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胡平生:读《苍》札记七


读《苍》札记七
胡平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 “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津郖鄙”(《苍颉》13)读为“诣津逗鄙”(“津”作通行写法)
《苍颉》13“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津郖鄙”,整理者说,“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即“稽”;“津”,《说文》:“水渡也”,“亦有润泽之意”。又说,“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从旨得声,“脂”亦从旨声,“即动物油所凝成之膏”,“其性肥泽,与‘津’、‘润’义可相联繫”。
按,此说非是。我们认为,“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即“稽”,《说文》:“稽,留止也。”《管子·君臣上》:“是以令出而不稽。”尹注:“稽,留也。”《史记·平準书》:“居邑稽诸物。”司马贞索隐:“稽者,停也,留也。”又,《庄子·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稽,至也。”故头至地是为“稽首”。“稽”又通“诣”,上古音
“诣”,疑母脂部;“稽”,见母脂部,韵部同而见母、疑母旁纽。或言“稽诣”,《文选·王褒洞箫赋》:“踌躇稽诣。”李善注:“稽诣,言声稽留,如有所诣也。”因此,“稽津”应当理解为诣津、至津,即“去到渡口”。
“郖鄙”之“郖”,整理者以为从豆得声,应读为亦从豆声的“竖”,引申为“鄙称”。从而与“鄙”字关联,引《玉篇》“鄙,小国,去都远,鄙陋又不慧也”为解,谓“引申为鄙贱、鄙视诸义”。按,“郖鄙”之“郖”,此处不应解释为地名专用字,似应假为“逗”。《说文》:“逗,止也。”《玉篇》:“逗,留也。”《史记·韩长孺传》:“廷尉当恢逗桡。”司马贞索隐;“逗,留止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不拘以逗留法。”李贤注:“逗,古住字。”故“逗”应训为留止、住留。而“鄙”是“都鄙”之意。《说文》:“五酂为鄙。”“五酂”为五百家。又,《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郑注:“都之所居曰鄙。”《春秋·庄公十九年》:“伐我西鄙。”杜预注:“鄙,边邑。”总之,远也好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鄙”总是一个居民聚居区,是可以逗留居住的发地方。“诣津逗鄙”四字,一对动宾词组,意义也多少有点关联,符合《苍颉篇》的结构。
二 “朖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苍颉》38)似当读如“狼臯(噑)”
《苍颉》38“……貘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麃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朖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上下两句中有“貘”、“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
“麃”三种动物,故而下句之“朖”,似应读为“狼”,整理者从本字释为“明”、“朗”,不可信。“朖(狼)”下一字“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整理者根据甲金文字字形及汉简“拝”之所从,释为“求佑除灾之祭名”,亦不可信。在汉简中“臯”或“睪”字下部常常简化写作三横一竖,与“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下部的写法相同。“
历史-胡平生:读《苍》札记七”字之上部,我们怀疑是“罒”形异写,其实就是“臯”、“睪”的字头的变异,汉晋简亦常见。因此,此字应释为“臯”或“睪”,通“噑”。《说文》:“噑,咆也。”就是虎狼号叫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