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论音随字转
(首发)
叶玉英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在语音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除了有规律、有条件的音变外,还存在许多例外,即造成一个字读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如在语言与文字的孳乳分化过程中,常常发生音随字转的现象。所谓“音随字转”[1] 是指一个字的读音往往受各种形体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是因为其本身形体变化而造成读音的变化,有的是受与之形近的另一个字的影响或同声符的一组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音变,有的则是因为误认声符而改变读音。这是汉语中独有的现象,是由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所决定的。由于汉字不是注音文字,人们读书用字的时候,又总希望从文字形体上找到读音的线索,如人们认字就普遍存在“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的心理。在这一心理驱使下,自然就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一 受与之形近的另一个字的影响而把这个字读为与之形近的那一个字的读音
1、单(端元)——嘼(书幽)
甲骨文“嘼”(单)字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郘钟)“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壶),又从“嘼”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10611)“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0609)“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28773)“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 28774)等形,在卜辞中皆用作“狩猎”之“狩” 。西周金文“兽”除用作人名外,皆用为“狩猎”或“巡狩”义。战国文字中“兽”用为“野兽”义的仅一例,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简文曰:“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虺虿蛇弗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33)固。”从犬守声之“狩”字最早见于汉印,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汉印文字征10·6)。由春秋战国古文字资料来看,“兽 ”(狩)乃幽部字。如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道恒无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18)能兽 (守)之,万物将自宾。(19)”“至虚,恒也;兽 (守)中,笃也。(24)”“金玉盈室,莫能兽 (守)也。(38)”又《缁衣》:“故君子多闻,齐而兽 (守)之。(38)”又《六德》:“道不可遍也,能兽 (守)一曲焉。(43)”“兽 ”皆当读为“守”,“守”为幽部字。
“狩”和“兽”分化后,“兽”用来表野兽 义。“嘼”又是从“兽”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字,读音仍因“兽”的音,读入幽部。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29415)“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29416)“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小屯南地甲骨3121),字在卜辞中皆读为“畜养”之“畜”,如:
王畜马在兹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母戊王受…… 合29415
畜封人 合3398
春秋金文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嘼下从厹”,就是出于这样的误解。“嘼”表“牲畜”,与“畜” 就成了同义词,又因为二字形近,于是“嘼”又有了“畜”的读音。唐徐锴注“畜”的读音为丑六切,“嘼”的读音为许救切。《广韵》“畜”字下有丑六切、许竹切、丑救切、许宥切,《集韵》“嘼”字下有丑救切和许六切,可见在唐宋时代“畜”与“嘼”的音义就混用了。“嘼”字读许救切、丑救切和许六切显然是受“畜”之音义的影响而产生的。
3、离(来侵)——(来歌)
“离”是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西周金文加今声,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2441)“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0820正)“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 6384)等形演变而来的,睡虎地秦简“离”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羌钟)“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兆域图),或加饰笔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平钟)“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伯簋)“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汉印文字征四·二),《九经字样》“盼”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39465),西周金文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匜有“赦”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34388)“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34602)“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30499),戴家祥先生认为此即“簋”之象形字,象盛满食物之簋。[5]西周金文沿袭甲骨文之形,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姬簋)“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姬簋“皀”就当读为“簋 ”。战国文字“皀”字有的下部已讹变得近似“匕”,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信阳楚简1·41)“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古陶文汇编3·83)“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侯簋),“奶”为泥母之部字,“尔”为日母脂部字;“医”从“殹”声,“医”为影母之部字,“ 殹”为影母脂部字;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脂”字可借“职”、“织 ”、“膱”、“识”诸字为之,如《五十二病方·加(痂)》:“取陈葵茎燔冶之,以彘职膏殽,弁以傅痏。(355)”又“取三岁织猪膏,傅之。(359)”又“□□死人胻骨燔而冶之,以识膏□(357)”《五十二病方 ·[牡]痔》:“……以膱膏濡,而入之其孔中。(240)”《说文》:“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玉篇》:“脂,脂膏冶。”简文“职膏”、“织猪膏”(猪织膏)、“膱膏” 、“识膏”皆当读为“脂膏”。“职”、“织”、“识”、“膱”皆为章母职部字,“脂”为章母脂部字。
10、腼(见,见元)——腼(透元)——腼(明元)
《说文》:“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为“嫠”、 “剺”、“孷”、“釐”等字的声符,所以“牦”也被误认为是从毛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声之字,于是有了来母之部的读音。《集韵·之韵》:“牦,十毫曰牦。陵之切。”“牦”即被用作“厘”。
三 因自身形体变化而造成的音变
12、牙(疑鱼)——(以鱼)
“与”始见于春秋金文,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镈)“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武威汉简·仪礼·有司1)。不过马王堆帛书中“与”已有写作近似从“与”的,如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一号墓竹简63)“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相马经50下)。同为汉初的安国侯虎符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所从之“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应该指出的是,伴随着字形的讹变,“与”的读音也发生了变化。“与 ”本从牙声,“牙”为疑母鱼部字,则“与”本当读为喉牙音,不少古文字资料可资佐证。西周春秋金文常假借“于”或“雩”为“与”,如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匜铭曰:“ 牧牛则誓:‘乃以告吏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吏曶于(与)会……’”;鄀公平侯鼎:“用追孝于氒皇祖晨公,于(与)氒皇考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公 ”;上鄀公敄人簋盖:“用享孝于皇祖于(与)氒皇考”;乖伯归夆簋:“享夙夕,好朋友雩( 与)百诸婚媾”;毛公鼎:“虩许上下若否,雩(与)四方……王曰:‘父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雩(越)之庶出入事于外。’”“雩”既假借为“与”,又用为“越”,“雩”、“越”均读喉音;大盂鼎“雩”既借为“粤”又用为“于”,还假作“与”;善鼎:“余其用格我宗子雩(与 )百姓”;叔夷钟:“军徙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雩(与)氒行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郭店楚简《老子》乙种四号简“与”和“牙”并用:“绝学无忧,唯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等形。胡小石先生指出:“岁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与戉形无异。《说文》步部岁从步戌声。《唐韵》相锐切。然从岁 得声之字,如薉、如哕、如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如翙、如刿、如饖、如奯、如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今读并入喉,无一作齿头音者。则岁之读相锐切,为后起之音无疑。卜辞以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为岁,正是初音如此。《说文》从戌声。戌古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与戉亦无分,盖皆象古兵之形。《释名》:‘岁,越也,越故限也。’以越训岁 ,正取其同声,则汉代岁字犹有喉音之读。”[9] 按胡小石先生指岀“岁 ”之读“相锐切”为后起之音,至确,但谓甲骨文 “岁”象戊形则误。甲骨文“岁 ”皆从戉、戉亦声。西周春秋金文仍从戉声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曶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西周金文“肄”字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肄),习也。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声。”“肄”本不从聿,但战国以后的文字里已讹成从聿或从隶作,如“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马王堆帛书·纵横家书265)“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银雀山汉简·孙膑156)“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武威汉简·少牢12)。
西周金文“肆”皆假借“肄” 为之,如禹鼎、大盂鼎、天亡簋、虎簋、臣谏簋等铭文中“肄”皆当读为“ 肆”。春秋时期晋国的郘钟“肆”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齐国的洹子孟姜壶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说文》小篆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武威汉简·士相见16)“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曹全碑)。
从金文资料来看,“肄”和“ 肆”本同音,“肆”读为心母乃后来的音变。在“肆”音变读心母后,由于人们误以为“肄”和“肆”为异体字,所以“肄”也有了心母的读音。《集韵·至韵》:“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说文》:‘极陈也。一曰遂也,故也,又姓。或作肆、肄’。息利切。”
15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书,阳)

甲骨文有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0168)“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0967)“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5772)“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9476),罗振玉释为“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10]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在卜辞中假作“养”或 “庠”。[11] 《说文》:“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煮也。从鬲羊声。”《集韵·阳韵》:“《说文》:‘煮也。’或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鬺、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玉篇》:“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煮也。亦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由此可知“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后来成为异体字。
甲骨文“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字作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合38243)“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5879)“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合15883)。商代铜器“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妇姑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作父乙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鼎),与甲骨文大体一致。西周金文沿袭甲骨文之形,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在西周金文中就有训为 “煮”的例子,如曶鼎:“曶用兹金作朕祖文考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伯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牛鼎。”春秋金文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皆与“彝”联言,借代指彝器,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曾侯仲子游父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曾子仲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鼎)“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王作贙母鬲)。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和“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都出现在一期甲骨文里,二期、三期则只见“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不见“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这很可能是由于不同书手受了各自方音的影响而使用了不同的字。金文中“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的用法可以证实我们的推测。金文有字作“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皆当读为“将”,黄德宽先生引楚简再证徐说,并指出“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当为方言之别。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从羊声,本为以母字。“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从“爿”声,最初当为从母字。两字来源不同。但后来都变为书母字,大徐本《说文》注“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的读音为“式羊切”,可知最迟在唐代“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已音变为书母字。《广韵》注“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的读音为“式羊切”,可知最迟在宋代“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也音变为书母字,二字可谓殊途同归。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皆表“煮”义,人们就把它们当作异体字,因此“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音变为书母字后,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也随之音变读书母。
以上我们所举之例远非全部, “音随字转”现象始终贯穿于汉语和汉字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对此类现象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语音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永言.郦道元语言论拾零[J].中国语文, 1969 (3).
[2]李新魁.从“同音”现象看语言与文字的某些关系[A].辞书与语言, 1985.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张涌泉.论“音随形变”[A]. 汉语俗字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5.
[5]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 [A].中国语文,1965 (2).
[6]李学勤.释“改”[A].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M].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8]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8.
[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陈剑.据郭店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A].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11]杜忠诰.说文篆文讹形释例[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12]胡小石.读契箚记[A].胡小石论文集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早在后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指出人们往往把一个字读为与之形近的另一个字的读音,并称此类现象为“读随字改 ”或“音从字变”。李新魁先生曾指出:“有一部分形声字,本有自己的读音,但由于受到相同的声符的影响,也跟着改变原来的读音。这是音因形变。”刘钊先生指出由于一个字的声旁与另外一些字容易混同,从而有了新的读音。他称此类现象为“音随形转”。张涌泉先生指出:“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书写形式的变化,语音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有时会变得跟原来的读音毫无共同之处。如 ‘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字,由于原来的声旁‘ 臼’变成了‘白’,失去了表音功能;而汉字的结构又多是左形右声,于是人们便‘理所当然’地把‘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读作了‘男’音。这种因为字形的讹变而导致读音发生相应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音随形变’;这种变化后的读音称为‘俗音’或者俗读。”“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是现代人认字的普遍心理。在这一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字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李荣先生在讨论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时就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字形的影响。参看张永言《郦道元语言论拾零》,《中国语文》1969年3期;李新魁《从“同音”现象看语言与文字的某些关系》,《辞书与语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146页;张涌泉《论“音随形变”》,《汉语俗字研究》,岳麓书社,1995年;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2期。
[2]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169页。
[3] 陈剑:《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二)·据郭店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燕山出版社,2001年。
[4]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释“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6-17页。
[5] 参看张世超:《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 1996年,第917条。
[6]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 》,中华书局,1998年,619页。
[7]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22页。
[8] 杜忠诰:《说文篆文讹形释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92-95页。
[9] 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三编·读契箚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2-103页。
[10]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第2656、2657条。
[11] 同上,第2656、2657条。
[12] 黄德宽《说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 2002年,272页。
点击下载word 版:

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0062论音随字转.doc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82.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文-叶玉英:论音随字转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