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伊”即“伊阙”说
(北京师範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清华简《郑文公问大伯(甲、乙)》有“伊𨳿”一词,其中“伊”字甲本作“洢”,乙本作“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所在辞例如下:[1]
(1)世及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先君武公,西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城)洢𨳿(涧),北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就)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𣃶)、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刘),萦厄(轭)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蔿)、竽(邘)之国,鲁、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卫)、鄝(蓼)、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蔡)来见。
整理者在只在“𨳿”后括注“涧”而未加解释,不知其取“涧瀍”之“涧”,还是取“溪涧”之“涧”。我们认为,“𨳿”当读为“阙”,“洢(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𨳿”即着名的“伊阙”。
《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𨳿,古文闲。”段玉裁注:“此篆各本体误,《汗𥳑》等书皆误,今攷正。与古文恒同,中从古文月也。”从古文字资料来看,段说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闲”字的构形,前人多以为会意字。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隙也。”(《说文解字繫传》卷二十三)清阮元曰:“闲字月在门上,徐锴所谓夜门闭而见月光,是有闲隙也,非谓月在门内也。可见古人取象之妙。”(《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三)但也有学者认为“闲”为形声字。章太炎说:“《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外,远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寻夕卜之说甚迂,门部之闲作𨳿,外即月字。……月又孳乳为闲,月光自隙入也。”[2]马叙伦说:“隙也当作门隙,今俗谓门缝是也。从门,月声。”[3]
现在看来,章太炎和马叙伦的意见应该是正确的。甲骨文的“外”字,张玉春先生认为当分析为从卜,月声。[4]林澐先生说:“张玉春说,周代在应读外的卜字上加注月旁以为声符,成为表外的专用字,这很对。月、外古音均为月部疑母,故外字是从卜月声的形声字。从月的闲字,或写成𨳿(玺0183);从月的亘字,或写成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楚帛书),都说明东周时月、外仍同音,故以外为月。”[5]曾侯乙墓竹简和天星观楚简有“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字,学者认为即“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之异体。[6]“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为异体,则“䏌”字当从“月”得声,可与“外”从“月”声互证。《说文》以为从肉,八声,当是据讹变后字形立说,非其朔义。
战国金文有外、闲相通的例子。例如:
(2)载之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策。(中山王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壶,《集成》9735)[7]
“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策”即“简策”。[8]
(3)恒贞吉,少外有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志事少迟得。(《包山》199号简)[9]
(4)少有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 于躬身与宫室,且外(间)有不顺。(《包山》210号简)
李零先生认为“少外”即“少间”, “外有不顺”即“间有不顺”。[10]
古音牙音往往与齿音相通。例如:“散宜生”或作“柬宜生”(清华简《良臣》),“霰”字或作“䨘”(清华简《筮法》)。故从外声之字又可以与元部齿音字相通。《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为吏治官及黔首》简46:“吏有五过:一曰夸而夬,二曰贵而企,三曰亶(擅)折割,四曰犯上不知其害,五曰间(贱)士贵货贝。”“间”读“贱”,可与前两例互证。上文提到的“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字,陈伟先生隶定为“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读为“輚(栈)车”之“輚(栈)”,正好与“间”读为“贱”平行。[11]上博简《灵王遂申》有“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驷”字,孟蓬生先生认为:“‘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驷’即《诗经·秦风·小戎》之‘俴驷’。‘俴驷’,或以为不着甲之四马,或以为着薄甲之四马,但从出土文献来看,此说未必正确。本文‘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驷’当指代四马所驾之‘栈车’(从陈伟先生说)。”[12]
月声古音与阙声相通。《说文·月部》:“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段玉裁注:“月阙㬪韵。《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月阙古音同在月部,又同隶牙音,故可以相通。“𨳿”从外声,外从月声,则“𨳿”借为“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开头所引简文中“北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之“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当训为“至”或“到”,与传世文献中的“造”、“𣥹”、“摵”音义相近。[13]《尚书·盘庚中》:“其有众咸造。”孔传:“造,至也。”《说文·止部》:“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至也。从止,叔声。”字亦作“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方言》:“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到也。”《广雅·释诂一》:“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至也。”王念孙疏证:“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之言造也。造亦至也。造与戚古同声。”
从地理位置来看,“伊阙”处于周郑的边境,为兵家必争之地。简文大意是说,郑武公于伊阙筑城,向北延伸至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𣃶)、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刘)一带,扼住了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蔿)、竽(邘)等国南下的咽喉地带,鲁、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卫)、鄝(蓼)、
文化-清华简“伊”即“伊阙”说(蔡)等国都前来朝见。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4月18日10:38。)[1]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上册“图版”第60、66页,中西书局,2016年。
[2]章太炎:《文始》,《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二十三第25页,上海书店,1985年。
[4]张玉春:《说外》,《东北师範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5]林澐:《王、士同源及相关问题》,《林澐学术文集》第22-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6]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上)》第518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陈伟:《车舆名试说(二则)》,《古文字研究》第28辑第384-388页,中华书局,2010年;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第179-180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第六册5145-5146页,中华书局,2007年。
[8]朱德熙 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第42-52页,《文物》1978年第1期。
[9]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下例同此。
[10]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第435页,中华书局,1993年;陈伟《楚简中某些“外”字疑读作“间”试说》,简帛网,2010年5月28日;陈伟《关于秦封泥“河外”的讨论》,简帛网,2010年11月12日;“暮四郎”(黄杰网名):《外卒铎“外卒”小考》,简帛网,2014年3月1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172。
[11]陈伟:《车舆名试说(二则)》,《古文字研究》第28辑第384-388页,中华书局,2010年。
[12]孟蓬生:简帛网 “《灵王遂申》初读”第18楼跟帖,2013年1月1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23”即“伊阙”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