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萧旭:《孔子家语通解》举正

孔子-萧旭:《孔子家语通解》举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萧旭:《孔子家语通解》举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孔子家语通解》举正


《孔子家语通解》举正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孔子家语》,《汉书·艺文志》着录为27卷,今传本10卷44篇,魏王肃注。敦煌写卷P.3636《类书》云:“《孔子家语》,共十卷,总四四篇。”[1]是唐人所见,盖与今本同也。
清人多认为《家语》系伪书[2]。清人江有诰着《先秦韵读》,《家语》列于其中,则江氏从古韵的角度,认为《家语》是先秦古书[3]。今人或据出土文献,辨其不伪[4]。
今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黄周贤、黄鲁曾覆宋本为底本作校补,参校以下各本:
(1)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5];
(2)佚名《新编孔子家语句解》(简称《句解》本)[6];
(3)何孟春《孔子家语注》,正德16年刻本(简称何本)[7];
(4)姜兆锡《家语正义》,雍正11年寅清楼刻本(简称姜本)[8];
(5)陈际泰《新刻注释孔子家语宪》,明刘舜臣刻本(简称陈本)[9];
(6)刘宗周《孔子家语考次》,正气堂钞本(简称刘本)[10];
(7)范家相《家语证伪》,光绪15年铸学斋丛书本(简称范本)[11];
(8)孙志祖《家语疏证》[12];
(9)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湖北丛书本[13];
(10)孙诒让《孔子家语校记》[14];
(11)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庆长四年古活字本《新刊标题句解孔子家语》(简称庆长本);
(12)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宽永十五年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此本上方有批语,简称宽永本);
(13)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宽永十五年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此本上方无批语,简称宗智本);
早稻田大学所藏的二个宽永十五年刊本,版式一样,文字偶有小异,其版本当是同一来源。
王国维《日本宽永本〈孔子家语〉跋》云:“此本不知出何本,然佳处时出诸本上。昔桐城萧敬孚得此本,乃谓宋刊大字本不足存,以归贵池刘氏。余以此本校黄周贤本一卷,乃知敬老之言不诬。”[15]王氏之言未实,余通校全书,宽永本不在覆宋本之上。
日本太宰纯《增注校正孔子家语》、冈白驹《孔子家语补注》未见,无从参考,谨此说明。
余旧稿《孔子家语校补》,都13万字。今就杨朝明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作订正[16]。《家语》与二戴、《说苑》等书关係密切,前人考订成果甚多。《通解》于《家语》文字多未能校正,于前人成果也多未能参考,注释错误较多,兹举60余条间为驳正。
(1)五曰顺非而泽(《始诛》第二)
按:“顺非而泽”亦见本书《刑政》,又见《礼记·王制》、《韩诗外传》卷4。《刑政》王肃注:“行伪而坚,行诈伪而守之坚也。顺非而泽,顺其非而滑泽[之]。”[17]。刘本、陈本作“顺非而饰”。《论衡·定贤》释之曰:“内非而外以才能饰之,衆不能见,则以为贤。”杨倞注:“泽,有润泽也。”皆与王肃注相合,指文过饰非。泽训润泽,引申为文饰。姜兆锡曰:“顺之言遂,谓遂非也。泽谓文过也。”甚确。《贾子·过秦下》:“(秦王)遂过而不变。”《吕氏春秋·审应》:“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韩子·难二》:“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于计,是遂过也。”《孟子·公孙丑下》:“顺过饰非,就为之辞。”又“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论衡·寒温》:“纵过饰非。”《逸周书·芮良夫》:“遂非不悛。”《汉书·董贤传》:“将军遂非不改。”义皆同,遂过犹言顺过、纵过,谓顺遂其过也。杨树达曰:“焦循《孟子正义》卷9云:‘泽,读为释。谓顺其非而为之解释,训润泽者失之。’焦说是也。”[18]旧解不误,杨说傎矣。杨朝明注:“顺非而泽,教人不走正道而又广施恩惠。顺,通‘训’,教导。泽,恩惠。”皆失之。
(2)不试责成,虐也(《始诛》第二)
按:宽永本上方校云:“试,一本作‘诫’,‘试’盖‘诫’之误。《论语》曰:‘不戒视成谓之暴。’又《韩诗外传》作‘不戒责成’。‘戒’、‘诫’通,故以字相似误耳。”《论语》见《论语·尧曰》,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爲视成也。”《韩诗外传》见卷3。《治要》卷10引正作“诫”,《长短经·政体》亦作“诫”,是唐时犹未误也。《说苑·说丛》:“不戒责成,谓之暴也。”戒,读为诫,敕教也。《荀子·宥坐》:“不教而责成功,虐也。”作“教”义同。陈际泰解为“不试用于民”,《句解》本说同;杨朝明解为“不经试行”,皆非。
(3)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始诛》第二)
按:《荀子·宥坐》同,《荀子·议兵篇》引《传》亦同。试,《治要》卷10引作“诫”,《说苑·政理》作“至”。错,范本作“措”,《治要》引亦作“措”,《史记·礼书》引《传》、《汉书·王吉传》同。“诫”、“至”二字为形、声之误。试,读为弑,实为杀,《淮南子·主术篇》正作“杀”。错,读为措[19]。《说文》:“措,置也。”谓设置,而非废置。《盐铁论·后刑》:“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尤其确证。《淮南子·泰族篇》:“古者法设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错亦设也。本书《五刑解》引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制亦设也。《管子·君臣上》:“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又《禁藏》:“故法立而不用,刑设而不行也。”《鹖冠子·王鈇》:“故其刑设而不用,不争而权重。”皆言刑设,其义自明。宽永本上方注云:“试,用也。”姜兆锡曰:“错,废也。”杨朝明注:“错,通‘措’,放置或废置。”其说皆非也。
(4)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王言解》第三)
按:宽永本左旁校云:“《大戴礼》席作序,是也。”姜本“席”作“序”。负,背靠也。序,堂之东西墙。《仪礼·聘礼》:“公当楣,再拜。宾三退,负序。”是其证。庆长本注:“倚所坐之位,而起身耸立。”杨朝明注:“负席,背向席子。”皆非也。背向席子岂非仰卧着,有是理乎?
(5)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有]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王言解》第三)
按:《治要》卷10引“法”上有“有”字,今本脱之。“有法”属上为句。杨朝明误以“法”属下句。《大戴》作“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别地以州之,分属而治之”。“别”当作“列”,字之譌也。“列”同“裂”。《文子·上礼》:“列地而州之,分国(职)而治之。”[20]《淮南子·泰族篇》:“乃裂地而州之,分职而治之。”《广雅》:“州,居也。”
(6)田猎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徵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王言解》第三)
王肃注:罩,掩网。弋,缴射。
按:下“盈”字,《治要》卷10引作“充”。《大戴》作“毕弋田猎之得,不以盈宫室也;徴敛于百姓,非以充府库也”。“罩”当作“罼”,字之譌也,《治要》引已误。“罼”同“毕”。《吕氏春秋·季春纪》:“田猎罼弋。”《礼记·月令》作“毕翳”。高诱注:“罼,掩网也。弋,缴射飞鸟也。”《御览》卷832引蔡邕《月令章句》:“奄(掩)飞禽曰罼。”《淮南子·时则篇》:“田猎毕弋。”高诱注:“毕,掩网也。弋,缴射也。”《国语·齐语》:“田狩毕弋。”韦昭注:“毕,掩雉兔之网也。弋,缴射也。”《慧琳音义》卷98引《毛诗传》:“罼,谓掩而罗之也。”又指出:“罼或作毕。”今《诗·大东》毛传作“毕,所以掩兔也”。《说文繫传》:“毕,有柄网,所以掩鸟。”诸说皆与王肃相同。“罩弋”仅此一见,“罼(毕)弋”则古书习见,则“罩”为“罼”字之误,断无可疑。《汉语大字典》引本书此例,解“罩”为捕鱼竹笼[21],杨朝明注照钞。《大字典》引的另一例曹植《孟冬篇》:“絶网纵驎麑,弛罩出凤雏。”出《宋书·乐志四》、《乐府诗集》卷53,“罩”亦当为“罼”形误,赵幼文失校[22]。
(7)冕而亲迎,亲迎者,敬之也(《大婚解》第四)
按:“冕而亲迎”上,何本、陈本、宽永本、宗智本、庆长本有“大婚既至”四字,《礼记》、《大戴》有“大昏(婚)既至”四字,承上句“大婚至矣”而言,今本脱之。杨朝明《通解》不知订补,导致其上文一大段的标点全误。下二句,陈本作“亲迎者,敬之至也”,今本脱“至”字。何本作“亲迎也者,亲之也。亲之也者,敬之至也”,亦有“至”字。《礼记》、《大戴》作“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皆误。
(8)燔黍擘豚(《问礼》第六)
王肃注:古未有釜甑,释米,擗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
按:擘,《礼运》作“捭”。《释文》:“捭,注作擗,又作擘,皆同。”王念孙曰:“捭者焷之借字,焷与燔一声之转,皆谓加于火上也。”[23]《盐铁论·散不足》:“古者,燔黍食稗,而熚豚以相飨。”《书钞》卷142、《御览》卷849引作“捭豚”。熚亦读为焷[24]。杨朝明注:“擘,剖,分开。”未能参考清人成果也。
(9)蒉桴土鼓(《问礼》第六)
按:《礼运》同,宽永本、宗智本“桴”作“捊”。郑玄注:“蒉,读为凷,声之误也。凷,堛也,谓抟土为桴也。”孔疏:“蒉读为凷者,以经中蒉字乃是草名,不可为桴。桴与土鼓相连,凷是土之流类,故读为凷。凷,堛也。”《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郑玄注:“蒉,当爲凷,声之误也。”朱骏声曰:“蒉,叚借为块。”[25]《通典》卷44引《明堂位》作“凷桴”。《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土鼓凷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类聚》卷74后汉·边孝先《塞赋》:“土鼓块枹,空桑之瑟。”《路史》卷12:“块桴土鼓。”是东汉以来,皆以“蒉”为“块(凷)”之借字,并无异说。此自是汉人旧说。宋·陈祥道《礼书》卷121:“蒉桴,蒉或作蒯,盖结草以为桴也。郑氏改蒉为凷,其说非也。”宋·黄震《黄氏日抄》卷18《读礼记》:“蒉,草也。蒉桴,谓以草为桴。”自宋人创为此说,而清人从之。江永曰:“庐陵胡氏曰:‘蒉,草也,以草为桴。郑以蒉为凷,非也。若云声误,不应《明堂位》又误。按胡氏说是,疑蒉与蒯通,蒯茎似菅,可为桴。”[26]《钦定礼记义疏》卷30引彭廉夫曰:“蒉,与蒯同。桴,鼓槌也。以蒯杖为槌而击土鼓。”江永、彭廉夫又进而指出是“蒯草”,其说非也。郑玄非不知“蒉”、“蒯”相通,孔氏非不知“蒉”本是草名也。《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引《明堂位》作“土鼓蒯桴”,正作“蒯”字。郑注的“蒯”,亦“块(凷)”之借字,合《礼记》郑注同观,自可知之。《集韵》:“块,土也,或作墤、凷,通作蒉。”又“凷,《说文》:‘墣也。’或作块、蒉、蒯。”皆是其证。杨朝明注:“蒉桴,束扎草茎做鼓槌。蒉,植物名。《尔雅》:‘蒉,赤苋。’”赤苋即今红苋菜,其茎细长,安可击鼓?是其说又倒退过清人矣。
(10)明养民之道(《五仪解》第七)
按:“民”当作“老”,《玉海》卷152引已误。《说苑·敬慎》作“明养老之道”,又《君道》作“明养老”,《论衡·异虚》、《顺鼓》作“明养老之义”,《御览》卷83引《尚书大传》作“明养老之礼”。杨朝明注:“养,教化。”非也。
(11)城郭不修,沟池不越(《致思》第八)
王肃注:言无踰越沟池。
按:沟池,《类聚》卷26引作“沟洫”,《御览》卷445引作“沟渠”。《说苑·指武》同此文,《韩诗外传》卷9作“沟池不凿”。王注“踰越”,非也。《广雅》:“越,治也。”王念孙《疏证》正引《说苑》说之,越读为掘,与“凿”义合[27]。字亦作汩、堀、蹷、欮、厥、撅、阙。《论衡·顺鼓》引《尚书大传》:“城郭不缮,沟池不脩。”“脩(修)”字义亦合。何孟春注:“不越,不深凿。”《荀子·议兵》:“城郭不办,沟池不拑。”杨倞注:“办,治也,或音辨。拑,古掘字,《史记》作‘城郭不集,沟池不掘’。《文子》曰:‘无伐树木,无钳坟墓。’钳亦音掘。或曰:拑当爲抇,篆文抇字与拑字相近,遂误耳。”杨氏后说“拑当爲抇”是也,所引《史记》见《礼书》,《文子》见《上义篇》。吴玉搢曰:“疑拑因抇而讹,钳又因拑而讹也,钳与掘音义皆不得相通。”[28]“抇”当从“曰(yue)”作“𢪏”。杨朝明注但引王肃注语,而于其误则不知,又未能参考清人成果。
(12)惜其腐䭃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致思》第八)
按:䭃,各本同,《文选·风赋》李善注、《御览》卷833引作“余”,《说苑·贵德》、《孔子集语》卷下同。“䭃”为“余”形误。《孔子编年》卷3又误作“馁”。姜兆锡注:“䭃,犹腐也。”无据。宽永本上方校云:“‘䭃’、‘饪’同。”杨朝明本改作“饪”,解为“熟食”,大误。上文云“献鱼”,岂熟食哉?
(13)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致思》第八)
按:“臣知”下,当据何本、宽永本补“之”字,《治要》卷10、《通典》卷25、《御览》卷231引亦有“之”字,下文“臣又知之”,即承此言。《说苑·至公》、《金楼子·戒子》亦作“臣知之”。宗智本、杨朝明本皆误以“令”属下句。《韩子·外储说左下》、《说苑·至公》作“倾侧法令”,明“令”字当属上句。姜本、宽永本正于“令”字下点断。
(14)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致思》第八)
按:《先圣大训》卷5注:“才,裁也。”宽永本上方校云:“‘才’、‘裁’通。”范本“才”误作“不”。度,裁度也。杨朝明注:“度,超过。”非也。
(46)譬之汙池,水潦注焉,雚苇生焉(《致思》第八)
按:《大戴礼记·劝学》:“譬之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说苑·建本》:“譬之如汚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孔子集语》卷下引《尚书大传》:“譬之汙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汙(汚)、洿,并读为窊,低下。王念孙曰:“灟,当作属,属读曰注。”王聘珍曰:“灟,读曰属。”[29]向宗鲁曰:“汙池,当从《大戴》及《大传》作‘汚邪’。”[30]诸说皆是也。杨朝明注:“汚池,汚水池。”杨注望文生义。
(15)子路屑然对曰(《致思》第八)
按:屑然,《说苑·尊贤》、《子华子·孔子赠》同,《孔子集语》卷上引《外传》作“㞕然”,注:“㞕与屑同。”今本《韩诗外传》卷2作“率尔”。“率尔”非其谊。《集韵》、《类篇》并云:“屑,不获已也。”屑然,勉强貌。姜兆锡注:“屑然,王氏谓恭貌也。”屈守元引王肃注“屑然,恭貌”[31],未见所出,不知姜氏、屈氏何所据。杨朝明注引《玉篇》“屑,敬也”,于义不洽。
(16)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致思》第八)
按:成身亲之,刘本作“履”。成,读为诚。《列子·说符》正作“诚”。本书《哀公问政》:“诚身有道。”句言以忠信诚于身而亲水也。《治要》卷34引《列子》无“诚身”,杨伯峻谓二字衍文[32],非也。《说苑·杂言》作“水而尚可以忠信义久而身亲之”,不通。杨朝明解为“成就”,亦非也。《类说》卷38、《孔子编年》卷4引“成”作“之”,臆改之也。
(17)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马(《致思》第八)
王肃注:懔懔,戒惧之貌。扞马,突马。
按:孙志祖曰:“卢云:‘依注,则扞马上当有御字。’按《说苑》作‘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语盖出此。《淮南子·说林训》:‘君子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马。’”卢说是也,刘本作“御奔马”。《书》孔传:“朽,腐也。”《治要》卷10引作“懔懔焉如以腐索御扞马”,《贞观政要》卷10引作“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御览》卷746引作“懔焉如与腐索御汗马”,《御览》有注:“懔,惧也。[汗马],汗突之马也。”又卷766引作“懔焉如腐索之御忓马”。《新序·杂事四》:“懔乎如以腐索御犇马。”《盐铁论·刑德》:“犹释阶而欲登高,无衔橛而御捍马也。”《治要》卷48引杜恕《体论》:“以腐索御奔驷。”《类聚》卷54引晋·傅玄《释法篇》:“譬执腐索以御奔马。”《意林》卷5引《物理论》:“御悍马以腐索。”今本“扞马”上当据补“御”字。“驭”同“御”。扞、汗、捍,并读为悍、忓。故王氏解为“突马”,亦即“奔马(驷)”。《物理论》正作“悍”字。《先圣大训》卷5引已脱“御”字。字亦作馯、駻,《韩子·五蠧》:“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淮南子·氾论篇》:“是犹无镝衔橜策錣而御馯马也。”高诱注:“馯马,突马也。”《汉书·刑法志》:“是犹以鞿而御駻突。”颜注引如淳曰:“駻,音捍。突,恶马也。”今本《汉书》有脱误,《御览》卷359引作“是犹以鞿羁而御駻马”,引如淳曰作:“[駻马],駻突之马也,音汗。”本篇“御扞马”,即“御馯(駻)马”也。“馯(駻)”为马悍之后出专字。姜兆锡注:“扞,驭也。”杨朝明注:“扞,御。”皆非也。邬可晶曰:“《家语》此句作‘扞’肯定是有问题的,王肃所见本当已误。”[33]其说亦非。盖不知今本脱“御”字,因疑“扞”字有误。
(18)如此而加之,则正不难矣(《致思》第八)
按:孙志祖曰:“《御览》卷266‘加之’下有‘以忠洁’三字,‘正’作‘政’。”今本脱“以忠洁”三字。正,读为政。《职官分纪》卷42引作“如此而加之以洁,则为政不难矣”。 “以洁”二字尚未脱。《说苑·政理》:“恭以洁,可以亲上。”文虽不同,亦有“恭洁”二字。何孟春注:“加,犹治也。”姜兆锡注:“加,临也。”杨朝明注:“加,推行。”皆未知有脱文也。
(19)径易者则数伤(《三恕》第九)
王肃注:径,轻也。志轻,则数伤于义矣。
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作“直易无讳,则速伤也”。径,直也,王注非是。数,读为速。杨朝明解“数”为“屡屡”,非也。
(20)盖贵久矣(《三恕》第九)
按:宽永本上方校云:“久,尝(当)作‘文’。”范本、《荀子·宥坐》作“文”,《先圣大训》卷5已误作“久”。杨倞注:“盖所以贵文饰也。”杨注引此文亦作“文”字。杨朝明不作校正,解为“追求保持长久”,非是。
(21)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好生》第十)
按:孙志祖曰:“《御览》卷728‘离’作‘杂’,是。”孙说是也,下文“非正色之卦也”,即言其杂。杨朝明注:“离,模糊不清。”非是。
(22)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好生》第十)
按:孙志祖曰:“《御览》卷341‘固’作‘围’,与《说苑》同。卢云:‘围当作圄,与御同。’”下句《御览》卷342引作“寇暴则以仁圉之”,《事类赋注》卷13引作“寇暴则以仁御之”,《说苑·贵德》作“寇暴以仁围”,孙氏失检。向宗鲁曰:“‘围’乃‘圉’之误,‘固’乃‘圄’之误,‘圉’、‘圄’并与‘御’通。”[34]皆是也。何孟春曰:“固,结也。”庆长本解作“以仁道固结之”,杨朝明解“固”为“稳住”,斯皆不能校正之过也。
(23)有其德而无其言,君子耻之(《好生》第十)
按:孙志祖曰:“卢云:‘《记》作“居其位无其言”,是也。’”上句《礼记·杂记下》、《说苑·说丛》作“居其位无其言”。今本此二句前,当据《礼记》、《说苑》补“君子有五耻”五字,下文云云,即“五耻”也。《金楼子·立言篇上》作“君子有四耻,有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省去了本书的“衆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故言“四耻”。则本书的“德”当从诸书作“位”,断无疑也。有其位无其言者,言其尸位素餐也。杨朝明解为“具有良好品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非是。
(24)地有余民不足,君子耻之(《好生》第十)
按:上句四库本作“地有而民不足”,各脱一字,当据《礼记·杂记下》、《说苑·说丛》、《金楼子·立言篇上》作“地有余而民不足”,宽永本、宗智本不脱。杨朝明校云:“余,四库本、同文本作‘而’。”“余”、“而”何由得为异文?
(25)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好生》第十)
按:同,四库本、宽永本、宗智本作“间”,《云仙杂记》卷9引作“閑”,《诗·巷伯》毛传亦作“间”。“间”字是,杂也,厕也。《说郛》卷119引《云仙杂记》作“闲”,同“间”。《四库全书考证》卷71:“刊本‘同’讹‘閑’,据《家语》改。”[35]杨朝明校云:“恐‘同’先讹为‘间’,后又讹为‘闲(閑)’。”皆未得。
(26)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观周》第十一)
王肃注:或之,东西转移之貌。
按:或之,何本、范本、宽永本、宗智本作“惑之”,注同。宽永本上方校云:“‘惑’本作‘或’。”《御览》卷590、《孔子编年》卷1、《先圣大训》卷5、《习学记言》卷17引亦作“惑之”,《治要》卷10引作“惑惑”,注同。“或”为“惑”古字,“之”当为重文符号之误,自宋人始误之也。《说苑·敬慎》:“衆人惑惑,我独不从。”“从”为“徙”形误,“徙”、“此”为韵[36]。《史记·贾生传》《鵩鸟赋》:“衆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曰:“或或,东西也。”《汉书》、《文选》李善本皆作“惑惑”。贾赋“或或”正与此文相同,李奇说亦与王肃相同。此皆其确证也。《吕氏春秋·离谓》:“故惑惑之中有晓焉,冥冥之中有昭焉。”《御览》卷526引《吴越春秋》:“濛濛惑惑,如雾蔽日。”义并同。字或作“掝掝”,《荀子·不苟》:“其谁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者哉?”杨倞注:“掝,当为惑。惑,惛也。”《史记·屈原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索隐》:“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汶汶”读为“昏昏”,可证“掝掝”之义。字或作“域域”,《鹖冠子·世兵》:“衆人域域,迫于嗜欲。”陆佃注:“域域,浅狭之貌。”陆注非也。《文选·鵩鸟赋》李善注引作“惑惑”。《易林·临之归妹》:“域域牧牧,忧祸相伴。”杨朝明注:“或之,到某处去。之,往、去。”其说非是。
(27)令尹子西贺于殿下(《辩政》第十四)
按:贺,《说苑·正谏》、《渚宫旧事》卷2皆作“驾”。孙志祖曰:“‘驾’字是。”杨朝明注:“贺,赞许,附和。”杨注于误文未作考订,又未参考前人意见,望文生训。
(28)敢问二大夫之所为目(《辩政》第十四)
按:“所为目”当据范本、姜本、宽永本、宗智本作“所自为”,《先圣大训》卷5、《绎史》卷95引亦作“所自为”。杨朝明注:“目,要目,要点。”非也。
(29)孔子曰:“闵子哀未忘,能断之以礼;子夏哀已尽,能引之及礼。虽均之君子,不亦可乎?”(《六本》第十五)
按:“均”下范本有“谓”字,《类聚》卷22引作“虽钧谓之君子”,今本脱之,《御览》卷445引亦脱。杨朝明注:“之,犹为。”非也。
(30)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问必胜,智而好谋必成(《六本》第十五)
王肃注:攻,坚。
按:《荀子·仲尼》:“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说苑·杂言》:“巧而好度必工,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谋必成。”《淮南子·主术篇》:“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文子·自然》:“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诸文可以互证。《荀子》、《说苑》之“同”,当据《淮南子》及《文子》、《家语》订作“问”。《治要》卷35引《文子》、《御览》卷499引《家语》并作“同”,亦并误[37]。《荀子》之“谦”,当据此文及《说苑》订作“谋”。度,法度也。攻,当依《说苑》读为工,善也,巧也,谓所作之器物精緻坚固,杨朝明解为“坚定”,是未读懂王肃注也。杨倞注:“巧者多作淫靡,故好法度者必得其节。勇者多陵物,故好与人同者必胜之也。”下说非是。
(31)效其行,修其礼,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行不效,礼不修,则对门不汝通矣(《六本》第十五)
按:二“效”,《说苑·杂言》作“敏”。《淮南子·说山篇》:“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趣不合,行不同,对门不通。”《金楼子·立言下》:“行合趣同,千里相从;趣不合,行不同,对门不逢也。”文意亦相近。效,读为䢒,《说文》:“䢒,会也。”字亦作交,《法言·吾子》李轨注:“交,犹和也。”《广韵》:“交,共也,合也。”“敏”则为形误字。杨朝明注:“效,贡献,献出。”非也。
(32)若为主,其先亡乎(《辩物》第十六)
按:若,当据各本作“君”,《左传·定公十五年》、《汉书·五行志》并作“君”,指鲁君。杨朝明注:“若,犹我。”非也。
(33)两骖曳两服入于廏(《顔回》第十八)
按:八字作一句读。曳,何本作“裂”,《御览》卷746引《荀子》作“引”,今本《荀子·哀公》作“列”。“列”为“引”形误[38],因又误作“裂”。杨倞注:“列与裂同,谓外马擘裂,中马牵引而入廐。”杨朝明以“两骖曳”三字为句,注:“曳,逾越,超过,这裏指逃跑。”皆非是。
(34)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在厄》第二十)
按:谓,各本皆作“为”,《类聚》卷81、《初学记》卷27、《御览》卷57、983、《类说》卷38、《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29、《先圣大训》卷6引作“为”,《书钞》卷30、《记纂渊海》卷49作“以”。穷困,除《书钞》、《类说》引同,余书皆引作“困穷”。改,各书引同,四库本、范本误作“败”。下文“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尤为作“改”字之确证。杨朝明据四库本改作“败”,大误。姜本脱“穷”字。
(35)失言勿掎(《入官》第二十一)
王肃注:有人失言,勿掎角之。
按:掎,陈本作“倚”,《类说》卷38引亦作“倚”,《大戴》作“踦”。卢辩注:“踦,邪也。出言既失,勿爲邪途以成之。”朱骏声谓踦借为奇[39],申卢注。王肃、卢辩说皆未得。俞樾曰:“踦当为倚,依也,因也。”黄怀信从俞说。王聘珍引《玉篇》“踦,曲也”,解为曲讳。戴礼引《庄子·养生主》《音义》“踦,刺也”、《集韵》“触也”,解为面折人短。王树枏谓“掎”字是,解为发扬。方向东谓“掎”字是,解为偏引[40]。踦训曲指曲胫,踦训刺、触,指足之所接触,掎亦无发扬义,王聘珍、戴礼、王树枏三氏说必误无疑。掎、踦,疑并读为议,评论、非议。《说文》:“羛,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羛”即“义”重文。《吕氏春秋·先职》:“得义莳、田邑而礼之。”《说苑·权谋》“义莳”作“锜畴”。皆其音转之证。句言人有失言,己勿评论之也。杨朝明引《说文繫传》“掎,跻也”,谓“掎”应为“跻”之误,解为曲为之说、回护。检《繫传》作“掎,踦也”,杨氏误引,且“跻(踦)”又哪有回护之义?
(36)且夫忿数者,官狱所由生也(《入官》第二十一)
按:忿数,《大戴》同。《先圣大训》卷3解为“忿厉繁数”,何孟春曰:“数,屡也。”姜兆锡曰:“数,烦迫貌。”汪照读忿为烦,王聘珍数训疾,俞樾数训责,惠栋、戴震、卢文弨皆疑“数”为“敖”字之误[41]。杨朝明注:“数,疾,憎恨。”数训疾是疾速义,不是憎恨。改“数”为“敖”,无据。数,读为速,指性急。《孙子·九变》:“故将有五危……忿速,可侮也。”杜牧注:“忿者,刚怒也。速者,褊急也,性不厚重也。”《管子·宙合》:“此言止忿速、济没法也。”《类聚》卷74魏·丁廙《弹棊赋》:“刚优劲勇,忿速轻急。”
(37)视其高,则填如也(《困誓》第二十二)
王肃注:填,塞实貌也。冢虽高而塞实也。
按:填,何本及《荀子·大略》作“嵮”,《列子·天瑞》作“坟”。杨倞注:“嵮与填同,谓土填塞也。”是杨说与王注同,二氏皆非也。“填”、“嵮”当为“坟”形误。殷敬顺《释文》:“如坟墓也。”卢文弨曰:“嵮读为颠,山顶也。《列子》作‘坟如’,如大防也”[42]郝懿行曰:“嵮即颠字,颠俗作巅,因又作嵮耳。《列子》作‘坟如’。坟,大防也。”[43]二氏读为颠,亦不确。杨朝明曰:“王注不确。填,应为‘嵮’之误,通‘巅’,山巅。”杨朝明当即袭自卢、郝二氏之说。
(38)多其功而不意(《困誓》第二十二)
王肃注:功虽多而无所意也。
按:意,《荀子·尧问》作“息”,《韩诗外传》卷7、《说苑·臣术》、《董子·山川颂》、定县汉简《儒家者言》作“言”,《御览》卷37引《荀子》作“得”。王引之谓“息”、“意”皆“惪”之譌,古“德”字[44],“得”同“德”。“不言”谓不以求誉,与“不德”义近。《史记·日者列传》:“多其功利,不求尊誉。”言其功虽多,而不以为德也。范家相曰:“《荀子》‘意’作‘息’,疑字误也。”未得。杨朝明曰:“多,称讚。不意,不在意。”未能吸收王氏成果。
(39)播时百穀(《五帝德》第二十三)
王肃注:时,是。
按:播时,《大戴》作“时播”。何孟春注:“时,读曰莳。”莳,种也。《史记》:“后稷播时百穀。”《集解》引郑玄曰:“时,读曰莳。”《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说苑·辨物》作“种树”,树亦植立、栽种之义。杨朝明注:“时,季节。王肃注不确。”王注固不确,杨说亦未得。郑玄说并不难检,杨注每望文生训。
(40)其言不忒,其德不回(《五帝德》第二十三)
按:忒,《大戴》作“贰”。王念孙谓“贰”为“貣”误,“貣”同“忒”[45]。《句解》本、庆长本并有注:“其德不回邪。”《诗·鼓锺》“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毛传:“回,邪也。”王聘珍、孔广森、戴礼并训回为邪[46]。本字为“𩎮”,《说文》:“𩎮,衺也。”杨朝明注:“回,违背。”非也。
(41)兴六师以征不序(《五帝德》第二十三)
按:不序,陈本、何本、范本、庆长本作“不庭”。宽永本上方校云:“序,当作庭。”《大戴》作“举干戈以征不享、不庭、无道之民”。《史记·五帝本纪》:“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此文“序”当是“享”之形误[47],《玉海》卷136引已误。诸本或作“庭”者,不知其谊而臆改也。《史记》当作“不享”,别本作“不亭”,即“不庭”。据《大戴》“不享”、“不庭”并言,别本误也。《榖梁传·僖公五年》、《昭公三十二年》并云:“诸侯不享觐。”《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又“征不享,让不贡。”《尔雅》、《说文》并曰:“享,献也。”不享,言不行享献、进贡之礼也。《诗·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郑玄笺:“享,献也。”亦其证。《墨子·非攻下》:“天不序其德。”俞樾曰:“‘序’乃‘享’字之误。《庄子·则阳篇》:‘随序之相理。’《释文》曰:‘序,一本作享。’是其例也。‘天不享其德’,文义甚明,字误作‘序’,不可通矣。”孙诒让曰:“俞说是也,《尚贤中篇》云‘则天乡其德’,乡亦与享通。”[48]此亦“序”、“享”相譌之例。杨朝明注:“不序,不顺从。”非是。
(42)今人言恶者,必比之于桀纣,其故何也?其法不听,其德不厚(《执辔》第二十五)
按:下二句《大戴礼记·盛德》作“法诚不德,其德诚薄”。上文“其法盛,其德厚”,此反言之,则今本“听”当作“威”,“盛”为形误;《大戴》上“德”字亦误。“薄”即不厚也。王聘珍曰:“其德,谓凶德。薄,迫也。”戴礼曰:“法诚不德,‘德’亦当读作‘得’。”[49]杨朝明注:“听,处理,判断。”皆失之。
(43)六官在手以为辔,司会均仁以为纳(《执辔》第二十五)
王肃注:纳,骖马辔。辔,繋轼前者。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之戒,以周知四方之治,冢宰之副,故不在其六辔,至当纳位。
按:陈本、何本、庆长本、宽永本、宗智本脱“司会”二字。《大戴礼记·盛德》作“故六官以爲辔,司会均入以爲軜”,卢辩注:“軜在轼前,敛六辔之余。《诗》云:‘鋈以觼軜。’司会,冢宰之属,中大夫二人。会,计也。”孙志祖曰:“‘均仁’疑‘均人’,《大戴》作‘均入’,亦‘人’字之譌。”孙说是,“司会”、“均人”平列,是二官名,皆见《周礼》[50]。姜本又误作“均贰”。杨朝明解“均仁”为实行仁义,大误。清儒意见,一无参考,如此治学,岂非倒退三百年乎?“纳”为“軜”借字,《说文》:“軜,骖马内辔繋轼前者。”今本王注前一“辔”字当据《说文》校正作“内”,八字作一句读。《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之职……掌邦之六典、八灋、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贰,副也。”《四库全书考证》卷48:“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刊本脱‘八则’二字,又‘贰’讹‘戒’,并据《周礼》增改。”[51]
(44)三年顋合,然后能言(《本命解》第二十六)
按:顋,《御览》卷360引同,何本、姜本作“顖”,《先圣大训》卷6引亦作“顖”,《大戴》作“暿”,《韩诗外传》卷1作“脑”,《说苑·辨物》作“顖”。严元照谓“脑”、“暿”皆“𦞤”之误,古“囟”字,俗作顖、䪿。屈守元说同[52]。戴礼谓“顋”为“顖”形误[53]。《唐开元占经》卷113引《大戴》作“三年头然后合焉”,误不成文。杨朝明注:“顋,同‘腮’,即腮颊。”解为“三年后腮颊长合”,岂有小儿腮颊需待三年方能长合乎?
(45)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论礼》第二十七)
按:《仲尼燕居》同,郑玄注:“仁,犹存也。”孔疏:“仁谓仁恩相存念也。郊社之祭,所以存念鬼神也。”犹今言思念。杨朝明不读郑注,解为“表示仁爱”,大误。
(46)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郊问》第二十九)
按:衮,敦煌残卷本、《句解》本、何本、姜本、庆长本、宽永本、宗智本同,四库本、陈本、范本作“裘”,《玉海》卷81、《先圣大训》卷3引亦作“裘”。此篇言郊祭,余旧说谓当作“被衮”为是[54]。《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周礼·春官·司服》:“享先王则衮冕。”是“衮冕”乃享先王之礼服也。《礼记·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是其确证。方苞曰:“衮、裘字形相类。衮,裘字之误,大裘黑,象天之色也。”[55]方说非是。《礼记释文》:“卷,本又作衮,同。”是陆本作“卷”,音义并同。字或作裷,《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杨倞注:“袾,古朱字。裷字与衮同。画龙于衣谓之衮。”如本是“裘”字,则陆本无由易作“卷”字。《书·益稷》、《诗·采蘩》孔疏二引《礼记》,皆作“衮”字,《事类赋注》卷1、12引同。杨朝明据四库本改作“被裘”,失考。
(47)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五刑解》第三十)
按:夫,敦煌残卷本、四库本、范本作“民”,是也;《句解》本、陈本、何本、庆长本误作“夫人”。靡,《先圣大训》卷4引同,敦煌残卷本作“历”。“历”字是。《大戴》二字皆不误。历,犯也。邬可晶校“历”为“靡”[56],傎矣。杨朝明注:“靡,无。”非也。
(48)杀上者,生于不义(《五刑解》第三十)
按:杀,敦煌残卷本作“试”,《句解》本、陈本、何本、范本、姜本、庆长本作“弑”,《先圣大训》卷4引作“弑”,《大戴》亦作“弑”。试读为弑。杨朝明注:“杀,贬损,减损,不尊重。”邬可晶已指出其误[57]。
(49)诬文武者,罪及四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五刑解》第三十)
按:谋,《先圣大训》卷4引同,敦煌残卷本作“诬”,《御览》卷641、《仪礼集传通解》卷37、《册府元龟》卷609引作“诬”,《大戴礼记·本命篇》、《通典》卷163亦作“诬”。《汉书·郊祀志》引《易大传》:“诬神者,殃及三世。”《贾子·耳痹》:“诬神而逆人,则天必败其事。”《潜夫论·忠贵》:“反戾天地,欺诬神明。”谋、诬,并读为侮,轻侮也。《墨子·明鬼下》、《法仪》、《尚贤中》并有“诟天侮鬼”之语。《淮南子·兵略篇》:“傲天侮鬼。”《文子·上义》:“逆天地,侮鬼神。”皆正作“侮”字。杨朝明解“诬”为诬蔑,解“谋”为图谋,失之。邬可晶谓“谋盖诬之形讹”[58],亦未得。
(50)冉求跪然免席曰(《五刑解》第三十)
按:“跪然”不辞,《句解》本、陈本、何本、庆长本无此二字,当据敦煌残卷本作“蹶然”。《先圣大训》卷4、《仪礼经传通解》卷37引已误作“跪然”,是误自宋代也。陈本“免”又误作“足”。蹶然,跳起貌。本书《论礼》:“子夏蹶然而起。”亦其例。屈直敏曰:“黄本、毛本作‘跪然’,当据写卷校改。按《汉书·扬雄传》注:‘蹶,蹴也。’”[59]屈君校为“蹶然”是,而所释不确。杨朝明注:“跪,拜。跪然,崇拜的样子。”望文生义。
(51)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礼运》第三十二)
王肃注:效天以下教令,所谓则天之明。
按:效,四库本、范本作“郊”,《礼记》作“殽”。下文“命降于社之谓效地”,范本同,四库本作“郊”,宗智本作“教”。“效”字是,即效法之义,故王注云“则天之明”。郑玄注:“降,下也。殽天之气,以下教令,天有运移之期,阴阳之节也。”孔疏:“殽,效也。”郑氏《毛诗谱·周颂谱》引《礼记》亦作“殽”,孔疏:“殽之言效,郑云:‘效天之气……’”《礼记集说》卷55引长乐刘氏曰:“殽,效也。”《黄氏日抄》卷18《读礼记》:“殽,效也。效法于天,以降命令。”《礼记》又云:“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郑玄注:“圣人则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于鬼神,以制礼下敎令也。”孔疏亦云:“殽,效也。”《释文》:“殽,法也。”段玉裁曰:“殽,《礼记》借爲效字。”[60]皆是也。《先圣大训》卷1作“郊”,下“效地”作“教地”,注云:“此据《家语》,《小戴记》郊作殽,教亦作殽,未安。”其说非也。杨朝明谓“作‘郊’可从”,未能吸收唐人注释及段注的正确意见。
(52)凤以为畜,而鸟不𦐠;麟以为畜,而兽不狘(《礼运》第三十二)
王肃注:䎀飞,飞走之貌也。
按:王注“䎀飞”当为“𦐠狘”误刻。𦐠,《礼记》作“獝”。郑玄注:“獝狘,飞走之貌也。”《释文》本作“矞”,云:“矞,字又作獝。”《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引《礼记》作“矞”,《释文》:“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同。”“𢨌”为“𥎕”形误。《集韵》:“矞,惊惧貌,或作𥎕。”矞、獝、𥎕,并为“𧽻”借字,字亦作蹫。《说文》:“𧽻,狂走也。”《繫传》:“𧽻,急疾之貌也。”《集韵》:“𧽻、蹫,狂走,或从足。”钱大昕曰:“《说文》有𧽻字,训狂走,即鸟不矞之矞。”[61]《六书故》则谓是“鴥”借字,云:“鴥,鸟飞迅疾也。鴥亦通作矞。”恐非是。本书作“𦐠”,疑“𦒔”脱误,“𦒔”亦“𧽻”之分别字。 “狘”是“䟠”分别字,《说文》:“䟠,轻也。”《广雅》:“䟠,疾也。”杨朝明本“𦐠”误作“𦐊”,“𦐊”同“翄(翅)”,真是差之毫釐,谬以千里。
(53)先王能循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礼运》第三十二)
按:循,当据《礼记》作“脩”,形之譌也。《文选·五等论》:“下之体信,于是乎结。”李善注引《礼记》文,又引郑玄注曰:“体,犹亲也。”寻《礼记·学记》:“就贤体远。”郑玄注:“体,犹亲也。”郑氏非训此篇也,李善引之,其义不洽。体,当读为履[62]。《易·繫辞上》:“履信思乎顺。”正可以证此文之谊。孙希旦解“体信”为“内体诚实”[63],非是。杨朝明分别解为“遵循”、“体现”,亦非也。
(54)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冠颂》第三十三)
王肃注:夏之末世,乃造诸侯冠礼。
按:《礼记·郊特牲》同,《仪礼·士冠礼》“诸侯”作“公侯”,余同。《仪礼》郑玄注:“造,作也。”是王与郑同,皆训造为作。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卷1即取郑说。陈澔《礼记集説》卷5亦云:“夏之末造,言夏之末世所为耳。”杨朝明曰:“末造,末世也。王注有误。”杨氏未参考郑注,又误以“末造”为词,而厚诬古人。
(55)今则冠而币之可也(《冠颂》第三十三)
王肃注:今不复冠。币,布币之不复者也。
按:币,四库本、范本、姜本作“敝”,宽永本、宗智本作“弊”,《礼书》卷64引作“弊”,《礼记·郊特牲》、《仪礼·士冠礼》作“敝”。《礼记》郑玄注:“此重古而冠之耳,三代改制,齐冠不复用也。”《释文》:“敝,本亦作弊,弃也。”孔疏:“言缁布之冠,初加暂用冠之。罢冠,则敝弃之可也。”币,读为敝、弊,弊弃也,即“不复用”之谊。《礼记·玉藻》:“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释文》:“敝,音弊,本亦作弊。”四库本注作:“今不复冠。白布敝之不复着也。”今本“者”为“着”脱误。杨朝明曰:“王肃注误。币,以币帛相酬赠。”此又厚诬古人者也。
(56)(宓不齐)仕为单父宰,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按:姜本、陈际泰、庆长本、宽永本、宗智本皆如此断句,是也。《后汉书·卓茂传》李贤注引作“密子贱为单父宰,人不忍欺”,“人”乃唐人避讳所改。《史记·滑稽传》:“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治要》卷12引“民”作“人”。杨朝明本点作“有才智,仁爱百姓,不忍欺”,以为“不忍欺百姓”,大误。
(57)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本姓解》第三十九)
按:孙诒让曰:“‘贤’字疑衍。”故封之贤,《史记·宋微子世家》作“故能仁贤”,疑此误也。微之,当据四库本、范本作“微子”。杨朝明引《小尔雅》“贤,多也”为解,非是。
(58)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覩子之形久矣,而求知之宝贵也。”(《本姓解》第三十九)
按:求知之,四库本、范本作“未知”,宽永本、宗智本作“未知之”,《孔子编年》卷5作“未之知”。“求知之”当订作“未之知”,宋人所见本不误。杨朝明解作“求得的知识是很宝贵的”,大误。
(59)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风也,称《诗》以谏,顺哉(《正论解》第四十一)
按:顺,读为慎。杨朝明注:“顺,道,理。”非也。
(60)亦访衞国之难也(《正论解》第四十一)
按:访,《左传·哀公十一年》同,此与上文“文子就而访焉”相应。姜本误作“防”。杨朝明注:“访,疑当作‘防’。《左传》洪亮吉诂:‘《家语》访作防。’可证。”非也。洪氏所见为误本。
(61)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纺绩,愆则有辟,圣王之制也(《正论解》第四十一)
王肃注:绩,功也。辟,法也。
按:纺,当据《国语·鲁语下》、《列女传》卷1作“效”,此涉上文而譌。韦昭注:“绩,功也。辟,罪也。”孙志祖曰:“注以绩为功,则效必不作纺。《文选·文赋》注引作‘效绩’。辟,刑辟也,注训法,非。”《四库全书考证》卷48:“刊本效讹纺,据《国语》改。”[64]效亦献也。愆,《国语》同,《列女传》作“否”。杨朝明注:“绩亦作缉,多指缉麻。此处引申为建功立业。”大误。
(62)则衆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正论解》第四十一)
按:感,《治要》卷10引作“同”,《礼记·祭义》无此字。感,读为咸,皆也。同亦皆也。陈士珂、杨朝明皆于“以义”断句,非也。
(63)夫竈者,老妇之所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按:竈,《礼记·礼器》作“奥”。郑玄注:“奥,当为爨,字之误也,或作竈。”《仪礼·特牲馈食礼》郑玄注引《礼记》作“爨”;《风俗通义·祀典》、《史记·孝武本纪》《索隐》、《类聚》卷80、《白帖》卷11、《御览》卷186、《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10引《礼记》作“竈”,《御览》卷529引《五经异义》、《说郛》卷69引《荆楚歳时记》皆引《礼记》作“竈”,与本书合。郑说得其字,《玉篇》:“爨,竈也。”《礼记》别本及本书作“竈”者,以同义字易之也。《黄氏日抄》卷18《读礼记》:“奥,古音爨。”范家相曰:“‘竈’当作‘爨’。”杨朝明曰:“‘奥’当为‘竈’之误。”皆失之。
(64)尔责于人终无已夫(《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按:《礼记·檀弓上》同,《释文》:“已夫,音扶,絶句。本或作‘已矣夫’。”杨朝明误以“夫”属下句。
(65)冉求在卫,摄束帛、乘马而以将之(《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按:《礼记·檀弓上》同,郑玄注:“摄,犹贷也。”将,送也。本书《曲礼子夏问》:“吾恶夫涕而无以将之。”“将”字义同。杨朝明注:“摄,代理。将,将命,奉命。”皆误。
(66)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按:“膝”当作“味”。杨朝明曰:“‘沫’同‘昧’,指没有光泽。‘膝’当作‘漆’,不成漆意为未曾上漆,没有光泽。”皆未得[65]。



[1]敦煌写卷P.3636《类书》,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2]代表人物是孙志祖、范家相。
[3]江有诰《先秦韵读·家语》,《江氏音学十书》,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第174--175页。
[4]参见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545页。
[5]《孔子家语》,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1--114页。
[6]佚名《新编孔子家语句解》,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第1—52页。
[7]何孟春《孔子家语注》(正德16年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册,齐鲁书社1995年影印,第1—82页。
[8]姜兆锡《家语正义》(雍正11年寅清楼刻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册,第83—179页。
[9]陈际泰《新刻注释孔子家语宪》(明刘舜臣刻本),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子部第3辑第21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1—66页。
[10]刘宗周《孔子家语考次》(正气堂钞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第53—86页。
[11]范家相《家语证伪》(光绪15年铸学斋丛书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第87—192页。
[12]孙志祖《家语疏证》,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第193—260页。又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18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245—272页。
[13]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湖北丛书本),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18册,第273—346页。
[14]孙诒让《孔子家语校记》,收入《籀廎遗着辑存》,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71—496页。
[15]王国维《观堂别集》卷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3页。
[16]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版。
[17]“之”字据《治要》卷10引补。
[18]杨树达《读〈荀子〉小笺》,收入《积微居读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19]参见萧旭《说苑校补》、《敦煌写卷S.1891〈孔子家语〉校补》,并收入《群书校补》,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494、1262页。
[20]《治要》卷35引“国”作“职”。
[2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6页。
[2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7页。
[23]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21页。说又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15,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9页。
[24]参见萧旭《盐铁论校补》。
[2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596页。
[26]江永《礼记训义择言》卷4,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第1021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63页。
[27]参见萧旭《韩诗外传补笺》,收入《群书校补》,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464页。
[28]吴玉搢《别雅》,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753页。
[29]二说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92页。
[30]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页。
[31]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69页。
[32]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9页。
[33]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 再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7页。
[34]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3页。
[35]《四库全书考证》卷7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22页。
[36]参见江有诰《先秦韵读·家语》,《江氏音学十书》,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37]参见萧旭《淮南子校补》。
[38]参见刘师培《荀子斠补》,收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8页。
[3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489页。
[40]诸说皆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04页。黄怀信主编《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页。方向东、黄怀信引“刺”误作“剌”,径正。
[41]诸说皆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05页。
[42]卢文弨、谢墉《荀子》校本,收入《诸子百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本1989年版,第161
页。下条引同。
[43]郝懿行《荀子补注》卷下,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12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下条引同。
[44]转引自王念孙《荀子杂志》,收入《读书杂志》卷12,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4—35页。
[45]王说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7页。
[46]三说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7--718页。
[47]王叔岷《史记斠证》已经指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页。
[48]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0--151页。
[49]二说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4页。
[50]又参见孙诒让、俞樾说,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6--847页。
[51]《四库全书考证》卷4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3页。
[52]严元照说转引自孙诒让《大戴礼记斠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5--106页。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卷1,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67页。
[53]转引自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87页。
[54]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说同,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9页。
[55]转引自沈廷芳《十三经注疏正字》卷50,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64页。
[56]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0页。
[57]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1页。
[58]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6页。
[59]屈直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校考》已指出,《敦煌学》第27辑,乐学书局2008年版,第71页。
[6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页。
[61]钱大昕《潜研堂集》卷8《答问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62]例证参见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560页。
[6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23页。
[64]《四库全书考证》卷4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9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4页。
[65]参见萧旭《〈家语〉“瓦不成膝”校正》,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