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雍宛苡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1级硕士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以下简称《上博八》)于2011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书10篇,分别由濮茅左、陈佩芬、曹锦炎三位学者整理。此次出版的《上博八》,共收入楚竹书10篇,完残简80余枚。全书所涉内容丰富,其中《子道饿》、《颜渊问于孔子》、《成王既邦》三篇(濮茅左整理考释)为儒家的重要佚文,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命》、《王居》、《志书乃言》三篇(陈佩芬整理考释)记战国楚王事,皆可补史籍之不足;另有赋《有皇将起》、《李颂》、《兰赋》、《鹠鷅》四篇(曹锦炎整理考释),亦可为战国时代赋类作品诸问题的研究提供极好的参考资料。[1]
郭锡良先生指出:“儘管在20世纪汉语语法学发展迅速,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不断吸收西方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体系,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汉语历史语法、方言语法也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古汉语虚词研究却仍然受到传统训诂学的严重影响,亟须用现代汉语学的理论、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2]笔者不揣浅陋,尝试以《上博八》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虚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和语气词)进行穷尽性封闭式的考察,希望能为古汉语虚词乃至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给一些新的研究资料。笔者虽谨慎竭力,但因自己各方面专业基础薄弱,管窥蠡测之论、孤陋寡闻之见,时或流于笔端,故尚诚祈方家不吝赐教雅正。
在行文中,严格按《上博八》释文引用,与讨论有关的虚词,下加着重号以突出显示。所引简文使用以下符号:“□”表示原简字迹漫漶无法辨识者,一“□”表示一字;字外加“□”表示根据上下文补出的文字,如“华”;“……”表原简残断而无法确定其字数者。
一、副词
与印欧语系诸语言相比,汉语的副词是一比较特殊的词类:既有实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又具有虚词的某些个特徵。儘管古代汉语副词的绝对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功能和用法纷繁多样,相当複杂,而且使用範围广、频率高。尤其是汉语本身就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许多印欧语言中分别由别的词类承当的语法任务,在汉语中往往要靠副词来完成。所以吕叔湘先生说:“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乾净利索,因为副词本来就是个大杂烩。”[3]
有关副词的界定、分类及归属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衆说纷纭。在没定论的情况下,我们主要依据:“副词是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範围、时间等的词。”[4]的原则来确定一个词是否为副词。《上博八》中共有副词44个,据其粘着、定位、虚化、封闭等个性特徵将其分为肯定否定副词、程度副词、情态副词、时间副词、範围副词及语气副词六大类。
(一)肯定否定副词
1.肯定副词:必、信、慎

《上博八》中“必”作表肯定的副词,有6例。为修饰动词谓语,表示对事实趋势的肯定推断。可译为“必定”、“必须”。如:
1.表示客观事理的必然性。可译为“必定”、“总会”。仅1例。如 :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时)长(常)事必至,西行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来)▊。(成1[5])
2.表情理上的必要性。可译为“必须”、“定要”等。仅1例。如:
……必不才(在)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之内矣。”(颜3)
3.表对事态的推理或判断。可译为“必定(会)”、“必然”等。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可而必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慎)之▅。(王5)
(2)孔=(孔子)曰:“悳(德)城(成)则名至矣,名至必俾壬=(任,任)绐(治)大则录(禄)(颜10)
4.表主观上态度的坚决。有2例。如:
(1)邦,必内(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之于十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右)又三▅,皆亡憨安(焉)而行之,含(今)见日为楚命(令)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右)亡 (命9)
(2)……□余子力含可(兮),族(奏)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缓缓)必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慎)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劳?)含可(兮)。(有5)

“信”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谓语之前,常表示对行为、事态的肯定判断,兼表程度之甚。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仅1例。如:
信萰(兰)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栽)也,风汗(旱) (兰4)

“慎”,《上博八》中写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为楚文字“慎”之繁构。“慎”作副词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相当于“务必”、“千万”等。但常与“勿”、“毋”、“莫”连用构成固定词组,表示深切劝诫或坚决禁戒,可译为“务必不要”、“千万不要”。《上博八》中“慎毋”用法仅1例。如:
……□余子力含可(兮),族(奏)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缓缓)必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慎)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劳?)含可(兮)。(有5)
2.否定副词:不、弗、非、勿、无、亡、莫、毋、未

常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否定。《上博八》中有40例。
(1)“不”与动词连用,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
①“不”+动词。有18例。如:
(1)……左相,我门人既荼,而司寇不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去。(子5)
(2)孔=(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则民莫不从矣。”(颜6)
(3)亘植兼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欦)亓(其)不还可(兮)。(李1正)
他如[6]:颜7、9;命1;王4;志5、7;李1背;兰1;兰2(3)、4(2)、5;鹠2。
②“不”+动词+宾语。有10例。如:
(1)“安(焉)不曰日章而冰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成5)
(2)缓才(哉)萰(兰)可(兮),华攸(涤)茖(落)而猷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失)氏(是)芳,浧(盈)訿迡(迩)而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四方。(兰2)
(3)又不善心耳含可(兮),莫不吏(使)攸(修)含可(兮)。(有4(2))
他如:颜3、4;命4、5;志2;兰3。
(2)“不”与助动词连用,表示对能愿、希望、态度等的否定,一般作谓语。
①“不”+助动词。仅1例。如:
我不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贯)壁而见(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听) (命5)
②“不”+助动词+动词。有2例。如:
(1)虫(蠢)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献)▅,或不能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欺),所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辠(罪)人。(志4)
(2)邦人亓(其)胃(谓)我不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称)人,朝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而(志6)
(3)“不”与形容词连用,表示对性质、性状等的否定。有9例。如:
(1)女(如)进者雚(观)行,退者智(知)钦,则丌(其)于教也不远矣。”(颜9)
(2)几(岂)不皆生,则不同可(兮)。(李1背(2))
他如:颜12(2);命7、10;李1背;有4。
弗:
王力《同源字典》[7]:“不、否、弗三字实同一源。”《广雅·释诂》:“弗,不也。”先秦时期,与“弗”连用的动词不带指代宾语,是这个时代“弗”字的使用特徵。战国时期,“弗”的使用频率已呈下降趋势。《上博八》中“弗”作否定副词,有6例。如:
1.弗+动词
(1)四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时)长(常)事必至,西行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来)▊。(成1)
(2)天子之正道,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朝)而自至,弗审而自周,弗会而自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团)。(成7(3))
(3)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曰:”飤而弗与为豊(礼),是嘼(战)攻畜(子3)
2.弗+动词+宾语
四海之内,莫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子胃(谓)昜(阳)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贤)于先夫=(大夫),请昏(问)亓(其)古(故)。(命7)

“非”用在谓语前构成否定式判断句,在西周金文、《周易》、《尚书》、《诗经》中已见用例,以后一直沿用,为古汉语语法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否定词。“非”常与动词、名词性成份连用,表示对事物等的否定,或对谓语和主语关係的否定。可译为“不是”、“没有”等。《上博八》中“非”用于否定的共出现3例。如:
愇(违)与他木,非与从风可(兮)。(李2)
他如:颜11;命5。

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可译为“不要”、“别”等。有4例。如:
(1)胃(谓)羣衆鸟,敬而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集)可(兮)。(李1背)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守)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桿),木一心可(兮)。(李2)
他如:命3;志7。

《玉篇》:“无,不有也。《广韵》:“无,有无也。”“无”作为否定副词,可与动词、形容词成分连用,表示不存在连用成分所指的行为、现象等。可译为“没有”、“没”等。“无如”犹言“无奈”,是一动词性偏正词组,可用于谓语,也可用作状语,表示对某一事实无法应对的茫然心态,可译为“无可奈何”。仅1例。如:
唯(虽)我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尔,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无女(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社)(志7)

亡,通“无”,否定副词。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事实的否定。可译为“没有”、“不”等。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奉)又(有)风含可(兮),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奉)异心含可(兮)。(有2)

《广雅·释言》:“莫,无也。”作为否定副词,《上博八》中共出现5例,主要有以下用法:
1.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告诫、劝阻受话人不要实施或从事某一行为。可译为“不要”、“别”。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周)流天下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莫皇(惶)含可(兮)。(有4)
2.惯用词组
莫不、莫弗
“莫”表示否定存在对象,表示没有什麽(人、事、物、处所),与“不”、“弗”连用,构成双重否定,变成统括性肯定,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诗经》已见用例,以后沿用。可译为“没有什麽(人、事、物等)不(是)”。“莫不”有3例,“莫弗”仅1例。如:
(1)孔=(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则民莫不从矣。”(颜6)
(2)莫不忻(欣)憙(喜)▅,(命7)
(3)又不善心耳含可(兮),莫不吏(使)攸(修)含可(兮)。(有4)
(4)四海之内,莫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子胃(谓)昜(阳)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贤)于先夫=(大夫),请昏(问)亓(其)古(故)。(命7)

“毋”作否定副词,除了表单纯的否定外,也可表禁止、劝诫或嘱咐勉励。可译为“不要”、“不得”、“别”等。《上博八》中表示禁止、劝阻受话人不要从事谓语所指的行为。有3例。如:
(1)……□余子力含可(兮),族(奏)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缓缓)必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慎)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劳?)含可(兮)。(有5)
(2)日月卲(昭)明含可(兮),视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三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诳)(有5)
(3)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愿)夫=(大夫)之母(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燕)徒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员(愪),(王4)

“未”用作否定副词,先秦已有之。《上博八》中“未” 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一动作行为。有3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昌为之告,王未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答)之,观无愄, (王1正)
他如:子1;王2。
(二)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的词。《上博八》中程度副词有“甚、良、少、寖、又”5个。但用例不多,共6例。我们按其表义程度分为表程度高、表程度低和表程度变化三类。
1.表程度高:甚、良
两词各1例,均是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状态的程度之深,可译为“非常”、“太”、“颇”、“极”等。如:
(1)门人柬(谏)曰:“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子齿年长壴(矣),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家)眚(性)甚级(急),生(性)未又(有)所奠,元(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子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图)之也。”(子1)
(3)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可而必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慎)之▅。(王5)
2.表程度轻微:少
“少”常用于动词前,表程度的轻微。可译为“稍”、“略微”等,有2例。如:
(1)外道之明者,少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疏)于身,非天子……(成11)
(2)命(令)尹少进于此,(王2)
3.表程度变化:寖、又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即“浸”字,也可作“寖”、“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说文》:“寖,寖水。”本义为水名,用作虚词与本义无关,是“侵”的假借字。《说文通训定声》:“侵,渐进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副词,用作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逐渐形成,可译为“逐渐”、“渐渐”等。在《上博八》中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乱)木曾枳(枝),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毁)一可(兮)。(李1背)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程度加深。仅1例。如:
又不善心耳含可(兮),莫不吏(使)攸(修)含可(兮)。(兰4)
(三)情态副词
情态是指语言表达者的表达状态或方式,而情态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或动作行为实施时所採取的方式,大多位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状态。《上博八》中出现的情态副词有“躬、相、自、亦、犹”五个,共10例。我们据其意义分为方式副词和状态副词两类。
1.方式副词:躬、相
表示动作行为由施动者亲自去做或表由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互为施受。“躬”2例,“相”3例。如:
(1)不躳又(有)折,萰(兰)斯秉悳。(兰3)
(2)囟(思)游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含可(兮),能与余相叀(惠)含可=(可)[兮]。(有1)
(3)民皆又(有)夬廌之心,而或(国)又(有)相串割之志,是胃(谓)童(重)=(成15)
他如:命1;志4。
2.状态副词:自1、亦、犹
自1、亦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所呈现出的状态。“自1”有3例,“亦”有1例。如:
(1)天子之正道,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朝)而自至,弗审而自周,弗会而自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团)。(成7(3))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荑)薜之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夫亦啻(适)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岁)也。(兰5)

“犹”,《上博八》中写作“猷”,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持续不变、依然如故。可译为“仍”、“仍然”、“还”、“依旧”等。仅1例。如:
缓才(哉)萰(兰)可(兮),华攸(涤)茖(落)而猷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失)氏(是)芳,浧(盈)訿迡(迩)而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四方。(兰2)
(四)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一般用在主语之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发生的时间以及与动作变化有关的时间状态。《上博八》中的时间副词有“终、遂、亘、将、方、既”六个,共14例。根据所表达时间概念的不同,大致分为表持续时间的、表经常时间的、表即将时间的和表过去时间的四类。
1.表持续时间的:终、遂

“终”作为时间副词,用在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可译为“始终”、“一直”、“总是”等。仅1例。如:
冬(终)豆(逗),夸亓(其)不弍(贰)可(兮)。(李1背)

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最终结果。可用在句首或複句前面分句的谓语前,也可出现在后面分句的谓语前。可译为“最终”、“终于”等。仅1例。如:
述(遂)行至宋卫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间),丌(其)一(子2)
2.表经常时间的:亘

楚简构形同于《说文》“恆”之古文,(《说文》常以“亘”通假为“恆”。)《说文》:“恆,常也。”段注:“常当作长。”有长久、固定不变的含义。作为副词,先秦已用例。“亘”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可译为“常常”、“经常”。《上博八》中仅有1例。如:
亘植兼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欦)亓(其)不还可(兮)。(李1正)
3.表即将时间的:将、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将)
将,《上博八》中写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作时间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实施、或某种情况即将出现,可译为“即将”、“快要”等;还可以表示主语主观上想要实施某一动作,可译为“打算”。有4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安(焉)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往)?”(子3)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周)流天下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莫皇(惶)含可(兮)。(有4)
他如:有1、4。

用在谓语前,表示主体实施某一行为的相关时间,表即将发生,可译为 “正要”、“将要”等。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寒)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冬)之旨(耆)仓(凔),喿(燥)亓燥方茖(落)可(兮)。(李1正)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荑)薜之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夫亦啻(适)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岁)也。(兰5)
4.表过去时间的:既

“既”作时间副词,常用于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已经出现或完成。可译为“已经”、“……以后”等。有5例。如:
(1)……左相,我门人既荼,而司寇不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去。(子5)
(2)“君子之内教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矣=(矣已)。(颜10)
他如:颜5;命2;王3。
(五)範围副词
就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範围副词多数集中于其语法功能、语义指向等方面,对其定义则多是从意义的角度简略地进行的。我们认为:範围副词是在语义上对事物或动作进行範围限定,句法上主要出现在谓词性词语前的一类词。《上博八》中範围副词有“各”、“皆”、“兼”、“同”、“周”、“律(儘)”六个,共14例。

用在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主语範围内的每一个体都进行同样的动作行为或都具有同样特徵。可译为“每一……都”、“各自……都”。仅1例。如:
周公曰:“旦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之也,各才(在)亓(其)身,而 (成3)

“皆”作範围副词,常用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作状语,表示它所指向的对象的全体。译为“都”。有7例。如:
(1)皆见章(彰)于天。”(颜14)
(2)几(岂)不皆生,则不同可(兮)。(李1背)
他如:颜8(2);15(2);命9。

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译为“尽”、“全部”、“整个”。有3例。如:
(1)亘植兼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欦)亓(其)不还可(兮)。(李1正)
(2)氏(是)古(故)圣人兼此,咊勿(物)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李)人情。(李2)
(3)氏(是)古(故)圣人兼此。(李3)

《说文》:“同,合会也。”《说文通训定声》:“《广雅·释诂三》:‘同,皆也。’”“同”,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不同对象一起发出同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共同”、“一起”。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奉)又(有)风含可(兮),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奉)异心含可(兮)。(有2)

“周”在《上博八》中写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说文》:“周,密也。”引申有“遍及”、“环绕”、“循环”等义,均为实词义。其虚词用法由本义引申而来,可作範围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某一範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遍”、“完全地”等,或仍作“周”。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周)流天下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莫皇(惶)含可(兮)。(有4)
律(儘)
“儘”,《上博八》中写作“律”。作副词时可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位于动词之后,表示所述包括陈述对象的全部。《上博八》中出现在动词之后。可译为“全部”、“都”等。仅1例。如:
命(令)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答):”命顺亓(其)律(儘)。”(王6)
(六)语气副词
《上博八》中语气副词有“何”、“亦”、 “安(焉)”、“几(岂)”、“庶”、“其”、“女(如)”、“恐”、“请”、“敢”十个。根据它们所表示语气的不同,我们分为表反诘、祈使、推度和谦敬语气四类。
1.表疑问反诘语气:何、亦、安(焉)

《上博八》中“何”作语气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原因的询问。译为“何故”、“为什麽”。有2例。如:
(1)可(何)哀城(成)夫含可(兮),能为余拜楮柧含可(兮)。(有1)
(2)子可(何)舍=(舍余)含可(兮),娈(鹠)栗(鷅)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膀)飞含(鹠1)

在各种问句中用于谓语前作状语,配合问句表示疑问、反诘等语气。可译为“也”、“又”等。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眯)命,亦可(何)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告我?”(命2)
安(焉)
常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反问。句末常有语气词“乎”、“哉”等与之配合,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可以”、“怎”等。仅1例。如:
“安(焉)不曰日章而冰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成5)
2.表祈使语气:几(岂)、庶
几(岂)
“岂”,《上博八》中写作“几”,作语气副词,仅仅表示一种祈使语气,用法相当于“其”。仅1例。如:
几(岂)不皆生,则不同可(兮)。(李1背)

《尔雅·释言》:“庶,幸也。”《玉篇》:“庶,幸也,冀也。”作副词时,用于谓语前或句首,作状语,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希望。可译为“希望”、“但愿”等。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修)庶戒,方(旁)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时)安(焉)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作)。(兰2)
3.表推度语气:其1、如、恐、请、敢
其1
位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对动作行为的估计和推测,可译为“大概”、“也许”、“大约”等。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欲至(致)尔于辠(罪),邦人亓(其)胃(谓)我不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称)人,(志6)
(2)……毁亚(恶)之,是言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衆已▅,邦人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沮)志解体,(王3)
女(如)
可译为“如同”、“好像”,表示对情况的模拟推测。有3例。如:
女=(如女)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眯)含可(兮),(有4)
他如:兰4;命3。

《助语辞补》:“恐,惧也;又虑也。若云‘吾恐’是于事未形之时而先测其理势如此,预为之恐也。”当“恐”用在动词前,则转化为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即将发生的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恐怕”、“担心”等。此用法先秦已有用例,《上博八》中仅1例。如:
君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躳)亡人,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为楚邦,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恐)不 (命1)
4.表谦敬语气:请、敢

“请”,《上博八》中写作“青”,作语气副词用于动词谓语前,表示请求对方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请求”、“要求”,也可仍译为“请”。有4例,如:
(1)成王曰:”青(请)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问)天子之正道?”(成6)
(2)请昏(问)亓(其)古(故)?(命7)
他如:颜7、10。

《古书虚词集释》[8]卷五:“敢,冒昧之辞也。”《词诠》卷三:“表敬助动词。惟存形式而实已无‘敢’之意义者属此。”《上博八》中“敢”作语气副词,表示谦卑、客气。可译作“冒昧地”、“斗胆地”。有5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颜)囦(渊):“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问)可(何)女(如)?”(颜6)
(2)“君子之内教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矣=(矣已)。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问)至明?”(颜10)
他如:颜1(2)、5。
表1 《上博八》副词统计表

副 词 类 别

个数

用例

频率





肯定

必(6)、信(1)、慎(1)

12

74

53.2%

否定

不(40)、弗(6)、非(3)、勿(4)、无(1)、亡(1)、莫(5)、毋(3)、未(3)

程度

甚(1)、良(1)、少(2)、寖(1)、又(1)

5

6

4.3%

情态

躬(2)、相(3)、自1(3)、亦(1)、犹(1)

5

10

7.2%

时间

终(1)、遂(1)、亘(1)、将(4)、方(2)、既(5)

6

14

10.1%

範围

各(1)、皆(7)、兼(3)、同(1)、周(1)、儘(1)

6

14

10.1%




疑问反诘

何(2)、亦(1)、焉1(1)

10

21

15.1%

祈使

岂(1)、庶(1)

推度

其1(2)、如1(3)、恐(1)、请(4)、敢(5)

合 计

44

139

100%

说明: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此副词在《上博八》中出现的次数。
二、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係的虚词。上古时期,连词开始形成,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上博八》中出现“而1、则1、而2、则2、“以1”、乃、女(如)、所以、之所以、是故、或、与1、而3”十三个,共80例。
(一)转折连词
《上博八》中的转折连词有“而1”、“则1”两个。
而1
《说文》:“而,须也。”本义为鬍鬚,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人称代词的“而”在中古以后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作连词的“而”从古自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而”作转折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有19例。如:
(1)……左相,我门人既荼,而司寇不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去。(子5)
(2)缓才(哉)萰(兰)可(兮),华攸(涤)茖(落)而猷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失)氏(是)芳,浧(盈)訿迡(迩)而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四方。(兰2)
(3)……可(兮),不戠(织)而欲衣含可(兮)。(鹠2)
他如:颜13(2);成7(2)、10、15;命4、10;志3、6;兰2、5(2);有2、4;鹠1。
则1
用于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转折关係,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意思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却”等。仅1例。如:
萰(兰)又(有)异勿(物),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蔘)恻(则)柬(简)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逸),而莫之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效)矣。(兰5)
(二)顺承连词
《上博八》中的顺承连词有“而2”、“则2”、“以1”、“乃”4个,以“而2”、“则2”为主。
而2
“而”作为顺承连词可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分句。
1.“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是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或仍作“而”。有16例。如:
(1)“……子道饿而死安(焉)”。(子1)
(2)胃(谓)羣衆鸟,敬而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集)可(兮)。(李1背)
(3)身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重)寈(轻),而目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劳)矣。(兰5)
他如:颜7、8(2)、9、11、12、14;成4、8;命9;王5;志3;兰5。
2.“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是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然后”,或仍作“而”。有2例。如:
(1)……而止大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子6)
(2)□能=(能,能)戋(践)不喿(躁)而远之,则民智(知)钦矣。(颜9)
3.连接状语合谓语。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宾词组,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据实际情况,可译为“地”、“着”,或仍作“而”。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鹏)鸟之所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时)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作)可(兮)。(李1正)
(2)我不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贯)壁而见(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听) (命5)
则2
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接关係。可译为“就”、“便”等。有14例。如:
(1)几(岂)不皆生,则不同可(兮)。(李1正)
(2)以尃(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匐),则民莫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亲)矣。(颜7)
(3)孔=(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则民莫不从矣。”(颜6)
他如:颜5;颜7(2)、9(2)、10、12(2)、14;成12;志7.
以1
“以”,《上博八》中写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连接的前后两项都是动词或动词结构,前项表示动作行为,后项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去”、或仍作“以”。有7例。如:
(1)欲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举)之不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进则逿安(焉)。(成12)
(2)是抻之不果▊,毁之不可▊,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状)膏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脞),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睪罙(深)季(厉)…(成13)
(3)我殹(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忌)韦(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流)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眊)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亚(恶)。(志3)
他如:命2、3;王4;志1 。

《说文》:“乃,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意谓“乃“在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乃”作为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前三种用法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助词这一用法逐渐减少或者已经消失。“乃”用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具有前后相承的关係。可译为“便”、“于是”等。有3例。如:
(1)乃许诺,命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后)佖▅,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就)(王6)
(2)命(令)尹许诺▅,乃命彭徒为治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卜)尹。(王7)
(3)成王既邦,周公二年,而王厚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赁),乃访……(成1)
(三)假设连词
女(如2)
《词诠》卷五:“如,假设连词,若也。今言‘假如’。”“如”,在《上博八》中写作“女”。用于假借複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后面分句常有“则”与之配合。可译为“如果”、“假如”等。有2例。如:
女(如)进者雚(观)行,退者智(知)钦,则丌(其)于教也不远矣。”(颜9)
他如:命3。
(四)因果连词
《上博八》中出现的因果连词有“所以”、“之所以”、“是故”3个,用于连接前后两个分句,表示连接的两部分具有因果关係。
所以
複合虚词,本是介宾结构,由介词“以”和代词“所”构成。因其经常固定使用,并且在句中的位置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于是凝固成为一个複合虚词,常用于複句的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可仍译为“所以”。有7例。如:
(1)……□所以敬又(有)佂(正),所以为退也。(颜2(2))
(2)则訧,所以耑(端)信也奋。(颜5)
他如:颜11(2);志4;命5。
之所以
“之所以”中“之”为结构助词,“所以……”是名词性短语,常表“……的原因”之义。“之”把前面表领属的修饰语和名词性短语“所以”组在一起,构成偏正型名词性短语。可酌情译出,或仍保留“之所以”。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僕)之尚楚邦之正(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右)五人,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右)七人,君王之所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命与祈为于楚 (命8)
氏古(是故)
“是故”,《上博八》中写作“氏古”。“是故”,由代词“是”和连词“故”连用组成的惯用词组,多用于因果複句的后分句,表示前后之间是因果顺承或推理关係。可译为“因此”、“ 所以”,或仍保留“之所以”。有2例。如:
(1)氏(是)古(故)圣人兼此,咊勿(物)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李)人情。(李2)
(2)氏(是)古(故)圣人兼此。(李3)
(五)其他连词
《上博八》中还出现了选择连词和并列连词,因其使用频率较低,故放在一起讨论。
1.选择连词:或
在两者或更多项中进行选择,从中择一。可译为“或者”,或仍作“或”。仅1例。如:
虫(蠢)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献)▅,或不能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欺),所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辠(罪)人。(志4)
2.并列连词:与1、而3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它们之间的并列关联,有“和”、“同”一类的意思。仅1例。如:
囟(思)游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含可(兮),能与余相叀(惠)含可=(可)[兮]。(有1)
而3
连接的前后两项在语义上相互配合,互相平行,可译为“且”、“而且”。有3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曰:“飤而弗与为豊(礼),是嘼(战)攻畜 (子3)
(2)“安(焉)不曰日章而冰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 (成5)
(3)民皆又(有)夬廌之心,而或(国)又(有)相串割之志,是胃(谓)童(重)=(成15)
表2 《上博八》连词用法表

连词





以1



如2

所以

之所以

是故



与1

合计

转折

19

1









20

顺承

20

14

7

3







44

假设





2






2

因果






7

1

2



10

选择









1


1

并列

3









1

4

合计

42

15

7

3

2

7

1

2

1

1

81

说明:数字表示此词在《上博八》中出现的次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博八》中的连词“而”、“则”为主,其中以“而”的用法最为灵活、複杂,可表示多种关係。单就所表关係而言,表顺承关係的连词数量最多,转折其次。
三、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上的,表示一定辅助性附加义的虚词。在功能上它们都是附着的,大多是后附,少数是前附;在作用上,它们都是辅助的,是用来辅助各类实词、短语和句子的;在表达上,它们都是以表语法意义或範畴意义为主的。《上博八》中助词有“之、所、者1、之所、其2、殹(也1)、聿(惟1)、且、夫、唯(虽)、叀(惟2)、又(有)、其3、者2”十四个。据其所起作用和所表意义的不同,分为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类。
(一)结构助词
《上博八》中的结构助词有“之”、“所”、“者1”、“之所”四个,其中以“之”为主。

“之”在《上博八》中作为结构助词主要以下两种用法。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係。可译为“的”,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①表示领属关係。“之”前表示中心语的所有者。有15例。如:
(1)差=(嗟嗟)君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梪(树)之蓉(容)可(兮)。(李1背)
(2)欲衣而亚(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枲)含可(兮),娈(鹠)栗(鷅)之羽含可(兮)。(鹠1)
他如:颜1、5(2)、6、10;成6、7、14;命2、6、8;志1;李1正。
②表示修饰、限制关係。“之”前的修饰、限制成分可以是名词、数量词等,“之”后的成分一般是名词。有12例。如:
(1)民皆又(有)夬廌之心,而或(国)又(有)相串割之志,是胃(谓)童(重)=(成15(2))
(2)王居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苏)澫(漫)之室,(王1正)
(3)是则聿(惟)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穀)之辠(罪)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后)含(今)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然)。
他如:颜4(2);成10(2)、11;有6(3)。
③表示方位。“之”前为表示处所的专有名词,“之”后的中心语为方位词。“之”前后表示处所和具体方位的关係,实际上也是一种领属关係。可译为“的”,或不译出。有5例。如:
(1)木斯蜀(独)生,秦(榛)朸(棘)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闲)可(兮)。(李1正)
(2)……之至,才(在)周之东,乃命之曰:“昔者又(有)神 (成16)
他如:子2;颜3;命7。
④标誌宾语提前,不必译出。其格式为“宾语+之+动词”。有2例。如:
(1)命勿之敢韦(违),女(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僕)之观见日也。(成3)
(2)外道之明者,少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疏)于身,非天子……(成11)
2.“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成“之”字结构。有10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寒)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冬)之旨(耆)仓(凔),喿(燥)亓燥方茖(落)可(兮)。(李1正)
(2)周公曰:“旦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之也,各才(在)亓(其)身,而(成3)
(3)……年(佞)前亓(其)约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俭),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端)后亓(其)不长,女(如)萰(兰)之不芳。(兰4)
他如:命3、8;王4;志1;李1背;兰5(2)。
所、者1
1.“所”与动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当“所”与它们相互结合的时候,必须放在它们的前面。一般把“所”字与其后面的动词(或者与“介词+动词”)总括起来称作“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上博八》中仅1例。如:
生(性)未又(有)所奠,元(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子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图)之也。(子1)
2.《上博八》中“者1”作结构助词,用于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性成分之后,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其变化的规则是:动词(形容词、数词或数词短语)+者→名词性短语。这些名词性短语在句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等多种成分。由于它运用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等生动而形象的特徵来说明人物,因而很有生命力。
①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用来指人、事物,主要指发出动作的人。有2例。如:
女(如)进者雚(观)行,退者智(知)钦,则丌(其)于教也不远矣。(颜9(2))
②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者,组成名词性短语,用来表示具体有这种特徵的人、事、物,大多数指人。可译为“……的(人、事、物)”。有2例。如:
(1)□而臤(贤)者,(成10)
(2)外道之明者,少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疏)于身,非天子……(成11)
③用在数词之后。多用来表示上文说到的人、事、物。仅1例。如:
童(重)=光=亓(其)昌也,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旗)而寡也,此六者皆逆。(成15)
之所
“之所”作结构助词,《楚辞》多见。大多在名词和动词之间,使此两部分变为偏正词组,以充当句子之表语或宾语(参见姜亮夫《楚辞通故》[9])。《上博八》中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鹏)鸟之所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时)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作)可(兮)。(李1正)
(2)丰芋(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緟)光,民之所好可(兮)。(李2)
(二)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有“其2殹(也1)、聿(惟1)、且、夫、唯(虽)、叀(惟2)、又(有)、其3、者2”十个,共26例。
1.语中助词:其2、殹(也1)、聿(惟1)、且
在句中某些修饰语之后,谓语中心语之前,作语中助词。侧重于对语气的烘托,或侧重于助成一个音节。在《楚辞》中多见。《上博八》中语气助词有“其2”、“ 殹(也1)”、“聿(惟1)”、“且”四个。
其2
“其”,作助词时多用在句中,无实在意义,仅仅只是多一个音节而已。有6例。如:
(1)……汗(旱)亓(其)不雨,可(何)渊而不沽(涸)?(兰2)
(2)信萰(兰)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栽)也,风汗(旱)(兰4)
(3)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虑)余子亓(其)速伥(长)……(有3)
他如:王5、6;兰5。
殹(也1)
“也1”,《上博八》中一用例写作“殹”,其他作“也”。《古文苑》注:“殹,即也字。”用在句中各种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提示,并有强调、加强的作用。可配合文义译为“呢”、“呀”,或不译出,或加逗号表示其作用。有7例。如:
(1)我殹(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忌)韦(讳),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流)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眊)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亚(恶)。(志3)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偃)也攸(修)丌(其)悳(德)行,(子2)
(3)君子之内事也女(如)此矣。(颜5)
他如:颜1、5、6、9。
“惟1”,《上博八》中写作“聿”。杜预注:“聿,惟也。”为语助词。“惟1”,位于句首和句中作语首或语中助词,大多用于动词谓语前,主要用来表示一种烘托、渲染的语气,同时也表示与上文相承接。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但此例位于句中。仅1例。如:
是则聿(惟)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穀)之辠(罪)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后)含(今)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然)。(志7)

表提挈语气。表议论的开始,承接上文的内容而进一步深入议论或陈述。可不译出。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官梪(树),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且)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怡)可(兮)。(李1正)
2.语首助词:夫、唯(虽)、叀(惟2)

①用于全句之首,表示一种要概述事物的特徵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也有人把这种用法的“夫”称之为发语词。可不译出,有2例。如:
(1)成王曰:“夫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夏)曾(缯)是(氏)之道,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善否,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亡(无)才(灾),可胃(谓)又(有)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乎)。”(成14)
(2)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就)之曰:“夫彭徒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劳),为 (王5)
②用于複句的后一个分句之首,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可不具体译出。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荑)薜之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夫亦啻(适)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岁)也。(兰5)
唯(虽)
《经传释词》卷三:“惟,发语词也。……惟,独也,常语也。或作唯、维,家大人曰:亦作虽。”“虽”与“唯”、“惟”通,《上博八》中写作“唯”。作助词用于句首,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兼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可不译出。有2例。如:
(1)唯(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铺)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铺)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步),命勿之敢韦(违),女(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僕)之观见日也。 (命3)
(2)唯(虽)我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尔,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无女(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社) (志7)
叀(惟2)
“惟”,《上博八》中写作“叀”。用于句首,意在引出话题,为立言行文之开端。“叀”作语气助词,在甲骨文中与“隹”并见,金文则少见,古书偶用之,字也作“惠”。可不必译出。仅1例。如:
又(有)皇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含可(兮),叀(惟)余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教)保子含可(兮)。(有1)
3.语缀助词:又(有)、其3、者2
用在词前作前缀,有加强语气、协调音节、标誌重叠等作用。
又(有)
“有”,《上博八》中写作“又”。
①用于单音节形容词前,有加强形容的作用。有2例。如:
(1)孔=(孔子)曰:”敬又佂(正),而 (颜1)
(2)……□所以敬又(有)佂(正),所以爲退也。 (颜2)
②用在单音节名词前,有协调音节或加以强调的作用。译时可将“有”字去掉。仅1例。如:
又(有)皇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含可(兮),叀(惟)余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教)保子含可(兮)。(有1)
其3
用于单音节形容词前,作前缀助词,作为该形容词重叠的标誌。“其”不必译出。仅1例。如:
童(重)=光=亓(其)昌也,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旗)而寡也,此六者皆逆。(成15)
者2
“者2”用于“今”、“昔”、“向”、“曩”等时间副词之后,对副词用法起强化作用或凑足双音节。可酌情译出。仅1例。如:
……之至,才(在)周之东,乃命之曰:“昔者又(有)神(成16)
表3 《上博八》助词用法表

结构助词

语气助词







之所

语中

语首

语缀

偏正结构

“之”字

所+动

动/形/数+者





领属

修饰

方位

前置

-

15

12

5

2

10

1

5

2

15

6

5

从上表可以看出,“之”字用法最为複杂,同时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之一。“之”主要用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语气助词,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可分为语中、语首、语缀,语气多样,值得注意。
四、介词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也可以用在一些指称性的谓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所以介词又可以叫前置词。介词与后面的宾语是粘着的附加关係。介词短语可充当状语、定语、补语,有时用作句首修饰语。《上博八》中介词有“于1、于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于是乎)、爲、与2、以2、以此、可以、于2、于3、于、自2”十二个。
(一)对象介词
《上博八》中的对象介词有“于1”、“ 于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于是乎)”、“爲”、“与2”四个。
于1
“于+宾”,引进与动作行为旁及的有关对象或直接涉及的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于+宾”在谓语前作状语。大都是为了表示对有关对象或方面的强调。可译为“对于”、“对”、“在”等。有2例。如:
(1)女(如)进者雚(观)行,退者智(知)钦,则丌(其)于教也不远矣。”(颜9)
(2)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偃)僞于子,(子2)
2. “于+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引进对象。
①引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也可作“于”。可译为“对”、“跟”、“给”、“向”等。有6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宏)于邦多已▅,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欲至(致)尔于辠(罪),邦人亓(其)胃(谓)我不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称)人,朝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而(志6(2))
(2)皆见章(彰)于天。(成14)
他如:子2;命3、7。
②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就译为“于”,或不必译出。有5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颜)囦(渊)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问)于孔=(孔子)曰:“……” (颜1)
(2)囟(思)游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含可(兮),能与余相叀(惠)含可=(可)[兮]。(有1)
他如:子2;成11;命8。
③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可译为“被”,谓语谓语动词之前。有2例。如:
……毁亚(恶)之,是言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衆已▅,邦人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沮)志解体,(王3)
他如:命1。
于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于是乎)

“于是乎”,《上博八》中写作“于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由介宾词组“于是”和助词“乎”组成,可以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等。仅1例。如:
员(云):“于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可旅。”述(遂)行至宋卫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间),丌(其)一 (子2)

后带宾语用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引进动作行为为之而发飞对象或旁及的对象,音wèi。可译为“为”、“给”、“替等。有4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昌爲之告,王未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答)之, (王1正)
(2)可[何]哀城(成)夫含可(兮),能爲余拜楮柧含可(兮)。(有1)
他如:王2、5。
与2
引进施动者(主语)在动作时与之相对立或相应的一方,可译为“跟”、“同”、“和”;也可引进受事宾语。有2例。如:
(1)愇(违)与他木,非与从风可(兮)。(李2)
(2)大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路)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栽)与楮含可(兮)。(有3)
(二)工具介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2)
“以”,《上博八》中写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以2+宾”可以表示动作得以实现的工具或材料,也可表动作赖以进行的条件或依据。《上博八》中“以2+宾”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方式。可译为“用”、“拿”、“把”等。有11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安尔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执)尔=(尔,尔)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肤)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枉)正。(志3)
(2)以尃(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匐),则民莫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亲)矣。道(导)之以佥(俭),则民智(知)足矣。前(谦)之以让,则民不静(争)矣。(颜7(3))
(3)以受嘼(战)攻之,飤(食)于子,(子2)
他如:颜6;成8、10;有5;命5;李2。
惯用词组:以此、可以
以此
“以此”,大都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表示“用这”。“此”代上文的人或事物。可酌情译出。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右)亡人,而邦正(政)不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僕)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此胃(谓)见日,十又晶(三)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僕)▅”。(命11)
可以
由助动词“可”和介词“以”构成的动词性偏正词组,“可”是“可以”的意思;“以”
是用的意思。可译为“可用来”,或仍作“可以”。有2例,如:
成王曰:“夫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夏)曾(缯)是(氏)之道,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善否,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亡(无)才(灾),可胃(谓)又(有)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乎)。”(成14(2))
(三)时间介词
于2
用在谓语前作状语,大多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起始的时间。可译为“在”。仅1例。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于逡楚曰:“荼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 (子4)
(四)处所介词
《上博八》中的处所介词有“于3”、“于”、“自2”三个。
于3、于
“于(于)+宾”用于谓语后作补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于3”可译为“在”;“于”可仍译为“于”。“于3”、“于”各2例。如:
(1)……白(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夷)、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叔)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而死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雝)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渎),不辱丌(其)身,精…… (成4)
(2)命(令)尹少进于此,(王2)
(3)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厶(私)思厶(私)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怨)内(入)于王门▊,(命5)
(4)缓才(哉)萰(兰)可(兮),华攸(涤)茖(落)而猷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失)氏(是)芳,浧(盈)訿迡(迩)而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四方。 (兰2)
自2
带宾语大多位于动词谓语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存在的处所。可译为“从”、“在”等。仅1例。如:
述日,徒自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关)至(致)命,昌为之告,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未(王2)
表4 《上博八》介词语法功能分类表




于是乎



与2

以2

以此

可以



自2

合计

对象介词

15

1

4

2






22

工具介词





11

1

2



14

时间介词

1









1

处所介词

2







2

1

5

合计

18

1

4

2

11

1

2

2

1

42

从上表可知,《上博八》中的介词以“于”和“以2”为主,共29用例,约占70%,具有绝对的优势。相对于其他介词来说,用法也更为灵活。
五、语气词
语气词是表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大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上博八》中语气词有“焉2、矣、也2、已、乎1、呜呼、哉、可(兮)、含可(兮)、也含可(兮)、嗟嗟、乎2”十二个。根据其表达语气的不同,我们分为陈述语气词、感歎语气词、疑问语气词三类。
(一)陈述语气词
《上博八》中的陈述语气词有“焉2”、“矣”、“也2”、“已”四个。
焉2
《说文通训定声》:“焉,假借为‘曷’,与‘安’同。……又发声之词。……又语助之词。”《上博八》中“焉”作陈述语气词主要用于句末和句中,有5例。如:
1.用在陈述句末,配合文意表示句末停顿。可译为“了”,或不译出。
(1)“……子道饿而死安(焉)”。(子1)
(2)虖=(呜呼)!欲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举)之不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进则逿安(焉)。(成12)
(3)……示则斤,而母(毋)谷(欲)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得)安(焉) (颜14)
2.用在句中成分或前面分句之末,加强陈述和引出下文的语气。一般可不译出。
(1)能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亓(其)六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藏)之战(兽)取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新)安(焉),(成10)
(2)皆亡憨安(焉)而行之,(命9)

《说文》:“矣,语已词也。”“矣”是一个纯粹的虚词,西周时期便已出现,后一直沿用用文言中。“矣”作为语气词,虽然功能较多样,可作陈述、疑问、祈使、感歎几类语气词,但其中以陈述语气为主。“矣”用于陈述句句末,配合文义表示事物的已然、将然和必然。《上博八》中“矣”作为陈述语气词有8例。如:
1.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谓语前常有表过去时态的副词和“既”、“尝”、“已”等与之配合。“矣”可译为“啦”、“了”等,或不译出。有8例。如:
(1)门人柬(谏)曰:“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子齿年长壴(矣),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家)眚(性)甚级(急),生(性)未又(有)所奠,元(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子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图)之也。”(子1)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颜)囦(渊)曰:“君子之内事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命矣。”(颜5)
(3)君子之内教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矣=(矣已)。(颜10)
他如:颜4、兰1、5(3)。
2.表示事情必然会怎样。带有对事理的判断语气,表示从理论推断、从事态发展看,可以这样做或一定会发生的结果。谓语前有“必”、“可”等词语配合,也可没有。有9例。如:
(1)……必不才(在)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之内矣。”(颜3)
(2)女(如)进者雚(观)行,退者智(知)钦,则丌(其)于教也不远矣。(颜9)
(3)孔=(孔子)曰:“攸(修)身以尤,则民莫不从矣。” (颜6)
他如:颜5、7(3)、9、10。
也2
“也2”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语气词,用法灵活多样。“也2”位于陈述句末,配合文义表示陈述和解释、说明语气,但都含有判断色彩。有以下两种:
1.表陈述语气。有16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颜)囦(渊)曰:“君子之内事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命矣。”(颜5)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市明之,悳(德)亓(其)殜(世)也。……(成9)
(3)先或(国)变之攸(修)也。(成11)
(4)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荑)薜之方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夫亦啻(适)亓(其)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岁)也。(兰5)
他如:子1、2;颜10、12、13;成3、6、15(2)、命3;兰4、5。
2.在陈述中表示对原因、结果等的解释和说明。有3例。如:
(1)……□所以敬又(有)佂(正),所以为退也。(颜2)
(2)……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得)青=荐=(情荐,情荐)而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幽),所以凥(居)恑也,(颜11)
(3)是则聿(惟)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穀)之辠(罪)也,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后)含(今)勿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然)。(志7)

《经传释词》:“‘已’为语终之词,则与‘矣’同义。”“已”用于句末,配合文义表陈述语气,大致与“矣”的作用相当。可译为“了”。有3例。如:
(1)“君子之内教也,愇(回)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矣=(矣已)。”(颜10)
(2)……毁亚(恶)之,是言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衆已▅,(王3)
(3)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得)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宏)于邦多已▅,(志6)
(二)感歎语气词
《上博八》中感歎语气词有“乎1”、“呜呼”、“哉”、“可(兮)”、“含可(兮)”、“也含可(兮)”、“嗟嗟”七个。
乎1
《说文》:“乎,语之余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段注:“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乎”的语气词用法是其本义,最早约产生于西周。“乎”多用于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谓语之后,配合文义表示歎息、悲痛、讚扬、感慨等语气。“谓语+乎”多在前面,后面是它的进一步说明。可译为“啊”、“呀”、“哪”等。“有2例。如:
(1)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言)游于逡楚曰:“荼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司寇……”(子4)
(2)成王曰:“夫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夏)曾(缯)是(氏)之道,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善否,可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智(知)亡(无)才(灾),可胃(谓)又(有)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 (乎)。”(成14)
呜呼
由摩拟歎息声“呜”和“呼”连用构成。《尚书》已见用例,后一直沿用。它有“乌乎”、“乌呼”、“于戏”、“于呼”、“于虖”等多种写法。有3例。如:
(1)虖=(呜呼)!欲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举)之不果▊,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进则逿安(焉)。(成12)
(2)成王曰:“于(鸣)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呼)□……”(成5)
(3)……王才(在)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召)周公旦曰:“亚(鸣)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呼),敬之才(哉)!”(成2)

《说文》:“哉,言之间也。”段注:“凡两者之际曰间,一者之竟亦曰间,一之竟即两之际也。言之间歇多用‘哉’字。”“哉”表感歎语气,一般用在句末,但有时为了表示强调,“哉”所附着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之前。可译为“啊”、“呀”。有2例。如:
(1)缓才(哉)萰(兰)可(兮),华攸(涤)茖(落)而猷不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失)氏(是)芳,浧(盈)訿迡(迩)而达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闻)于四方。(兰2)
(2)……王才(在)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召)周公旦曰:“亚(鸣)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呼),敬之才(哉)!”(王2)
可(兮)
“可”、“兮”皆从“丂”得声,故可相通。古书中常见的“兮”字,楚文字多写作“可”。《说文》:“兮,语所稽也。”《广韵·齐韵》:“兮,语助。”“兮”作为语气词,上古汉语用的较多,多出现在韵文之中。《上博八》中主要用于感歎句或陈述句末,配合文义表示感歎。有抒发感情、拉长声调、边唱边歎等作用。可译为“啊”、“呀”等。有16例。如:
(1)梪(树)秀可(兮)。丰芋(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緟)光,民之所好可(兮)。愇(违)与他木,非与从风可(兮)。氏(是)古(故)圣人兼此,咊勿(物)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以)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李)人情。(李2(3))
(2)缓才(哉)萰(兰)可(兮),(兰2)
他如:李1正(6);李1背(6)。
含可(含兮)
“含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哎呀”,其可用于陈述句末,配合文义表示感歎。《上博八》中的《有皇将起》一篇使用双音节语气词“含兮”,在楚辞中属首见。有36例。如:
又(有)皇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将)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起)含可(兮),叀(惟)余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教)保子含可(兮)。囟(思)游于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爱)含可(兮),能与余相叀(惠)含可=(可)[兮]。可[何])哀城(成)夫含可(兮),能为余拜楮柧含可(兮)。(有1(6))
他如:有2(4)、3(2)、4(7)、5(3)、6(2)、鹠1(5)、2(7)。
也含可(兮)
“也含可”为三音节语气词,在楚辞作品中为首见。有4例。如:
也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命)三夫之旁(谤)也含可(兮),胶膰秀(诱)余含可(兮)。蜀(嘱)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命)三夫含可(兮),胶膰之腈也含可(兮),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命)夫三夫之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也含可(兮)! (有6(4))
嗟嗟
《小尔雅·广言》:“嗟,发声也。”《玉篇》:“嗟,嗟叹也。”《释名·释言语》:“嗟,佐也。言之不足以尽意,故发此声以自佐也。”“嗟”常用在句首,表示伤感惋惜之情,可译为“唉”,或根据上下文义恰当译出。“嗟嗟”为“嗟”的重叠式,複音虚词,其用法和意义同“嗟”。可译为“唉”、“唉呀”、“唉唉”等。仅1例。如:
差=(嗟嗟)君子,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观)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吾)梪(树)之蓉(容)可(兮)。(李1背)
(三)疑问语气词
乎2
疑问语气是“乎”的主要用法。
1.用在是非问句中,配合文义表疑问语气。可译, 为“吗”、“吧”。有2例。如:

(1)“敢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问)君子之内事也又(有)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颜1)
(2)君子之内教也又(有)道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颜6)
2.用在特指问句中,常与“安”、“何”等配合,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仅1例。如:
“安(焉)不曰日章而冰澡
国学-雍宛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乎)?”(成5)
表5 《上博八》语气词分布表

类别
篇名

陈述语气词

感歎语气词

疑问

篇名

焉2



也2



乎1

呜呼





含兮

也含兮

嗟嗟

乎2



1

1

2


1










1

12

6

1








2



2


6


1

3






1



1


1















1



1










1

1



















24

4












15



1





4

3




1

1















12




合计

9

30

19

3

2

3

2

16

36

4

1

3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博八》中陈述语气词以“矣”和“也”使用频率较高,感歎语气词以“兮”及“含兮”占绝对优势。
六、小结
表6 《上博八》虚词统计简表

类别

个数

例数

副词

44

139

连词

13

81

助词

14

78

介词

11

42

语气词

12

133

合计

94

473

通过前文分析及上简表,我们可以知道:
首先,《上博八》中虚词共94个,其中副词44个、连词13个,助词14个,介词11个,语气词12个。单就用例而言,副词用例居首,语气词次之,介词最少。
其次,《上博八》的副词中,以否定副词的使用最多,佔副词总用例数的53.2%,其中“不”的使用更佔否定副词的54.1%,二分之一多。
第三,连词用例共81,其中“而”有42例,“则”15例。“而”、“则”用法相对灵活,其中以“而”为最,可表转折、顺承、并列等多种关係。助词用例共78,“之”有44例。可以看出“之”是一个用法複杂、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作结构助词,常构成偏正结构和“之”字结构,其中以偏正较多。
第四,介词以“于”、“以2”为主,语气词“矣”使用较多。因《上博八》收录了四篇楚辞体作品,故其标誌性语气词“兮”、“含兮”用例居首。
通过对《上博八》虚词的整理、分析和统计,由此我们可以管窥到战国时期楚国语言的使用面貌,这对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发展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新出土的“同时资料”,为我们研究汉语虚词发展史及汉语史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2).
[2]张显成主编.简帛语言文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5).
[3]郭锡良《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语言科学,2003(1)
[4]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下)[M].重庆.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4.



[1] 楚竹书十篇在下文中,按序依次简称《子》、《颜》、《成》、《命》、《王》、《志》、《有》、《李》、《兰》、《鹠》。
[2] 郭锡良.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J].语言科学.2003(1).
[3]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下)[M].重庆.西南师範大学出版社,2004.
[5] 所引简文后括号的数字为该简序号,如“成1”表示所引简文为《成王既邦》第二支简的内容。下同。
[6] 为节省篇幅,以下祗标明该虚词的出处,不出文句,如“兰2(3)”表示《兰》第二支简中这个虚词出现了3次,未用括号标明次数的表示祗出现1次。
[7] 王力.同源字典[M].机构略出版.1982(10)第1版.
[8] 裴学海.古书虚词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1).
[9] 姜亮夫.楚辞通故[M].济南:齐鲁书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