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首发)
顷读清华简(陆),感觉兴味盎然,先短札如下,请各方读者指正。
【释文】
子人成子既死,太伯当邑。太伯有疾,文公往闻(问)之。
君若曰:「伯父!不穀幽(幼)弱,闵丧吾君,卑(譬)若鸡雏,伯父是(寔)被#覆,不穀以能(耐)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与,于)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就,造)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次,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今天为不惠,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或,又)爰然与不穀争伯父所,天不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豫)伯父,伯父而〔残佚〕〔不〕穀。」[1]
【校读】
〔一〕「不穀以能与造次」
「以」,「因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以此不和」。[2]简文的「以」,即「因以」之意。
「能」,可读「忍」,也可读「耐」,兹读「耐」,《汉书˙晁错传》「夫胡貉之地,(中略)其性能寒」、「杨粤之地,(中略)其性能暑」,师古曰「能读曰耐」;[3]《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4]「耐」亦「能」也。
「与」,「于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5]《史记˙越世家》「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㿅也」,[6]《吕氏春秋˙知化》引作「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7]此字墨色清淡、字迹细小,乃校勘者补写所为。
「造」,简文作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整理者读「就」,其说甚是,此字右偏旁,由「亯」、「京」组成,而有所变化,即《鄂君启节》的难字「就」。然「就」应假读为「造」。郭店竹简《尊德义》简7「戚父之御马,马也之道也」、《穷达以时》简10、11「致千里,遇造父也」,[8]临沂银雀山汉简编号0184「唐勒与宋玉言御襄王前,唐勒先称曰:人谓就父登车揽辔,马协敛整齐,调均不挚,步趋」,又3588「御有三,而王梁、就﹝父﹞」,则云「就父」。同样一人,而云「就父」、「造父」、「戚父」,可见「戚」、「就」、「造」,三字可通,然此是方言导致,非传统小学之「音同」、「音近」相通之例也。《墨子‧非儒》云:「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就然,此时天下圾乎!』」[9]《孟子‧万章上》云:「舜见瞽叟,其容有蹙。」[10]《韩非子‧忠孝》云:「《记》曰:『舜见瞽叟,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11]亦三种传世文献在舜与瞽叟的故事中的同样话语,一作「就」,一作「蹙(即戚)」,一作「造」,所指皆同,但用字不同,诚各地方音不同所致。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整理者读「次」,也很正确,从「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得声。(皆见第120页。)但云:「简文『就次』指继嗣君位。」(第120页。)疑非是。
案,连两字而读,「造次」是也,词见于《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2]马融云「急遽」、郑玄云「仓卒也」:[13]其实,这个「次」字的本字,即《说文》里的「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说文》:「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仓卒也。」[14]段注引《夬》九四「其行次且」,「次」,郑本作「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
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其书第64页。)「造」疑有「遭」义,「造次」,指「突然遭遇仓卒之变故」,以简文论,即「文公」遭逢「厉公」身亡之事故,亦「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之意。否则,便是与「次」同义。
〔二〕「又爰然与不穀争伯父所」
「又」,简文本作「或」,「又也」,整理者无破读。
「爰然」,「跋扈貌」,《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15]「涣」,有「冰之消融」的意思,通「援」,《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郑笺:「畔援,犹拔扈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畔援,武强也。」[16]是以知,可单言「涣」、「援」、「爰」,亦可双言「爰然」、「判然」、「畔畔」、「援援」、「畔涣」、「畔援」等,联緜字词是也。整理者训为「引也」(第120页),稍嫌不词。
「所」,整理者引重耳「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以证简文(第120页),认为有「假设」的意思,若然,两者主语(一重耳,一老天)不同,说不恰当。疑「所」字属上读,对于「不穀」而言,其若「争请」到「伯父」至于「其所」,「伯父」尚可活;若老天「争请」到「伯父」至于「其所」,则「伯父」乃死。
〔三〕「天不豫伯父」,「不豫」,整理者说「豫,读为『舍』,训『弃』」(第120页),此说有误,「不豫」乃《诗》、《书》成语,「不乐」之意。「不豫」者,《逸周书․五权解》:「维王不豫。」[17]亦见《汉书․律历志》述刘歆《三统曆》等其他古籍,咸训为「不乐」,心不乐者,因重病之故。另外,有多种不同的同义词彙表示,「不怿」(《尚书․顾命》)、「弗豫」(《金縢》)、「不悦」、「不说」(《君奭序》)皆是。清华简(壹)《宝训》「不豫」、[18]《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誌)》「王不豫,有迟」,[19]「不豫」,病则「不悦」、「不乐」、「不怿」,惧怕病痛、死亡,而为之讳也。「豫」,今本《尚书》所作,《鲁世家》亦是,清华简(壹)简文作从疒、余声之字,另有从心、予声(《经典释文》)、从心、余声(《说文》)之各种异文。「天不豫伯父」者,「老天使伯父疾病不乐也」。
【说明】
〔一〕「君若曰」,整理者云:「与《书》『王若曰』同例,《书》又有『微子若曰』、『周公若曰』,是不以王为限。」(第120页。)案,《书》、金文始云「王若曰」,下文再命,则均用「王曰」,不重複。「王若曰」从字面理解,即「王如此说」、「王是这样说」;其实,这是史官记录转述之词,古籍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者。史官记录,不可直述,故为转述,转述则必需表明为何人所说?故标明说话之人,乃云「王若曰」。古代政教合一,神道设教,天子、君王是最高的政治权威,也是祭祀的主祭者,用「若」字,当是代替天神来说话,告诉人民天的旨意,以统治人民,彼之「史」,犹此之「相(赞礼者)」。再者,亦可表明「史」、「相」之亲闻于「王」之所言,加以记录,未曾加以窜改。这篇简文,为什么会出现「君若曰」三字?意义重大,或牵涉文书性质,以其旁枝,此不多言。
〔二〕「伯父」,整理者引《礼记˙曲礼》:「天子同姓谓之伯父。」(第120页。)则此处当云「诸侯同姓」。周代天子、诸侯之叔伯,亦谓之「友」;金文有「多友」,即「同姓叔伯之族」。简文称「父」,表同姓;称「伯」,表排行。
【大义】
子人成子(郑厉公弟,郑文公叔父)已经死去,太伯当国秉政。太伯疾病,郑文公前往探视恤问。〔史官记录并转述〕郑文公说:「伯父,我幼弱之时,忧丧我君(亦我父)郑厉公,我犹如鸡子,受到伯父您羽翼的覆盖保护,我因而熬耐得过造次仓促的困境。现在老天不施恩惠于伯父,〔也就算了,〕又跋扈地与我争请伯父将往之所(若老天争请到的话,意味着伯父将死),老天终究还是让伯父不快乐(避讳言死),伯父〔残佚〕〔不〕穀。」
(本次参加战国竹简研读会者有:黄人二、赵思木、杨耀文、耿昕、石光泽、童超,本文由黄人二执笔。)
(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4月20日16:40。)[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第57、58页,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4月第1版。
[2]战国·左丘明、西晋·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第30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3]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上海师範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汉书补注》第捌册总第3728、37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中册总第91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5]汉·司马迁撰、日本·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第陆册总第325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6]汉·司马迁撰、日本·泷川资言考证《史记会注考证》第陆册总第21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7]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第62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8]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第173、14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9]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上册第305-30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
[10]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3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11]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1版。
[12]清·阮元刊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论语注疏》第36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1月第11版。
[13]清·阮元刊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论语注疏》第36页,台北:艺文印书馆,1989年1月第11版。
[1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6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15]《老子》第47页,台北:金枫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3月第1版。
[16]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释《毛诗注疏》下册总第147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17]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彙校集注》(增订本)第48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第143页,上海:中西书局,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一版。
[19]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第158页,上海:中西书局,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62.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读《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郑文公问太伯》书后(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