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枣庄广播电视台)


一、向以货

清华简叁《说命上》简1:
“隹(惟)殷王赐敓于天,甬(用)爲失中使人。王命氒百攻(工)向,以货旬(徇)求敓于邑人。”
原整理者注:“向,……读为‘像’,指画像。”(122页注[三])[1]
按:“向”读为“像”盖据《国语·楚语上》:“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然此中“象梦”是说根据梦中之景象,并不是指画像。《书序》言“高宗梦得傅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史记·殷本纪》云:“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迺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均不言画像之事。说画像的大概始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曰:“乃使百工写其像,求诸天下。”《尚书·说命中》《正义》引作“写其形象,求诸天下”,皇甫谧所根据的应该就是《楚语上》的“象梦”之说,恐怕不可靠。同时,“向”、“象”、“像”虽然同爲阳部字,但“向”为晓纽,“象”、“像”为邪纽(《说文》云“像”读若“养”,则为余纽),声纽差距很大,是否可通假还有待于考察,至少目前见到的古书里找不到此类的例子,所以说“向”读为“象”或“像”是有疑问的。
笔者在《读清华叁〈说命〉散札》一文中曾认为:
“‘以货徇求说于邑人’不通,此句应该读爲‘王命百工向(像)以货,徇求说于邑人,’‘货’是散发传播的意思,‘像以货’就是画影图形到处散发,‘徇’是周遍的意思,‘徇求说于邑人’即‘遍求说于邑人’”。[2]
这个看法仍沿用原整理者之释读“向”为“像”,现在看来也有问题,但此句于“货”下断句仍觉不误,其文当作:
“王命氒百攻(工),向以货,旬(徇)求敓于邑人。”
“向”当即“饷”之假借字,《说文》:“饟也。”段玉裁本据《韵会》改作“馈也”,《玉篇》云:“饷,馈也。”本义是送食物给人吃,有赠送义。又《正字通·食部》:“饷,……又与‘贶’通,《魏志·文帝纪》注:‘以所着《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宋书》:‘始兴,王濬送钱三万饷袁淑。’”“向(饷)”、“贶”音同晓纽阳部,音同可通。这里“向”应读为“贶”,《说文》:“贶,赐也”,《广韵》:“与也”。此二句是说王(武丁)向其百工(群臣)下命令,赐予财物,在邑人遍寻傅说。“向(贶)以货”可能是赐给群臣财物作为找人的费用,也可能类似后来说的“悬赏”。此后有个弼人找到了傅说,于是赏给他绷弓、辟矢,应是悬赏的结果。

二、燮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说命中》2-3:
古(故)我先王灭夏,燮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强),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捷)萅(蠢)邦。惟庶相之力胜,用孚自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迩)。
其中的“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字写作“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此字从邑从强,原整理者释“燮”为“袭”(126页注[七]),而于此字无释;赵平安先生认为即卜辞、金文中的“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乃人名和国族名。[3]
按:此字很可能是个合文,右旁“口”下的“二”既是文字构件,也充当合文符号,楚简中这种合文符号一般也写在字形里,如包山楚简的“之日”写作“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2.225),“之岁”写作“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2.4),“小人”写作“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2.142),例多不烦备举。故疑此字当读为“强邑”二字,二句读作“燮强邑,捷蠢邦”,《说文》:“邑,国也”,《广雅·释诂四》:“邦、邑,国也”,“邦”、“邑”均国义,故“强邑”、“蠢邦”对举。“强邑”即“强国”,“强国”乃先秦两汉书中常见的词彙。《尔雅·释言》:“蠢,不逊也。”“不逊”即“不愻”,《说文》:“愻,顺也”,段注:“训‘顺’之字作‘愻’,古书用字如此。凡‘愻顺’字从心,凡‘逊遁’字从辵。今人‘逊’专行而‘愻’废矣。”“蠢邦”即不顺之国,当指敌国。
廖名春先生认为“燮”仍当从《毛传》训“和也”,云:
“简文‘我先王灭夏,燮强,捷蠢邦’,是说‘我先王’团结诸‘强’,灭掉了夏,战胜了那些不服从王化的邦国。”[4]
按:廖先生说可从。“燮”字《尔雅·释诂》、《说文》皆训“和也”,其义当同于《书·尧典》“协和万邦”之“协和”,这里当是“联合”之意。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字原整理者括读“捷”,此字当即甲、金文中“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之繁构,当从陈剑先生说释“翦”,[5]赵平安先生文中即作“翦”,是也。“燮强邑,翦蠢邦”即联合强大的友邦,翦灭不顺的敌国。《诗·长发》言汤征伐夏的过程是“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则“蠢邦”盖指韦、顾、昆吾、夏等敌国。

三、用孚自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迩)
对于此句,原整理者注:“庶相卽左右众臣。‘孚’义爲信,此云因信任近臣而得取胜。”(126页注[一〇])
笔者曩认为:
“相当于‘迩’的字,当释‘埶’,读为‘设’,训‘施’,‘自设’即‘自施’,自行其是、自以为是的意思,当是指夏桀。”
黄杰先生认为:
“‘孚’当是动词,‘自迩’是一个表示範围的词(‘迩’意同远迩之迩),此处作宾语。我们怀疑‘孚’可读为‘保’。……‘用孚自迩’即用保自迩,其意如同‘用孚自迩至远’,即‘用保远迩’。”[6]
今按:用,由也,因也,[7]即由此、因此。孚,《说文》:“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训“信”之“孚”均当为“符”之假借字,《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引申为符合义,这里当理解为实现、达到。“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当即设置之“设”的初文,“自设”一词亦见古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栝之中”;《汉书·翟方进传》:“庆有罪未伏诛,无恐惧心,豫自设不坐之比。”“设”本“施陈”义(《说文》),引申为设置、设计等义,从文意看,这里的“设”应该是设定、设计的意思,这里可以直接理解为“计划”,“自设”就是自己的计划。那么“用孚自设”句的意思就是因此实现了自己的计划,或者说因此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把这几句话完整翻译一下就是:过去我先王(汤)灭夏的时候,联合强大的友邦,剪灭了不顺的敌国,都是依靠众人辅助之力获得了胜利,因此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这样文意比较通畅。

四、惟衣载病

《说命中》简6-7:
作(且)隹(惟)口起戎出好,隹(惟)干戈作疾,隹(惟)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衣)胾(载)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病),隹干戈生(眚)氒(厥)身。
原整理者注:
自此以下数句,《礼记·缁衣》引《说命》作:“唯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墨子·尚同中》:“是以先王之书《术令》之道曰:‘惟口出好兴戎。’”孙诒让《闲诂》已指出《术令》就是《说命》,简文此句与《墨子》所引更近。“好”应读为“羞”,均为幽部,声母亦近,且“好”字古文写作“𡚽”,见《说文》段注,或写作从丑的“𡥆”,见《古文四声韵》,“羞”正从丑声。《缁衣》郑注:“羞,犹辱也。……惟口起辱,当慎言语也。”(127页注[二五])
按:关于此数句解释争论较多。首先第一句“惟口起戎出好”,比较早的解释是《墨子·尚同中》:
“则此言善用口者出好,不善用口者以为谗贼寇戎。则此岂口不善哉?用口则不善也,故遂以为谗贼寇戎。”
大概意思是认为善于用口说话的能产生友好,不善于用口说话就会引起纷争战争,则“出好”是好事,“兴戎”是坏事。实际上这个解释虽然古老,但是和其他几条对读看,也并不準确,《尚同中》的作者只是断章取义地自我理解,并没有看前后文意。这几句是说口、甲胄、干戈等物可以引起祸乱灾害,都是必须谨慎对待的东西,则“出好”也必定不是好事。“出”疑读为“黜”,《玉篇》:“黜,退也,贬也,下也,去也,放也,绝也。”“黜好”即赶走友好或断绝友好的意思,“惟口起戎出(黜)好”就是说话不谨慎会引起战争、断绝友好,都不是好事。《缁衣》引作“起羞”,虽然与原文不符,但把“好”读为“羞”作为坏事理解还是对的。
简文“隹(惟)干戈作疾”,原整理者注:“此句‘干戈’疑当为甲胄。”(127页注[二六])清华简的抄手在抄写时也常有抄错和漏字的现象,根据《缁衣》引文,此处应作“甲胄”,盖甲胄、干戈都是作战时所用之物,又涉下文的“干戈”而误书。《说文》:“疾,病也。一曰急也。”徐注:“病来急,故从矢。矢,急疾也。”在这里当是指创伤。甲胄是作战时穿的防御性衣服,而穿着甲胄作战,也正是遭受创伤的原因,故曰“惟甲胄作疾”。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字原整理者括读“衣”,也有不同的解释,如廖名春先生读为“依”,鱼游春水(曹方向)先生读爲“殷”或“慇”,[8]黄杰先生读为“哀”。[9]曩笔者从鱼游春水先生说读为“慇”,现在看来均有未当。关于这个问题,鱼游春水先生也作过一番分析:
“简文前句‘干戈(甲胄?)作疾’,后句‘干戈眚厥身’,前后两句都是指人可以执持的实在物件,这些物件会给人带来伤害。因爲甲胄、干戈都是实物,而不是某种感情,整理者读爲‘衣’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传世典籍有类似的话也作‘衣’,可以看成整理者之说的佐证。”[10]
这个看法当是对的,从文意及《缁衣》所引情况看,“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读为“衣”解释为衣裳显然正确,《缁衣》所引作“衣裳”亦可证,它和口、甲胄、干戈等都是可见的实物,而“依”、“哀”、“殷(慇)”均非其类。
主要的是“惟衣胾(载)病”该怎么理解。《缁衣》所引作“惟衣裳在笥”,单就这一句看,文从字顺没有什么可疑,但是结合上下文看就有问题。上面说过,这几句都是说某些东西可以招致灾祸伤害,“衣”其中的一种东西,“载病”是它造成的害处,而“在笥”只是说放在笥中,这只是正常现象,算不得什么害处,显然有文字讹误,虽然前人做了一些解释,都牵强迂曲难以据信。
原整理者认为:
“《缁衣》所引‘在笥’当为‘载病’的譌误。”(127页注[二七])
看法是对的。笔者曩认为“笥”为“笴”之形讹,“笴”即“疴”之假借字,亦训“病”。还有一种可能是,《字彙补》收录一个“笥”字形作“𥯱”,云“与笥同”,此字当分析为从竹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声。古人大约读不通这句,所以才把“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怲、病)”改作形近的“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𢘜)”而读作“笥”。总之,《缁衣》原引文应该也是作“病”或“疴”,只是读不通才改为“笥”。简文言“惟干戈作疾,惟衣载病”,是“疾”、“病”同义对举,显然都用为伤病义。甲胄可以导致创伤,这个好理解,衣裳怎么会“载病”?这个看看《墨子》中的一些说法就可以明白:
《公孟》:“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
《节用上》:“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芊䱉不加者去之。”
《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梱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煖;夏则絺綌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是古人认为寒暑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典籍也多有记载,如:
《礼记·乐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
《荀子·天论》:“寒暑不能使之疾”、“寒暑未薄而疾。”
《淮南子·时则训》:“寒暑不节,民多虐疾。”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寒暑失序,而民疾疫。”
都是说疾病与寒暑有关。穿衣服就是为了御寒暑、适身体、和肌肤,保护身体健康。衣服要使用合适得当,如果为了“荣耳目”、“观愚民”而使用不当,就失去了抵御寒暑的作用,会造成身体不适、肌肤不和而致疾病,所以衣服和甲胄的情况一样,本来是人们用来庇护身体之物,同时也是造成对身体伤害的原因,故曰“惟衣载病”。
简文“隹干戈生(眚)氒(厥)身”,“眚”为“灾”,这里当是伤害以义。
所以,《说命》这几句的意思就是:口可以引起战争、断绝友好,干戈(甲胄)会导致创伤,衣服会承载疾病,干戈会伤害其身体。其实其包含的意思当是正反两方面的:口可以使天下和平、结交友好,也可以引发战争、断绝友好;甲胄可以护卫身体,也可以导致身体受伤;衣服可以使人健康,也可以造成疾病;干戈可以捍卫身体,也会伤害身体,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谨慎、恰当使用。
所以武丁下面紧接着又说了一个比喻:“若诋(䟡)不见(视),用伤”,“䟡”是“蹋”义,引申为走路。[11]此句《国语·楚语上》、《潜夫论·五德志》均作“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伪古文《说命上》同,唯“不”作“弗”。“跣”、“践”义通,《汉书·文帝纪》:“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集注》:“孟康曰:‘践,跣也。’晋灼曰:‘汉语作跣。跣,徒跣也。’”《说文》:“蹋,践也。”“䟡”为“蹋”义,则亦与“跣”义通。疑简本“用”前抄脱了“氒(厥)足”二字。总之是说使用这些东西就象赤脚走路,如果不看清楚,盲目而行,就会因之受伤,造成危害。

五、吉不吉

《说命中》简7:
吉不吉,余告女(汝)若寺(是),志之于乃心。
其中“吉不吉”句,原整理者属上句读,注云:“意为吉事反成不吉。”(127页注[三一])
沈培先生认为当属下句读作“吉不吉,余告汝若时,志之于乃心”,云:
“意谓吉还是不吉,我已经告诉你是像这种情况的了,(你要)记在心里。”[12]
沈先生的读法可从。关于“吉”字,在清华简中有几处用到,如《尹至》中的“余媺(矀)其有夏衆不吉好其有后”,《尹诰》中的“吉言”,这里面的“吉”,都当从《说文》训“善也”,“不吉好”就是不爱戴、不喜欢,“吉言”就是善言。《说命》此处的“吉”也当如是理解,“吉不吉”是武丁指自己上面说的话,“吉”为吉言,即善言,好听的话;“不吉”就是不善之言,不好听的话,今所谓“丑话”。因为武丁训诫傅说的话有的委婉,有的严厉,委婉的话就是好听的,严厉的话就是不好听的,故简文这三句的意思应该是:无论好听的不好听的(好话丑话),我告诫你的就是这些,你都要记在心里。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6年2月18日21:04。)
[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中西书局2012年。下引原整理者注均注明页码、序号,不另出注。
[2]王宁:《读清华叁〈说命〉散札》,简帛网2013-01-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8下引笔者说均出此文,不另注。
[3]赵平安:《清华简〈说命〉“燮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3-05-16.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0516181959340189806/20130516181959340189806_.html
[4]廖名春:《清华简〈傅说之命中〉新读》,孔子2000网2013-1-2.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15下引廖先生均出此文,不另注。
[5]陈剑:《甲骨金文“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
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字补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99-106页。
[6]黄杰:《读清华简(叁)〈说命〉笔记》,简帛网2013-01-09.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99
[7]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54年,456页。
[8]鱼游春水:《清华简三〈说命〉初读》首发贴,简帛网•简帛论坛,发表日期2013-01-06.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6&fpage=2
[9]黄杰:《读清华简(叁)〈说命〉笔记》。
[10]同注[8]。
[11]侯乃峰:《读清华简(三)〈说命〉脞录》,简帛网2013-01-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6
[12]沈培:《谈谈清华简〈傅说之命〉和传世文献相互对照的几个“若”字句》,《简帛》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3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2920.html

以上是关于清华简《说命》补释五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