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鹏宇: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初识清华简》评述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简-鹏宇: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初识清华简》评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鹏宇: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初识清华简》评述
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
——《初识清华简》评述
(首发)
鹏宇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初识清华简》一书出版时,我刚从复旦博士毕业。
第一次翻看该书时,我便手不能释卷。那时我因办理各种离校手续常往返于京沪两地之间,这本书便是我在车上枕边最爱读的一本书。后来,工作暂时安定下来,我又得以将是书重读一遍,更觉受益匪浅。该书内容精深,涉猎宏富,堪称清华简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对于笔者而言,学习研究是书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里仅能管中窥豹,就书中某些方面根据个人理解做一粗浅评述。
2008年夏,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该消息一经传出,便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学界称之为“清华简”。为及时地对这批竹简加以保护和研究,在清华大学校方的组织协调下,以李学勤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随即在清华组建起来,立即对这批竹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从国内外组织优势力量对这批竹简的形制、编连、文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与此同时,为方便学界能早日利用这批新材料,清华简研究团队加班加点,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将竹简的高清彩色照片、释文及竹简相关信息以每年一本整理报告的形式提供给学术界。但即便如此,仍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希望迅速获取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的迫切需求。
《初识清华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出版的。书中的主体内容是李学勤先生对清华大学所藏这批竹简的探索与研究,另有部分内容是根据竹书材料对过往相关研究的再认识和推进。正如氏着后记所言,该书是李先生近几年来有关清华简的所有重要论文和文章的结集,包括论文、讲稿、介绍,序言,以及一些札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书内共收录了李先生2013年3月前新写就的论文和文章三十六篇,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多个学科,是李学勤先生多年来所倡的以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范式的典型体现。
氏着编辑出版的初衷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清华简的内容多属珍贵典籍,古奥费解,需要长时期的读释研究。过去以李学勤先生为主编所编写的整理报告,为学界提供了原始材料,但由于出版较早,研究时间紧迫,许多方面的研究未能深入,其间或有考释的错误以及理解上的不足,现在将一些相关文章结集出版,并对部分观点加以修订,便于集中展现清华简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方便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二是书中的有些内容发表以后,曾被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场合里引用,但因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较大,原发表刊物过于分散,翻检起来很不方便。现在将己发表的论着结集出版,可解翻检不便之苦。三是受早年科研条件和出版印刷水平的限制,有些文章在最初刊出时或是资料出处标示不清,或因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节,造成了很多缺憾。现在改进技术,并将一些新知补充进来,修订出版一个新的定本,避免以讹传讹,使得读者在研读和引用时更加顺畅和准确。可以说,《初识清华简》的出版很好的体现了李学勤先生严谨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人文关怀。
此外,在笔者看来,《初识清华简》在展现李先生学术思路、研究方法、治史理念等方面还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基于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对古代文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和方法问题做了前瞻性探索及进一步的阐发。
《初识清华简》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清华简的入藏、整理和研究情况,如《初识清华简》、《清华简整理工作的第一年》、《刘国忠<走近清华简>序》等文章从纪实、报告的角度将清华大学入藏这批战国时期珍贵竹简的过程娓娓道来,不仅将竹简的发现和上个世纪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的着名演讲顺理成章地勾联起来,对学科发展史进行回顾和思考,还非常细致的对竹简的鉴定过程、清理保护工作、照相工作、竹简的缀合、编连、录写、释读和发表等一系列工作做了说明。又如《“国学热”中谈清华简》一文,以清华简的整理与研究为例,集中地展现了李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重要理论与方法问题的探索。文中提出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一个认识自己优秀文化传统的需要。认识国学,要进一步阐扬国学里面的优秀传统,就一定要对中国传统的儒学,特别是它的经典,也包括中国古代一些其他的经典,有重新的认识和重新的诠释。在研究清华简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开放性的科研理念,再次重申清华简不仅仅是清华所有,它是国家的财富,甚至于说是人类的财富,各方面的学者都可以参与进来,协调创新,共同研究。这些内容不仅在全书中具有明显的理论特色,而且对当下整个古代文明研究领域深具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从<系年>看<纪年>》、《周武王、周公的饮至诗歌》、《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清华简<楚居>与楚徙鄩郢》等文章又为学界高屋建瓴指出学科发展前沿和最具价值的研究课题,其主要创见有:对楚国历史地理、楚文化考古、秦人始源、《系年》的内容与体例、清华简中关于古诗记载等问题的提出和探讨,阐发了清华简与古代文献、历史地理研究间的密切关系。
(二)、依靠“二重证据法”和考古类型学、古文字学的基本方法,对甲骨文、金文和简牍文字进行探索,获得许多新知。
《初识清华简》一书中包含了李学勤先生近年在古文字考释、文献学研究、古史研究方面的多篇成果。在这些领域中,李先生坚持“二重证据法”,注重运用考古学基本方法,将不同载体的古文字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创获包括:(1)对单字准确释读,如“釮”的考释,是解读清华简《算表》的关键词眼,文中不仅准确地将其释为四分之一,还将以“才两”一词与“半两”对比,阐发了“才”和“半”一样,可以作为普遍适用的数字的道理。从而明确了这篇《算表》不是特为某种物品(如黄金)制作的,而是在当时可用于普遍运算的数学工具,从而对《算表》的认识带来方向性转变。(2)通过训诂疏通文意,如对《大开》、《小开》“日不足”等语的读释,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简文内容的理解,还对《保训》“日不足惟宿不羕”、《墨子》“宿善者不祥”等相关文句有了更深的认识。(3)古史新证,利用清华简《系年》印证、补充或者纠正了传世古书中许多关于古史的记载,解决了学术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如《清华简<系年>解答封卫疑谜》,不仅澄清了卫叔封被封为诸侯只有成王时一次,武王时封康一说不符史实,还明确了卫叔封的封地在康丘,也即在殷的故土境内。(4)通过简文内容和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讨论了各种传世本的真伪优劣问题,澄清了许多历史公案,如《清华简与<尚书>、<逸周书>的研究》不仅讨论了先秦的时候是否有一部《尚书》存世,还顺带讨论了东晋本《尚书》的真伪问题、七十一篇的《逸周书》的成书时代问题。这些研究是在结合古文字学、考古学和传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重建中国古史进行的有益尝试。
另一方面,《初识清华简》虽然主要是以清华简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但是氏着对甲骨文、金文的考释,也同样给予重视。这些文章数量不多,却内容重要,主要有:将清华简《系年》“奴
清华简-鹏宇: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初识清华简》评述之戎”与无名组、黄组卜辞中的有关记载联系起来,探讨
清华简-鹏宇:知微亦知彰 精深而宏富——《初识清华简》评述方的活动区域和历史;将清华简《系年》与大保簋联系起来,明确了大保簋所记载的确是王子禄父叛乱之事;将《周公之琴舞》的“九絉”与商末“己酉方彝”的“九律”联系起来,对方彝所载铭文内容进行考释;将清华简《祭公》、《逸周书·祭公》与师询簋铭三者进行比较,论证清华简《祭公》比传世本《逸周书·祭公》更近似师询簋,同时也提高了传世本和师询簋铭文的可信度,今后可以作为西周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三)、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照,致力于古典学重建、重写学术史。
李学勤先生多年来一直为深入研究学术史而努力,强调将考古学的成果与学术思想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学术史上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再认识,进而重建古典学,重写学术史,《初识清华简》正是李先生这一理念的重要践行。其主要学术创见有:厘清了《尚书》及类似典籍的版本传流问题,进一步阐发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诗篇,尽可能地复原了楚国历史及地理,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左传》等先秦史书的性质。如在《清华简对学术史研究的贡献》一文中,以清华简《尹诰》与孔传本《咸有一德》比较,指出后者是晚出的依托之作,通过清华简《系年》与《左传》彼此印证,证明了《左传》内容可信。过去研究《纪年》的学者,大都以为《纪年》是类似《春秋》的编年体,李学勤先生在文中大胆猜想《纪年》本来的体裁是和《系年》类似的,以史事为中心分为一章一章,有点像后世所谓“纪事本末体”,这在史学史上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见。
此外,李先生在氏着中还特别关注了楚国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问题。迄今为止,以书籍为主要内容的随葬竹简,已经发现了好几批,内涵之丰富,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过去所能想象。这些简都出于战国楚墓,除了和当地埋葬制度和地下条件特殊有关,也充分说明了楚国的学术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把现有的这几批简综合起来,结合传世文献研究的成果,写一部战国时期楚国学术史,重新考虑古代学术的地理分布,有关的材料条件已经逐步趋于成熟。
总之,《初识清华简》一书体现了多学科结合、多材料互证、多角度探索等研究特点,是李学勤先生在学术上多年丰厚积累和辛勤耕耘的代表。该书不仅对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探索取得了许多新知,更通过这些研究案例,展现了李先生在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中的宏观把握和理论思维,对学界的影响必将是广泛和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