鐡𦄍,指铁製的鞋底、鞋绳。库本臆改,不可信从。
(17)启一名建,一名余,母化而为石
许校:母化而为石,《御览》卷135引《山海经》:“太室嵩高咸阳西,启母化为石焉。”
按:《御览》卷887引同,今本《山海经》无此文。考郭璞注《山海经·中山经》泰室之山云:“啓母化为石而生啓,在此山,见《淮南子》。”此本是郭注文,《御览》二引,误为正文也。郭注已指明出《淮南子》。考《御览》卷51引《淮南子》:“禹娶涂山,化为石,在嵩山下。后方生,启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汉书·武帝纪》顔师古注:“啓,夏禹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慙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啓,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啓生。事见《淮南子》。”[15]今《淮南子》佚。《御览》卷51引《隋巢子》:“啓生于石。”皆谓啓生于石,故说者以为启生而母复为石也。
(18)夏禹氏絶,少康出于窦之中,复禹绩也
许校:绩,原作“迹”,今据《左传》改。
按:不烦改字,迹、绩古通。《文选·弔魏武帝文》:“远迹顿于促路。”李善注:“迹,功业也。《思玄赋》曰:‘盍远迹以飞声。’”亦皆用借字。古书例证甚多。
(19)丰下兑上,皙而有鬚
许校:兑,库本作“锐”。《初学记》卷9引《帝王世纪》:“丰下兑上,皙而有髯。”
按:当引《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汤质晳而长顔以髯,兑上丰下。”《宋书·符瑞志上》、《竹书纪年》卷上梁沈约注亦云“丰下锐上,晳而有𩓿”。“𩓿”同“髯”。锐、兑,正、借字。
(20)白狼衔钩
许校:钩,原作“剑”,今据《宋书·符瑞志》改。
按:《论衡·恢国》:“汤起,白狼衔钩。”《隶释》卷19《魏公卿上尊号奏》:“□汤革命,白狼衔钩。”《唐开元占经》卷116引《尚书璿玑铃(钤)》:“白狼衔鈎入殿(殷)朝。”注:“鈎,缚束之要。案《帝王世纪》曰:‘汤得天下要,地有神麞(牵)白狼,衔鈎入殿朝。’”[16]《御览》卷83引“铃”作“钤”,“殿”作“殷”,注:“鈎,缚束之要,明汤得天下之要也。”
(21)溲于豕牢,生文王
许校:《列女传》、《宋书·符瑞志》云云。
按:当引《国语·晋语四》:“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韦昭注:“少,小也。溲,便也。”
(22)纣谓西伯曰:“谮汝者,长鼻决耳也。”
按:《说苑·杂言》:“昔者费仲、恶来、[胶]革,长鼻决耳,崇侯虎顺纣之心,欲以合于意。”[17]《文选·运命论》李善注引《说苑》作“去鼻决目”,形之误也。《御览》卷571引《古今乐録》:“纣谓宜生:‘谮岐侯者,长鼻决耳也。’”
(23)文王乃献洛西,赤壤之国,方千里,请除炮烙之刑,纣许焉
许校:国,《尚书正义》作“田”。
按:《资治通鉴外纪》卷2、《通志》卷3亦作“田”字。考《韩子·难二》:“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国”字不误,指封地。此文“洛西”下亦当据补“之地”二字。《史记·殷本纪》:“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又《周本纪》:“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纣许之。”《尚书·泰誓上》《正义》所引为《殷本纪》之文,孔氏臆改,不足据也。“赤壤”为地名,《初学记》卷8引《上党记》:“髙平、赤壤,其地阻险,百姓不居。”[18]陈奇猷曰:“松平康国曰:‘赤壤,犹言美土也。’案:松说是,国亦地也。……‘赤壤’疑亦为地名。”[19]陈说“国亦地也”非是。
(24)周武王发,望羊高视,𪘀齿
许校:《论衡·骨相》:“武王望阳。”《宋书·符瑞志上》:“武王𪘀齿望羊。”《白虎通·圣人》:“武王望羊。”陈立《疏证》:“《家语·辩乐解》:‘黮而黑,颀然长,旷如望羊。’注:‘望羊,远视也。’”《释名·释姿容》:“望羊,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又《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集解》:“王肃曰:‘望羊,望羊视也。’”[20]
按:《释名》一本作“望佯”。刘氏云“言阳气在上,举头高,似若望之然也”,未得其语源。“望羊”、“望阳”,其语源为“仿佯”,远大之义,故仰视、远视皆谓之望羊也。《晏子春秋·谏上》:“杜扃望羊待于朝。”孙星衍曰:“望羊,犹仿佯。”[21]于鬯曰:“或云:‘望羊’或转是人名。”[22]孙说是,于说非也。《乐府诗集》卷57《文王操》:“兴我之业,望羊来兮。”望羊亦犹仿佯。徐𤊹曰:“望羊,言如羊之望视。”[23]失之。字或作“望洋”、 “盳洋”,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释文》作“盳洋”,云:“盳,莫刚反,又音旁,又音望,本亦作望。洋,音羊,司马、崔云:‘盳洋,犹望羊,仰视貌。’”成疏:“望洋,不分明也。”《集韵》:“盳,盳洋,仰视皃。”林希逸注:“洋,海中也。”桂馥曰:“望羊,字又作‘洋’,正作‘阳’。案:望阳,言能视太阳。”[24]郭庆藩曰:“洋、羊皆叚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为仰视。”[25]苏舆曰:“《洪範·五行传》郑注:‘羊畜之远视者属视。’故远望取义于羊。”[26]胥失之矣。马叙伦曰:“扬乃美目之称,扬借为滕。”亦失之;而马氏又谓“望洋”为远大之义[27],则得之。字或作“亡阳”,《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郭注:“迷阳,犹亡阳也。”洪颐煊曰:“亡阳,即望羊,古字通用。”[28]单言作“望”,《左传·哀公十四年》:“望视。”杜注:“目望阳。”方以智曰:“今曰羊眼人。”[29]今吴语谓之“羊白眼”。
(25)魏武帝曹操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量敌制胜,变化如神
按:量,《御览》卷93引《魏书》同,《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作“谲”。谲,读为决。《荀子·儒效篇》:“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杨倞注:“谪与商同,古字。商度其德而定位次。本或亦多作谲,谲与决同,谓断决其德。故下亦有‘决德而定次’也。”《荀子·正论篇》二作,一作“图”,一作“论”;《荀子·君道篇》作“论”,《韩诗外传》卷5作“决”。《通鉴》卷245:“度德而叙位,量能而授官。”论、图、度,亦皆考量之义。王念孙曰:“作谲者是也,作谪者,谲之譌耳。谲、决古字通。”朱骏声亦读谲为决[30]。
(26)(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叉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许校:《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临事又(当作叉)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又《赵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俨叉手上车。”
按:耿广峰谓“叉”当作“又”[31],是也;许说傎矣。《御览》卷93引《魏书》亦作“又”,《册府元龟》卷44同。许氏所引《魏略》“叉手”,非其谊也。手,亲手、亲自。《韩子·难三》:“有间,遣吏执而问之,则手绞其夫者也。”言诸将征伐,皆按曹操兵书办理,临事,曹操又亲自调度指挥也。
(27)宋台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埿钉
按:埿,《宋书·武帝本纪》、《南史·宋本纪》、《建康实録》卷11、《通典》卷7并作“涂”。埿亦涂也。《集韵》:“埿,杇也。”字亦省作泥。涂或作度,《殷芸小说》卷1引《宋武手敕》正作“度”。《南齐书·髙帝本纪》:“马乘具不得金银度。”俗字作镀,《玉篇》:“镀,金镀物也。”《广韵》:“镀,以金饰物。”
(28)辨解联环,论精坚白
许校:坚白,喻志行坚贞。《论语·阳货篇》:“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喻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汙。”
按:许说非也。《庄子·秋水》言公孙龙“合同异,离坚白”,《史记·鲁仲连传》《正义》引《鲁连子》言齐之辩士田巴“离坚白,合同异”[32],盖亦祖于公孙龙之学。《淮南子·齐俗篇》:“公孙龙折辩抗辞,别同异,离坚白。”“坚白”是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辨,读为辩。《淮南子·俶真篇》:“智终(络)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润玉石。”[33]高注:“始皇遗齐襄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解此环。’后椎破之,谢曰:‘已解矣。’”辩解联环,论精坚白,言其善于辩论也。《甄正论》卷2:“谓纵坚白之辩,乃肆染素之谈。”(29)凡公私行旅,多停大雷,輙逾信次……军直兵启:“风浪大,不可冒,宜入浦待静,兼应解周何郎神。”
许校:二神,原作“郎神”。库本《考证》:“案乐府有《圣郎曲》、《白石郎曲》,《太平广记》有郎子神诸称,似六朝时亦有以郎名神者。然此字于周瑜为宜,于何无忌不甚相合。其‘解’字虽有禳解一义,亦未明晰。查《南史·王僧辨传》有僧辨进师寻阳,梦周、何二庙神助天子讨贼之语,正与此所称相合。以史文相证,‘郎神’或当作‘二神’。”
按:《类聚》卷79引南齐·谢朓《祭大雷周何二神文》,亦作“二”字。亦可证“周何二神”正在大雷也。“解”即禳解消灾之义。
《箴戒篇》第二
(1)夏桀作为璿台瑶室,象牙之廊,白玉之床,以处之
许校:廊,原作“席”,今据《淮南子》改。《淮南子·本经训》:“晩世之时,帝有桀、纣,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御览》卷82引《尸子》:“桀为琁室瑶台,象廊玉牀。”
按:许校“席”为“廊”是也。字或省作“郎”,《史记·龟策传》:“纣有谀臣,名为左彊,夸而目巧,教为象郎,将至于天;又有玉牀,犀玉之器,象箸而羮。”《集解》引许慎曰:“象牙郎。”《史记考证》引陈子龙曰:“郎之与廊,古字通用也。似以象饰室之名,或作绘象,如后世画室之意,二义俱通。”[34]陈氏后説“绘象”非也。
(2)夏桀淫于妇人,求四方美女,积之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玮戏者,聚之于傍,造烂熳之乐
许校:《列女传》卷7:“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收”字原脱,今据《列女传》补。
按:《御览》卷569二引《列女传》,一引“收”作“于”,“美女”上有“四方”二字,“旁”作“房”,“烂漫”作“烂熳”;一为节引,仍作“烂漫”,亦有“四方”二字。“于”字误,《列女传》当补“四方”二字,房读为旁、傍。“烂漫”、“烂熳”,字或作“澜漫”、“烂缦”、“烂曼”、“澜熳”、“烂满”。倒言则作“漫澜”、“漫烂”、“熳烂”、“熳澜”。“奇玮”同“奇伟”。《御览》卷82引《帝王世纪》:“(帝桀)大进侏儒倡优,为烂漫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白帖》卷61二引《史记》,一作“夏桀大进倡优,[造]漫澜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一作“夏桀大进倡优,[造]漫澜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为悦目之玩”。《路史》卷23罗苹注引《史记》:“大进倡优,[造]漫澜之乐,设奇伟[之]戏,[纵]靡靡之声。”二书所引《史记》,为佚文,且有脱字,补作如上。“漫澜之乐”上亦可据《帝王世纪》补“为”字。《韩诗外传》卷2、《新序·刺奢》:“(桀)纵靡靡之乐。”此文“倡优”上亦可据《史记》佚文、《帝王世纪》补“进”字。宋·任广《书叙指南》卷7:“私昵之友曰狎徒。”
(3)蜚蛩满野,夷羊在牧
许校:蛩,原作“虹”,今据《淮南子》改。《淮南子·本经训》:“夷羊在牧,飞蛩满野。” 高诱注:“蛩,蝉,蠛蠓之属也,一曰蝗也。”《史记·周本纪》:“麋鹿在牧,蜚鸿满野。”《索隐》:“按:髙诱曰:‘蜚鸿,蠛蠓也。’言飞虫蔽田满野,故为灾,非是鸿鴈也。《随巢子》作飞拾。飞拾,虫也。”《逸周书·度邑解》:“夷羊在牧,飞鸿遍野。”《类聚》卷94引《周书》:“夷羊在牧,飞蛤(按:蛤当作拾。)满野。”
按:《逸周书》原文作“过野”,乃“遍野”之误。刘师培曰:“蛤、拾盖均蝗误。《淮南》‘飞蛩满野’高注云:‘一曰蝗也。’是其证。又案《博物志》卷8:‘夷羊在牧,水潦东流天下(此六字衍),飞鸿满埜。’”[35]《博物志》原文作“飞蝗”。“虹”字不误。“虹”、“鸿”、“蛩”并从工得声,例得通借。“蛤”盖“虹”字之误,刘说非也。因误作“蛤”,又误作“拾”也。《御览》卷902、《广博物志》卷50引《周书》亦误作“飞蛤”。《博物志》作“飞蝗”,与高注“一曰蝗也”合。高注“飞虫蔽田满野”是也。高注“蛩,蝉”者,《説文》:“秦谓蝉蜕曰蛩。”是蝉蜕曰蛩,而非蝉也,高氏此説非是。《正义》引郑玄曰:“鸿鴈之避阴阳寒暑,喻民知去无道就有道也。”杨慎曰:“纣有鹿台以养鹿,故曰麋鹿在牧。蜚鸿,马名,若白蚁、紫燕之类,盖良马也。养麋鹿而弃良马,故曰‘麋鹿在牧,飞鸿满野’,言其养无用而害有用也。”[36]二説胥失之。
(4)殷帝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戮辱之
许校:行,行列。
按:戮,《御览》卷83引《史记》同,今本《史记·殷本纪》作“僇”。戮、僇,正、借字,《广雅》:“戮,辱也。”令人为行,《后汉书·西羌传》李贤注作“令人代之行”。是“行”谓行棋也。为,犹言替、代,介词。
(5)猎于河渭之间,暴震而死
按:暴震而死,《史记·殷本纪》作“暴雷,武乙震死”,《后汉书·西羌传》李贤注作“遂被雷震而死”。疑今本“暴”下脱“雷”字。
(6)时人为之语曰:“车行酒,骑行炙,百二十日为一夜。”
按:《论衡·语增》:“或言车行酒,骑行炙,百二十日为一夜。”《意林》卷3引《论衡》“夜”作“月”。《书钞》卷20、145引《帝王世纪》:“纣宫九市,车行酒,骑行炙。”[37]
(7)帝纣时,木林之地,宵陷为池,池生淫鱼,取而食之
许校:淫鱼,《淮南子·说山训》:“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
按:《三国志·郤正传》裴松之注、《文选·蜀都赋》、《吴都赋》刘渊林注、《白帖》卷98引《淮南子》并作“鱏鱼”。“淫”为“鱏”之音转,取义于“潭”,古楚语,深渊也。《论衡·感虚篇》:“传书言:‘瓠芭鼓瑟,渊鱼出听。”正作“渊鱼”。又音转为“潜鱼”、“沈鱼”、“流鱼”、“游鱼”。
(
许校:灰,原作“布”,今据《六韬》改。《御览》卷83引《六韬》:“殷国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鸡子,大者如箕。”
按:许校是也。《御览》卷21、51引《六韬》同卷83所引。《治要》卷31引《六韬·文韬》:“殷国尝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御览》卷874引《六韬》:“殷国尝雨血、雨石,大者如罋,小者如箕。”与此文尤近。《唐开元占经》卷3引皇甫士安曰:“殷纣暴虐,天雨灰。”亦作“雨土”,今本《竹书纪年》卷上:“五年夏,雨土于亳。”《墨子·非攻下》:“遝至乎商王纣……十日雨土于薄。”[38]《御览》卷877引《尚书中候》:“殷纣时,十日雨土于亳。”“雨土”即“雨灰”也。
(9)西周君奔秦,蹶角受罪,遣献其邑
许校:蹶角,亦作“厥角”。《汉书·诸侯王表》颜师古注:“应劭曰:‘厥者,顿也。角者,额角也。’”《文选·与陈伯之书》刘良注:“蹶角,谓以额角叩地也。”
按:本字为𧤼[39],《说文》:“𧤼,角有所触发也。”字亦作撅,《集古今佛道论衡》卷4:
“蹶角受化。”宋、元本作“撅角”。耿广峰谓“厥为蹶的古字……蹶有倒义”[40],非也。
(10)汉昌邑王贺尝召皇太后御果下马,使官奴服之
许校:服,服事。
按:许说非也。服,读为犕。《说文》:“犕,《易》曰:‘犕牛乘马。’”今《易·繫辞下》作“服”。犕亦乘也。《后汉书·皇甫嵩传》李贤注:“犕,古服字,今河朔人犹有此言,音备。”字或作备,《史记·赵世家》:“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二》作“服”。
(11)汉灵帝起罼圭、灵琨苑,以珉玉为壁
许校:罼,原作“筚”,今据《后汉书》改。《后汉书·灵帝纪》:“作罼圭、灵琨苑。”又《杨赐传》:“帝欲作罼圭、灵琨苑。”
按:“筚”字不当改作。《灵帝纪》之“罼圭”,《通鉴》卷57作“毕圭”。《杨赐传》本作“毕圭”,《东观汉记》卷20同,许氏失检。《后汉书·献帝纪》、《董卓传》亦作“毕圭”。罼、毕,当读为筚。《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郑注:“筚门,荆竹织门也。圭窬,门旁窬也。穿墙爲之,如圭矣。”《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杜预注:“筚门,柴门也。闺窦,小户,穿壁为户,上鋭下方,状如圭也。”“筚圭”即“筚门圭窬”、“筚门闺窦”之省称。“筚”取其本义为解。《说文》:“筚,藩落也。《春秋传》曰:‘筚门圭窬。’”《广韵》“窬”字条引《春秋传》亦作“筚门圭窬”。字或作荜,《文选·赠何劭王济》李善注、《周礼·匠人》贾疏、《类聚》卷35、《玄应音义》卷9、《慧琳音义》卷92、《御览》卷188、484引《礼记》并作“荜门圭窦”,《广韵》“窬”字条引《礼记》作“荜门圭窬”。《类聚》卷63、《御览》卷182、186引《左传》并作“荜门圭窦”。《玉篇》:“筚,荆竹织门也,蔽也,藩也,《春秋传》曰:‘筚门圭窬。’亦作荜。”从俞之字多有投(豆、头)音。窬、窦古音同,实一字之异体[41]。
(12)耀兵平乐观
许校:观,原作“馆”,今据《后汉书》改。
按:库本亦改作“观”,然“馆”为本字,不烦改也。《汉书》“平乐馆”四见。《后汉书》作“观”,借字。《春秋·庄公元年》:“筑王姬之馆于外。”《白虎通义·嫁娶》引“馆”作“观”。《史记·孝武本纪》:“今陛下可为观如缑氏城。”《封禅书》同,《汉书·郊祀志》“观”作“馆”。
(13)收天下田畆十钱以治室
许校:收,《后汉书》作“税”。
按:《后汉纪》卷25、《晋书·食货志》作“收”,《通鉴》卷58作“敛”。
(14)其秩石拟百官之数
许校:秩石,原作“名”,今据《三国志》裴注引《魏略》改。又《通鉴》卷73:“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
按:陈志平、熊清元校同[42]。《书钞》卷160、《御览》卷145引《魏略》亦作“秩石”。“名”为“石”误,又脱“秩”字。《御览》卷94引《魏书》作“秩名”,“秩”字不脱,“名”字亦误。
(15)羣臣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
许校:《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略》:“使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通鉴》卷73全引上文,胡三省注:“了鸟,衣冠摧敝之貌。”又《敬斋古今黈》卷9:“了鸟当竝音去声,今世俗人,谓腰膂四支不相收拾者,谓之了鸟,即此语也。音料掉。”
按:《敬斋古今黈》共8卷,许氏所引在卷4,失检。“了鸟”为“了了”音转,亦作“了佻”、“了尦”、“了𠄏”等形,县物之皃,引申之则有长义,亦有弊败之义。
(16)魏齐王芳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日延倡优,迎六宫家人留止内房
按:延,《三国志·齐王芳传》同,下文“魏齐王芳日延倡优”亦同,《晋书·景帝纪》作“近”。《通鉴》卷76、《通鉴纪事本末》卷11、《通志》卷10作“䙝近倡优”。“延”当作“近”,形之譌也。
(17)优人唱曰:“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芳惧,不敢发
按:“鸭”谐音“押”,签署。《玉篇》:“押,署也。”顾炎武曰:“按:鸭者,劝帝押诏书耳。是则以亲署为押,已见于三国时矣。”[43]
(18)卫瓘被酒,拊帝座云:“此座可惜。”
按:《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正义》:“被,加也。”《汉书》颜师古注:“被,加也。被酒者,为酒所加。”《世説新语·规箴》作“如醉”,《晋书·卫瓘传》作“託醉”,《通鉴》卷80作“阳醉”。
(19)帝犹不悟,乃佯言曰:“公醉耶?”
按:“帝犹不悟”与下文不贯,当作“帝意乃悟”。《世説新语·规箴》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刘孝标注引《晋阳秋》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也。’”《晋书·卫瓘传》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通鉴》卷80作“帝意悟,固(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20)乃发贵妃墓,纵粪粪于孝建冢,曰:“齇奴,何意生我?”孝建多昏纵,故有“齇奴”之目
许校:齇,原作“查”,今据《南史》改。《南史·宋本纪》:“乃纵粪于陵,肆骂孝武帝为‘齇奴’。”《御览》卷357引《谈薮》:“宋废帝常入武帝庙,指其画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择尊卑。’顾谓左右:‘渠大鼻,如何不齇?’即令画工齇。”齇,俗称酒糟鼻。《玉篇》:“齇,鼻上疱。”
按:“查”为“齄”字之省,不当辄改。许氏所引《谈薮》,亦见《魏书·刘子业传》:“次入其父骏庙,指骏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择尊卑。’顾谓左右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之?’即令画工齄骏像鼻。”《通鉴》卷130:“指世祖像曰:‘渠大齄鼻,如何不齄?’立召画工令齄之。”胡三省注:“齄,鼻上麭也。柳宗元诗曰:‘嗜酒鼻成齄。’”桂馥曰:“《玉篇》作‘齇,鼻上疱也’。馥案:齄,俗字,犹樝省作查。《广韵》又作皻。”[44]《史纂通要》卷12作“乃纵粪于陵,肆骂为齄奴”,皆正作“齄”字。《类聚》卷17引《幽明録》:“河东贾弼之,义熙中为琅琊府参军,夜梦有一人,面查靤(注:防老反),甚多鬂,大鼻𥊺目,请之曰爱君之貌欲易头可乎。”《御览》卷364引《幽明録》作“面齄
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一)1097萧旭:《金楼子》校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