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


读《繫年》劄记三则
孙飞燕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

晋文公立四年,楚成王率诸侯以围宋、伐齐、戍穀、居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缗)。简41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整理者隶定为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认为可能是鉏的异体字,《左传》哀公十一年有“城鉏”,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谓卽襄公四年传“后羿自鉏”之鉏,本宋邑,在今河南滑县东十五里。又引或说认为该字右上部从民。[1]
案:该字的右部楚简多见,其释读得到突破是得益于郭店简的材料。郭店简《语丛一》第97简“即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陈伟先生指出与《礼记·坊记》、《管子·心术上》等典籍中的“节文”相当,但他读为“节度”。[2]李天虹先生认为当读为“文”,该字除去“又”旁的部分可能是“麟”的象形字。[3]李家浩先生指出即古文“闵”字,见于《汗简》和《古文四声韵》引石经。[4]李学勤先生对该字的字形也有分析,认为上部从“民”省声,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下部是《说文》“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字的古文写法。由于音同读为“闵”或“文”。[5]
学者一般都赞成该字上部从民省声的说法,下部是否即《说文》“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字,有待研究。
简文此字即《春秋》和《左传》的“缗”,《榖梁传》作“闵”。僖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三年)《春秋》经云:
冬,楚人伐宋,围缗。
同年《左传》:
宋以其善于晋侯也,叛楚即晋。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帅师伐宋,围缗。
缗又见于僖公二十三年《春秋》经传,杨伯峻先生注:“缗,本古国名,昭四年传‘有缗叛之’是也。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缗城阜。”[6]

晋文公立七年,秦、晋围郑,郑降秦不降晋,晋人以不慭。秦人豫(舍)戍于郑,郑人属北门之管于秦之戍人。简45-46
豫,整理者无说。黄杰先生认为“豫”下应当断开,“豫”读为“舍”,谓舍郑之围。本篇“豫”字四见,另外三处(简42、52、117)均用为舍。[7]华东师大中文系战国简读书小组读为“释”,认为“释戍”即《左传》的“出戍”。[8]
案:对于战国文字的“豫”字,单育辰先生有总结的文章,可参看。[9]笔者赞成简文“豫”读为“舍”,但反对在“舍”下断读。此处“舍戍于郑”的“舍”不是捨弃的意思,而是指置。《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襄公十四年戎子驹支对范宣子追述殽之战的起因时说:“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杨伯峻先生注:“舍,置也。即僖三十年传‘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之事。”[10]简文的“舍戍”即《左传》的“舍戍”。华东师大读书小组读为“释戍”,与《左传》的文意相背,不可从。

平公率师会诸侯,爲平阴之师以围齐,焚其四郭,驱车至于东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海)。简92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整理者读为东亩。[11]陈伟先生认为文献中似不见“东亩”爲地名,疑当读爲“东海”。《左传》襄公十八年记此役説:“东侵及潍,南及沂。”杜预注:“潍水在东莞东北,至北海都昌县入海。”或许潍水所入的渤海也属于先秦人所説的“东海”。[12]
案:陈先生的意见似乎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再补充一条文献上的证据。《榖梁传》成公二年在讲鞌之战时说:“壹战绵地五百里,焚雍门之茨,侵车东至海。”“侵车东至海”相当于简文的“驱车至于东海”。



[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53-154页,中西书局,2011年。
[2] 陈伟:《<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4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李天虹:《释楚简文字“
中国古代史-孙飞燕:读《繫年》劄记三则”》,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四辑)第85-88页,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4]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第21页所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李学勤:《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第229-230页,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401页,中华书局,1990年。
[7] 黄杰:《初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笔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区,2011年12月20日。
[8] 华东师範大学中文系战国简读书小组:《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繫年>书后(三)》,武大简帛网,2012年1月1日。
[9] 单育辰:《谈晋系用为“舍”之字》,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四辑),第161-1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006页,中华书局,1990年。
[11]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第177页,中西书局,2011年。
[12] 陈伟:《读清华简<系年>札记(二)》,武大简帛网,2011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