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陶-简说清华简《厚父》篇应属《夏书》而非《周书》

皋陶-简说清华简《厚父》篇应属《夏书》而非《周书》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皋陶-简说清华简《厚父》篇应属《夏书》而非《周书》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简说清华简《厚父》篇应属《夏书》而非《周书》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上月承蒙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惠赠清华简第五册,在备课和看学生论文之余匆匆拜读浏览,主要以字形的学习为主,文义训释等儘管未有时间深细考虑,但也上网拜读诸位同道师友的大作及帖子,以免落伍。虽只是走马观花,但第五册清华简中《厚父》一篇,一直是我最有兴趣的,倒不完全是因为《孟子》引过它的文句,主要还是因为我曾经做过一点古史传说的东西,而这篇里面谈到禹、启、皋陶、孔甲等人事蹟之故,珍异之至。此篇之重要只举一点即可略见,即它是一篇明确点出禹和夏代存在关係的时代较早的古书,虽然禹在此篇中治水所从受命的是天帝而非尧舜(仍是半神半人的禹),但《厚父》已明确点出他也是奉天命降民建夏邦的,顾颉刚先生等过去怀疑禹与夏代关係晚起,现在看来应该修正。
这两天为了修改一篇文章而研读此篇,我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疑虑:此篇记王和厚父对话,通篇所谈都是夏代前文人、先哲王事,完全没有提商周以后人事,何以一定要把这篇的东西说成是晚到西周的“王”和充任周王朝卿士的夏代遗民“厚父”之间谈夏代教训的对话呢?后来翻看简帛网回帖,注意到“云间”已经从厚父的语气怀疑他是夏代末年的人,但没有作其他任何说明与论证,似乎也没什么研究者理睬这种说法。我反覆读过此篇之后,觉得整理者和一些学者将此篇性质定为与《周书》性质类似、以王为周王的看法是证据不够充分的,我认为此篇所记,很可能就是夏代孔甲以后某王与其大臣厚父的对话,应当是《夏书》的一篇而非《周书》的一篇。因为没有充裕时间写作文章,在此先把我的大致看法简要说明一下,向整理者和同道请教,粗疏谬误之处乞不吝批评。
下面据我粗浅的理解并参酌网上已经提出过的高见,分段写出《厚父》全篇最宽式释文,以便称说讨论,有些不太懂的字词姑且置之:
□□□□王监嘉绩,问前文人之恭明德。王若曰:“厚父!□(按,此字不识,可能是王自称其名)闻禹……【一】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啓惟后,帝亦弗恐啓之经德少,命皋繇下爲之卿事,兹咸有神,能格于上,【二】知天之威哉,问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在夏之哲王,廼严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三】盘于康,以庶民惟政之恭,天则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时后王之飨国肆祀三后,永叙在服,惟如台?”
厚【四】父拜稽首曰:“者鲁,天子!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之慝。王廼遏【五】佚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型,颠覆厥德,淫湎于非彝,天廼弗若,廼坠厥命,亡其邦;【六】惟时下民𨾊帝之子,咸天之臣,民廼弗慎厥德,用叙在服。”
王曰:“钦之哉,厚父!惟时余经【七】念乃高祖克宪皇天之政功,廼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后,肆汝其若龟筮之言亦勿可转改。兹【八】小人之德,惟如台?”
厚父曰:“呜呼,天子!天命不可总斯,民心难测,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九】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啓之。民其亡谅,廼弗畏不祥,亡显于民,亦惟祸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一〇】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鲜克以谋。”曰:“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矧其能贞良于友人,廼宣淑厥心,【一一】若山厥高,若水厥深,如玉之在石,如丹之在朱(?),廼是惟人。”曰:“天监司民,厥徵(?)如□(按,此字不识)之服于人。民式克【一二】敬德,毋湛于酒。民曰惟酒用肆祀,亦惟酒用康乐。曰酒非食,惟神之飨。民亦惟酒用败威仪,亦惟酒用极狂。”【一三】
首先,文中两次出现所谓“三后”,整理者已经正确指出,就是“指夏代的三位贤君”,这在我看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位王是问厚父,作为“后王”来飨国并祭祀夏代三后,到底是该怎么样?为什么要问厚父,这显然是因为下面王提到的,“惟时余经念乃高祖克宪皇天之政功,廼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后”,即因为厚父的高祖曾有效法继承皇天政功,且秉德事奉夏之三后之功绩的缘故。厚父是夏代早期三后辅佐大臣的后代,王没有忘怀这一点,所以才特地问他前文人之德、小人之德如何。既然如此,所谓要祭祀三后的“后王”(即继承前代王位的王),和前文提到的“夏之哲王”一样,无疑皆是指夏代的君主,而断不可能是周王。我们不能简单因为通篇多称“夏之哲王”、“夏邦”、“夏邑”就贸然判断说话者是在与己身对立的立场上讲这些内容的,而应该综合地从全篇文义、主旨来判断。简帛网上有网友“ee”提出质疑,认为文中两个“三后”都是周之三后而非夏之三后,矛盾丛结实即在于以王为周王、厚父是周王大臣这一点,在我看来这种误会自然是没有必要的。夏代灭亡后,后人被封于杞,在整个西周时代的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几乎不闻任何夏代后人为周王朝卿士的记载。《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说“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彤城氏为姒姓之后分封的一支),也是推测之辞,即使可信也当与此篇无关。
其次,“王廼遏佚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型,颠覆厥德,淫湎于非彝,天廼弗若,廼坠厥命,亡其邦;惟时下民𨾊帝之子,咸天之臣,民廼弗慎厥德,用叙在服”这一段话,对全篇的理解,十分关键,至今似仍有再研究的必要。整理者将上一句“惟曰其助上帝乱下民之慝”的“之慝”二字属下,读为“之慝王廼遏佚其命”,成为一句颇怪异的句子。我想,整理者一定不是没有考虑过“之慝”二字属上读。他们这样处理,推测除了“助上帝乱下民”的话本来很通之外,《孟子》作“惟曰其助上帝宠(“乱”之误字)之”应也是一个理由,当然更重要的是,似乎只有所谓“之慝王”(即那恶王的意思)才能成为下文“遏佚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型,颠覆厥德,淫湎于非彝”相称的主语,否则一个孤零零的“王”,所指究竟是谁呢?清华简第五册发表后,马楠博士和网友“蚊首”不约而同认为,“之慝”二字应属上读,“蚊首”并指出《孟子》的“有罪无罪自我在”很可能就是“乱下民之慝”(秉按,“乱”训“治”,乱下民之慝即治下民之恶。据下文,下民之明德、慎祀抑或无谅、及祸,乃皆“司民”所作所为直接导致,因此作君、作师的目的就是要纠治下民的罪恶)的“流传之变”。我认为他们的意见颇有道理。如果他们的意见属实,那么前面所引“王廼遏佚其命”以下诸句,该怎么解释就成了问题。马楠博士认为这两句是说,“君王本当助上帝治下民之过恶,而王乃不如此”。按照常理,在对话体文献中,称述历史上某个朝代的某王,总是要有一个限定语,似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个“王”,指的是夏代某个不争气的昏君。这个“王”,我认为其实应是厚父对问他话的这位王的称呼。研究者之所以没朝这个角度去考虑,主要是因为这个“王”后面是一连串坏事,除了是说周之前覆灭王朝的王之外,似乎不存在其他可能。但还有一种解释的可能,就是“王廼遏佚其命”以下,并非已然之事,而是一种警示之辞。在《尚书》中,“乃”字有一种类同于假设连词“若”的用法,下面据《词诠》72页引录四条:
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姦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盘庚》)
女万民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女罪疾。(《盘庚》)
是不蘉(按,《经典释文》引马云:“勉也”),乃时惟不永哉。(《洛诰》)
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多方》)
带下划线的“乃”,用法当同于“王廼遏佚其命”的“廼”,这个“廼”一直管到“淫湎于非彝”,都是假设之辞(如果这个“廼”不是表假设而是表顺接,那么它就前无所承了);后面“天廼”、“民廼”的“廼”,则都是一般的表示就、才等副词义的“乃”。全句意思即王你如果断绝天命,不用孔甲留下的常法,颠覆其德,淫湎于不合常规之法,那么天就不会顺着你,要让你坠命亡国的;下民自然在职事中也不能慎德。其文义、句式,与上举四例相较,大概是比较易明白的,应是厚父对夏王所说的教诫之辞。依《洛诰》为周公训教成王之例的口气来推断,《厚父》篇的厚父一定也是夏王朝年高德劭的重臣,而这位孔甲之后的夏王则春秋鼎盛,执政经验还并不丰富。揣测厚父口气,大概文章开头所谓“嘉绩”已是粉饰之辞,实际应已接近《夏本纪》所谓“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的状况了。
另外,还有传世文献里证据力不算太强的旁证。《厚父》篇特别提到了因为启之经德少,皋陶奉天帝之命下降辅佐启(自然因为皋陶能秉德);皋陶辅佐下的启的夏朝,“知天之威哉,问民之若否”。在《左传》引到的《夏书》里,有两次提到皋陶,一为“《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昭公十四年》)一为“《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庄公八年》)问民善否,自然就是和下面“乱下民之慝”、论“司民”之重要性一段有关,这当然与皋陶制刑之说有密切关係;皋陶勉力布德(种训布,为伪古文《大禹谟》伪孔传说)而德降,似乎也与简文“帝亦弗恐啓之经德少,命皋繇下爲之卿事”可以对看。结合上文的论述来看这些关联性,似乎也透出《厚父》一篇属于《夏书》的可能性甚大。
此篇如确是《夏书》无误,尚有两点可说。一是在战国时代仍有不少完整的《夏书》篇章传流,而且其中有不少记载和传统认识有差异,例如《厚父》谈皋陶、谈孔甲等,说明战国时对夏代历史的认识尚有较为丰富的资料可据,西汉时司马迁能完整地在《夏本纪》中记录夏代世系,不是偶然的。第二,赵平安先生已经指出,此篇字体古老,有些写法特点在三晋文字中也能看到,这与此篇本属于《夏书》有无历史关联,也是可以考虑的。
附记:昨今两天曾就此问题请教裘锡圭先生、陈剑先生和邬可晶先生,获益甚多,文中错谬当由我一人负责。
2015年5月6日下午草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5月6日18:36。)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55.html

以上是关于皋陶-简说清华简《厚父》篇应属《夏书》而非《周书》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