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
引 言
《告武夷》见于江陵九店五六号楚墓《日书》43-44号两支竹简,因其篇首有“[□]敢告□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之子武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夷)”之语,因此研究者名之为“告武夷”。由于此篇简文里有神话传说中的武夷神和不周山,故而自发表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发表了各自不同的创见,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分歧仍然存在。主要的分歧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本篇的具体内容和性质,另一个是本篇后半段某些疑难字的训释和文句的断读。
本文想要重点探讨的是后一个分歧,即本篇后半段疑难字的训释和几处文句的断读。希望在诸家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出楚简材料,为《告武夷》简文的完全释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先把有代表性的两种断句和释文写出,然后再作讨论。
李家浩先生:[□]敢告□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之子武夷:“尔居复山之巸(基),不周之埜(野),帝胃(谓)尔无事,命尔司兵死者。含(今)日某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将)欲飤(食),某敢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其妻□妻女(汝),[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犊某于武夷之所:君昔(夕)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囟(思)某逨(来)归飤(食)故。”[1]
周凤五先生:【皋】!敢告□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之子武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夷):“尔(尔)居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复)山之巸(基),不周之埜(野)。帝胃(谓)尔(尔)无事,命尔(尔)司兵死者。含(今)日某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将)欲飤(食),某敢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亓(其)妻□妻(赍)女(汝)【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敝(币)】、芳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量)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赎)某于武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夷)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之所)。君向(曩)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囟(思)某逨(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归)飤(食)【如】故。”[2]
一、某敢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其妻□妻女()
此句诸家断句及训释多有不同。李家浩先生单独一句,并谓此句的第一“妻”字是名词,第二“妻”字是动词,是嫁给的意思,古人有为神祇娶妻的习俗,例如《史记‧滑稽列传》所记魏文侯时邺人为河伯娶妇。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诘》39背三说:“上神下取(娶)妻”。简文“以其妻□妻汝”,即许愿为武夷娶妻。[3]
周鳯五先生认为第二个“妻”应读为“赍”,意为致送。其读法当与下文连读,作“某敢以其妻□赍汝聂币、芳粮”,其意是说:“某人命其妻送聂币、芳粮”。林志鹏先生、陈斯鹏先生均从之。[4]
此外,陈松长先生认为“妻女(汝)”之前所阙之字在竹简照片上依稀可辨,就作两横划,可释为“二”字。所谓“妻二”也就是“二妻”之倒装,古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后置是常见现象。至于古人之多妻,诸如尧以娥皇、女英嫁给舜帝为妻的事累见不鲜,因此,此句可补为:“某敢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亓(其)妻二妻女(汝)”。李零先生将其隶作“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5]并谓:亓妻下残文似非“二”字,而类似于“琴瑟”等字所从。[6]
我们首先来看此句中“妻女(汝)”之前的所阙之字,此字确如陈松长先生所说,残画尚清晰,作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从下列相关的字形相比较可知,楚文字中“琴瑟”二字上部所从与此字差别较大,当非一字。释作“二”表面看来似可从,但仔细核对原简字形就会发现,该字两横中间仍留有笔划,而且右部两横并不等长,楚简文中的“二”字已见数百,均作两等长横画的累积,几乎未见例外,下面一横画右部收笔有顿笔,这与常见的“二”字亦不相类。我们怀疑此缺字应释作“上”,楚文字中“上”与该残字相比,可以看出其最下一横向右上斜出,且最后收笔有顿笔,这同包山简181号简“上”字相当近似。释作“上”在文中亦比较通顺,前文说“帝胃(谓)尔无事,命尔司兵死者。”可见“武夷君”有可能是天神,地上的祝祷者将“某”之妻嫁于“武夷君”自然可称是“上”。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诘》简39背三:“上神下取(娶)妻。”[7]正与此相应。由此亦可知,将此句中第二个“妻”字读作“赍”并与下文连读不可从。
瑟: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六30)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一·孔14)
琴: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性24)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一·孔14)
二: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九M56·5)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一·孔6)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六·竞2)
上: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九26)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包79)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包181)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三·周33)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成24)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包10)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九43)
二、[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币)芳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某于武夷之所
此句中争议最大的即“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二字。李家浩先生认为“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似是祭名,可能为《周礼·春官·大祝》“六祈”之“说”,并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读为“详读”或“扬读”[8];夏德安先生将其读为“量育”,解释为“储藏食品”[9]。周凤五先生释为“量赎”,以“量”即“衡量轻重”之意;“赎”即“以金钱赎罪”。“量赎”就是“衡量犯罪情节轻重,交付等值的金钱以免除罪责”。[10]以上三位先生均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二字连读。后来随着上博简的公布,出现了几例与“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字相关的“量”字,从而为“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字的释读提供了新的线索。如:
《上博五·竞》4-3:今此祭之得福也,青(请)量之以衰[11]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既祭之后,焉修先王之灋。高宗命傅说量之以祭,既祭,焉命行先王之灋。[12]
《上博六·竞》1:吾币帛甚媺于吾先君之量矣。
陈剑先生首先指出《上博五·竞》中的“量”字当与九店M56所谓“告武夷简”中简44“(某敢以)聂币芳粮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犊)某于武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之所”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义同。[13]但仍然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二字连读,并从李家浩先生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读为“犊”。
林志鹏先生认为,“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当从周凤五先生释为“赎”。“量”字疑可读为“禳”。《告武夷》“量(禳)”、“赎”分属二句,读为“某敢以其妻赍聂币、芳粮以量(禳),赎某于武夷之所”。《竞建内之》中的“量”字亦可读为“禳”。禳者,消灾除难之祭也。[14]
从上列上博简中有关的“量”字来看,周凤五先生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读作“量”至确。杨泽生先生对《竞建内之》中的“量”字有很好的训释,他指出:祭祀时,不同的祭祀物件其选择的祭品往往不同。如《南齐书·武帝本纪》:“量给祭秩,礼同诸侯。”《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元正、冬至陈设,并祠祭丧葬所供之物,皆辨其出入之数,量其缮造之功,以分给焉。”此外还有“量设祭酹”、“量事祭奠”“量备祭奠”之类的记载。[15]
“量”字正确释出后,“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释为“赎”则成为最为合理的一种解释,不过此处的“赎”并非指“以金钱赎罪”,而是奉上一定数量的“聂币、芳粮”将“某”之魂魄赎回。[16]据此可知,此句当重新断作“[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量),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赎)某于武夷之所。”林志鹏先生将“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和“量”读作“禳”虽过于迂曲,但其断句正确可从。
三、君昔(夕)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芳粮
研究者一般如此断读,但对于其中所谓的“昔”字却有不同意见。此字原简文作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李家浩先生认为是“昔”字省变,读为“夕”,训为夜晚。杨华先生从之,并谓“昔即夕,意即武夷神今夜享受某人的聂币、芳粮之后,诚恳地希望你能让某人之魂归来,饮食如故。这是一篇祭祷鬼神,进行招魂的祝祷辞。从其口气来看,祝祷的仪式无疑也是在夜间举行的。”[17]
颜世铉、周凤五、李守奎、陈斯鹏等先生都认为此字是“向”。颜世铉先生将此字释为“襄”,读为“曩”,指前不久。周鳯五则认为当读“曏”,即“曩”,指不久以前,引申为“昔日”之意。陈斯鹏先生疑读“飨”,义为歆飨、受食。[18]吴儒宣先生从周凤五先生之说,认为简文“向”,读为“曏”,指不久以前的“刚才”。[19]
冀小军先生则认为是“皿”字,并怀疑在简文可以读为“飨”。冀先生指出:“《潜夫论·巫列》:‘由是观之,德义无违,鬼神乃享;鬼神受享,福祚乃隆。’‘受享’可能应读为‘受飨’。《九店》44号简的‘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飨)受’,大概跟《潜夫论·巫列》的‘受享(飨)’相当。”[20]
我们认为释“向”可从,释“昔”、“皿”均与字形差别较大,试比较下列相关字形。
昔: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二·子1)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二·昔1)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二·容13)
皿旁: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一·缁19)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语二32)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三·周5)
向: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六3)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郭·缁43)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上博二·容7)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九27)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原简文)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摹本)
“向”在简文中当从陈斯鹏先生读作“享”或“飨”,上古音“向”、“享”、“飨”三字皆属晓母阳部,声韵俱同,文献中相通之例多见。[21]简文中“向”读作“享”或“飨”,意谓鬼神享用祭品,文献及同批简文均有例证,如:
《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郑玄笺:“其鬼神又安而享其祭祀。”
《孟子·万章上》: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九店》简27: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利)于内(纳)室。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祭门、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行),向(享)之。[22]
由此可见,此句当重新断读作“君向(享),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君向(享)”与“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可能两句意思相当,均是笼统地指武夷君享用了“某”送给的所有祭品(含妻子),当然,“君向(享)”也可能仅是指享用“某”奉上的“妻子”而言。由此亦可知,冀小军先生释作“皿”虽不可从,但读作“飨”却十分正确,不过连下文“受”字,认为简文中的“飨受”即《潜夫论》中的“受飨”则不可从。
结 语
通过以上讨论,九店简《告武夷》篇后半段文字可重新释读作:“某敢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亓(其)妻上妻女(汝),[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量),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赎)某于武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夷)之所。君向(享),受某之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聂)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币)芳粮,囟(使)[23]某逨(来)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归)飤(食)【如】[24]故。”译成现代汉语即是:“某人冒昧地把他的妻子嫁给你,并奉上足量的聂币芳粮,赎某人魂魄于武夷之所,你享用并接受某人的妻子及聂币芳粮之后,让某人的魂魄归来,饮食如故。”
附 录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编者按:[1]释文参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江陵九店东周墓》页506-511,科学出版社1995年;李家浩《九店楚简告武夷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主辨“第一届简帛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台北,1999年12月10-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页50,中华书局2000年;《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页319,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释文前后稍有不同,此据最后一书引入。
[2]周凤五《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页943,2001年12月。
[3]参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页106,中华书局2000年。
[4]参见林志鹏《上博楚竹书〈竞建内之〉重编新解》,简帛网,2006年2月25日;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页40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又《文史》2006年1辑。
[5]李零《古文字杂识(二则)》,《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页760,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7年。
[6]李零《读九店楚简〈日书〉》,《中国方术续考》页423,东方出版社2001年。
[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页215,文物出版社1990年。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页108,中华书局2000年。
[9]夏德安《战国时代兵死者的祷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2辑,页34,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周凤五《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页953,2001年12月。
[11]“衰”从何有祖先生释,参见氏着《上博五楚竹书〈竞建内之〉劄记五则》,简帛网,2006年2月18日。
[12]释文及编连参见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
[13]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
[14]林志鹏《上博楚竹书〈竞建内之〉重编新解》,简帛网,2006年2月25日。
[15]参见杨泽生《读上博简〈竞建内之〉短劄两则》,简帛网,2006年2月24日。
[16]此篇具体内容和性质,学者间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为受兵死者所害的病人招魂的祷辞,有人认为是求武夷照顾兵死者的祝语。有人认为是兵死者的妻子用“聂币”、“芳粮”为兵死者赎罪,请求武夷让兵死者暂时脱离武夷的管辖,回到人间享受美食。从我国现存的“叫魂”、“喊魂”、“喊惊”等民俗学的材料来看,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应该是第一种看法。
[17]杨华《新蔡简所见楚地祭祷礼仪二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8月1日;又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8]分别参见: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三)》,《大陆杂誌》第101卷第2期,页26,2000年;周凤五《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页954-955,2001年12月;李守奎编《楚文字编》页451,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页40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又《文史》2006年1辑。
[19]吴儒宣《九店楚简研究》页111,国立台湾师範大学国研所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许锬辉教授指导。
[20]冀小军《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简帛研究网,2002年7月21日。
[21]参见高亨纂着、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页281-283,齐鲁书社1989年。
[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页86,中华书局2000年。
[23]“囟”读作“使”从陈斯鹏先生,参见氏着《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与“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页403,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又《文史》2006年1辑。
[24]“如”从周凤五先生补,参见氏着《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4分,页943,2001年12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208.html

以上是关于李家浩-九店简《告武夷》补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