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复旦大学中文系)

摘 要:“足下”常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但古今学者将文牍套语“XX拜XX足下”中的“足下”也做如此理解,实为谬误。本文通过分析出土文牍中该套语的内容及格式,辨明套语“XX拜XX足下”本义为致信方在收信人脚下拜首行礼。
关键词:足下,文牍套语,汉代简牍

古汉语常用“足下”礼貌指称言谈交际的第二方,如:
(1)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隶乎?”(《韩非子·内储说下》)[1]
(2)(田光谓荆轲)“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章)[2]
此外,“足下”也常见于文牍开头:
(3)羣臣从至,上议[3]曰: “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汉书·文帝纪》)[4]
(4)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汉书·司马迁传》)[5]
顾炎武、梁章鉅等古代学者在论述“足下之为尊称”时,将上述两类句子共举并列,认为它们都是用“足下”敬称对方,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今人也多承此说。[6]但是,比较后便可发现,二者差别明显。
其一,前两例的“足下”处在对话语境,用来敬称对方;后两例则処于文牍书信的开头,是文书的套语。
其二,用作敬称的“足下”单独使用,前面不加称对方的表字、官爵等;而用于套语的“足下”前都有其他称呼。
其三,作敬称的“足下”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但用于套语的“足下”却不能如此理解。以上述群臣奏议为例,如“足下”释为“您”,则与“大王”重複;若将“足下”与后文连属,则“足下子弘等”与刘弘并非代王之子的史实相悖。
再看《汉书》所录《报任安书》,开头仅“少卿足下”四字,单独译为“少卿您”则显突兀;令“足下”与下文相连,断为“足下曩者辱赐书”,又与“曩者”等时间状语置于句首的文言习惯不符。总之,将文牍开头的“足下”理解为尊称,无法使句义通顺,所以各种今译本都选择避开此处,未有翻译。[7]
需要注意的是,《报任安书》在《文选》中也有收录:
(5)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文选·报任少卿书》)[8]
《文选》所录才是完整的书信开头。这提醒我们,只有研读完整的文牍套语,回归原始的文牍语境,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赵平安、白芳等指出“足下”是刺谒套语,在出土简牍中常见。[9]马怡等学者更详细论述了此类文牍的形制与内容,[10]但他们仍将文牍套语中的“足下”理解为“称呼进谒对象”之语。下面,我们综合讨论出土书简、名刺、谒帖中常见的含有“足下”的套语,探究其中“足下”的意义。
谒刺一般为拜见前通名所用,需要传达的信息较少,往往比较简短,利于分析套语格式。我们先看尹湾汉墓所出墓主人师饶派遣部吏拜访儿威的谒帖(尹湾YM6D23B)。[11]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图1
该牍B面(图1)有三行,第一行到“奉谒再拜”结束,没有写满就换行,使“请”字顶格、单列,又另起第三行顶格书写“威卿足下”,左下角小字落款“师君兄”。显然,“……请吏奉谒再拜请威卿足下”内容连贯,只为表达敬意,才将“请”和对方称呼分行断开。与之类似的格式在尹湾、西郭宝墓等处出土的名谒中十分普遍。
书信的篇幅则相对较长,但套语的书写格式与谒刺基本相同。如居延简《宣与幼孙少妇书》:
(6) 宣伏地再拜请
幼孙少妇足下甚苦塞上暑时愿幼孙少妇足衣强食慎塞上(下略)
 (居延10.16A) [12]
又如:
(7) 赏伏地再拜复
子卿足下善毋恙甚苦事谨道╱
毋忧也万未有取之者╱
(居延34.7A)[13]
再如肩水金关出土的书信:
A面:
(8) 明伏地再拜请
少平足下属决不尽悉谨道明卖履一两□□□七十明唯少平从岁取
幸以为明贾鲜五十头即钱少平已得五十头不得卅头唯留意□欲内之明
B面:
(9) 叩=头=幸甚素毋补益左右欲以细苛于治叩=头=唯薄怒善视黄卿
毋以事为趣愿必察之谨伏地再拜·奏
少平足下 叶卿·吴幼阑
 (肩水金关73EJT29:114A、B)[14]
可以看出,出土书信中含有“足下”的文字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
A+(伏地)(再)拜+(请/复/奏)B足下
这一套语置于信首或信尾。与刺、谒相比,书信套语一般不将“请”“谒”等动词单列一行,但收信人称呼(如“X卿”)需换行顶格书写、“足下”紧随其后是共有的规律。
鑒于该套语可以在书信末尾出现,也在名谒中单用,可知“XX拜XX足下”本身是一个语义完整的独立结构,与下文内容无关,断句时当就此绝句。我们可以将这一套语的格式归纳为:
[第一行] A(写信人或所託拜谒者)+礼节性动词(伏地/叩头/再拜)+陈说性动词(请///奏)
[第二行] B(收信人,多称字或其身份)足下……
上述套语中,“足下”出现在动词后,不是宾语,只能是后置的地点补语。关于这一点,可以“马足下”为证。
“马足下”传世文献未见,而常见于出土简牍,如:
(10)丙充国谨伏地再拜请
孟马足下寒气始至愿孟为侍前强幸酒食(下略)
 (天长纪庄M19:40-5)[15]
又如:
(11)东海太守级谨遣功曹史奉谒为侍谒者徐中孙中郎王
中宾丞相史后中子再拜

君兄马足下
(尹湾YM6D14B)[16]
古代位尊者出行用马,“马足下”即“马脚下”,[17]在套语中做动词“拜”的地点补语。套语“A拜B马足下”即“A拜(于)B马足下”,表示“A在B的马蹄下叩拜”。
在套语中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还有其他处所名词。如天长纪庄汉墓《方被请病谒》(M19:40-12):
A面:
【第1行】米一石 鸡一只
【第2行】贱弟方被谨使[使]者伏地再拜è
【第3行】
【第4行】孟外厨。 野物幸勿逆,被幸甚[幸甚]。
B 面:
【第1行】孟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体)不安善少谕(愈),被宜身数至状(牀)视病。不宵(肖)伏病,幸毋重罪,幸甚[幸甚]。
【第2行】贱弟方被宜身至前,不宵(肖)伏病,谨使[使]者奉谒,伏地再拜è
【第3行】
【第4行】孟马足下:寒时,少进酒食,近衣、炭,慎病自宽毋忧,被幸甚[幸甚]。[18]
这是“方被”致“孟”的礼单兼“请病谒”,全文称呼对方为“孟”。此谒有两处格式完全一致:“谨使[使]者伏地再拜/进/孟外厨”,“谨使[使]者奉谒伏地再拜/请/孟马足下”,可知“马足下”与“外厨”性质相同,都是书信套语中表行礼、致信方位的处所名词。前者表示让使者将礼物拜送呈进至外厨房,[19]后者义为派遣使者捧此谒帖在孟所乘之马的脚下行礼问疾、请求对方保重身体。
同理,文牍套语“XX拜XX足下”即“XX拜(于)XX足下”,“足下”是地点补语,写信人借此表示自己或送信人在收信者的脚下叩拜,以显礼敬。

确定“足下”是表方位的名词短语之后,我们可以对该套语做进一步的概括:“NP1/+VP1/(+VP2)/+NP2+f”。NP1为文牍书写者(或拜谒者、致信者)的姓名、官职;NP2是收信人,多为姓氏加字或官职称号,或称某卿、某君等。VP1一般是(再)拜、叩首、顿首等表示行礼的动词,有些文牍还会有VP2如“请”“奏”“问疾”等表示陈言的动词。f是方位词或表方位的处所名词及短语。格式上,VP、NP2需要换行顶格书写。
此格式的套语在出土简、牍、封检、纸文书中十分常见。f可以是单纯方位词,如“前”,可参见楼兰封检题署(图2):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图2
(12)白叔然敬奉
从事王、石 二君前
在楼兰
(楼兰L.A.Ⅱ.ⅱ—孔木117)[20]
再如:
(13)□□□叩头白
程卿前:叩=头=。程卿怀仁恩哀怜□
 (肩水金关73EJT23:356)[21]
“前”是典型的方位词,亦与上文所述同类套语相同位置中的“足下”“马足下”表方位相互印证。不过,f为单纯方位词的情况较为少见,更常见的是如“足下”一般,由名词加方位词构成短语。如“门下”“坐前”等:
(14)李凤书再拜奏
甲渠苏掾门下
 (居延汉简61.16)[22]
(15)孙常叩头言
宋巨卿坐前:毋恙。顷久不望见,舍中起居得毋有它?(下略)
 (肩水金关73EJT23:359A)[23]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陛下”:
羣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羣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曰:“丞相臣敞、大司马大将军臣光、车骑将军臣安世……太中大夫臣徳、臣卬昧死言皇太后陛下:臣敞等顿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庙总壹海内者,以慈孝礼谊赏罚为本。……”(《汉书·霍光传》)[24]
这是霍光等大臣上呈皇太后,要求废黜刘贺的联名奏疏。划綫句为文牍套语,“陛下”当理解为方位词。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发掘的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写有“……昧死/再拜/上书/呈 太后陛下”的木牍,[25]其内容恰与该句类同,格式亦与“NP1/+VP/+NP2+f”相符。由此可证,“陛下”与“足下”相同,在文牍套语中表方位,做动词的补语。
在较晚的时代里,f有更多的扩展形式,如“机前”(图3):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
图3
(16)正月廿八日具书(下残)
(上残)尊兄机前(下残)
(上残)悉得(下残)
(L.A.Ⅱ.ⅱ—孔纸18.4)[26]
这张纸文书虽然残缺,但第一行上部未残,比较相对位置可知,第二行“尊兄机前”所缺部分不多,应该是顶格书写的。内容、格式皆与“NP1/+VP/+NP2+f”相符。
此外,后世书仪所示书信开头、封题亦常见该套语,f的形式十分丰富。如敦煌所出《书仪镜》(S.329尾与S.361首拼合)提及了“阁下”“节下”“麾下”等,[27]《吉凶书仪》(P.3442)的套语中常见“苫前”“服前”,[28]传世的《司马氏书仪》在启状公文开头套语中,还用到了“钤下”等。[29]这些f都是在套语中作VP(拜、叩等)的补语,表示在收信人处行礼问安之义,以示谦敬和礼遇。

《异苑》“足下之称”条曾以晋文公烧杀介之推的传说解释“足下”用作尊称的语源,现代学者已基本否认了这一说法,但仍将用于对话语境的第二人称的敬称“足下”与套语中表方位的词语“足下”混淆。今天我们辨明了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或许能为“足下”尊称语源的探索提供一些思考。
上文已经说过,《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之首“少卿足下”并非书信原始、完整的开头。传世文献常见以“XX(称呼对方之语)足下”(如《答苏武书》开头为“子卿足下”)起首的文牍书信,其完整形式当即为套语“XX拜XX足下”。因爲史书、文集收录文牍时,多仅抄记内容,忽略格式信息;或者由于该套语格式要求“XX足下”换行另起,形式上似乎与前文断裂,而与后文联係紧密,不熟悉套语格式的文书抄录者可能误在“XX足下”前断句,所以省略了“XX足下”之前的内容。后来者因袭传抄,未见套语的原始格式和完整面貌,便难以弄懂“足下”的含义了。
且不说明清学者从未对“足下”的使用环境进行区分,即便早至唐代,学者遇到“足下”一词时,他们便已是仅承袭蔡邕《独断》之说,概括“足下”用法是“因卑达尊”,而不予分析了。
《独断》存世版本众多,有《百川学海》本、《汉魏丛书》本等。经查,绝大多数版本《独断》此段内容一致:
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閤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30]
举例无“足下、侍者”,唯卢文弨抱经堂本据《文选》李善注与《史记集解》补上。[31]《三辅黄图》[32]也录有这段文字,所举例亦有“足下”。[33]《史记集解》、李善注文、《三辅黄图》均保留了较早时期撰者所见《独断》的面貌,故有“足下”者当为《独断》原文。
唐初李善引《独断》为《文选·答苏武书》开头的“子卿足下”做注,[34]但《文选》较前卷数中已多次出现用作敬称的“足下”,李善都没有出注。这可能即是唐人对“足下”放在书信开头的用法感到陌生、难解的表现。宋以后诸本《独断》无“足下”,是因为当时人习见“足下”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而认为它与“阁下”等词不同,所以将其删去了。
不解套语之义使得古书及出土文牍的点校工作常有错误。上文句(5)所引《文选·报任少卿书》的断句即为典型误断,正确的点读方式当为: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当修正的情况不胜枚举,本文不再赘述,聊举几例如下:
中华书局影胡刻本《文选》: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文选·与陈伯之书》)[35]
当为: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
部分学者:
□党伏地言:夏侯掾执事坐前毋它,甚善。……(居延新简EPF22.697A)[36]
应修正为:
□党伏地言夏侯掾执事坐前:毋它,甚善。……
部分学者:
孙赏叩头言
宋巨卿坐前毋恙,顷久不望,见舍中起居……(肩水金关73EJT23:359)[37]
当为:
孙赏叩头言
宋巨卿坐前:毋恙,顷久不望,见舍中起居……
《中国简牍集成》:
马常叩头白:君卿足下毋恙。元始二年二月甲子……(破城子EPT10:6)[38]
需改正为:
马常叩头白君卿足下:毋恙。元始二年二月甲子……

综上,“足下”一词有两种使用语境。一,在行文中单用,作第二人称敬称。二,在名刺、谒帖、书信等文牍中以套语“XX拜XX足下”的形式出现。两种语境中“足下”的意义、用法皆不同。套语“XX拜XX足下”即“XX拜(于)XX足下”,“足下”为动词“拜”的地点补语,整个套语表示写信人在收信人脚下行礼之义。同理,“NP1/+VP/+NP2+f”格式的套语中,“陛下”“坐前”等均是用来表方位的。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5月12日19:35。)
[1](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98年,第249页。
[2]诸祖耿编撰:《战国策集注汇考》,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650页。
[3]“议”是汉代一种上行文体。蔡邕《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议。”又:梅鼎祚《西汉文纪》卷六收有这封文牍,题爲《上代王请即帝位议》。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08页。
[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2725页。
[6]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四“足下”条,举例若干论述“足下”是“人主之称”,所列《战国策》《史记》例为对话语境下的直面称呼,而《汉书》《宋书》《梁书》之例则是奏书、表文的开头。(清)顾炎武着,(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外七种)》(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792-1793页。梁章钜《称谓录》卷三十二“足下”条列于“尊称”一节下,所举《答苏武书》《报任安书》均为书信开头套语例,案语与顾书内容同。(清)梁章鉅:《称谓录》(影印本),天津市古籍书店,1987年,第1610-1612页。今人多承前人说,如认为 “(《报任安书》)‘少卿足下’为同辈相称”,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234页。
[7]如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42、1293页。
[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54页。标点是整理者加的。
[9]赵平安:《“足下”与“马足下”——尹湾汉简词语札记之一》,《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白芳:《人际称谓与秦汉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2-116页。
[10]马怡:《天长纪庄汉墓所见“奉病请谒”木牍——兼谈简牍时代的谒与刺》,《简帛研究二〇〇九》,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39页。下文所指马怡文即此篇。
[11]该谒A面为两行,内容为“进长安令/儿君”。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第34页。本文所引尹湾材料均出自该书。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6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第21页。
[14]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叁)》(中),中西书局,2013年,第157-158页。
[15]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天长市博物馆:《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1期。
[16]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第25页。
[17]虽然也有学者认为“马足下”的“马”是“大”的意思(张显成、周群丽:《尹湾汉墓简牍校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20页),但他们忽视了“马”“牛”等表“大”义只特用在植物、昆虫等名物之前,将“马”理解为加强语义显然不妥。
[18]该谒马怡文也曾引用,并做了细緻的文字疏通工作,且注意调整了A、B面的顺序。本文沿用之。
[19]仪徵张集团山西汉墓出土了外有“外厨”“中厨”字样的漆耳杯。宋艳萍:《天长纪庄汉墓木牍所见“外厨”考析》,《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指出外厨不如内(中)厨尊贵,送食品时言“进外厨”有谦敬义。
[20]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44页。本文所引楼兰文献均出自该书。自本条起,如无特别说明,标点均为笔者所加。
[21]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贰)》(中),中西书局,2012年,第164页。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下),第44页。
[23]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贰)》(中),第165页。
[2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2940页。
[25]网络上已公布海昏侯墓所出简牍照片。《海昏侯墓主:汉武帝之孙刘贺遗骸腰部见玉印》,央视新闻网长株潭台,2016年3月2日(http://0731.cntv.cn/2016/03/02/ARTINVLcFNVpW0ncCzPHL7k9160302.shtml)。
[26]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第194-195页。
[27]参考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第224-225页。
[28]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5-225页。
[29](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丛书集成新编》03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19页。
[30](汉)蔡邕:《独断》,收于(宋)左圭:《百川学海》(陶湘影宋本),中国书店,1990年,第516页。
[31]《丛书集成初编》曾据抱经堂本进行排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0811册《汉礼器制度及其他五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32]《三辅黄图》原本成书时间为东汉末曹魏初期,今本为中唐来经过三阶段补缀而成。参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33]《三辅黄图·杂录》:陛下,陛所由陞堂也。……如羣臣士庶相与语曰“阁下”“足下”之属。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51页。
[34]李善注文为:蔡邕《独断》曰:“陛下者,群臣与至尊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及群臣庶士相与言殿下、阁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1847页。
[3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第608页,标点为整理者所加。
[36]如黄艳萍《西北汉简中的“坐前”小释》,《昆明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7]如侯旭东:《西汉张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编:兼论候行塞时的人事安排与用印》,武汉大学简帛网,2014年5月2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23)。
[38]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第9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84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文牍套语中的“足下”攷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