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读《苍》札记五
胡平生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 “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运粮”(《苍颉》62)之“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苍颉》62“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运粮”,“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亦见于阜阳双古堆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2期,页27)。当时句读以为“囗竖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下可点断,是错误的,今应据北大简订正,以“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运粮”为句。整理时为“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意义颇费斟酌,广读旧注不得其解,遂简注云:“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说文》作匽鼂。《说文》鼂字,‘扬雄说,匽鼂,虫名。杜林以为朝旦,非是。’许慎以为字‘从黾从旦’,据此简则当从黾从日。汉印亦有从日者。”实际上迴避了对“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二字的解释。
今北大简亦作“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整理者说:“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即《说文》‘鼂’字。《说文》:‘鼂,匽鼂也。读若朝。扬雄说:匽鼂,虫名。杜林以为朝旦,非是。从黾,从旦。”又说:“‘匽’通‘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玉篇》:‘鼂,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鼂虫也。’‘鼂’可读作‘朝’,即早晨。……‘偃’可以读作‘晏’,《说文》:‘晏,天清也。’《史记·孝武本纪》:‘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至中山,晏温。’集解引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则‘偃鼂’可读作‘晏朝’,为两个义近字之组合。‘晏朝’亦即清晨。”
“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写作“偃鼂”、“匽鼂”当然毫无问题;释“鼂”作“朝”,也完全正确,但经过反复推敲,我认为“偃”“匽”读为“晏”是对的,唯其在句中的意义不应释为“天清”而应释为“晚”。旧注训“晏”为“晚”之例甚多,如《国语·越语下》“蚤晏无失”韦昭注‘《论语·子路》“子曰何晏也”皇侃疏;《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王逸注;《小尔雅·广言》“晏,晚也。”《汉书·严助传》:“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鼂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颜师古注;《吕氏春秋·慎小》:“日晏,公不来至。”高诱注:“暮也。”不胜枚举,请参见《故训汇纂》(宗福邦等,商务印书馆,2003年),页1028。
那么,《说文》之“鼂,匽鼂”,扬雄说“匽鼂,虫名”又如何理解呢?鄙意以为,“鼂,匽鼂”犹言“鼂就是匽鼂之鼂”的意思。扬雄说“匽鼂,虫名”,“匽鼂虫”(《玉篇》作“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鼂虫”),就是那种朝生暮死的虫。《淮南·道应》:“朝菌不知晦朔。”注:“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孽母。海南谓之虫邪。”由此可知,北大《苍颉》之“偃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运粮”,应当解释为早早晚晚、朝朝暮暮都在运输粮草。
二 “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偻缭”(《苍颉》68)疑当读为“研算数料”
《苍颉》68“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偻缭”,整理者在引用《说文》“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的解释后指出,“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或可读为“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或可读为“算”(筭)。“研”和“算”,在“谋划”、“思虑”的意义上相近,因此从字义上可以联繫。我们认为,读“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为“研”,读“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为“算”(筭),这是正确的,但把它们解释为“谋划”、“思虑”的意义来繫联,似不够妥帖。
“研”,以研磨而引申有研究、钻研、精通之意。《易·繫辞下》:“能研诸侯之虑。”孔疏:“精也。”《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研营种之术。”徐天祜音注:“研,穷也。”《文选·张衡东京赋》:“研覈是非。”薛综注:“研,审也。”算,《说文》:“数也。”近年出土简牍文献《算术》、《算数》类古书甚多,如张家山汉简、岳麓秦简、北大汉简等等。因此,“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读为“研算(筭)”,就是研究、钻研算术的意思。
“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
北大-胡平生:读《苍》札记五偻缭”中的“偻缭”,整理者的解释,仍拘泥于《说文》,恐怕也是不对的。《说文》:“偻,尪也。从人,娄声。周公韈偻,或言背偻。”是一种胸前突、背罗锅的疾患。又,《说文》:“缭,缠也。从糸,尞声。”整理者认为,“在以动作贴近物件之义上亦相近”。我们则怀疑“偻缭”似乎应当读为“数料”。
“偻”,从娄声。《说文》:“数,计也。从攴,娄声。” 因而“偻”读为“数”是没有问题的。“缭”,从尞得声,似应读为“料”。料,《说文》:“量也,从斗,米在其中。读若辽。”因此,从声音而言,“缭”、“料”自可通。《国语·周语上》:“乃料民于太原。”韦昭注:“料,数也。”《说文》段注:“称其轻重曰量,称其多少曰料。其义一也”朱骏声《通训定声》云:“轻重曰量,多少曰料。”因此,“数料”就是“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