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3年2—7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望城坡古坟垸西汉渔阳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木楬、签牌、封泥匣等100余件”。《文物》2010年第4期公布了8件木楬、2件签牌、1件封泥匣的照片和释文。[1]同年,伍尧尧先生撰文对释文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讨论。[2]现在,我们就木楬所记的名物提出几点陋见,以求教于方家。

合(袷)
缇合(袷)裙一。(楬 C:34—1)
白縠绣合(袷)前袭一。(楬 C:4)
沙绮绣合(袷)骑衣三。(楬 C:4)
“合”,伍文指出:“‘合’当读爲‘袷’。马王堆三号墓遣策有‘青绮襌合衣’(简350)、‘生绮襌合衣’(简357)、‘连絑(珠)合衣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綟)菳(锦)禅骑衣一。(楬C:4)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伍文所释。伍文指出,此字“亦见于马王堆一号墓遣策,……整理者认爲是‘盭’字之省,读爲‘綟’。綟是指一种用草染成的黑黄近绿的颜色。这种释读放在木楬中也是合适的。”伍说可从。
“菳”,整理者释爲“荃”。伍文对字形进行分析,指出“该字所从……应是‘金’而非‘全’”,应释爲“菳”,可读爲“衿”或“紟”,指“繫衣襟的带子”。
考虑到木楬记录衣物的形式,都是先记颜色,再记质料。“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是颜色,则“菳”很可能是质料,疑读爲“锦”。《说文》帛部:“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12]《急就篇》卷二:“锦绣缦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离云爵”。颜师古注:“锦,织綵爲文也。”[13]

要(腰)衣
青绮、红複要(腰)衣二。(楬C:34—1)
“要衣”,整理者所释。我们怀疑,“要衣”可能是传世文献中的“腰襦”。《古诗爲焦仲卿妻作》:“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14]“腰”从“要”得声,故可通。“襦”是“短衣”。《说文》衣部:“襦,短衣也。”[15]《急就篇》卷二“袍襦表裏曲领帬”,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二施要者。”[16]

沙(纱)縠
素绣沙(纱)縠绣、皂绪複骑衣三。(楬 C:4)
“沙縠”,亦见于马王堆遣策。整理者指出,“沙縠”即传世文献中的“纱縠”。《汉书·江充传》师古注:“纱縠纺丝而织之也,轻者爲纱,绉者爲縠。”[17]其实,传世文献中也是有“沙縠”的。《周礼·天官·内司服》:“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郑玄注:“素沙者,今之白縳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縳爲裏,使之张显。今世有沙縠者,名出于此。”[18]“纱”、“沙”均从“少”得声。“沙縠”即“纱縠”。
该楬还记有“白绮綉、沙绮、薰绮、薰綉、青縠複前袭九”和“薰绮绣、沙绮绣合骑衣三”。“沙绮”,亦见于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者指出:“古多以纱爲纱。沙绮指轻绮。《汉书江充传》颜注:‘轻者爲纱’。曹植《七启》:‘振轻绮之飘飘’。”[19]
楬 C:34—1记有“白绮襌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裙二”。“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整理者释爲“纱”。细审图版,其字左旁当从“衣”。“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字不多见。《玉篇》衣部:“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同褾。”[20]“褾”,《广雅》、《玉篇》都训爲“衣袂”。[21]显然与文意不合。因此,我们怀疑,此处的“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可能是“纱”,由于受到上面“襌”字的“类化”而变成“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漆)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漆)杯二百。(楬B:8)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漆)画盂四。(楬B:575)
“髹”,原篆作“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字,马王堆遣策习见,其整理者指出:“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即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字省体。汉代漆器铭文中常见,古籍多作髤、髹。……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画即刷漆并画花纹。”[22]李家浩先生指出,马王堆遣策“‘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画’之‘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当读爲‘漆’”。[23]据此,则楬B:8和楬B:575中的字都应隶爲“
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读爲“漆”。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6月2日08:40。)
[1]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4期。
[2]伍尧尧:《读长沙望城出土木楬签牌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0年5月13日。按:本文简称爲“伍文”。
[3]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第128页,中华书局1987年。
[4]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第46页,中华书局1985年。
[5]按:“一”,参伍尧尧:《读长沙望城出土木楬签牌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0年5月13日。
[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第70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7]李家浩:《楚简中的袷衣》,《中国古文字研究》第1辑第96—102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8]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17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9]史游撰,曾仲珊校点:《急就篇》第143—144页,岳麓书社1989年。
[10]司马光编着:《资治通鑒》第5483页,中华书局1956年。
[11]史游撰,曾仲珊校点:《急就篇》第123—124页,岳麓书社1989年。
[12]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160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13]史游撰,曾仲珊校点:《急就篇》第116页,岳麓书社1989年。按:书中“锦”误作“绵”。
[14]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第45页,中华书局1985年。
[15]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第172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
[16]史游撰,曾仲珊校点:《急就篇》第142页,岳麓书社1989年。
[17]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第71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
[1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9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19]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第151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20]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第128页,中华书局1987年。
[21]王念孙:《广雅疏证》第2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第128页,中华书局1987年。
[22]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册)》第143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23]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3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渔阳汉墓出土木楬选释七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