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二)

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金楼子》校补(二)


《金楼子》校补(二)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説蕃篇》第八
(1)龟堕甲而去
按:堕,《宋书·符瑞志上》同,《竹书纪年》卷下梁·沈约注作“随”。随、堕,并读为蜕,脱也,解也。堕甲,今吴方言谓之“蜕壳”也[1]。
(2)武丁时,有甘盘,保乂有殷也
许校:有殷,原作“于殷”,今据《尚书》、《史记》改。
按:不烦改作。“于”、“有”一声之转,用于国名前,用法一也。《墨子·非命下》“我闻有夏。”《非命上》作“于夏”。《墨子·尚贤中》“有辞有苗。”《书·吕刑》作“于苗。”皆其确证。或称“于”、“有”为语助词,我认为是“大”义[2]。
(3)好古文,每就人间求善书,必为好与之,留其真本
按:好与之,四库本作“好写与之”,《汉书·景十三王传》同,当据补“写”字。
(4)禹凿江,通乎九谷,洒五湖而注东海,
许校:《说苑·君道》:“禹……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洒”字下原有“分”字,库本校:“按《说苑》作酾,下无分字。”今据删。按:洒,《说苑》明钞本及《困学纪闻》卷10所引作“酾”。“洒(洒)”、“酾”通。洒即分,作“洒分”或属旁注阑入正文。
按:《贾子·修政语上》:“故鬟(鬄)河而导之九牧,凿江而导之九路,澄五湖而定东海。”[3]《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此文作“九谷”者,“谷”即“路”字脱误。《御览》卷764引《淮南子》作“九洛”,“洛”亦“路”字之误。
(5)王常放乳鹿,仁心感天,故当遇耳
按:常,《列仙传》卷下同,读为尝。《御览》卷743、《云笈七籤》卷108、《太平广记》卷60引《列仙传》正作“尝”。
(6)明帝重其器能,特爱异之
按:异亦宠爱之义[4]。
(7)宜远虑深计,不可守一意,以陷于不孝
按:“守”字上当据《晋书·宣五王传》补“专”字。
(8)植跪曰:“臣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故当面试,奈何倩人邪?”
按:故,《三国志·陈思王植传》作“顾”。《魏志》之“顾”,《类聚》卷45、《书钞》卷70、98、《御览》卷151、《海録碎事》卷7、《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6引同,《御览》卷587、《记纂渊海》卷41、《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6引作“固”,《类聚》卷56、《御览》卷600、602、《册府元龟》卷270、《职官分纪》卷31引作“愿”。故、固、顾,并读为姑,表祈求语气的副词,犹言请也、愿也[5]。作“愿”者,臆改耳,非其旧本。“当面”为词,非“故当”、“面试”为词也。
(9)魏武喜,捋彰鬚曰:“黄鬚儿竟大奇也。”
按:捋,萧常《续后汉书》卷37同,《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作“持”,形之譌也。《白帖》卷31、《御览》卷374、《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0、《韵府羣玉》卷2“大奇”条引《魏志》正作“捋”字。《书钞》卷63、115、《御览》卷312引《魏志》亦误作“持”。《类聚》卷29引《吴录》:“孙权祖朱桓,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鬚,无所恨。’权慿几前席,桓进捋鬚。”亦“捋鬚”之证也。竟,《魏志》同,《御览》卷374引《魏志》作“定”。定亦竟也,表出乎意外[6]。
(10)司马承身居藩屏,躬处俭约,乘苇笨车,家无别室
许校:苇笨车,《晋书·宗室传》作“承躬自俭约,乘苇茭车”。按:苇茭车亦作薄笨车,《宋书·隐逸传》:“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7]《通鉴》卷128:“常乘羸牛笨车。”胡三省注:“笨,部本翻,竹裏也;一曰不精也。”
按:胡三省“笨车”二説望文生训,皆非是。《中文大辞典》释“笨车”为“粗笨之车”[8],《汉语大字典》释“笨车”之“笨”为“粗陋”[9],《汉语大词典》释“笨车”之“笨”为“拙劣;粗陋”,释“笨车”为“指粗陋而不加装饰之车”[10],皆未得其语源。《山堂肆考》卷234:“笨车,竹车也。”盖亦惑于胡説也。笨,当读为㮥、軬,指弓形之车篷。《方言》卷9:“车枸篓……西陇谓之㮥,南楚之外谓之篷。”郭注:“㮥,即軬字。”《玉篇》:“㮥,即軬车也。”《广韵》:“㮥,车弓。”《集韵》:“軬,车上篷,或作㮥。”《隋书·礼仪志五》:“齐武帝造大小辇,并如轺车,但无轮毂,下横辕轭。梁初,漆画代之。后帝令上可加笨,辇形如犊车,自兹始也。”《通典》卷66:“复制副辇,加笨,如犊车,通幰朱络,谓之蓬辇。”蓬辇乃加笨而成,笨字正当读为㮥,指车篷。《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又以父在京师,出入薄軬车。”又《常林传》注引《魏略》:“又其始之官,乘薄軬车,黄牸牛。”《书钞》卷38引《魏略》:“时苗始令寿春,乘薄笨车,黄牸牛。”此“薄笨车”即“薄軬车”之确证也。薄,读为蒲[11],《宋书·刘凝之传》:“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南史·隐逸传》正作“蒲笨车”。蒲笨车,以蒲草遮蔽车篷之车也。此文“苇笨车”即“苇軬车”,《新唐书·车服志》:“老者乘苇軬车。”又《百官志》:“凡苇軬车不入宫门。”是其证也。苇笨车,以芦苇遮蔽车篷之车也。也省称作“苇车”,《后汉书·袁忠传》:“(忠)初平中爲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晋书》作“苇茭车”者,形之讹也。《后汉书·礼仪志》:“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茭”同“交”,涉“苇”而加艸头。“苇茭”非车命名之谊也。《晋书》之文,《书钞》卷61引《晋中兴书》作“(承)躬处俭约,乘草莽车”,“草莽车”尤误。
(11)安知铅刀不能一割
许校:《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
按:此东汉成语。《汉书·叙传》《答宾戏》:“当此之时,搦朽摩钝,铅刀皆能壹断。”《书钞》卷123引张衡《与特进书》:“以为铅刀,强可一割。”[12]
(12)太后与争门,措指
许校:原作“损指”,今据《史记》、《汉书》改。《汉书》颜注:“晋灼曰:‘许慎云:“措,置”,字借以爲笮耳。’师古曰:‘音壮客反,谓爲门扉所笮。’”
按:许慎语当断作“措置字,借以爲笮耳”。《韩诗外传》卷3:“屋成则必加措。”亦借措为笮,取其迫笮义[13]。《说文》:“压,笮也。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是笮犹言压迫也。
(13)左右亲幸者,一日先与一二百万,小有忤旨,辄追夺之
许校:先与,《宋书》、《南史》作“乞与”。
按:“先”为“乞”形误字。
(14)于是呼轝至,始安便移杀
许校:移杀,犹“蹩躠”,旋行貌。《集韵》:“躠,蹩躠,旋行貌,或作杀。”
按:移杀,犹言避死、免死也。许氏谓“移杀”犹“蹩躠”,殊无理据。且“蹩躠”训旋行貌,即媻跚之义[14],义亦不合。《玄应音义》卷11:“蹁蹮:《广雅》:‘蹁蹮,盘姗也。’亦旋行也。”旋行指盘旋其足而行,即跛行皃。许氏亦未达“旋行”之谊。
《立言篇》第九上
(1)《王沈集》称:“日磾垂泣于甘泉之画,掦雄显颂于麒麟之图。”
许校:当谓掦雄作《校猎赋》(《文选》题作《羽猎赋》)事,其中有句云“临麒麟之囿”,因疑“图”为“囿”字之误。
按:许氏考典不确,而勇于改字,大误。《汉书·苏武传》:“上思股肱之美,迺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二句言孝子忠臣,与羽猎无涉。掦雄颂麒麟图之文,待考。
(2)明月之夜,可以远视,不可以近书;雾露之朝,可以近书,不通以远视
许校:夜,《淮南子》作“光”。雾,《淮南子》作“甚”。《淮南子·説林训》:“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露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
按:夜、朝对举,“夜”字是。《淮南子·説林篇》作“甚雾”,许氏误引误校。“通”当作“适”,字之譌也。
(3)夫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出一美言美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之,可不慎乎
许校:《治要》引《桓子新论》:“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衆多。岀一言美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之,可不愼乎?”
按:《治要》卷44引《桓子新论》作“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衆多。岀一美言善行,而天下从之;或见一恶意丑事,而万民违,可不愼乎”,许引有误脱。
(4)在酣歌终日,求数刻之欢;耽淫长夜,骋亡归之乐
许校:淫,或当作“饮”。《史记·殷本纪》:“(纣)为长夜之饮。”
按:“在”字当衍。
(5)是犹炙冰使燥,清柿令炽,不可得也
许校:《抱朴子外篇·刺骄》:“是犹之炙冰使燥,积灰令炽矣。”《説文》:“柿,削木朴也。”段注:“朴,木皮也。”
按:“清”即“积”之形误字。陈志平、熊清元曰:“‘清柿’当作‘积灰’。”[15]得失各半。
(6)如轻埃之应风,似宵虫之赴烛
许校:《抱朴子外篇·疾谬》:“慕之者犹宵虫之赴明烛,学之者犹轻毛之应飙风。”
按:《抱朴子》之“轻毛”,《意林》卷4、《御览》卷944引并作“轻埃”,是唐、宋人所见本,亦同于萧氏也。
(7)少好学者,如日盛阳;老好学者,如炳烛夜行
许校:炳,亦作“秉”,通。
按:炳,读为柄、棅,执持也。字或作秉、㨀、抦、方[16]。《乐府诗集》卷47《神弦歌·同生曲》:“蚤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隋书·五行志》:“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把亦执持之谊。
(8)鸟与鸟遇则相躅,兽与兽遇则相角,马与马遇则趹踶,愚与愚遇则相伤
许校:躅,《逸周书·太子晋》:“师旷东躅其足。”孔晁注:“东躅,踏也。”《御覧》卷897引作“鸟与鸟遇则相躅,兽与兽遇则相触,马与马遇则趹踶相伤”。库本校:“按《御覧》引此段作‘马与马遇则趹踶相伤’,‘愚与愚遇则’五字疑衍。”
按:许氏未得其义。锺仕伦谓《御覧》引误[17],是也。“躅”当作“噣”,“角”当作“𧢻”,并字之误也。“噣”乃“啄”之借字,《集韵》:“啄,《説文》:‘鸟食也。’或作噣。”《玉篇》:“𧢻,‘触’古文。”《韩诗外传》卷2:“兽穷则齧,鸟穷则啄,人穷则诈。”《淮南子·齐俗篇》:“鸟穷则噣,兽穷则𧢻,人穷则诈。”《慎子》、《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家语·顔回》“人穷则诈”下多“马穷则佚”四字。《治要》卷10引《家语》“啄”作“噣”。《新序·杂事五》:“兽穷则触,鸟穷则啄,人穷则诈。”《御览》卷291引《卫公兵法》:“鸟穷则啄,兽穷犹触。”《御覧》引脱五字,不可据删。“愚与愚遇则相伤”即“人穷则诈”之谊也。
(9)夫荷旃被毳者,难与道纯绵之緻密;羹藜含糗者,不足论大牢之滋味
按:緻密,《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作“丽密”。丽,读为丽。《说文》:“丽,
两耦也。”谓连次比并也,经传多借“丽”为之。耿广峰引《广雅》“丽,好也”释之,非
是;而于“不足”下补“与”字,则是也[18]。
(10)今白鸟营营,饑而未饱
按:未,当据《御覧》卷945、《尔雅翼》卷26、《记纂渊海》卷100、宋·张邦基《墨庄漫録》卷4、《天中记》卷57、《广博物志》卷50引作“求”。
(11)其蚊有知足者,𠿘公之肉而退
许校:“之肉”二字原阙,今据《御覧》卷944引补。𠿘,《御覧》作“㗱”。㗱,咀嚼。“𠿘”同“觜”,鸟喙。
按:《御覧》引见卷945,补“之肉”二字是。《尔雅翼》卷26、《记纂渊海》卷100、《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49、《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94、《韵府羣玉》卷4、《天中记》卷57、《广博物志》卷50引并有“之肉”二字,引“𠿘”作“㗱”。“𠿘”为“㗱”字形误。《御覧》、《事文类聚》、《尔雅翼音释》并有注:“㗱,子立反。”今吴语尚谓蚊虫吮吸人血为㗱。《海録碎事》卷9引作“吮咀公之肉而退”,以同义词易之。《合璧事类备要》引作“集”,即“㗱”之脱误。宋·张邦基《墨庄漫録》卷4引作“隽肉而退”,则误之又误者也。
(12)日月不齐光,参辰不并见,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按:《韩子·用人》:“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又《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淮南子·齐俗篇》:“譬犹冰炭鈎䋲也,何时而合?” 《楚辞·东方朔·七谏》:“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盐鐡论·刺复》:“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
(13)震古未闻
按:库本校:“案:震,疑当作振。”振古,犹言终古。《晋书》卷59:“祸难之极,振古未闻。”
(14)责罢者以举千钧,督跛者以及走兔,驱骐骥于庭,求猿猱于槛,犹倒裘而索领也
许校:《邓子·无厚篇》:“责疲者以举千钧,责兀者以及走兔,驱逸足于庭,求援捷于槛,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
按:《邓子》,许氏从四库本误作“援捷”,其余各本作“猨捷”。“捷”为“猴”形误,《御览》卷696引正作“猨猴”。《广韵》:“猱,猴也。”萧氏作“猱”,以同义字易之也。《楚辞·刘向·九歎》:“今反表以为裏兮,颠裳以为衣。”
(15)夫石田不生五榖,构山不游麋鹿,何哉?以其无所因也
许校:《文子·上礼篇》:“石上不生穀,秃山不游麋鹿,无所荫蔽也。”《淮南子·道应训》:“是故石上不生五穀,秃山不游麋鹿,无所阴蔽隐也。”
按:构,读为确、𥔳,《说文》:“确,礊石也。𥔳,确或从㱿。”字或作确、䃓、塙、碻、硞、𤿩、慤、壳[19]。王利器谓“构山”指人造之山[20],非也。
(16)富贵不可以傲贫,贤明不可以轻暗
按:《晏子·内篇问上》:“贵不凌贱,富不傲贫,功不遗罢,佞不吐愚。”又《内篇问下》:“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
(17)晋中朝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死人,凛凛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久在世,黯黯如九泉下人。”
许校:《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按:“久”当作“见”,字之误也。“黯黯”同“厌厌”,亦作“揞揞”、“愔愔”、“奄奄”,俗作“懕懕”、“恹恹”,困倦貌,昏昏沉沉貌[21]。
(18)卞彬为《禽兽决録》云:“羊淫而狠,猪卑而率,鹅顽而傲,狗险而出。”
许校:《南齐书·文学传》:“彬又目禽兽云:‘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鵞性顽而傲,狗性险而出。’”又《南史》:“又为《禽兽决録》,目禽兽云:‘羊性淫而佷,猪性卑而率,鹅性顽而慠,狗性险而出。’”《御览》卷889引《禽兽决録》:“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狗性险而出。”率,原作“挛”,今据《南齐书》、《南史》改。
按:《埤雅》卷6、《海録碎事》卷9、《通志》卷176引并作“率”字。《海録碎事》引“出”误作“拙”。
(19)此谓学螳蜋之鈇,运蛣蜣之甲,何足以云
按:“学”当作“举”,字之误也。鈇,读为斧。《通鉴》卷160魏·杜弼《檄移梁朝》:“举螳螂之斧,被蛣蜣之甲。”
(20)我举正正之旗,彼往亭亭之地
许校:《孙子·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六韬·乌云山兵》:“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髙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髙,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以被山而处,必为乌云之阵。”
按:所引《六韬》,非其谊也。“亭亭之地”当作“堂堂之阵”,字之误也。张家山汉简《盖庐》:“毋要堤堤之期(旗),毋击堂堂之陈(阵)。”《淮南子·兵略篇》:“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许慎注:“填填,旗立牢端貌。”梁玉绳曰:“填与镇通。”杨树达曰:“填填当作正正。”[22]《黄帝素问灵枢经·逆顺》引《兵法》:“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书钞》卷117、《御览》卷301并引《兵书要诀》:“无要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
(21)我攻却月,彼向横云
许校:《初学记》卷24引《荆州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此与下“横云”,恐非实指某地,乃随手拈来,以成对文。
按:许说大误。“却月”、“横云”皆军阵之名。《太白隂经》卷6:“黄帝设八阵之形……鸟云、鸟翔,火也;折冲,木也;龙腾、却月,水也……”是“却月阵”乃形似半月的水阵。《宋书·朱龄石传》:“高祖乃遣白直队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车百乘,于河北岸上,去水百余步,为却月阵。”此其例也。《逸周书·大明武解》:“阵若云布,侵若风行。”此即“横云阵”得名之由。周·庾信《从驾观讲武》:“置阵横云起,开营雁翼张。”又《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少年习象,多见兵书。浇沙聚石之营,却月横云之阵。”亦其显证。
(22)卫太子以纸闭鼻,汉武帝谓闻己之臭,又致大辠
按:“闭”当作“蔽”,字之误也。《书钞》卷104引《三辅故事》:“卫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帝怒。”《御览》卷367引作“卫太子岳鼻,太子来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诏,恶太子鼻岳,尚以纸蔽其鼻。’充语武帝曰:‘太子不欲闻陛下脓臭,故蔽鼻。’武帝怒”,又卷742引略同。此文“闻己之臭”上脱“憎”或“恶”字。
《立言篇》第九下
(1)陈思王云:“寒者不思尺璧而思襁衣,足也。”
许校:《类聚》卷5引陈王曹植《表》:“臣闻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飡。夫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飡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按:《齐民要术自序》亦引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贵,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恶者,物时有所急也。”《类说》卷44引作“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恋千金而美一食,物时有所急也”,《绀珠集》卷1引作“寒者不贪尺璧而思短衣”,《记纂渊海》卷57引《齐民要术》作“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袍,饑者不顾千金而羡一食,物时有所急也”,又卷59引作“寒者不望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羡一食,物时有所急也”。“襁”当作“裋”,“美”当作“羡”,“顾”当作“愿”,“食”当作“飡”,皆字之误也。“裋”同“短”,“飡”为“湌(餐)”俗字。《类聚》引“物”下脱“时”字。
(2)夫吞舟之鱼,不游清流;鸿鹄髙飞,不就茂林。何则,其志极远
许校:《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说苑·政理》:“夫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髙飞,不就汙池。何则?其志极远也。”
按:《韩诗外传》卷6:“孟子曰:‘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弘明集》卷1汉·牟融《理惑论》:“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呑舟之鱼不游数仞之谿。”《法苑珠林》卷105:“始知吞舟之鱼,不産沟洫之水;鹏鵾之鸟,岂翔尺鷃之林也?”
(3)牛刀割鷄,矛㦸採葵
许校:《论衡·自纪篇》:“牛刀割鸡,舒㦸采葵。”
按:“舒”当作“矛”,字之误也。张宗祥曰:“舒,展也。此言戟刃形。”[23]非也。《黄氏日抄》卷57《读诸子三·论衡》引作“舒”,是宋代已误。《淮南子·人间篇》:“夫㦸者,所以攻城也;镜者,所以照形也。宫人得㦸,则以刈葵;盲者得镜,则以盖巵。”是此文所本。《楚辞·刘向·九歎》:“执棠谿㠯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王注:“棠谿,利剑也。刜,斫也。干将,亦利剑也。利剑宜以为威,诛无状以征不服,今乃用斫蓬蒿、割熟肉,非其宜也。”《御览》卷980引《物理论》:“夫解小而引大,了浅而伸深,犹以牛刀割鸡,长殳刈荠。”《类聚》卷35后汉·张安超《讥青衣赋》:“隋珠弹雀,堂溪刈葵。”文意亦皆相类。
(4)膏以明而自煎
按:自,《御览》卷957引作“遂”,盖臆改。
(5)夫辟狸之不可使搏甝,牛之不可使捕鼠
许校:辟,通“譬”。搏甝,原作“搏鸡甝”,今据《御览》卷912引删正。《御览》作“狸之不可使栖处,牛不可使捕鼠”,“栖处”显即“搏甝”之形讹。《尔雅》:“甝,白虎。”《淮南子·主术训》:“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按:许校未得。此文本于《淮南子》,当校作“狸之不可使搏牛,甝之不可使捕鼠”。本当是甝搏牛,狸捕鼠,今则反之,是二失也,故云“不可”。今本衍“鸡”字,“牛”又误倒于下。“甝”即“虎”也。耿广峰谓“捕为搏之讹字”[24],非也。陈志平、熊清元曰:“意谓狸不可搏牛, 虎不能捕鼠。故疑《御览》‘栖处’是‘搏甝’形误……‘鸡’字或是衍文。”[25]
(6)今人才有欲平九州,并方外,责之以细事,是犹用鈇斤翦毛髮也
许校:《淮南子·主术训》:“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国,继绝世……是犹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并,本作从,从犹服也。《治要》引此,正作‘从方外。’”
按:《大戴礼记·五帝德》:“据四海,平九州。”“并方外”即据有四海也。王説失之。王引之説见王念孙《淮南子杂志》引[26],许氏不核原书,想当然以为是《经义述闻》。
(7)夫据干窥井,虽达视,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镜以照之,则分寸可察也
许校:《淮南子·主术训》:“夫据除(王引之谓“除当作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虽达视不能见其睛,原作“虽通视不能见其情”,今据《淮南子》改。
按:二“干”,原作“榦”,许氏误作。“寸分”即“分寸”,指细微之物。“达视”即通视,《论衡·实知》:“无达视洞听之聪明。”亦其例。许氏误校。萧氏所见本“睛”作“情”,则误。
(8)吞舟之鱼,蕩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处也
许校:《淮南子·主术训》:“吞舟之鱼,蕩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
按:许氏未得其源。《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释文》:“砀而失水,谓砀溢而失水也。”《史记·贾生传》《索隐》、《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御览》卷947、《事类赋注》卷29、《记纂渊海》卷99、100、《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34引“砀”作“蕩”,《亢仓子·全道篇》亦作“蕩”。《战国策·齐策一》:“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鈎不能牵,蕩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27]《新序·杂事二》“蕩”作“砀”。《韩诗外传》卷8:“夫吞舟之鱼大矣,蕩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失其辅也。”《说苑·说丛》:“吞舟之鱼,蕩而失水,制于蝼蚁者,离其居也。”为此文所本。砀、蕩并读为宕,宕从宀砀省声。《说文》:“宕,过也。”谓激过也、奔突也[28]。
(9)猿貁失木,擒于狐狸,非其所也
许校:《淮南子·主术训》:“猿貁失木,擒于狐狸,非其所也。”
按:此盖二汉成语。《淮南子·览冥篇》:“猨狖颠蹶而失木枝。”《说苑·说丛》:“猿猴失木,禽于狐貉者,非其处也。”《后汉书·班固传》《两都赋》:“猨狖失木,豺狼慑窜。”
(10)兕虎在后,隋珠在前,弗及掇珠,先避后患
许校:《淮南子·説林训》:“兕虎在于后,随侯之珠在于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后就利。”
按:此文有脱误,当作“先避患而后就利”。
(11)用百人之所能,则百人之力举,譬若伐树而引其本,千枝万叶莫能弗从也
许校:《淮南子·缪称训》:“用百人之所能,则得百人之力;聚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辟若伐树而引其本,千枝万叶则莫得弗从也。”
按:《淮南子·精神篇》:“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得不随也。”《文子·微明》:“故用衆人之所爱,则得衆人之力;举衆人之所喜,则得衆人之心。”亦可参证。此文有脱误,当补作“则[得]百人之力,举[千人之所爱,则得千人之心]”。《淮南子》“聚”当作“举”,许氏引误。
(12)专用聪明,事必不成;専用晦昩,事必有悖;一明一晦,得之矣
许校:《意林》卷2引《尹文子》:“专用聪明,则事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
按:许引不全。《意林》卷2引《尹文子》:“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衆之所载。”
(13)夫一妻擅夫,衆妾皆乱;一臣专君,羣臣皆弊
许校:《意林》卷2引《申子》:“一妻擅夫,衆妻皆乱;一臣专君,羣臣皆蔽。”
按:弊,读为蔽,蒙蔽。
(14)以鱼敺蝇,蝇愈至
许校:《韩子·外储说左下》:“以鱼去蝇,蝇愈至。”
按:《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鱼去蝇,蝇愈至。”高注:“茹,臭也。”
(15)加脂粉则宿瘤进,蒙不洁则西施屏
许校:《列女传》卷6:“宿瘤女者,齐东郭採桑之女……”《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按:《御览》卷607引《韩子》:“加脂粉则嫫母进御,蒙不洁则西施弃野。”
(16)世莫学驭龙,而学驭马,莫学治鬼,而学治人,先其急脩也
许校:《淮南子·説林训》:“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莫欲学治鬼,而皆欲学治人,急所用也。”
按:“脩”当作“备”,字之误也。《淮南子·脩务篇》:“遂为天下备。”高注:“备,犹用也。”
(17)屩鼻不能达芬芳,画月不能摴望舒之景,床足不能有寻常之步
许校:《抱朴子外篇·博喻》:“屩鼻不能识气,釜目不能摅望舒之景,牀足不能有寻常之逝。”
按:“摴”同“樗”、“摅”。《慧琳音义》卷31:“摅蒲:《考声》云:‘摅,舒也。’《广雅》云:‘张也。’案摅蒲者,经从雩作摴,非也。”又卷45:“摅,戒本作樗,通用也。”又卷64:“摅,经作樗,俗字也。”字亦作攎、胪。陈志平、熊清元曰:“‘画月’当作‘釜目’。‘釜目’正与‘锯齿’、‘箕口’、‘榼耳’、‘屩鼻’、‘床足’对。”[29]方以智曰:“望舒,月御,言月至望而舒也。”[30]
(18)亦犹草木有龙胆、狗脊、虎掌、麞牙,而非四兽也
许校:麞牙,疑谓“狼牙”。“麞”本或作“獐”,与“狼”字形近而讹。
按:许校未是。唐白居易《官舍闲题》:“禄米麞牙稻,园疏鸭脚葵。”此谓“麞牙稻”。又《救荒本草》卷3有“獐牙菜”,皆草木类也。
(19)阿胶五尺,不能止黄河之浊;弊箅径尺,不足救盐池之鹹
许校:《御览》卷736引《淮南万毕术》:“老槐生火,胶挠水则淸,弊箕止醎。取箕以内酱中,鹹着箕矣。”又卷766引孔融《同岁论》:“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又卷757引孔融《同岁论》:“弊箄径尺,不足以救盐池之鹹。”《抱朴子外篇·嘉遁》:“寸胶不能治黄河之浊,天水不能却萧丘之热。”弊箅,原作“弊车”;鹹,原作“泄”,今据《同岁论》改。《哀江南赋》:“敝箅不能救盐池之鹹,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
按:《记纂渊海》卷61引《傅子》:“阿胶三寸,不足止黄河之浊;毁箄三尺,不足救盐池之鹹。”“箕”当作“箅”,“箄”当作“箅”,并字之误也。周·庾信《哀江南赋》:“敝箄不能救盐池之鹹,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许引不全。
(20)殷洪远云:“周旦腹中,有三斗烂肠。”
许校:库本校:“按原本云作念,旦作恒,腹下无中字,谨据曾慥《类説》校改。”
按:《类説》未见引用。唐·冯贽《云仙杂记》卷9、宋·朱胜非《绀珠集》卷1、元·陶宗仪《説郛》卷23、明·陈耀文《天中记》卷23引并作“周旦腹中,有三斗烂肠”,《韵府羣玉》卷6、12引作“周且腹中,有三斗烂肠”,卷6注:“且,或作旦。” 宋·黄庭坚《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烂肠五斗对狱吏,白髮千丈濯沧浪。”“五”当作“三”,“且”当作“旦”,并字之误也。
(21)人君当以江海为腹,林薮为心,使天下民不能测也
许校:《御览》卷76引《唐子》:“君人者当以江海爲腹,山林爲面,当使观者不知江河藏山何有。”
按:《御览》卷371引《唐子》作“人君以江海爲腹,山[林]爲面,如此则下不知其量,畏而怀之”。《御览》卷76引有脱文,末句当作“不知江河[何]藏山[林]何有”。
(22)鼓不预于五音,而为五音之主;水不预于五味,而为五味之和;将军不预于五官,而为五官之督也
许校:《淮南子·兵略训》:“故鼓不与于五音,而爲五音主;水不与于五味,而爲五味调;将军不与于五官之事,而爲五官督。”
按:《治要》卷36引《申子》:“鼓不与于五音,而爲五音主;有道者不爲五官之事,而爲治主。”《意林》卷2引《申子》:“鼓不预五音,而爲五音主。”为《淮南》及此文所本。《长短经·大体》:“鼔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亦本之。
(23)兰生空谷,不为莫用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
许校:《淮南子·説山训》:“兰生幽宫,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
按: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嚊(嗅)而不芳;无茖蓳愈
淮南子-萧旭:《金楼子》校补(二)1099萧旭:《金楼子》校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