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资治通鉴》真的是历史书吗
- 资治通鉴写到哪个历史完结
- 资治通鉴什么时候写的
- 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
- 资治通鉴章节不全吗
- 资治通鉴是先秦的作品吗
- 资治通鉴多少年历史
- 资治通鉴是什么历史
- 与资治通鉴并称宋代两大巨著
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一类体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写到哪个历史完结先说结论,资治通鉴的历史写到了五代为止。自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本纪传体的编年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的著作,它的写作从先秦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唐朝末期的五代时期为止。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给当时统治者一定的参考。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就是砸水缸救人那个,北宋宋熙宗年间。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什么时候写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
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通史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所编写的一部拥有着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整部史书一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59年,总共耗时十九年编写完成。
《资治通鉴》主要是以时间为大纲,以事件为目录所编写的,一共涵盖的有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面,司马光总结出来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共统治者们来借鉴,宋神宗看到这本书以后认为这本书可以历史的得失来作为借鉴,从而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史书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这一种体例的历史著作。说它是编年体,就是指这本书是按照年代顺序来写的。说它是通史,是说它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了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它既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又不同于《汉书》的断代体,是司马光的独创。
资治通鉴章节不全吗《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写的,具体一点说不只是司马光一个人,还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个人辅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刘恕对于诸史都有研究,刘攽擅长于汉史、范祖禹擅长于唐史,三个人分工合作,最后由司马光来修改定稿,如果中间出现了什么争论,全部都由司马光决断。
至于为什么《资治通鉴》到现在只剩下残稿,那是因为司马光写书的时候距离现在实在是太过久远了,《资治通鉴》成书的年份距离现在将近有一千年。再加上书籍本身就是比较容易被损坏的,想要保存古籍必须得防火防水防潮防虫,并且时不时还得晒书,如果遇上战乱年代,那书籍的保护就更加困难的,所以《资治通鉴》还能够有残稿留存于世,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资治通鉴》全书一共有294卷,将近300万字,在古代的史书里面,算是鸿篇巨制。全书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后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横跨了中国历史十六个朝代,被誉为“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
《资治通鉴》手稿残现存于北京市国家图书馆中,残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共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余字。专家推测,这份残稿如果不是司马光的草稿,那么就必定是原稿无疑。在这份残稿上面,清代的乾隆、嘉庆都有印章盖在上面,乾隆这个著名的文物破坏者除了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还在上面题字“司马光通鉴稿”。
在一些版本的《资治通鉴》中,可能会有一些章节不全的情况。由于《资治通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著作,涵盖了很多年代的历史事件,一些版本可能会进行删节或省略某些章节,以突出重要事件或节约篇幅。所以如果你使用的版本是经过编辑或删减的,可能会存在章节不全的情况。如果你需要完整的《资治通鉴》,建议选择正式出版的完整版,或者使用一些在线阅读平台来获取。
资治通鉴是先秦的作品吗《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历史书籍”。前后跨越了16个朝代,1300多年,里面记录了先秦的历史
资治通鉴多少年历史《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历时19年完成。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什么历史《资治通鉴》是属于编年体通史的历史。
1、《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所编写的一部拥有着多卷本的编年体史书,整部史书一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公元959年,总共耗时十九年编写完成。
2、《资治通鉴》主要是以时间为大纲,以事件为目录所编写的,一共涵盖的有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它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全书共294卷,约300万字,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高峰之一。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主体,详细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它的编写方法独特,既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注重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力求客观、全面、深入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元丰七年十一月,北宋名臣司马光上书进书表,《资治通鉴》经一十九年编纂终成体系,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两百九十四卷,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编年体著,目录三十篇,考异三十卷,合计三百五十四卷,三百余万字。
与资治通鉴并称宋代两大巨著《太平御览》 是一部宋代官修类书,这部书的作者是李昉等人,这部书成书于宋太宗时期,它与《资治通鉴》并称宋代的两大巨著。
《史记》是我国西汉司马迁撰写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太平御览与资治通鉴并称宋代两大巨著。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该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十月。
《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每天看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
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