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裘锡圭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我在《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一文中已经指出,在能够反映当时文字面貌的可靠的古汉字资料中,殷墟甲骨文是时代最早的一种。同时还指出,甲骨文所代表的虽然是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的汉字,但是由于其时代距离原始汉字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并不很远,还保留了一些在后来的古汉字中所看不到的比较原始的文字现象(上引文章见《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辑》11-22页,汉城:东文选,1995。以下简称“重要性”)。
除了比较原始的一面,殷墟甲骨文也有超前发展的一面。我们所能看到的商代文字资料,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殷墟甲骨文数量既多,内容也很丰富,比商代金文更受重视。但是能够代表商代文字的正体的却是金文,甲骨文实际上是当时的一种俗体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俗体的发展往往有超前性,甲骨文正是如此。
商代的金文通常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铸器前,一般先用毛笔写出字体规整的铭文,作爲製範铸铭的底本。在写族名或其他带有装饰性的铭文时,还往往使用较古的很象形的字体,就像在隶书时代的人有时还用篆文铭刻金石一样。殷墟甲骨文主要是甲骨卜辞,通常是直接用刀刻在占卜用的龟甲兽骨上的。商代统治者每天都要进行很多次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数量很多。刻字的人爲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字体,如改粗笔爲细笔,改圆形爲方形等等。此外还往往用其他办法,如简化字形、改变文字结构的种类(如改表意字爲形声字)等,来使文字变得比较便于书写。因此殷墟甲骨文一方面具有某些原始性,另一方面作爲一种俗体文字,对同时代的甚至较晚的其他古汉字来说,无论在字体上或文字结构上,又都有一些超前的发展。
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原始性,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在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原始文字中用图画式手法表意的字形往往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那种现象的残迹。在本文开头所引到的《重要性》中,我们曾举过甲骨卜辞讲到“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登)鬯”的时候,有时把“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所从的“豆”换成“鬯”的例子。在别的文章中还举过其他例子(参看《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拙着《古代文史研究新探》262~26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并参看拙着《古文字论集》145页,中华书局,1992)。在这裏我们再举两个跟“逐”字有关的例子。
《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32832有下引卜辞:
辛未贞:王其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录入者按:原字形为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录入者按:原字形为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前人不识,因此辞义也无法讲通。如果认识到了甲骨文原始性的一面,并对照一下下引的这些卜辞,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癸未卜贞:翌戊子王往逐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校录者按:原字形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合》10506,《合》557有与此同文的卜辞。
癸未卜壳贞:多子获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校录者按:原字形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校录者按:原字形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校录者按:原字形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校录者按:原字形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跟其他条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显然指同一种东西。它是商王田猎时所追逐的猎物。“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应该是从“隹”“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声的字,所以可以假借“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来表示它。甲骨文“逐”字本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止”即“趾”的初文,象人的脚。“止”向“豕”,表示有人在追逐野猪。前面所引的那两条卜辞裏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显然应该理解爲“逐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这样理解,那两条卜辞就都可以讲通了。
由于所逐的是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就把“逐”字所从的“豕”改爲“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并用它来表示“逐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这跟我们在《重要性》裏讲到过的、在纳西原始文字裏只要把“吼”子所从的牛头形改成马头形就可以用它来表示“马吼”的现象,是十分相似的。应该指出,纳西原始文字裏的牛头和马头都是象形的;甲骨文裏用来代换“逐”字所从的象形字“豕”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却已经是一个形声字了。在用图画式手法表意的字形裏,竟使用形声字作爲偏旁,这当然是文字体系发展的一种反映。不过这一点并不足以改变以“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来表示“逐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这一文字现象的原始性。在后来的古汉字裏是绝对看不到这类现象的。
殷墟甲骨文还有构造跟“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相类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卜辞或言“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鹿”(《合》10294、10296),文例也跟“逐”字相类(卜辞中“逐鹿”之语屡见,参看《殷墟甲骨刻辞类纂》328~329页,中华书局,1989)。前人多将“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看作“逐”字的异体(见《甲骨文编》“逐”字条69页第二、三行,中华书局,1965),应该是可信的。这个字原来也应该是可以用来表示“逐兔”的(“逐”原来也应该可以用来表示“逐豕”)。
唐兰释“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爲“逸”,李孝定从之(《甲骨文字集释》3085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古汉字对从“止”和从“辵”(辶)往往不加区别,前面说过,“逐”字原来就是从“止”的。所以从古汉字字形变化的通例来看,唐先生释“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爲“逸”似乎很有道理,可是实际上他却错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文例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很好认识到殷墟甲骨文原始性的一面。
甲骨文又有“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合》10654),亦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合》8256,参看《甲骨文编》“逐”字条69页第一行,所引“明570”即《合》8256的摹本)。叶玉森认爲“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即逐之异体”(《铁云藏龟拾遗》6页第8片考释。这一片其实并无“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只有“鹿”字,叶氏误将它跟下方的“亡”字合在一起,错认爲“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由于这个字只见于文义不明的残辞,它究竟是不是“逐”的异体,还无法肯定。不过从“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二字的情况来看,这两个字是有可能被用来表示“逐”或“逐鹿”的。
“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见于辞尾记“十月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的一条残辞。在同时期的卜辞中,还有几条也在辞末记“十月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或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二者是同一地名的不同写法。这些卜辞都收录在《殷墟甲骨刻辞类纂》238页)。这几条大都也是残辞,只有《合》10945“贞:弗其擒。十月。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一条是完整的。这一条显然与田猎有关。有“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的残辞所记的月名和地名跟这一条相同,大概也与田猎有关,“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是“逐”字异体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也是跟“逐”字有关的、反映甲骨文原始性的例子。
下面所临摹的是《合》20715号卜骨(即《铁云藏龟》193.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2998):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此片上的“辛巳”一辞,我认爲应该释读爲:
辛巳卜𠂤贞:甫往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逐)鹿,不其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甫”是人名,卜辞中屡见。“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象犬逐兔,应该是“逐”的另一种异体。前人多将它们看作两个字,辞义就讲不通了。这个字原来也应该是可以用来表示“犬逐兔”或“以犬逐兔”一类意思的。说不定刻这条卜辞的人,仍是爲了强调在所卜问的田猎活动中将要用犬逐鹿而选用这个字的。这条卜辞的“鹿”字也刻得特别象形,刻字者似乎有一种复古的倾向。
在原始文字裏,语音并不相近的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可以用同样的字形作爲它们的表意字。例如在纳西原始文字裏,象空气流动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也可以代表“夕”,“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也可以代表“月”。在后来的古汉字裏,“月”和“夕”作爲表意偏旁有时可以通用;作爲单字时不加区别的情况虽未绝迹,但已极爲少见,跟殷墟甲骨卜辞的情况显然有别。
殷墟甲骨文裏还有一些比较原始的文字现象,由于已经在我们的其他文章裏讲过,这裏就不重複了(参看上引《古代文史研究新探》263~264页)。
下面我们再来看殷墟甲骨文超前发展的一面。
由于字体上改粗笔爲细笔、改圆形爲方形等变化,在殷墟甲骨文裏出现了一些对古汉字来说显得很特殊的字形。例如“日”字,殷周金文多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等形(《金文编》455页,中华书局,1985),小篆“日”字的外框仍作竖椭圆形而不作方形,可是在殷墟甲骨文裏属于早期的武丁时代的很多甲骨卜辞,却已经把“日”字写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了。这种跟隶书已经相当接近的写法,并未爲晚于殷墟甲骨文的古汉字所继承。隶书“日”字的写法是来自篆文草体的。
殷墟甲骨文裏简化字很多,有不少简化字似乎是爲它所独有的。例如子丑寅卯的“子”本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等形,但是早在武丁时代的甲骨卜辞裏,就已经相当普遍地使用了它的简化字形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这种字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其他古汉字资料中还没有出现过。晚期的甲骨卜辞一般也不用这种简化字形,而仍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一类字形。因此曾有甲骨学者认爲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是由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演变而成的。这就把字形演变的过程弄颠倒了。又如“霍”字本作“雨”下三“隹”形,字形繁複,不便书写。甲骨文裏对它有两种简化方法。一种是简存轮廓的方法,即把它写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见于晚期卜辞。这也可以看作草体字,并非典型的简化字。另一种是改变结构的方法,即把它改爲从“雨”“只”(古“获”字)声的形声字,见于早期卜辞(参看《甲骨文编》186页“霍”字条)。这两种简化字形也都没有爲后人所继承。后人所用的是减少“霍”字“隹”旁数量的方法。《说文》“霍”字篆形从二“隹”(周代金文已有从二“隹”的“霍”,参看《金文编》263页),隶书、楷书一般只保留一个“隹”。
还应该指出,有些一般认爲出现得较晚的字形,在殷墟甲骨文裏其实就已经出现了。例如“涉”字,在古汉字裏通常把它所从的“止”和“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分写在“水”的两边,不但甲骨文、金文如此,直到战国时代楚国的简帛文字仍然如此(参看高明《古文字类编》468页“涉”字条,中华书局,1980)。一般认爲把“涉”字写作从“水”从“步”是从小篆开始的。其实早在武丁时代的甲骨卜辞裏,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涉”字,例如《合》21256“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涉朿”一辞中的“涉”。这个“涉”字所从的趾形比一般武丁卜辞写得更爲象形,但“水”旁已经省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写在同一侧,与一般“步”字无别(武丁卜辞中还有在“水”的两边都有“步”的“涉”字,趾形也写得比较象形,见《合》20464.从“水”从“步”的“涉”可能是由它简化而成的。《合》“1051正”有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一般释爲“涉”,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63页“涉”字条所引“乙2317”即此例。但从文例看,此字似爲地名,而且此字所从二趾方向一致,一般“涉”字所从二趾形则分别象左右脚,即“止”和“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彼此方向相反。所以此字似非“涉”字)。
再举一个“昃”字的例子。“昃”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屡见,其字形通常用“日”旁和象人形的“大”旁的相对的位置关係,来表示日已西斜的意思,是一个表意字(参看《甲骨文编》284~285页“昃”字条)。战国时代六国玺印的“昃”字仍然从“日”从“大”,跟甲骨文相近(参看罗福颐主编《古玺文编》166页“昃”字条,文物出版社,1981)。“昃”有一个从“日”“夨”声的异体“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一般认爲最早见于东周时代的滕侯昃戈(参看高明《古文字类编》491页“昃”字条)。其实在武丁卜辞裏,这种“昃”字也已经出现。有一条武丁时代的残辞说: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日大啓。昃亦雨自北,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昃啓。
《合》20957,即《殷虚文字乙编》32,后者较清晰。
此辞的第二个“昃”字作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跟殷墟早期甲骨卜辞中的这种“涉”字和“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之间,是否确有传承关係。由于缺乏中间环节,二者是不同时代的人所分头造出来的可能性,还无法排除。不管事实如何,在武丁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从“步”的“涉”字和“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的现象,都可以看作汉字发展史上超前发展的例子。
殷墟甲骨文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由早期到晚期有不少发展变化。一般说,比较原始的文字现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的。例如我们前面所讨论到的反映甲骨文原始性的那些“逐”字异体,就都见于武丁时代和武丁至祖庚时代的卜辞,而不见于中期和晚期的卜辞。又如“月”和“夕”的字形不分的现象,在早期和中期卜辞中时常能看到,在晚期卜辞中就已经极爲少见了。关于“月”“夕”字形问题,还有一点需要在这裏说明一下。武丁时代的宾组卜辞和紧接着的祖庚祖甲时代的出祖卜辞——它们跟同时代的其他组卜辞相比,在字形上具有明显的规範化倾向——对“月”和“夕”的字形已经作了区分。不过它们以“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爲“月”,以“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爲“夕”,“月”比“夕”多一笔,跟后世正好相反。晚期卜辞才确定用多一笔的爲“月”,少一笔的爲“夕”,爲后世所承袭。由早期到晚期,反映甲骨文超前发展一面的特殊字形,似乎也在不断减少。例如前面举过的“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见于早期、中期而不见于晚期,“涉”、“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则只见于早期。这跟反映甲骨文原始性一面的特殊字形的不断减少,都是文字写法的随意性愈来愈受到限制的表现。总之,由早期到晚期,殷墟甲骨文的文字面貌的複杂性有了明显的降低。
原文载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创学九十周年纪念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
校记:
1第一段“《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辑》”原手稿作“集”
2文中两处引到《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均误作“《古代文史研究初探》”
3文中引到《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原稿出版日期作“1949”
4《合》20715号卜骨,左图为原书拓片,右图为裘先生手摹
5“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字见于辞尾记“十月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的一条残辞。在同时期的卜辞中,还有几条也在辞末记“十月在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此句“尾”字和“末”字上有记号。
蒋文校录
点击下载附件:
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0060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285.html
以上是关于甲骨文-裘锡圭: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杂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