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生:读《苍》札记六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胡平生:读《苍》札记六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胡平生:读《苍》札记六
读《苍》札记六
胡平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 “读饰柰壐”(《苍颉》39)读为“读敕捺玺”
《苍颉》39“读饰柰壐”,整理者已指出“柰壐”应读为“捺玺”,甚是。但“捺”似较晚,《说文》所无,秦汉时表示“向下按捺”之义,用“搦”,用“按”,用“抑”。《玉篇·手部》:“捺,搦也。”是“搦”即“捺”。《说文》:“搦,按也。从手,弱声。”段注:“按者,抑也。《周礼·矢人》:‘桡之以眡其鸿杀之称。’注曰:‘桡搦其榦。’谓按下之令曲。”《说文》:“按,下也。”段注:“以手抑之使下也。”总之,整理者将“柰壐”读为“捺玺”,解释为按下玺印,是很正确的。
需要讨论的是“读饰”。整理者将“读”释为“诵”,又说“诵”通“颂”,是“歌颂、讚美”之意,似不可取。至于“饰”字,又据《说文》段注解释为“装饰、粉饰”,也是不妥的。我们认为,“读饰”应当读为“读敕”。
“敕”与“饬”、“饰”可通,《释名·释书契》:“敕,饬也。”毕沅疏证:“敕、饬音义同也。”《易·噬嗑·象传》:“先王以明罚敕法。”焦循章句“敕,犹饰也。”是此处“读饰”自可读为“读敕”。“敕”,《说文》:“诫也。”即申敕,诫敕。顾炎武《金石文字记·西岳华山庙碑》考云:“勅(敕)者,自上命下之辞,汉时人官长行之掾属,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考之前史《陈咸传》言公移敕书……其言敕者凡十数见。《后汉书》始变为勑,而后人因之。……至南北朝以下则此字惟朝廷専之,而臣下不敢用。”《唐六典·卷九》:“凡王言之制有七,……四曰发日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李注:“蔡邕《独断》称:‘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中华本,页273-274,1992年。)现在看来,不仅汉时如此,秦时已经是这一用法。
二 “流败”(《苍颉30》)
《苍颉》30“汁洎流败”,整理者将“流败”解释为“流弊”,谓“败”、“弊”二字音义俱近,“流弊,即相沿而成弊端”。我们认为,这一解释不够準确。
“流败”之“流”,《说文》:“水行也”。《诗·小雅·角弓》:“见晛曰流。”毛传:“流而去也。”“败”,《说文》:“毁也。”“败”在很多时候都可解释为“坏”。《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郑笺:“败,坏也。”又特指“肉坏”。《尔雅·释器》:“肉谓之败,鱼谓之馁。”《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朱熹集注:“肉腐曰败。”因此,“流败”的意思,应解释为“变坏”,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坏。“流败”可以可以指肉一类的具体物品“变坏”,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如王应麟《汉制考·序》:“盖自西晋板蕩之后,见闻放失,习俗流败,汉世之名物、称谓,知者鲜焉。”指的是“民风民俗”。在《苍颉》30中,“流败”或许更可上承“汁洎”,四字连贯而读,令人联想到是说肉汁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