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

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萧旭:《慎子》校补


《慎子》校补
萧旭
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一、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依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世界书局2009年版)作底本,广校各本,彙集以下各家校注:
(1)晋滕辅注;
(2)明慎懋赏注;
(3)王斯睿《慎子校注》,民国23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引者按:书名是《慎子校正》,民国24年出版);
(4)方国瑜《慎懋赏本慎子疏证》,民国23年版东方文化书局排印本(引者按:亦刊于《金陵学报》第4卷第2期,1934年出版;收入《方国瑜文集》第5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蔡汝堃《慎子集说》,民国29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6)钱基博《慎子校读记》,收入《名家五种校读记》,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初版;
(7)徐汉昌《慎子校注及其学说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6年印行;
(8)谭朴森《慎子逸文》,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9)阮廷焯《慎子考佚》,台湾鼎文书局1980年版(引者按:当作“阮廷卓”);
(10)王叔岷《慎子佚篇义证》,收入《先秦道法思想讲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引者按:
王氏又易题名作《〈群书治要〉节本〈慎子〉义证》,收入《慕庐论学集(一)》,中华书局
2007年版)。
二、以下几种着作许富宏未及:
(1)洪颐煊《读书丛录》卷14《慎子》,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孙毓修《慎子内篇校文》,《四部丛刊初编》本(按:孙氏此文係全袭钱氏《守山阁丛书》本校语[1]);
(3)读慎斋《慎子校正》,上海《大公报·图书副刊》第130期,1936年5月14日出版;
(4)王利器《方国瑜着〈慎懋赏本慎子疏证〉补证》,重庆《读书通讯》(半月刊)1944年第83期(按:王利器另有《〈慎子疏证〉补证》,《经世日报·读书週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出版,此文吾未见,不知二文是否相同);
(5)方国瑜《钱熙祚〈慎子〉校本补校》,收入《方国瑜文集》第5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阮廷卓《慎子斠补》,《大陆杂誌》第31卷第12期,1965年出版;又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大陆杂誌社编辑委员会编辑1970年版;
读慎斋《慎子校正》吾未见,无从参考。
《威德》校补
许富宏曰:篇名曰“威德”,意即有德自威。
按:许说殊误。“威德”是平列结构,秦汉人习语。威指权势,德指恩惠。《管子·任法》:“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1)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之者皆走;易之以玄緆,则行者皆止
王叔岷曰:𠐾,《说文》作“䫏”,云:“䫏,丑也,今逐疫有䫏头。”段注:“此举汉事以爲证也。《周礼·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类聚》卷18、《长短经·是非篇》、《文选·神女赋》及《四子讲德论》李善注引皆作“倛”。《荀子·非相篇》:“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杨倞注引亦作“倛”。此文滕注引《荀子》作“𠐾”。“𠐾”乃“倛”、“䫏”之合体,别体又作“魌”也。
阮廷卓曰:緆,《文选·神女赋》注、《美女篇》注、《四子讲德论》注、《御览》卷381、《天中记》卷21引并作“锡”。緆、锡,正、叚字[2]。
许富宏曰:倛,《治要》本作“𠐾”。《御览》卷381引作“褐”。《类聚》卷18“倛”上衍“褐”字。滕辅曰:“荀卿曰:‘仲尼之状面若蒙𠐾。’緆谓细布。”
按:皮倛,《文选·神女赋》李善注引作“支倛”,又《四子讲德论》李善注引作“皮帺”,王叔岷并失检。“支”是“皮”形误,“帺”是“倛”形误。惠士奇曰:“《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敺疫蒙熊皮,黄金四目。’注云:‘如今魌头也。’《荀子》曰:‘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倛与魌通。魌一作䫏,《淮南子》曰:‘视毛嫱西施,犹䫏丑也。’《说文》云:‘今逐疫有䫏头。’”[3]段玉裁曰:“此䫏之本义。此举汉事以爲证也。《周礼·方相氏》注云:‘冒熊皮者以惊敺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淮南书》:‘视毛嫱、西施犹䫏丑也。’高注云:‘䫏,䫏头也。《方相氏》:“黄金四目。”衣赭,稀世之䫏貌。䫏丑,言极丑也。’《风俗通》曰:‘俗说亡人魂气游扬,故作魌头以存之,言头魌魌然盛大也。或谓魌头爲触圹,殊方语。’按魌、䫏字同。头大,故从页也,亦作𠐾。”[4]毛嫱,杨倞注引作“毛廧”,同。西施,《文选》李善注二引并作“先施”,且云:“先施、西施一也。”古地名“西零”即“先零”。《匡谬正俗》卷8:“西,今俗呼东西之西,音或为先。”美女“先施”之名,又见于《文选·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传予之。”李善注:“先施,即西施也。”秦汉其他典籍皆作“西施”。洪颐煊曰:“今本作‘西施’是后人所改。”[5]洪说未得其实。至姣,《治要》卷37、《长短经》、《类聚》卷18、《御览》卷381引同,《四子讲德论》李注引脱“至”字,《神女赋》李善注引误作“美妓”。緆,《长短经》引同,《类聚》卷18引作“
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古代治麻布,加锡灰使之细腻滑润,故名此细布为锡,製专字从衣作緆,或从麻作𪎥[6]。“
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是“裼”形譌,乃“緆”借字。
(2)走背跋䠯穷谷,野走千里,药也
徐汉昌曰:跋,草行也,言行路难也。
王叔岷曰:䠯,《说文》作䟑,云:“䟑,趠䟑也。”《繫传》:“䟑犹跃也。”《广雅》:“䠯,拔也。”然则“跋䠯”犹“拔䠯”也。
许富宏曰:跋,踏草而行或越山过岭。䠯,疑即“踰”,跳过。
高流水、林恒森以“穷谷野,走千里”句,曰:跋䠯,跋涉。䠯有登、行的意思,一说是古“涉”字。药,同“约”,拘束[7]。
按:王说是也。“拔”言上跃。䠯,字亦作𨈅。《方言》卷13:“𨈅,行也。”郭璞注:“言跳𨈅也,音药。”又“𨈅,拔也,出火爲𨈅。”郭璞注:“𨈅,踊跃。𨈅一作䠯。”《说文》“趠䟑”即“跳跃”音转。“药”谓服药之狂疾。徐说非是。许富宏、高流水读“跋”如字,望文生义;高氏未得其读,又说“䠯是古涉字,药同约”,则臆说无据。
(3)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
钱熙祚曰:霁,《御览》卷933、又卷947引作“散”,《后汉书·隗嚣传》注引作“除”。
王叔岷曰:《韩非子·难势篇》引《慎子》此文作“云罢雾霁”,王先慎《集解》云:“《初学记》卷2、《御览》卷15、《事类赋》卷3引霁作散。”与《御览》卷933引此文同。惟影宋本《御览》卷947引此文“霁”作“除”,与《后汉书》注引同。
阮廷卓曰:《后汉书·张奂传》[注]、《升庵外集》卷65引并作“散”,《埤雅》卷10引作“除”[8]。
按:霁,《论衡·龙虚》、《长短经·论士》引同,《记纂渊海》卷71引作“散”。许富宏窃取钱校以为己说,钱氏未及者,他固不知也。作“霁”是原本,作“散”、“除”皆以意改之。蚯蚓,《韩子·难势》、《记纂渊海》卷71引作“螾螘”,《论衡·龙虚》引作“螾蚁”,《初学记》卷2、《御览》卷15、《事类赋注》卷3引《韩子》作“螾蚁”。“螾”同“蚓”,“螘”同“蚁”。
(4)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衆也
按:矰,《御览》卷832引《韩子》同,《韩子·难势》引作“矢”,《编珠》卷2引误作“增”。令行,《书钞》卷125引误作“合行”,《御览》卷348引误作“行合”。
(5)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
按:《韩子·用人》:“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讼。”[9]又《难一》:“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淮南子·主术篇》:“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姦,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又《齐俗篇》:“是以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10]又《说林篇》:“人臣各守其职,不得相干。”皆本于《慎子》之说也。
(6)立官长以爲官也,非立官以爲官长也
王斯睿曰:钱氏据《治要》、《御览》卷666删“长”字。睿按:有“长”字者是也。《吕氏春秋·恃君篇》:“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意与此同。
按:《治要》卷37、《御览》卷266引下“官长”无“官”字,钱熙祚据删“官”字,王斯睿误作“长”。王说谓不当删,是也,《职官分纪》卷42、《翰苑新书》前集卷58、《古今事文类聚》外集卷14引俱脱“官”字。阮廷卓已指出钱熙祚引《御览》误作卷666。王斯睿不曾複检,许富宏亦照钞,以讹传讹。
(7)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爲均也
王斯睿曰:钱氏曰:“《御览》卷429引此文,‘非’下有‘已’字,‘已’与‘以’通。”
徐汉昌曰:投钩犹言拈阄也。《洪武正韵》:“钩与阄同,投钩犹言拈阄。”《荀子·君道》:“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投策,掷弃马箠也。《黄氏日抄》:“《子华子》曰:‘分财贿而投钩策,非以夫钩策者为能均也,使善恶多寡无所归怨也。’钩,今易以阄字,当考。”
王叔岷曰:《类聚》卷22、《御览》卷429、638引“非”下皆有“以”字。《君人篇》作“非以钩策为过人智也”,亦有“以”字。《荀子·君臣(道)篇》:“探筹投钩者,所以爲公也。”《刘子·去情》:“使信士分财,不如投策探鈎。”
许富宏曰:二“以”,《治要》本、《说郛》本无。策,占卜用的蓍草。徐说投策为掷马鞭决胜负,亦通。
按:《洪武正韵》卷6:“钩与𨷺同,《荀子》:‘探筹投钩。’”其说钞自《增韵》卷2。《黄氏日抄》卷55亦作“𨷺”。“𨷺”是“阄”俗譌字。“投钩犹言拈阄”非《正韵》之语。《类聚》卷22、《御览》卷429、638、《记纂渊海》卷46、61、《黄氏日抄》卷55引“投钩”、“投策”下皆无“以”字。景宋本《御览》卷429、《记纂渊海》卷46 “非”下有“以”字,非“已”字,钱氏所据本误。策,当指算筹,《老子》第27章:“善数不用筹策。”《淮南子·诠言篇》:“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探筹而定分。”《文子·符言》:“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是“投策”犹言“探筹”也,王叔岷所引《荀子》、《刘子》亦其证。“投钩”意亦近之,《盐铁论·贫富》:“故分土若一,贤者能守之;分财若一,智者能筹之。”此亦分财必探筹之证。《管子·国蓄》:“分地若一,彊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收”是“筹”音譌,诸家未及。
(8)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
王叔岷曰:《类聚》、《御览》引“赐”并作“德”。古佚书《称》云:“得焉者不受其赐,亡者不怨。”
阮廷卓曰:《说郛》本、《子彙》本“德”并作“美”。“德”与“美”形近而譌,今本作“德”,则义不可通。“怨”当作“恶”,《子彙》本正作“恶”[11]。
许富宏曰:德,《治要》本作“赐”,《说郛》本、《子彙》本作“美”。怨,《子彙》本作“恶”。
按:美,各书引同,《御览》卷638引误作“荣”。《记纂渊海》卷46、61引亦作“所以德”。“德”字是,与“怨”对举,“德”犹言感德、感激。阮说皆非是。
(9)此所以塞愿望也
王斯睿曰:钱氏曰:“愿,《治要》作‘怨’,与《御览》卷638引此文合。”
王叔岷曰:“怨望”複语,“愿”字误。
阮廷卓曰:“愿”乃“怨”之声误,《说郛》本正作“怨”,《类聚》卷22、《升庵外集》卷48引同[12]。
按:诸说皆是也,《黄氏日抄》卷55引亦作“怨”。
(10)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
阮廷卓曰:《类聚》卷22引“公识”作“公言”[13]。
按:识,《御览》卷429引同,《类聚》引误作“言”。
(11)度量,所以立公审也
钱基博曰:各本脱此八字,依《类聚》、《御览》补。
按:《御览》卷429引有此八字,《类聚》卷22未引,钱氏失检,许富宏照钞,以讹传讹。
(12)定赏分财必由法
许富宏曰:赏,《治要》本作“罪”,慎懋赏本、《四部丛刊》本作“鼎”,《四库》本缺。
按:“定”下当是“分”字,指名分。诸本以意补之,皆未得。《淮南子·诠言篇》:“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探筹而定分。”《文子·符言》:“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
(13)行德制中必由礼
王叔岷曰:“制”借为折。《广雅》:“制,折也。”《淮南子·诠言篇》:“听狱制中者,臯陶也。”《尸子·仁意篇》“制”作“折”。
按:王说至确。《淮南子》“制中”,《韩诗外传》卷2作“执中”,音之譌也。《长短经·适变》引《尸子》:“听讼折衷者,臯陶也。”《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14]《新序·杂事四》:“决狱折中,不诬无罪,不杀无辜。”《韩诗外传》卷10:“决狱折中,臣弗如也。”皆其确证。《礼记·仲尼燕居》:“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家语·论礼》:“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制中”亦此谊。慎子言“行德制中必由礼”,与孔子言“礼所以制中”正合。许富宏引《礼记》、《淮南子》,而云:“制中,适中,恰当处理。”非是。
《因循》校补
(1)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
王斯睿曰:“入”下,孙依《治要》补“难”字,是也。下“不”下当有“可”字。
王叔岷曰:《长短经》引《慎子》“先王”下有“见”字,乃涉下文“见鲁仲子”而衍,不足据。古佚书《称》云:“不受禄者,天子弗臣也。禄泊(薄)者,弗与犯难。”《管子·法法》:“爵不尊禄不重者,不与图难犯危。”《长短经·是非篇》亦引语曰:禄薄者不可以入乱,赏轻者不可以入难。”
阮廷卓曰:钱熙祚云:“‘难’字依《治要》补。”案《治要》所引係“杂”字,非“难”字。“杂”即“难”之讹,钱氏失检。《长短经》卷3引正作“难”。《尹文子》下篇“不可与入难”文与此同[15]。
谭朴森曰:《尹文子》:“禄薄者不可以经乱,赏轻者不可以入难。”《长短经·是非》、《管子·法法》云云。
许富宏曰:“见”诸本皆脱,钱熙祚据《长短经·是非篇》补。
按:二王说皆是也。谭氏所引《尹文子》,当据《御览》卷633,《治要》卷37、《意林》卷2引二“以”作“与”。二句《治要》引作“语曰”,盖引当时谚语也。《长短经》所引语,二“以”作“与”,谭氏失检,许富宏照钞,而不覆核。《治要》所引确作“难”字,阮氏自误。
《知忠》校补
(1)治国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
王叔岷曰:“忠”与“道”为对文,下文“同有忠道之人”,承此“忠”与“道”而言。“道”犹“谄”也。“道人”犹“谄人”,王念孙《史记杂誌·赵世家》有说。
许富宏曰:道,此指忠君之道。
按:“赵世家”当作“越世家”,王氏笔误。王叔岷说是也,然犹未尽。“道”当读为谄,
字亦作导。《汉书·贾山传》:“是以道谀媮合苟容。”王念孙曰:“道谀,即‘谄谀’之转
声,说见《史记·越世家》。”[16]《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导谀者衆。《吴越春秋·勾践伐
吴外传》作“道谀”。王念孙曰:“导谀,即谄谀也。或作‘道谀’,《庄子·天地篇》‘道
谀之人’是也……《荀子·不苟篇》:‘非谄谀也。’《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
至言。’《韩诗外传》并作‘道谀’。谄与导,声之转。”[17]《韩诗外传》见卷6。《史记·
主父偃传》:“谄谀者衆。”正用本字。许君未达训诂,每妄说之;而于常见义,如“倦”
为疲劳义,“被”为及义,“务”为致力义,“常”为恒久义,“放”为放逐义,“盈”为
充满义,等等,则不惮其烦,都引徵例句。如此校书,不如不校。
(2)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于闇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
王叔岷曰:无,犹虽也。“毁瘁”複语,瘁犹毁也。闇墨,犹闇黑。染溺,犹濡溺。惟“染
溺”连文,他书无徵。疑“染”乃“沈”之误。
许富宏曰:遇,《丛书集成初编》本《治要》上栏校曰疑为“过”字。瘁,劳累。毁瘁,毁
国君于劳累之中。闇墨,即昏昧不明。染,相对于“墨”而
言;溺,相对于“闇”而言。染溺,意即沉溺于昏昧不明之中。
按:《治要》旧校疑“无遇”当作“无过”是也。王氏训“无”为“虽”未得。“毁瘁”王说是,字亦作“毁悴”。汉·蔡邕《陈太丘庙碑铭》:“元方在丧,毁瘁消形。”《后汉书·夏馥传》:“形貌毁瘁。”《高士传》卷下作“毁悴”。《晋书·王戎传》:“或观奕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墨,读为霉,今俗字作“霉”。《广雅》:“默、墨、霉、䆀,黑也。”王念孙曰:“默亦墨字也……《说文》:‘霉,物中久雨青黑也。’䆀之言墨也,字亦作黣,《列子·黄帝篇》:‘肌色皯黣。’《释文》:‘黣,《埤仓》作䆀,谓禾伤雨而生黑斑也。’今人犹谓伤湿生斑为䆀,声如梅。《庄子·知北游篇》:‘媒媒晦晦。’《释文》:‘李云:媒媒,晦貌。’义与䆀亦相近。”[18]字亦音转作晦、昧、黣。《淮南子·览冥篇》:“夏桀之时,主闇晦而不明。”《文子·上礼》作“闇昧”。又《说林篇》:“见之闇晦,必留其谋。”《文子‧上德》作“黯黣”。“闇墨”即“闇晦”、“闇昧”。王氏疑“染溺”当作“沈溺”,近是。
(3)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滕辅曰:六亲不和,有孝慈也。国家昏乱,有贞臣也。
王叔岷曰:《长短经·是非篇》引此文,“义”亦作“家”。《商君书·画策篇》:“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盖直本于《慎子》。
许富宏曰:家,《治要》本作“义”,钱熙祚据《意林》引此文改。
按:《长短经·反经篇》引此文,而非《是非篇》,读画斋丛书本作“家”[19],南宋初年杭州净戒院刊本、四库本并误作“义”,则作“家”者是清人校正,非是旧本。王氏失检,许君照钞,而不覆核。《记纂渊海》卷103引《慎子》作“家”[20]。《路史》卷36:“忠臣不显圣君之代,孝子岂闻慈父之家哉?”
(4)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谭朴森曰:《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许富宏曰:粹,《治要》本、本作“狐”,钱熙祚据《意林》引此文改。
按:粹白,《文选·答魏子悌》、《四子讲德论》李善注二引,并作“狐白”,《意林》卷2、《类聚》卷95、《御览》卷766、909引亦作“狐白”。钱熙祚失检,许富宏照钞,而不覆核。《吕氏春秋·用衆》:“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衆白也。”《淮南子·说山篇》:“天下无粹白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衆白也。”此当是钱氏改字依据,而误记出处。银雀山汉简《听有五患》:“麻索易详之音,非一人之声也;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先王之经纪天下,非一人之囗(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传》太史公引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汉书》引语作“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说苑·建本》:“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之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刘子·荐贤》:“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搆;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毳;宇宙为宅,非一贤所治。”阮廷卓指出“狐”字不误[21]。
《德立》校补
(1)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
按:王斯睿、王叔岷读疑为拟,训僭、比拟,二氏引《管子·君臣》“国之所以乱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嫡之子,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衆乱也”,《韩子·说疑》作“孽有拟适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此四者,国之所危也”以证,此疑读拟之确证。下文“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疑”与“两”、“杂”对举,亦足证“疑”是并立、比拟之义。洪颐煊曰:“‘疑’即‘儗’字,谓匹也,匹即两也。”[22]“儗”是本字,“拟”亦借字。许富宏不达其谊,偏曰:“疑,疑问。”陋甚。下文“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二“疑”字义亦同,许富宏解为“怀疑”,亦误。
(2)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
王叔岷曰:古佚书《称》云:“疑则相伤,杂则相方。”方,借为妨。
按:《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
《君人》校补
(1)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
王叔岷曰:为,犹有也。
按:“以……为”是固定格式,王说非是。
(2)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按:《治要》卷37、《永乐大典》卷3007引“躬”下有“为”字,《长短经·适变》节引作“故曰:夫君任法而不躬为,则怨不生而上下和也”。“夫”当作“大”,“躬”下“为”字则不必有。
《君臣》校补
(1)官不私亲,法不遗爱
按:《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
《慎子逸文》校补
(1)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白帖》卷11、《御览》卷768)
谭朴森曰:《吕氏春秋·贵因》:“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按:《记纂渊海》卷57亦引上二句。《盐铁论·贫富》:“行远者假于车,济江海者因于舟。”
(2)县于权衡,则氂髮之微识矣(《御览》卷830)
许富宏曰:氂,泛指兽尾。
按:《御览》卷830引作“𣯛”,同“氂”。“氂”当读陵之切,作长度量词用,俗借“釐”字为之。《玄应音义》卷3:“十毫曰𣯛,今皆作釐,亦由古字通用也。”“髮”亦长度量词,《贾子·六术》:“有形之物,莫细于毫,是故立一毫以为度始,十毫为髮,十髮为釐,十釐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意林》卷2引作“则𣯛髮识矣”,四库本作“则釐髮识矣”,四部丛刊本作“则毫髮辨矣”。《刘子·正赏》:“今以心察锱铢之重,则莫之能识,悬之权衡,则毫釐之重辩矣。”亦作“釐”字。
(3)不聪不明,不能爲王;不瞽不聋,不能爲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意林》、《御览》卷496)
按:《御览》卷496仅引前二句,《记纂渊海》卷60、《困学纪闻》卷10引同。《能改斋漫录》卷1引“公”作“翁”。
(4)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恶之礼也(《类聚》卷38、《御览》卷523)
谭朴森曰:《礼记·曲礼》:“礼从宜,使从俗。”
许富宏曰:使从君,《御览》无。
按:《书钞》卷80引同上文。《初学记》卷13引同《类聚》,至“无贤不肖之礼”止。首句《御览》引脱作“礼从俗政上”。《礼记》“宜”、“俗”二字疑互倒,《初学记》卷20引《礼记》正作“使从宜,礼从俗”。
(5)法立则私议不行(《类聚》卷54、《御览》卷638)
钱熙祚曰:《书钞》卷43引作“私善”,《类聚》卷54、慎懋赏本亦作“私善”。
王斯睿曰:善,孙依《治要》作“议”。按当作“善”。《邓析子·转辞篇》亦作“私善”,孙改非。家大人曰:“议”当为“义”,“义”与“善”通。
按:《治要》未引此文,孙毓修原校语云:“议,慎刻作善,依《类聚》、《御览》。”王斯睿本条校语全误作“《治要》”,许富宏照钞,而不覆核。《御览》卷638引《慎子》作“义”,不作“议”。“义”与“法”对举。当据《御览》改正[23]。
(6)河之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御览》卷40)
钱熙祚曰:《寰字记》卷46“河”下有“水”字。《六帖》卷6作“追之不及”,《寰宇记》亦有“之”字。
许富宏曰:《太平寰字记》卷46引作“河水之下,其流駃竹箭,驷马追之不能”。
按:许君所引《寰字记》乃据四库本,中华书局点校本“駃”作“驶”,“不能”下有“及”字[24]。《白氏六帖事类集》卷2二引,一作“西河下龙门,其流驶竹箭”,一作“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25];《水经注·河水》引作“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作“西河下龙门,其流敌于竹箭”,《御览》卷61、《事类赋注》卷6引作“西河下龙门,其流駃竹箭”[26],《能改斋漫录》卷6、《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7引作“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记纂渊海》卷7、《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16引作“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不可及”,《大事记解题》卷1引作“下龙门,非驷马之迅也”,《困学纪闻》卷16引作“下龙门,非驷马之追也”。《御览》、《事类赋注》、四库本《寰字记》作“駃”是“驶”形譌。《慧琳音义》卷10:“驶流:音使,峻流水也,从马史声。”又卷11:“驶流:师利反。《考声》云:‘行疾也,水流急也。”《苍颉篇》云:‘驶,疾也。’从马史声也。”又卷12:“驶流:师事反。《苍颉篇》:‘驶,疾也。’《桂苑珠藂》云:‘疾速。’从马史声也。经文从夬作駃,音决,误也。”《诗·二子乘舟》毛传:“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释文》:“驶疾:所吏反,本或无驶字,一本作迅疾。”驶亦迅也,疾也。《子华子·神气》:“河之下龙门也,疾如箭之脱筈。”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意林》、《御览》卷429)
谭朴森曰:《管子·明法》曰:“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僞;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阮廷卓曰:《管子·明法》云云。《韩非子·有度》:“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不可欺以诈僞;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
按:《礼记·经解》:“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姦诈。”《荀子·礼论》、《史记·礼书》“诬”作“欺”。
(8)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御览》卷645)
钱熙祚曰:幪巾当墨,《书钞》卷44引作“画跪当黥”。
谭朴森曰:《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説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
按:《初学记》卷20、《荀子·正论》杨倞注、《玉海》卷67引亦作“画跪当黥”。《书钞》卷44引《尚书大传》:“犯墨者蒙帛(皂)巾。”[27]《初学记》卷20引《白虎通》:“犯墨者蒙巾。”[28]“蒙巾”即“幪巾”,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囚有寒者为褐衣,为幪布一,用枲三斤。”《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徐彦疏引《尚书大传》:“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纯,中刑杂屦,下刑墨幪。”又引注:“屦,履也。幪,巾也,使不得冠饰。”[29]惠士奇曰:“当黥者墨其额,不当黥者盖墨其巾而已,非谓废墨辠而以幪巾当之也。”[30]
(9)以草缨当劓(《御览》卷645)
按:《荀子·正论》:“[劓],慅婴。”[31]杨倞注:“慅婴,当为‘澡婴’,谓澡濯其布为缨。郑云:‘凶冠之饰,令罪人服之。’《礼记》曰:‘缌冠澡缨。’郑云:‘有事其布以为缨也。’慅或读为草,《慎子》作‘草缨’也。”后说读为草是也。《书钞》卷44引《尚书大传》:“犯劓者赭其衣。”[32]其说又不同。
(10)以菲履当刖(《御览》卷645)
按:菲履,《初学记》卷20引作“履屝”,《荀子·正论》杨倞注引作“复䋽”,《书钞》卷44引作“履菲”。“复”当是“履”字脱误。《荀子》:“菲,对屦。”杨倞注:“菲,草屦也。对,当为䋽,传写误耳。䋽,枲也。《慎子》作䋽,言罪人或菲或枲为屦,故曰菲䋽屦。对,或为蒯,《礼》有疏屦。传曰:‘藨蒯之菲也。’”《书钞》卷44引《尚书大传》:“犯髌者以墨朦(幪)其髌。”《初学记》卷20引《白虎通》:“犯髌者以墨幪其髌处而画之。”其说又不同。
(11)以艾韠当宫(《御览》卷645)
按:影宋本《御览》作“
淮南子-萧旭:《慎子》校补”,当是“韠”俗字。《初学记》卷20引作“𩏂”,《荀子·正论》杨倞注引作“毕”,《书钞》卷44引作“必”,四库本《书钞》“必”作“𩏂”。孔广陶校曰:“孙氏校云:‘此“必”同“鞸”,不可改。’今案守山阁本辑《慎子佚文》‘必’作‘韠’,陈、俞本亦然。”[33]《广韵》:“韠,胡服蔽膝。《说文》曰:‘绂也,所以蔽前也,下广二尺,上广一尺,其颈五寸。一命緼韠,再命赤韠。’俗作鞸。”“必”通“毕”,“毕”又“韠(鞸)”省。“𩏂”同“鞞”,乃“韠”字音譌。《吕氏春秋·乐成》:“麛裘而鞞。”《御览》卷694引作“𩏂”,《资治通鉴外纪》卷8作“韠”,亦其例。《荀子》:“共,艾毕。”杨倞注:“共,未详,或衍字耳。艾,苍白色。毕与韠同,绂也,所以蔽前。君以朱,大夫素士爵韦,令罪人服之,故以苍白色爲韠也。”刘台拱曰:“‘共’当作‘宫’,声之误也。”[34]王念孙、蒋楷皆从其说[35]。闻一多曰:“韠可当宫者,以其为性器官之象徵也。”又云:“韠之用所以蔽性器,故可以当宫。”[36]《初学记》卷20引《白虎通》:“犯宫者履屝。”其说又不同。
(12)布衣无领当大辟(《御览》卷645)
按:《书钞》卷44引《尚书大传》:“犯大辟者衣无领。”《初学记》卷20引《白虎通》:“犯大辟者布衣无领。”
(13)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御览》卷76)
王利器曰:“昔者天子手能依”(解本如此)条,案此文出袁宏《后汉纪·安纪论》:“昔王侯身能衣而宰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口能言而行人称辞。”《御览》卷89引魏文帝《周成汉昭论》:“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荀子·君子》:“天子……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昭。”《淮南子·主术篇》、《春秋繁露·离合根篇》亦有此文。《御览》卷76、《困学纪闻》卷5引《慎子》俱作“天子手能衣”云云,与袁纪合,当据校正。方着用解本而不知正其误,何也[37]?
许富宏曰:衣,《御览》、慎懋赏本作“依”。
按:阮廷卓、谭朴森皆引《后汉纪》等书,与王利器说略同,其说皆本于《困学纪闻》卷5而又补充之。景宋本、四库本《御览》皆误作“依”。《汉艺文志考证》卷6引《御览》引《慎子》作“衣”,《天中记》卷11引《慎子》亦作“衣”。
《后汉纪》即本《慎子》(阮廷卓已引),亦作“衣”字之证。
(14)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文选·演连珠》注、《杨荆州诔》注、《类聚》卷17、《御览》卷366)
王斯睿曰:《文选·琴赋》:“乃使离子督墨。”李善曰:“离子,离朱也。《慎子》为‘离珠’。”据此,疑《慎子》本作“离珠”,而后人改为“离朱”。
王利器曰:《文选》李善注云云,今诸本作“离朱”,非唐本之旧[38]。
许富宏曰:秋毫之末,《类聚》、《御览》、慎懋赏本作“毫末”。
按:《文选·杨荆州诔》李善注、唐·萧頴士《赠韦司业书》引作“秋毫之末”,《文选·演连珠》李善注、《后汉书·陈元传》李贤注、《记纂渊海》卷61引亦作“毫末”。考秦汉典籍言明目者,如《庄子》、《商子》、《韩非子》、《淮南子》皆作“离朱”,无作“离珠”者,二王氏说未可据。
(15)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爲天子而退为匹夫(《类聚》卷21、《御览》卷424)
按:《书钞》卷8:“辞爲天子退爲匹夫,尧让许由,舜让善卷。”未标出处。
(16)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御览》卷633)
阮廷卓曰:《司马法·天子之义》:“有虞氏不赏不罚,而民可用,至德也;夏赏而不罚,至教也;殷罚而不赏,至威也;周以赏罚,德衰也。”
按:《路史》卷22引“殷人”作“商”,“周人”作“周”。《庄子·胠箧》:“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后汉纪》卷12:“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兼而用之,此德刑之不同也。”
(17)今之重锱铢,役千仞之水,穷泥于后止,势然也。吴舟之重,错之千钧,入水则浮,轻于锱铢,则势浮之也(《书钞》卷137)
许富宏曰:役,阮廷卓疑为“投”字之讹。于,阮廷卓疑为“然”字之讹。
按:孔广陶校《书钞》曰:“此注文有脱误。《御览》卷768引《慎子》有‘燕鼎重乎千钧’一段略同一二。陈本已改注《韩子》。”[39]陈本《书钞》引《韩子》:“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舟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韩子》见《功名篇》,阮廷卓亦引之,当本《慎子》而发挥。《意林》卷5引《秦子》:“鍼虽小,入水则沈;毛虽大,入水则浮,性自能也。”其说亦本于《慎子》也。“役”当是“没”形譌,“于”犹“而”也,阮廷卓说皆非是。
(18)燕鼎之重乎千钧,乘于吴舟,则可以济,所託者,浮道也(《御览》卷768)
按:《类聚》卷31引晋·枣据《答阮德猷诗》:“燕鼎在舟,虽重不沉。”《初学记》卷25引枣据《舩赋》:“飘燕鼎于吴会,转金石于洪涛。”梁·江淹《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误变燕鼎,超凭吴舟。託翰负组,假翼要琼。”皆用《慎子》此典,是唐代以前《慎子》确有此文,《御览》所记可信。
(19)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橛则右重,右重则左橛,轻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御览》卷830)
徐汉昌曰:橛,竖也,击也。
许富宏曰:君臣之间,《御览》作“名臣之心”。左橛,原作“左轻”,据《御览》改,下同。《御览》作“相柝”。橛,量词,木一小段谓之一橛。
按:景宋本《御览》引作“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橛则右重,右重则左橛,轻重迭相柝,天地之理也”,四库本《御览》引作“名臣之心犹权衡也,权左橛则右重,右重则左轻,轻重迭相折,天地之理也”。二本上“左橛”皆同,无作“左轻”者,许君校书极不认真。橛,读为蹶,犹言翘起、上举。《诗·板》毛传:“蹶,动也。”即兴起义,俗字亦作“撅”,如云“撅嘴”是也。《刘子·明权》:“量有轻重,则形之于衡。今加一环于衡左则右蹶,加之于右则左蹶,惟莫之动,则平正矣。”正用此典,正用本字。“橛”脱去“欠”,因误作“𣓣”,“𣓣”误作“𣔳”,“𣔳”即“柝”字隶书。《广韵》:“𣔳,又作柝。”凡从“㡿”之字,俗字多讹从“斥”, “𧩯”又作“诉”,“𨂫”又作“跅”,“𡍩”又作“坼”,“𢯪”又作“拆”,皆其比。四库本又误作“折”,一误再误,其义遂晦。
(20)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御览》卷849)
按:四库本《御览》引脱此条。
(21)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淮南子·道应训》)
王斯睿曰:此节颇难解,疑有脱误。《淮南·齐俗篇》引此同,意亦难明。《文子·精诚篇》袭此云:“故匠人智为不以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文亦譌脱难读。
阮廷卓曰:孙诒让云:“此似当云:‘不能以闭,所以不知门也。故必以杜,然后能开’。”孙说是也。
许富宏曰:……王说“譌脱难读”,非是。
按:《淮南子》见《道应篇》引,王氏失检,许君未订正。孙诒让说是,许君驳王,无的放矢。
(22)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荀子·解蔽篇》注)
按:《谷梁传·隐公四年》范甯注、《庄子·人间世》郭象注皆有此语,是晋、唐人尚见《慎子》也。杨慎《丹铅余录》卷10谓郭象注“时出俊语”,则未知郭氏是暗引《慎子》,非自造俊语也。
(23)夫德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游沈道士馆》注、《养生论》注、《周易述》卷22)
按:《文选·吊魏武帝文》李善注节引作“德精微而不见,是故物不累于内”。《周易述》是清人惠栋所撰,惠氏自注出自“《文选》注”,不可作为辑佚依据。
(24)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意林》)
谭朴森曰:《荀子·王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按:《意林》卷2引《尹文子》:“两智不能相使,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40]《说苑·谈丛》:“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
(25)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足相容也
阮廷卓曰:《鹖冠子》佚文:“家富疏族聚,居贫兄弟离。”(《御览》卷485引)其文略同。
按:宋·龚颐正《芥隐笔记》亦引《慎子》前二句。《文选·感旧诗》李善注亦《鹖冠子》佚文。
(26)藏甲之国,必有兵遁,市人可驱而战。安国之兵,不由忿起(《意林》)
慎懋赏曰:兵遁,军谶之类也。《三略》曰:“人主深晓中略,能御将统众,则有兵遁者,虽驱市人而战,无不胜也。”
王斯睿曰:遁,疑当作“楯”,“盾”之借字。
许富宏曰:遁,疑当作“道”,马王堆帛书《十大经·本伐》曰:“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
高流水、林恒森曰:遁,隐蔽[41]。
按:仅“人主深晓中略,能御将统众”是《三略》之文,“则有”以下是慎氏之语,许君失其读。帛书“诸”当据整理者校作“储”。许君谓“遁”疑当作“道”,是也,《御览》卷356引正作“道”字。
(27)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而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衆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衆也(《长短经·势运篇》注)
按:二语《治要》卷36引作《尸子》,《御览》卷80引下句亦作《尸子》。疑《长短经》误记其出处。





[1]参见王利器《方国瑜着〈慎懋赏本慎子疏证〉补证》,重庆《读书通讯》第83期,1944年版,第16页。
[2]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6页。
[3]惠士奇《礼说》卷11,收入《丛书集成三编》第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08页。所引《淮南子》见《精神篇》,高诱注:“䫏丑,言极丑也。”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22页。《风俗通》见《御览》卷552引,“游扬”作“浮扬”,“言头”下有“体”字。段氏脱误。
[5]洪颐煊《读书丛录》卷14《慎子》,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页。
[6]参见萧旭《淮南子校补》,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页。
[7]高流水、林恒森《〈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8]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6页。阮氏脱“注”字,径补。
[9]《韩子·饬令》略同。
[10]《文子·下德》同。
[11]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7页。
[12]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7页。
[13]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7页。
[14]《吕氏春秋·勿躬》同。
[15]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7页。
[16]王念孙《汉书杂志》,收入《读书杂志》卷5,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79页。
[17]王念孙《史记杂志》,收入《读书杂志》卷2,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58页。
[18]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8--689页。
[19]《丛书集成初编》据此本排印,第68页。
[20]《记纂渊海》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1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页。四库本在卷39,误作“顺子”。
[21]阮廷卓《慎子斠补》,收入《大陆杂誌语文丛书》第2辑第3册《校诂札记》,1970年版,第28页。
[22]洪颐煊《读书丛录》卷14《慎子》,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页。
[23]参见萧旭《邓析子集证》,收入《群书校补(续)》,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560页。
[24]中华书局2007年据金陵书局本排印,第962页。
[25]四库本《六帖》在卷6。
[26]《事类赋注》据《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页。四库本“駃”
作“驶”。
[27]《酉阳杂俎》卷8引“帛”作“皂”。
[28]《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后汉书·酷吏传》李贤注、《玉海》卷67引同,今本佚之。
[29]《御览》卷645引注“不”误作“下”。《初学记》卷20引“屦”作“履”。
[30]惠士奇《礼说》卷12,收入《丛书集成三编》第24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34页。
[31]“劓”字据王念孙说误,参见《读书杂志》卷11,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8页。
[32]《初学记》卷20引《白虎通》同。
[33]《北堂书钞》孔广陶校注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2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34]刘台拱《荀子补注》,收入《刘氏遗书》卷4,《丛书集成续编》第1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481页。
[35]王念孙《读书杂志》卷11,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68页。蒋楷《经义亭疑》,收入《蒋楷文集》,2002年版,第48页。
[36]闻一多《诗经通义甲》、《诗经通义乙》,收入《闻一多全集》卷3、4,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340、52页。
[37]王利器《方国瑜着〈慎懋赏本慎子疏证〉补证》,重庆《读书通讯》第83期,1944年版,第15页。
[38]王利器《方国瑜着〈慎懋赏本慎子疏证〉补证》,重庆《读书通讯》第83期,1944年版,第15页。
[39]《北堂书钞》孔广陶校注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12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40]《御览》卷432、《记纂渊海》卷55引《尹子》“使”作“救”。
[41]高流水、林恒森《〈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