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马王堆帛书《相马经》释文最早由整理小组发表于《文物》1977年第8期。新近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收录并重新作了释文及注释[1]。为避繁複,本文节引其注释。
(1)旁又(有)积(绩)緛(繻)
注释:积緛,疑读为“绩繻”。“绩繻”疑指析成丝缕捻接起来的彩色缯帛。在此疑用于比喻马眼中或周围的筋肉经脉。(P171)
按:“緛”是“繻”俗别字,疑读为须,俗作鬚、䰑。《广韵》:“繻,又音须。”是二字同音。《说文》:“须,面毛也。”此指马眼旁边的须毛。疑“积”读如字。积緛,谓丛聚的毛髮。
(2)阳前阴后,瘛乎若处
注释:瘛,筋脉痉挛抽动。或可读为“契”,训为“合”。(P172)
按:瘛,读为㝣。《说文》:“㝣,静也。”《玉篇》引《苍颉篇》:“㝣,安也。”《广韵》:“㝣,安也,静也。”瘛乎若处,言静如处女也。字亦作恝、𢗊,《孟子·万章上》:“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赵岐注:“恝,无愁之貌。”《说文》:“𢗊,忽也。《孟子》曰:‘孝子之心不若是𢗊。’”字亦作絜,《广雅》:“絜,静也。”《玄应音义》卷16:“絜,古文作㝣,同。”“洁”训清静亦同源。
(3)一寸逮鹿,二寸逮麋,三寸可以袭歍(乌)
注释:袭乌,形容马的速度快到可以袭击乌鸦。(P172)
按:袭亦逮也。《广雅》:“袭,及也。”下文即作“遝(逮)歍(乌)雅(鸦)”。
(4)夫勶(彻)肉散筋,而颈领𢑃(弥)高,泽光〈弱〉(𢑃--弥)强,而筋骨难劳
注释:彻,紧缩。陈剑指出“弱”乃“𢑃”字写误。(P172)
按:“彻肉”与“散筋”连文,“彻”当读为弛。《礼记·檀弓上》郑玄注:“填池,当为奠彻,声之误也。”据下文“散筋者,欲诸筋尽细,细多利”,“散筋”指筋细。“光”字不误,下文云“泽光者,欲目旁之泽毋(无)毛,毋(无)毛多气”,又云“四肉中度者,欲目旁尽毋(无)毛,毋(无)毛多气”,则“泽光”指目旁无毛而言。下文云“欲目旁黑泽而苦”,是“泽”指目旁有黑泽的部位。《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引《相马五藏法》:“马头为王,欲得方。目为丞相,欲得光。”句谓马肉鬆弛,筋细者,如果颈领越高,目旁越无毛,则其筋骨难以疲劳。言此马堪于久劳也。
(5)析方为兑(锐),而心气𢑃(弥)斩;斩短续长,其量乃得;损陜(狭)益广,善走有力
注释:斩,疑义为刚强、果绝。(P172)
按:“斩”字下当是涉下而误书重文符号。“心气弥”下不当是“斩”字,下文数言“多气”,或补“多字”,亦可能是“大”、“长”等字。
(6)弗𠣳弗久,茧然有朕有骨,而朕有肉章
注释:茧然,疑读为“桀然”或“謋然”。桀然,高耸貌。謋然,迅疾裂开貌。朕,疑训为罅隙、缝隙。(P172--173)
按:《集韵》:“𠣳,起也。”与此当非一字。𠣳,疑读为灼。久,读为灸。茧然,读为“坚然”,坚固貌。
(7)根其囗囗囗[上]有刻卢,其中有玉
按:卢,读为缕。《淮南子·氾论篇》:“(大夫种)身伏属镂而死。”《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遂赐文种属卢之剑。”徐天祜注:“卢,当作镂。”朱起凤曰:“镂、卢古读同声,故两字通用。”又云:“娄即镂字之省。‘属镂’借为‘属鹿’,或为‘鹿卢’,并音之变。”[2]下文云“玉中又(有)瑕,县县(悬悬)如丝,连如纑”,“纑”亦“缕”借字,二文正可以对读。此言玉中如有刻画的丝缕。下文又云“中又(有)玉英者,艮(眼)也”,疑此文“玉”下脱“英”字。“玉英”指马眼,疑刻缕指马眼上的毛细血管。《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引《相马五藏法》:“目中缕贯瞳子者,五百里。”又“目中白缕者,老马子。”“缕”所指亦同。
(8)雍(拥)蒙别环,细者如塼,大者如𤮜
注释:雍疑读为拥。“拥蒙”犹言“拥蔽”,遮掩之义。(P173)
按:“雍蒙”是叠韵连绵词,此文形容毛髮盛多。兹从同源词考察,推究其义。“雍”同“邕”。雍(邕)蒙,读为暡曚[3],大而多貌。《玉篇》:“暡,暡曚,天气不明也。”《广韵》:“曚,暡曚,日未明也。”又“暡,气盛。”敦煌写卷P.201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暡,气盛貌。”气盛则乱,故为天色不明,其义相因也。倒言则作“蠓螉”,《方言》卷11:“蠭,燕赵之闲谓之蠓螉。”《广雅》:“蠓螉,蜂也。”此虫微细群飞,以其盛多,故取名为蠓螉也。李海霞谓“蠓螉得名于蜂类扇动翅膀时发出的嘤嘤嗡嗡声”[4],非是。音转则作“郺𨑊”,《方言》卷10:“郺𨑊,晠(盛)多也,南楚凡大而多谓之郺,或谓之𨑊。凡人语言过度及妄施行亦谓之𨑊。”又卷2:“朦、厖,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闲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厖。丰,其通语也。”“𨑊”盖楚语,后转入通语;“朦(厖)”是秦晋方言。《玉篇》:“𨑊,郺𨑊,盛多皃。”《广韵》:“郺,郺𨑊,多皃。”字亦作“滃𨑊”,《玉篇残卷》“滃”字条云:“草木蓊郁为䈵字,在竹部。多大滃𨑊为郺字,在多部。”字亦作“𦃽繷”,敦煌写卷P.2058《碎金》:“鼻𦃽繷:中(乎)贡反,奴贡反。”P.3906作“鼻郺𨑊:乎贡反,怒贡反”。鼻汁多而塞谓之“郺𨑊”,专字从鼻作“齆齈”,此分别字耳。《玉篇》:“齆,鼻病也。齈,鼻齈也。”张涌泉曰:“乙卷(引者按:即P.2058)后二字的‘多’旁讹作‘糹’,注文‘中’字误。《广韵》:‘郺,郺𨑊,多皃。’义不合。文中当读作‘齆齈’。”[5]张氏改“中”作“乎”是,而谓“郺𨑊”义不合,则未会其所取义也。音转又作“𨣼䤓”,《广韵》:“𨣼,𨣼䤓,浊酒。”音转又作“𪒒𪒬”,《集韵》:“𪒬,𪒒𪒬,黑甚。”诸词皆“胧朦”变音,倒言则作“朦胧”、“曚昽”、“蒙笼”、“蒙茏”等形,其义为模糊不明貌,亦盛多貌之引申。
(9)盶慼慼,环毋(无)毛,当为肉
注释:《玉篇》:“盶,目视。”慼,忧伤。“盶慼慼”是指马眼呈现出忧伤的样子。(P173)
按:盶,读为睆、睅。《说文》:“睅,大目也。睆,睅或从完。”慼慼,读为蹙蹙,聚拢、收缩貌。“环”指马眼四周。下文云“睘肉中规者,目之睘坚久”,二“睘”即“环”,原分释为“圜”、“环”,未允。盶慼慼,指目珠鼓出而收拢。
(10)上为县(悬)卢(颅),下为缨(婴)筋
注释:婴筋,穴位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P174)
按:婴,颈饰。故颈侧之筋名婴筋。“悬颅”亦穴位名,当出注。《灵枢经·寒热病》:“一曰取之出鼻外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繫目本视,有过者取之。”《鍼灸甲乙经》卷3言“面凡二十九穴”,中有“悬颅”穴。
(11)吾欲蜚(飞),皆未赘。前者偈(揭),后者拔
按:《小尔雅》:“赘,属也。”未赘,言动作不连贯。下文云“前者渴(揭),后者拔,欲前夬举,举多气;后夬下,下善走”,是“渴(偈)”为举义,正当读为揭。“拔”为下义。疑“拔”读为末拂,《方言》卷3:“拂,拔也。”以声为训[6]。言前者高举,而后者下拂。
(12)我(俄)而窊,窒而盈
注释:窊,低洼,低下。(P174)
按:下文云“积之我我,闉谷投谿者,欲阳上如墓,旁平而毋(无)窊,毋(无)窊坚久”,又云“我(俄)而窊者,欲目旁平,平善行;窒而盈者,欲艮(眼)盈,盈坚久”。《说文》:“窒,塞也。”《广雅》:“窒,满也。”犹言充实,与“盈”同义。《说文》:“我,或说顷顿也。”又“俄,行顷也。”敦煌写卷S.2073《㠠山远公话》:“莫生颇我之心。”唐人犹用此义。字或作𨁟、峨、硪、哦、騀、𩭝、𩒰,各加义符以製分别字,其语源一也。窊, 读为竵,与“我(俄)”亦同义。《说文》:“竵,不正也。”段注:“俗字作歪。”[7]敦煌写卷P.3906《碎金》:“物竵斜:若(苦)乖反。又喎。”字或作𦮃(乖)、华、𠇗, 皆音之转[8]。《说文》:“𦮃,戾也。”《集韵》:“𦮃, 空娲切,不正也,或作华、𠇗、竵。”《周礼·夏官·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注:“华,读为𠇗哨之𠇗,正之,使不𠇗邪离絶。”“哨”亦不正之义,“𠇗哨”同义连文。
(13)擅(坛)曼平,大容梃(莛)
注释:坛曼,平坦而宽广。《文选·子虚赋》:“案衍坛曼。”李善注引司马彪曰。“坛曼,平博也。”(P174)
按:注说是。字亦作“澶漫”,《文选·西京赋》:“澶漫靡迤。”李善注引《子虚赋》作“澶漫”,李氏改字以就正文也。字又作“但曼”、“坛漫”、“坦谩”、“儃漫”、“亶曼”、“亶漫”等形,倒言又作“漫澶”。
(14)疑(拟)之凉月,绝以(似)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彗)星
按:二句分别描述马的颊权与眼睛。下文云“疑(拟)之凉月,绝以(似)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彗)星者,欲艮(眼)赤,赤多气”。《文选·赭白马赋》:“双瞳夹镜,两权协月。”李善注:“《相马经》曰:‘目成人者行千里。’注云:‘成人者,视童子中人头足皆见。’言目中淸明如镜。或云两目中央旋毛爲镜。权,颊权也。《相马经》曰:‘颊欲圆如悬璧,因谓之双璧,其盈满如月,异相之表也。’黄伯仁《龙马颂》曰:‘双璧似月。’”《类聚》卷93引黄伯仁《龙马颂》:“双耳如剡筩,目象明星,双壁(璧)似月,兰筋参情。”[9]敦煌写卷S.5637《马》:“其马乃神蹤骏骤,性本最良。色类桃花,目如悬镜。”
(15)高锡之,如火之炎
注释:从文意看,“锡”字应有“飘动”、“向上”之义,用为何字待考。(P176)
按:炎,读为煔。《说文》:“煔,火行也。”《文子·上德篇》:“火上炎,水下流。”《淮南子·天文篇》作“火上荨”,又《齐俗篇》:“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炎”亦借字,“寻”、“荨”则音转借字。俗字又作豔,《广韵》:“𢴵,豔也。”《慧琳音义》卷98引顾野王曰:“掞,犹豔也。”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4:“勿令火豔出器边也。”
锡,读为焲,俗字亦作焬、焱。《玉篇》:“焲,火光也。”《集韵》:“焲、焱、焬,《字林》:‘火光也。’或从三火,亦作焬。”谓火光向上延伸。《龙龛手鉴》:“燚,音亦。”《五音篇海》:“燚,火貌。”“燚”即“焱”累增俗字,实同“焲”,今治俗字者,皆未及。此文“锡”用为马毛向上延伸义。
(16)前贤后,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曲)贤刲
按:刲,读为𠊾、睽,乖违不正。《后汉书·马融传》《广成颂》:“睽孤刲剌。”李贤注:“睽,离也。孤,独也。刲亦剌也,音苦圭反。”李氏说“孤”误,《汉书·诸侯王表》、《五行志》颜师古注:“睽孤,乖剌之意也。”字亦作“睽罛”,《文选·西京赋》:“睽罛庨豁。”薛综注:“睽罛庨豁,皆形貌。”指歪斜之形貌。“孤”、“罛”即上举之“𠇗”字。“刲”亦“睽(𠊾)”,赋文未别耳。字亦作㰪、哇,《玉篇残卷》:“㰪,《字书》或哇字也。哇,声也,讴也,邪也。”《广韵》:“㰪,邪也。”此邪声义之专字。
(17)光浅,怒不能周,争不能扡者也
按:周,终竟。扡,同“拕”、“捝”,读为夺。言虽怒,而不能终竟;虽争,而不能夺取。
(18)其动也,如矢毋(无)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缘,夬(决)及纠如相囗,名曰絇罗
注释:絇,网罟的别名。“絇罗”或疑读为“罝罗”。(P177)
按:絇罗,即“句娄”、“痀偻”、“枸篓”、“枸蒌”、“拘篓”、“钩娄”、“岣嵝”、“句偻”、“拘楼”的音转[10],弯曲之貌。夬,读为玦,玉环而有缺者。下文云“如月七日[在]天者,前若〈后〉夬之胃(谓)也”,又云“前有三齐者,前夬中有囗囗名曰寸,见卦即曰三齐,善走;有二微者,后夬也”,夬亦读为玦,七日在天之月不圆,故以玦名之,称作前、后夬。上、下文言“前后夬”皆同。赵逵夫曰:“‘夬’为马眼睛四周肌肉之名称,是当时相马家的专门术语。此义以后消失,而被人们引伸使用的意义尚存,写作‘决’。‘决’为睁大眼睛之义,此动词之义由名词之义而来,因为眼周围肌肉同眼睛能否睁大有关。”[11]吾不取此说。“相囗”的缺字虽不可补,然其义当是环绕义。下文“怒而解絇,兼官马也”,“絇”即“絇罗”之省,亦谓解其相环者。
(19)[若合]相复者,欲目闉而合
按:闉,读为弇,俗作掩、揜,闭合也。
(20)欲阳高,高而㨃挈, 㨃挈善走
按:下文云“前有卢(颅)首者,欲目上匡(眶)骨之前囗㨃挈,㨃挈到,到目上,善走”,又云“㨃挈必高,乃能见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又云“㡿(尺)且安卒者,㨃挈之,善走”,又云“华蜚(飞)千里,实怒乃起者,欲阳上㨃挈”,又“发而阳(扬)者,欲目㨃挈,多气”。比合诸文,“㨃挈”作名词是指目上眶骨前的某一部位,作动词是上举义。“㨃挈”(名词)高者、倒于目上者皆善走。挈,提举,字亦作絜,无烦举证。㨃,引举也,字亦作顿、扽。《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㨃挈”即“顿挈”也。杨倞注:“挈,举也。顿,挈也。”王念孙曰:“杨训顿为挈,于古无据。且上文已有‘挈’字,此不得复训为‘挈’。顿者,引也。《广雅》:‘扽,引也。’古无‘扽’字,借‘顿’为之。《盐铁论·诏圣篇》:‘今之治民者,若御拙马,行则顿之,止则击之。’顿之,引之也。《释名》:‘掣,制也,制顿之使顺己也。’”孙诒让、王先谦从王说[12]。杨注“顿,挈也”,“挈”与上文“挈”训举者不同,此“挈”是“掣”字音变,掣牵、牵引之义[13]。杨注“顿,挈也”,亦以掣引训之,是王说实与杨合,而不悟其字不误。
(21)此夫勶(彻)肉者,欲大,肉毋(无)傰,毋(无)傰善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踊)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跃)
注释:傰,疑读为崩,在此指肉鬆弛。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读为“踊跃”。(P180)
按:“踊”是后出俗字,当作“踊”或“𧻹”,跳也。“
读书-萧旭:马王堆帛书《相马经》校补”必是“𧼯”形譌。《玉篇》:“𧼯,马跳也。”敦煌写卷P.201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𧼯,马跳𧼯。”字本作踰,音转亦作䠛、𧽎、遥、𨙂、摇,又音转作超、跳、跃、跞、䟏[14]。傰,读为绷。《说文》:“绷,束也。”俗作绑。字或作纺,或省作方,音转作缚[15]。彻肉,鬆弛之肉,故言欲大,无绑束马肉者善跳跃。
(22)风矞(穴)然动
按:矞之言𧽻。《说文》:“𧽻,狂走也。”《繫传》:“𧽻,急疾之貌也。”形容风之急疾则易其义符从风作𩘻,《玉篇》:“𩘻,急风。”《文选·海赋》李善注:“𩘻,风疾貌。”字亦作𩙅,《广韵》:“𩙅,疾风。”疾出曰𥎐,鸟之疾飞曰矞、鹬(鴥)、𥎕,兽之疾走曰獝,水之疾流曰潏,火光疾出曰燏,其义一也。云梦秦简《日书》甲种《马篇》:“囗耆(嗜)饮,律律弗囗自行,弗驱自出。”“律律”同“䢖䢖”,实乃“𧽻𧽻”音转,亦急疾之貌也。刘信芳曰:“‘律律’谓以律为律,意为服从驾驭。”[16]刘乐贤曰:“‘律律’一词不易解。《诗·蓼莪》:‘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此‘律律’形容山貌,与‘烈烈’同,似与本条的‘律律’有别。”[17]似皆未得。王子今曰:“‘律律’字义,或通于‘颲颲’。‘律律’形容马行飞快,一如疾风。”[18]王说已得其谊,而未得其字[19]。
(23)纵而肠(阳),缓瞻余(余)者,欲〈捐〉(须)臾缓,缓多利
注释:须臾,从容悠游之义。“须臾缓”义为平缓。(P181)
按:注是也。“须臾”即“从容”音转,音转亦作“属臾”、“从谀”、“从欲”[20]。



[1]《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2册图版,第5册释文注释,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39、169--181页。
[2]朱起凤《辞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0页。
[3]《玉篇》:“郺,大多也,或作勜。”“𦞡”或作“䐥”,“拥”或作“𢹬”、“㨣”,“瓮”或作“瓮”。皆其相通之证。
[4]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考释》,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610页。
[5]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7册《字宝》,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79页。
[6]古书从犮从弗相通之例甚多,参见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08页。
[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页。
[8]其同源字甚多,详见萧旭《国语补笺》,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13--216页。
[9]《玉海》卷148引“壁”亦作“璧”,与《选》注合。
[10]参见萧旭《“果臝”转语补记》,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290--2293页。
[11]赵逵夫《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发微》,《文献》1989年第4期,第268页。其说又见赵逵夫《马王堆汉墓出土〈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发微》,《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第47页。
[12]孙诒让《荀子校勘记》,收入《籀廎遗着辑存》,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99页。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页。
[13]参见萧旭《荀子校补》。
[14]参见萧旭《〈尔雅〉“䝟貐”名义考》,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1--1823页。《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大戴礼记·劝学》“跃”作“跞”。
[15]参见萧旭《国语校补》,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174页。
[16]刘信芳《云梦秦简〈日书·马〉篇试释》,《文博》1991年第4期,第67页。
[17]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18]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9—520页。
[19]参见萧旭《〈睡虎地秦墓竹简〉校补》,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64页。
[20]参见萧旭《淮南子校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4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