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2011年10月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网摘:2011年10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网摘:2011年10月
网摘:2011年10月
锺硕 整理
本文爲网站定期製作的网摘,内容包括本站2011年10月发布的学术论文的实名评论。这些论文今后不会再製作网摘,请网友们不要再在这些论文后添加实名评论。如需对这些论文发表意见,可在学术讨论区发帖或向本站邮箱投稿。
摘录的评论内容,儘量保持评论原样,仅在保持评论人学术观点不变的基础上作一些技术性改动,这些技术性改动包括:
1.文字统一改爲繁体中文。
2.标点符号统一改爲中国大陆地区通用标点。
3.错字、漏字、衍字、语病等,凡编辑发现者径直更正。
4.网络词彙替换爲正式用语,如“俺”改爲“我”。
5.因技术问题丢失的图片径补,部分以图片格式添加的评论转爲文字格式。
6.需要加以说明之处,以编辑按语形式用〖〗括注。
网摘摘录依照本网的《实名讨论制度细则(试行)》进行。原则上,网摘只摘录实名评论的内容,非实名评论不予录入。在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反复讨论的特殊情况下,在无法避开非实名评论时,酌情收录个别非实名评论以使实名评论的学术信息保持完整。这些非实名评论,儘量改署实名,无法知晓评论人者,径以“网友”指称。实名评论中,不涉及学术观点的言论以及评论人又跟帖声明放弃的学术观点,不予摘录。
本次摘录按论文分节,每篇论文下的评论均单独作爲一节。每节下依讨论内容的不同依次编号。如是对于同一问题的多则评论,且字数都不多,就用一个编号。如是对于同一问题的反复讨论,即便字数很多,也用一个编号。同一问题的评论,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摘录的评论截止2011年11月30日。
欢迎网友们在网摘评论中对网摘提出意见和建议。也欢迎网友们以其它形式将意见和建议告知本网。本网不会製作网摘之网摘,因此请勿在网摘后进行学术性评论。
由于本站编辑水平有限,摘录中错误不可避免,敬请读者谅解!如摘录中存在曲解评论人原意之处,责任概由摘录编辑负责。
本节爲陈剑《岳麓简〈占梦书〉校读札记三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7)的文后评论。
1.
孟蓬生(2011年10月6日,第1楼):血、益两字音近可通。锡脂质多相通,伯益或伯翳,是其证也。金文益字多从八,从血(详《金文编》344页),何琳仪以为从血声,其说似可从。其实八字也可以看作声符。《说文·弋部》:“必,分极也。从八,弋声。”郭沫若以为“必”从八声。《说文·言部》:“谧,静语也。从言,𥁑声。一曰无声也。”《说文·人部》:“侐,静也。从人血声。《诗》曰:閟宫有侐。”段玉裁注:“侐与谧古音同部。”《尔雅·释诂上》:“溢,静也。”《周易·丰卦》:“闚其戸,阒其无人。”《释文》:“阒,苦鵙反,徐苦鶂反。一音苦馘反。马郑云:无人貌。《字林》云:静也。姚作䦧,孟作窒,并通。”窒则为质部字,而阒䦧都是锡部字,与溢音义相通。《说文·艸部》:“𧅖,绶也。从艸,鶪声。《诗》曰“邛有旨𧅖”是。”段玉裁注:“《陈风·邛有旨鷊》传曰:鷊,绶艸也。《释艸》曰:虉,绶。按毛诗作鷊,叚借字也。今尔雅作虉,与説文作𧅖不同者,鷊鶪同在十六部也。”《说文·鸟部》:“鶃,鸟也。从鸟,儿声。《春秋传》曰:六鶃退飞。鷊,鶃或从鬲。”段玉裁注:“按今字多作鹢。”《诗·周颂·维天之命》:“假以溢我。”段玉裁曰:“此诗或作谧,或作溢,或作恤,皆静慎之意。”但他以为益为血之讹。(《诗经小学》卷四)王引之曰:“卹、谧、溢古声相近,而字亦相通。”(《经义述闻·书·惟刑之卹哉》)
孟蓬生(2011年10月12日,第5楼):蒙刘乐贤先生提示,我又查询了陈复华、何九盈先生《古韵通晓》。其中第359页专门讨论“溢”和“洫”的相通问题,并据此将“溢”字归入质部。按从益得声的“溢镒齸”等字《广韵》收入“质韵”,与“逸佚”等字同音;而从“血”得声的“殈”字则收入“锡韵”,与我上帖列举过的“阋、狊”等同音。这也表明锡质关係密切。《广雅·释诂》:“贰,益也。”马王堆医简《天下至道谈》:“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帛书《养生方》:“益产者食也,损产[者色]也,是以圣人必有法厕(则)。”贰古音在脂部,益古音一般以为在锡部。不过金文琱生簋有“贰”,看样子象是从戌。戌可以看作声符。《释名·释天》:“戌,恤也,物当收敛,矜恤之也。”锡质相通的合理解释应该是锡入质,即-k变-t,因为一般认为锡部的主元音是个前元音,有拉动韵尾向前的趋势。又血声多与或声相通。如《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释文》:“淢,字又作洫。”淢字归职部,也是收-k尾的。此诗当与匹字押韵,故其韵尾可能已变作-t了。
2.
王宁(2011年10月12日,第6楼):现在鲁西南一带把能蜇人的毛虫叫“毛shi瘌子”或“毛zhi娄”,过去不知道这个shi或zhi的字该怎么写,鲁西南方言里声母s、sh、z、zh经常含混,看来应该是蛓、螆、䗹、𧉠、𧍤、蟴等字了。
萧旭(2011年10月12日,第7楼):段注:“今俗云刺毛者是也。”今吴语还称爲“刺毛辣子”,“刺”的本字即是“蛓”。
本节爲萧旭《“𢤱悷”、“摩何”语源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78)的文后评论。
1.
孟蓬生(2011年10月10日,第3楼):说“𢤱悷”为“狼戾”之音转,证据确凿,十分精彩!说“狼戾”为“狠戾”之误,却让人感到遗憾!龙声字与阳部字相通,从金文中就开始了。下面把我最近一篇札记中例子列举在下面,作为对萧兄资料的补充:
谐声:如如大家熟悉的“龏(常借为恭字)”或加“兄”为声符。
韵脚:《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唐开元占经》卷一百十六引《吕氏春秋》:“禹年三十未娶,行于涂山,思时晚慕失制,乃曰:‘吾之娶,必有应焉。’乃见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服也;九尾,其徵矣。’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龎龎。成家成室,我都彼昌。’禹因娶涂山氏女。”《汉书·王莽传》晋灼注:“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痺,莫我敢当。”
声训:《初学记》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龙之为言萌也,阴中之阳也,故言龙举而云兴。”
通假: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威王问》:“禹凿孟门而通大夏,斩八林而焚九□。”孟门,即龙门。(注:兄孟同源)
《说文·犬部》:“狼,从畗省,亡声。”(注意,我不认为许慎字形分析正确,只是想借此说明许慎认为二音相同或相近)。亡声与明声、孟声、兄声相通,就不举例了。
以上这些一般看作东部字跟阳部字相通。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我的同事王志平先生已经考定龙声字本收-m尾(《也说“铦糸龏”的“糸龏”》,《古文字研究》第28辑)。所以龙声跟阳部字相通,实际是侵或谈跟阳部字相通,也属于谈鱼通转的范围。
萧旭(2011年10月10日,第4楼):谢孟先生补充。《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亦引《涂山之歌》:“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韵脚尤长。然则《白虎通义·德论》:“风者何谓也?风之为言萌也,[以]养物成功。”《御览》卷9引《春秋考异邮》:“风之为言萌也,其立字,虫动于几中者为风。”《玉篇》:“风,风以动万物也。风者,萌也,以养物成功也。”风,侵部字,亦其证乎。我不懂古音,请孟先生指示。
孟蓬生(2011年10月10日,第5楼):兄言甚是。风之言放也。还可以想想,从风得声的有岚字(风曰孛缆)。这是一个典型的侵阳通转的例子,我所做谈鱼通转札记中有一篇专论凡声字(甲骨文中凡皿实际上是一个字,只有纵横之别。凡之于皿,犹风之于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后当请兄教正。
萧旭(2011年10月11日,第8楼):谨简覆如下,是个人浅见,欢迎指教:
1.佛经“笼戾”和“刚愎”义近,但不是一词。
2.风为孛缆,字或作“勃阑”、“勃蓝”、“勃兰”、“㪍篮”、“篮”等。是“盘”的切脚语,取义于盘旋也。也作“孛罗”。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16:“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閑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阑……蒲为勃卢。”《说郛》卷23喻文豹《唾玉集》:“俗语切脚字,勃笼,蓬字;勃蓝,盘字;突落,铎字;窟陀,窠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梨园市语》:“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者,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以盘为勃兰。”明·徐伯龄《蟫精隽》卷3“世语”条:“世语中有切母成音,若今所谓绮谈市语者,人自不觉,习久而不以为异耳。如㪍篮盖即盘字切音……团曰突圞,今作团圞,是叠牀上之牀也。”参见王鍈《宋元明市语汇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10页。但王氏释义有点问题。吴方言谓藤盘为“孛栾”,又谓盘(此盘是名词)为勃篮,亦取盘旋、圆转为义而命名之也,皆记其音耳。(吴方言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31页)
2.
赵家栋(2011年10月11日,第10楼):“𢤱悷”之“𢤱”可能与“儱偅/龙锺/陇种/躘踵/儱侗"有关,《玉篇·人部》:“儱,力用切。儱偅,行不正也。”又“倲,都聋切。儱倲,儜劣皃。”是否这样理解“𢤱悷”本作“儱戾”,乃是“儱偅/儱倲+佷戾”构词之省简乎?
萧旭(2011年10月11日,第11楼):“龙锺”、“陇种”、“躘踵”、“儱偅”、“笼东”、“泷涷”、“襱緟”、“襱褈”、“笼籦”、“拢𨝯”、“𢤱橦”、“笼僮”、“笼铜”、“笼东”、“泷涷”、“儱倲”、“儱𠍀”、“壠东”、“陇东”、“儱偅”、“龙锺”、“躘踵”、“躘蹱”、“躘钟”,是另外一家子,为“郎当”之转音,潦倒笨累之状。郭在贻谓“陇种”、“龙锺”音转为“郎当”。我另有专文考证。
萧旭(2011年10月11日,第12楼):“儱侗”、“䡁𨈹”、“徿㣚”、“襱𧙥”、“𢤱侗”、“笼侗”、“𢤱统”、“儱统”、“笼统”、“笼桶”、“拢统”、“笼总”,又是另一家子。皆浑沦、含混、糊涂、不明晰之义。
本节爲方勇《岳麓秦简〈占梦书〉补释一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2)的文后评论。
1.
赵家栋(2011年10月14日,第1楼):“夬去鱼身”似读为“蛟躯鱼身”,“夬”读为“蚗”,为“蛟”之异体,《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龙伏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许氏説淮南云蚗龙,龙属也。音决。”司马贞索隐:“蚗蠪伏之。按:蚗当爲‘蛟’。蠪音龙,注音决,误也。”“去”借为“躯”。“蛟躯鱼身”指“蛟鱼”,为传说中的人鱼。蛟,通“鲛”。《孝经援神契》:“蛟珠,宋曰:‘蛟鱼之珠,有光辉,可以饰旗。’”又称鲛人,杨慎《升庵诗话·子书传记语似诗者》引《韩诗外传》:“荆山不贵玉,鲛人不贵珠。”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杜甫《雨》诗之四:“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
本节爲刘刚《五里牌竹简“区坎”和“长沙”小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4)的文后评论。
1.
陈剑(2011年10月18日,第2楼):释读爲“坎”之字,左半笔势感觉亦与“阜”不类。细审似当爲“今”旁。全字即《说文》之“欦”字,已见于睡虎地秦简,秦印亦有从“女”从之之人名字。“区”与“丘”通仅所谓“区盖”与“丘盖”一条材料,甚爲可疑。“欦”从“今”声,其中简文已变作“次”形的“欠”旁按《说文》的分析当是意符而非声符。由此看来,简文“区欦”两字的读法,似仍可再考虑。
萧旭(2011年10月18日,第4楼):“丘”指墓穴,亦指中低而四傍髙也,不是“壠(垄)”。《说文》:“壠,丘壠也。”谓丘之壠也。我们看着名的孔丘得名之由。《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索隐》:“圩,音乌。圩顶,言顶上窊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髙也。”中井积德曰:“圩是汙下之义,非取字义。”《左传·桓公六年》孔疏引作“汙顶”。《六书故》:“圩,于姑切。《史记》:‘孔子生而首上圩。’司马贞曰:‘窊也。’今江淮间水髙于田,筑堤扞水而甸之曰圩田。”《尔雅》:“水潦所止泥丘。”郭注:“顶上汙下者。”《释文》:“汙,音乌,又乌花反,本或作洿。”《说文》:“洿,一曰窳下也。”《六韬·犬韬·战骑》:“汙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汙”、“圩”、“洿”、“窳”诸字并同,俗作“凹”字。
王宁(2011年10月18日,第7楼):窃意“区欦”就是收藏存放物品的地方或容器,与作者的看法相同。第二个字则赞成陈剑先生的释读,当释为“欦”。《说文》:“区,踦区,藏匿也。从品在匸中。品,众也。”徐注:“凡言区者,皆有所藏也”。“区”本象众多物品藏于匚中之形,有收藏之义。“欦”读为“椷”是说得通的,椷字或从木圅声,《说文》:“椷,箧也。”段注:“《匚部》曰:‘匧,笥也。’《竹部》曰:‘笥,饭及衣之器也。’《方言》:‘椷,杯也。’与许异。《汉天文志》:‘闲可椷劒’,苏林曰:‘椷音圅,容也。’此假椷爲含也。”这个字可能与“龛”字有关,《方言》:“龛,受也。齐楚曰鋡,扬越曰龛。受,盛也,犹秦晋言容盛也。”郭注:“今言‘龛囊’,由此名也。”《玉篇》:“龛,受也,盛也。”是与“区”的含义相近。欦、椷、鋡、龛并音相近。所以,“区欦”可能读为“区椷”、“区鋡”、“区龛”,是指盛放陪葬物品的箱子之类的容器,或即曾宪通先生说的墓葬内的边箱、脚箱。这个单子当是开列了死者生前使用的一些物品,一部份装在箱子里用来陪葬了,曰“在区欦”;一部份没用来陪葬,还在长沙的家里,曰“在长沙”。所以作者说“简文‘才(在)区(丘)
网摘:2011年10月(坎)’是指所记物品都已随葬,‘才(在)长
网摘:2011年10月(沙)’是指这些物品没有随葬”当是正确的。
本节爲袁莹《岳麓秦简〈占梦书〉补释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6)的文后评论。
1.
孟蓬生(2011年10月23日,第2楼):《鄂君啓节》“油水”之“油”,陈伟先生读爲“淯”(《〈鄂君啓节〉之“鄂”地探讨》,载《江汉考古》1986年第2期)。《上博五·三德》简十七:“知天足以顺时,知地足以由材,知人足以会亲。”秦晓华先生读“由材”爲“育材”(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5)。可与“育”、“抽”相通互证。
本节爲张崇礼《释岳麓秦简〈占梦书〉的“胤”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1年10月2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7)的文后评论。
1.
张崇礼(2011年10月27日,第5楼):从彩版照片
网摘:2011年10月看,确实有一竖笔。我放弃释“胤”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