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华简”看关于伊尹的讹传与误解

据“清华简”看关于伊尹的讹传与误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据“清华简”看关于伊尹的讹传与误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据“清华简”看关于伊尹的讹传与误解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一、伊尹原为有莘氏之官员
清华简《汤处于唐丘》(伊尹所作)曰:“汤处于唐丘,娶于有莘,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为食,烹之和……”
《汤处于唐丘》又载:汤从伊尹学道、问政;伊尹被小人诋毁,三月不出家门,汤多次登门请教……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伊尹最初的身份应是有莘氏之朝臣,受有莘氏君主之命,作为“有莘之女”的陪同官员(“媵”,《尔雅》:“送也。”指送亲之人;“小臣”,“下臣”之意,亦是伊尹谦称)而迁商,成为汤臣。即,无论是在有莘氏,还是迁商之后,在被汤任为“尹”之前,伊尹都是有身份、有府第的朝臣,有资格上朝言事。
同时,从《汤处于唐丘》记载的伊尹传道于有莘之女和汤看,伊尹其实更是有道者(道家并非皆隐居山林,老子即曾任周守藏史,后世道家在各个朝代亦皆有以功名世者)。“小臣善为食,烹之和……”是伊尹做的隐喻,暗示自己有道,“以善为食,以和为调……”。道家为文多用隐喻,《阴符经》、《道德经》、《悟真篇》等皆如此。但有的人未读懂“善为食,烹之和”的真正的意思,而从“食”、“烹”二字敷衍出伊尹出身“庖人”的说法,以讹传讹,乃至直接影响了后世史家。
二、《史记·殷本纪》中关于伊尹的讹传
《史记·殷本纪》曰:“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複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以清华简中的相关内容对照来看,笔者认为《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多有不实。
1、关于“伊尹名阿衡”
清华简中,伊尹自称曰“挚”(名)或“尹”(官名),亦自称“小臣”。
笔者认为,所谓“伊尹名阿衡”,是对《尚书·太甲(上)》首句的误读所致。
《尚书·太甲(上)》载:“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书序》曰:“太甲既立,不明。”(“明”为“照”之意,同“仁”。)根据《书序》的意思,及下文的文意,笔者认为“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应读作“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于”,往、去,引申为亲近;“阿”,迎合,逢迎;“衡”,通“横”,蛮横,恶。全句的意思是:“太甲不仁,亲近阿谀、兇恶之徒。伊尹作书曰……”
2、关于“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
以清华简《汤处于唐丘》对照来看,这段话显系演绎之说。对于这种讹传,战国时期的孟子已经有所察觉,驳之曰:“……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
3、关于“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
以《汤处于唐丘》对照,“或曰”所“曰”者已非误读,而是编造。
4、关于“伊尹去汤适夏……”
这句话的原始出处是《书序》。但是,“去汤适夏”是对《书序》“去亳适夏”的改写,用“汤”字代替了“亳”字。这一替换,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使有的后世之人认为伊尹曾经在“事商”还是“事夏”之间有过犹豫。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史记·殷本纪》中关于伊尹的记载,在史料的选择、理解和表述上,都有可商榷之处。
三、伊尹自作书中的“小臣”是伊尹自称、谦称
清华简《汤处于唐丘》中,仲虺、汤皆称伊尹为“小臣”,伊尹亦自称“小臣”(《汤在帝门》中伊尹亦自称“小臣”)。但是,仔细分析文意,可以发现仲虺、汤所称之“小臣”,是相对于“君主”、“君上”来说的“下臣”、“臣属”之意,而伊尹自称之“小臣”本意亦是“下臣”,但更是谦称(清华简《汤在帝门》文中,汤已称伊尹为“尹”,说明此时汤已任伊尹为“尹”,而伊尹仍以“小臣”自称)。显然,汤、仲虺和伊尹口中的“小臣”和指“庖人”等僕役之属的“小臣”完全不是一回事。
以“小臣”自称,这是伊尹“不重名”(谦)、“不僭”(有礼、尊敬)的表现,这一点在清华简《尹至》中伊尹已经明言,曰:“汤往征弗服,挚托、挚、直、不僭。”“托”,即简本《老子》(笔者认为郭店简《太一生水》实属简本《老子》)“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之“托”,推辞之意,“托其名”即“谦”(不重名)。
四、《赤鸠集于汤之屋》中的“小臣”不是伊尹
今人有将清华简《赤鸠集于汤之屋》(以下简称“《赤鸠》”)中的“小臣”指为伊尹者。因《赤鸠》的内容属于“怪力乱神”类,笔者不拟做细緻的解读,以下仅简单谈谈看法。
《赤鸠》首句曰:“曰:古有赤鸠,集于汤之屋”,说明《赤鸠》乃据口述而作,是史官将口耳相传下来的史事笔之于书(“曰”为“口说”、“口述”之意,即《尚书·尧曰》等篇“曰,若稽古”之“曰”)。结合清华简《傅说之命》中的怪异内容来看,商周史官无论笔录还是口传,都如实记录,对内容不做取捨。而孔子则或从人之文化的角度出发,“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因此在整理《尚书》时,对此类材料一概不用。
“古有赤鸠”之“古”字,说明所“曰”者乃汤早年时候的事。而若逐字逐句的读懂了《赤鸠》,据“汤获赤鸠而令庖人烹之”、“汤怒”、“汤乃魅之”等情节,也可以发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很早:简文中的“纴巟”并非“有莘之女”,“小臣”就是“庖人”,而不是伊尹;汤此时尚未遇伊尹,尚未从伊尹而学正道。
概而言之,笔者以为,将清华简《赤鸠》中的“小臣”指为伊尹,盖不知《赤鸠》之实情使然,实属不当。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6月3日11:0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24.html

以上是关于据“清华简”看关于伊尹的讹传与误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