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

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要:《汉书·艺文志》分为七略,其中《诸子略》包含了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九流十家,详细地记述了各家的代表着作以及其发展源流与发展趋向,本文特取其中之儒家加以整理,主要是根据近年来出土的文献资料补充儒家代表作品,并对出土的文献资料进行简单扼要的讲解,整理出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及其作品,出土文献资料主要是根据出土时间的先后加以排列,同一文献资料在不同时间、地点被发现,则按文献内容加以排列。对于出土文献资料则是先列其释文,而后搜集对其研究的着作、期刊、论文等资料,一些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的出土文献,本文则简述出土情况,留待学者加以补充研究。本文力图依据出土文献将《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加以完善。
关键字:《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出土文献;增补
一、《汉书·艺文志》儒家内容梳理
《晏子》八篇。名婴,謚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于与人交,有列传。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
《曾子》十八篇。名参,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孔子弟子漆雕啓后。
《宓子》十六篇。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说宓子语,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名硕,陈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
《公孙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名轲,邹人,子思弟子,有列传。
《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有列传。
《芈子》十八篇。名婴,齐人,七十子之后。
《内业》十五篇。不知作书者。
《周史六弢》六篇。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周政》六篇。周时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
《河间周制》十八篇。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谰言》十(一)篇。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
《功议》四篇。不知作者,论功徳事。 
《甯越》一篇。中牟人,为周威王师。 
《王孙子》一篇。一曰《巧心》。 
《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闲)[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名无心,难墨子。
(侯)《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黄人。 
《鲁仲连子》十四篇。有列传。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 
《高祖传》十三篇。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 
《陆贾》二十三篇。 
《刘敬》三篇。 
《孝文传》十一篇。文帝所称及诏策。 
《贾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时以功臣封,臧嗣爵。 
《贾谊》五十八篇。 
河间献王《对上下三雍宫》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儿宽》九篇。 
《公孙弘》十篇。 
《终军》八篇。 
《吾丘寿王》六篇。 
《虞丘説》一篇。难孙卿也。 
《庄助》四篇。 
《臣彭》四篇。
《钩盾冗从李步昌》八篇。宣帝时数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 
桓寛《盐铁论》六十篇。
刘向所序六十七篇。《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颂图》也。 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㣲,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茍以譁衆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
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衰,此辟儒之患。
二、以出土文献增补《汉书·艺文志》儒家内容
1、银雀山汉简《晏子春秋》:
1972年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汉墓。该书共存竹简102枚,简长27.6釐米,宽0.5—0.9釐米,三道编绳。每简抄写字数约在35字左右。原竹简分为十六章,每章各有起讫。原简册无书题,也没有题撰辑人姓名。简本十六章内容散见于传世《晏子春秋》八篇之中的十八章之内,两本相比较,不但在文句上有差异,而且在篇章分合上也不尽相同。
《临沂汉简概述》(罗福颐,《文物》,1974年第2期);《银雀山竹简<晏子春秋>校释(增订本)》(骈宇骞,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银雀山汉简本<晏子春秋>补释》(谭步云,《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辑)
《从临沂出土汉简<晏子>残章看<晏子春秋>中的批孔材料》(路安,《文物》,1974年第6期);《对<晏子春秋>的再认识》(骈宇骞,《管子学刊》,1990年第1期);《简本<晏子春秋>校补》(刘春生,《文史》,1992年第36辑);
2、河北定县八角廊竹简《儒家者言》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共存竹简104枚,分为27篇。出土时已残断,长短不一。内容是讲儒家忠、孝、礼、信等道德的阐发。上述商汤和周文的仁德,下记乐正子春的言行,其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居多。这些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散见于先秦和西汉时期的一些着作中,特别多见于传世文献《说苑》和《孔子家语》中。原书无书题,“儒家者言”是整理者根据内容而定。
《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县汉墓竹简整理组,《文物》,1981年第8期)对该墓出土竹简的形制、内容作了大致介绍,并刊布了《儒家者言》的释文。
《<儒家者言>略说》(何直刚,《文物》,1981年第8期);《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宁镇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定县汉简<儒家者言>“如”字研究》(牟辉中,《科教文汇》,2009年第4期);《定县汉简研究综述》(马玉萌,《文教资料》,2009年第8期);《定州汉简<儒家者言>研究》(刘凡超,河北师範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3、阜阳双古堆汉简“儒家者言”
197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1号汉墓。这次发现只是一件抄有篇题的木牍,没有发现正文简册竹简。该篇题木牍,出土时比较完整,长23釐米,宽5.4釐米,厚0.1釐米。木牍正、背面共存47个篇题,篇题的内容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言行文句,这些内容除了几个篇题漫漶不清外,大都能在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孔子家语》、《说苑》、《新序》中找到。还有一些内容曾被先秦和两汉的着作加工採用过,这一部分在《荀子》中找到4篇,《大戴礼记》中找到2篇,《吕氏春秋》中找到3篇,《淮南子》中找到2篇,《韩诗外传》中找到7篇,《孔丛子》中找到2篇,《史记·孔子世家》、《春秋繁露》、《列子》、《晏子春秋》、《尚书略说》、《太公金匮》、《金楼子》各一篇。该木牍原无书题,“儒家者言”是整理者根据木牍篇题内容所定。
《西汉汝阴侯一号木牍〈儒家者言〉章题释文》(韩自强、刘海超、韩朝,“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暨长沙吴简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
4、河北定县八角廊竹简《哀公问五义》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此书的内容见于今本的《荀子·哀公》、《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之中。这批竹简的形制和其他各书不一致,可能是另一种抄本。
5、马王堆帛书《五行》
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该书出土时与帛书《老子》甲甲本抄在同一幅帛上,并紧接着《老子》甲本抄写。帛书通高24釐米,全书共存180行,约5400字左右。全书内容主要是围绕“聪”、“圣”、“义”、“明”、“智”、“仁”、“礼”、“乐”等道德规範进行论述和解释。据研究所知,这是失传已久的关于思孟“五行”理论的重要文献。原无书名,发表时整理组根据内容定名为《五行》。
《帛书<五行篇>校注》(庞朴,《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12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后古代佚书五行篇>译注(一)》(池田知久,《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90年,32);《<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后古代佚书五行篇>译注(二)》(池田知久,《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90年,33);《<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后古代佚书五行篇>译注(三)》(大庭脩,《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90年,34);《<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卷后古代佚书五行篇>译注(四)》(池田知久,《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92年,35);
6、湖北荆州郭店楚简《五行》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50枚,竹简两端均削修成梯形,简长32.5釐米,两道编绳。主要内容是讲子思、孟子的仁、义、礼、智、圣的五行学说。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楚简<五行>试论》(邢文,《文物》,1998年第10期);《竹帛<五行>篇比较》(庞朴,《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郭店竹简<五行>研究》(池田知久,《中国哲学》,2000年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丁四新,《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从简本<五行>到帛书<五行>》(李存山,《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庞朴,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简帛<五行>“经文”比较》(梁涛,《华学》,2001年第5期);《郭店楚简<五行>的身心观与道德论》(郭齐勇,《儒学与儒学史新论》,台湾学生书局)
7、慈利楚简《宁越子》
1987年出土于湖南省慈利县石板村,这批竹简目前尚未整理发表,从发掘简报及张春龙《慈利楚简概述》(《文物》1990年第10期)介绍来看,它的内容应属儒家着作,但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湖南慈利出土楚简内容辨析》(张铮,《求索》,2007年6月 );《湖南简帛的出土与研究》(陈松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9月)
8、湖北荆州郭店楚简《缁衣》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47枚,现存1156字,竹简两端均削修成梯形,简长32.5釐米,两道编绳。简文共分23章,首尾完整。内容与传世本《礼记·缁衣》大体相合,二者应为同一祖本的不同传本。
《郭店简<缁衣>通释》(徐宗流、刘祖信,《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研究劄记》(周桂钿,《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郭门竹简<缁衣>校读劄记》(周桂钿,《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郭店竹简<缁衣>校读劄记》(陈金生,《中国哲学》,2000年第21辑);《郭店竹简<缁衣>篇引<书>考》(廖名春,《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郭店竹简<缁衣>篇引<诗>考》(廖名春,《华学》,2000年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缁衣>初探》(刘晓东,《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楚简<缁衣>与先秦儒学》(邢文,《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郭店简<缁衣>解诂》(刘信芳,《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郭店楚简<缁衣>所见的政治思想》(曹峰,《人文论丛》,2001年卷)
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缁衣》篇现存竹简24枚,其中有8支是完整的。简长约54.3釐米,每简容字约44至46字,共存978字。竹书《缁衣》现存23章,均以“子曰”开篇,最末一简后有墨钉为绝,内容与郭店简《缁衣》大同小异,今本《缁衣》第一、十六、十八三章内容,简本无。
《<缁衣>零简》(饶宗颐,《学术集林》1996年卷9);《读上博简<缁衣>劄记二则》(冯胜君,《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李零,《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上博简<缁衣>三解》(孟蓬生,《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考》(王平,《古籍研究》,2002年第2期);《上博、郭店二本<缁衣>对读》(陈伟,《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今传本合校拾遗》(虞万裏,《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10、湖北荆州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存竹简8枚,竹简两端均削修成梯形,简长26.4釐米,未见流传,是一篇轶文。其内容是鲁穆公问子思“如何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穆公“惑焉而未之得”,然后是成孙弋把子思的话给穆公解释了一番。本篇原无篇题,“鲁穆公问子思”是整理者根据本篇首句内容而定。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李学勤,《文物》,1998年第7期);《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姜广坤,《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郭店楚简<鲁穆公问子思>的忠臣观》(李承律,《人文论丛》,2001年卷);
11、湖北荆州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存简15枚,竹简两端均削修成梯形,简长26.4釐米,原简文分为两章,大部分内容见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及《说苑·杂言》等书,与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答子路的一段话类似。
《<穷达以时>简释》(王志平,《清华简帛研究》,2000年);《郭店楚简<穷达以时>通释》(刘祖信、涂宗流,《书法丛刊》,2000年第4期);《郭店简<穷达以时>校释》(王志平,《简帛学研究》,2002年第3辑)
《<穷达以时>的时与遇》(张立文,《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穷达以时>与<吕氏春秋·慎人>》(刘乐贤,《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之研究(上、下)》(池田知久,《古今论衡》,2000年第4、5期);《<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李存山,《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与荀子》(梁涛,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
12、湖北荆州郭店楚简《唐虞之道》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29枚,竹简平齐,简长28.3釐米左右,两道编绳。简文内容大意是讚扬尧舜的禅让,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义、孝、悌的品德。骈宇骞认为,本简内容属于纵横家。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的释文、简序和分章》(範毓敏,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
《关于<唐虞之道>的几个问题》(王博,《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陈明,《原学》,1999年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楚简<唐虞之道>初探》(彭邦本,《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唐虞之道>的历史与观念》(刘宝才,《人文杂誌》,2000年第3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的禅让观》(马云志,《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13、湖北荆州郭店楚简《忠信之道》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9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8.3釐米左右,两道编绳。本篇内容是列举了忠信的各种表现,最后归结为“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骈宇骞认为,本简内容属于纵横家。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教科书—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李存山,《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4期);《读楚简<忠信之道>及其他》(李存山,《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郭店楚简<忠信之道>考释》(周凤五,《中国哲学》,2000年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的思想倾向》(李刚,《人文杂誌》,2000年第3期);
14、湖北荆州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取自该篇第二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而定。共有竹简67枚,简长32.5釐米左右,两道编绳。其内容,以“凡”字起首,共可分为20章。整理者将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两篇,简1—36是一篇,中心是论乐;简37—67是另一篇,中心是论性情。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补释》(彭林,《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校释》(廖名春,《清华简帛研究》,2000年)
《论<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係》(丁四新,《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性自命出>:沉睡了两千余年的文献》(陈来,《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陈来,《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欧阳祯人,《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郭齐勇,《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从<性自命出>说孔子与诗、书、礼、乐》(李天虹,《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性自命出>的学派性质》(刘乐贤,《国际简帛研究通讯》,2000年第3期);《竹简<性自命出>的人性论问题》(梁涛,《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
15、湖北荆州郭店楚简《成之闻之》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篇首第一简前四字内容所定。共有竹简40枚,简长32.5釐米左右,两道编绳。李零根据文义,把本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讲君子立教,身教重于言教,国君有榜样的作用;第二章是讲君子立言,贵在反本穷源,才能教民以道;第三章是讲君子教民,贵在反己知人,人民才会敬爱之;第四章是讲教民之道,在于顺天常,治人伦;第五章是讲劝民向善,贵在持之以恆;第六章是讲民皆有性,敎之久,化之深,而圣人不能加;第七章是讲教化之深,贵在雷厉风行;第八章是讲君子慎六位(夫妇、父子、君臣六位),以承天常。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校释》(廖名春,《清华简帛研究》,2000年)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辩证》(郭沂,《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初探》(陈来,《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疏证》(郭沂,《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李学勤,《烟台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6、湖北荆州郭店楚简《尊德义》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篇首第1简“尊德义,民乎民伦,可以为君”句而定。共有竹简39枚,简长32.5釐米左右,两道编绳。其内容主要是讲为上治民当以德义为教,尤注重君上的率身垂範。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简书<德义>校释》(陈伟,《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陈明,《原道》,1999年第6辑,贵州人民出版社);《完整理解<尊德义>后,再说“民可使由之”章》(赵骞,《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1月)
17、湖北荆州郭店楚简《六德》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49枚,简长32.5釐米左右,两道编绳。关于本篇内容,李零认为:“此篇是讲选贤任能之道,其标準是道德伦常。”(《郭店楚简校读记》);而彭林认为:“此篇论及六德、六位、六职,而其重心则在儒家丧服制度。”(《简帛研究2001·<六德>柬释》)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郭店楚简<六德>诸篇零释》(陈伟,《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郭店楚简<六德>校释》(廖名春,《清华简帛研究》,2000年);《郭店简<六德>校读》(陈伟,《古文字研究》,2002年第24辑)
《<六德>诸篇所见的儒学思想》(钱逊,《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关于郭店楚简<六德>诸篇编连的调整》(陈伟,《江汉考古》,2000年第1期);《郭店楚简<六德>文献学意义》(李学勤,《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简<六德>初探》(刘乐贤,《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简<六德>试解》(王子今,《清华简帛研究》,2000年);《郭店楚简<六德>校释劄记》(廖名春,《金景芳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8、湖北荆州郭店楚简《语丛》
1993年10月,湖北荆州郭店1号楚墓出土。出土时无篇题,篇题是整理者根据竹书内容所加。共有竹简265枚,共分4组,皆抄在最短的一种简上,内容都是由类似格言的有关仁义礼德、喜怒哀乐、君臣父子、结交谋友的文句组成,体例与《说苑·谈丛》、《淮南子·说林》相似。
《荆州郭店一号楚墓》(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文物》,1997年第7期);《郭店楚墓竹简》(荆州市博物馆,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楚简<语丛>前三篇思想论析》(丁四新、刘琛,《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语丛>臆说》(庞朴,《中国哲学》,1999年第22辑,辽宁教育出版社);《<语丛>一、三中有关“礼”的几条简文》(陈伟,《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竹简<语丛四>笺释》(林素清,《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语丛四>学派性质刍议》(朱喆,《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郭店楚简<语丛>小识(八则)》(陈松长,《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店楚简儒家着述考》(廖名春,《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人性言论初探》(陈宁,《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郭齐勇,《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唐虞之道>篇与<尚书>》(廖名春,《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郭店楚简与原典儒学》(姜广辉,《书品》,1999年第1期);《郭店竹简<忠信之道>、<性自命出>校释》(赵建伟,《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
1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内豊》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现存完残简共10枚,三道编绳,原有篇题,“内豊”二字抄写在第一简简背。“内豊”即“内礼”,全篇内容反映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兄兄、弟弟”的思想。简文内容与传世文献《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礼记·内则》有着密切的关係。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内豊>篇集释》(王巧生,《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12月);《试论上博四<内豊>中的“五祀”与简文的释读》(曲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3月);《上海博物馆竹书<内豊>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张磊,《管子学刊 》,2007年2月);《上博楚简<内豊>与<曾子>十篇》(罗新慧,《齐鲁学刊》,2009年7月);《<昔者君老>与<内豊>集释及相关问题》(韩英,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0、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性情论》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现存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简40支,其中有7支比较完整,有5支残损严重,共存1256字。简长约57釐米,本篇原无篇题,“性情论”是整理者根据简文内容所定。其内容是从宏观的角度起论,提出了天降命,命出性,性生情,情始道的相承关係,主论“性”、“情”,兼及“道”的概念与特徵,提出了彼此间派生的关係说,是先秦思想的一篇轶文。
《<性情论>说“道”》(陈丽桂,《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楚简校读记(之三):<性情>》(李零,《国学研究》,2002年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博<性情论>小笺》(周凤五,《齐鲁学刊》,2002年第4期);《读上博简<性情论>的几点联想》(李景林,《吉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释<性情论>简“逸蕩”》(李学勤,《清华简帛研究》2,2002年)《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论>》(陈来,《孔子研究》,2002年第2期);《<性情论>、<性自命出>对校偶得》(郭沂,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
2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民之父母》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该简册原无篇题,“民之父母”是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定。现存竹简14枚,共存397字。内容大体见于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和《孔子家语·论礼》,为孔子与子夏关于“五至”、“三无”及“五起”的对问。
《上博简<民之父母>研究综述》(齐丹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3月);《上博竹书<民之父母>研究》(刘洪涛,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上博简<民之父母>研究之二—<民之父母>解读孔子民本思想》(齐丹丹,《兰州学刊》,2012年10月);《论<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学内涵》(欧阳祯人,《孔子研究》,2007年1月);《从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廖名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论上海楚简<民之父母>的“五至”说》(姚小鸥,《哲学研究》,2004年4月);《上博简<民之父母>与孔子的“君子”观念》(刘冬颖,《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7月)
22、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共存14支简,存395字,简长约55釐米,三道编绳。该篇没有完整的竹简。原有篇题“子羔”二字,抄写在篇首第三简简背。内容主要是子羔与孔子关于“三王”(禹、契、后稷)产生、成帝原因的问答。
《上博简<子羔>篇释补》(廖名春,《中州学刊》,2003年11月);《楚竹书<子羔>篇补释四则》(林志鹏,《江汉考古》,2005年2月)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範丽梅,《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2009年12月);《从<子羔>篇看三代始祖感生神话》(刘书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5月);《释“瑶台”—从上博简<子羔>看上古婚俗》(罗新慧,《民俗研究》,2004年6月)
2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现存竹简28枚,原有篇题,“中弓”二字抄写在本篇第十六简简背。“中弓”即《论语》中所记载的“仲弓”,孔子弟子,鲁国人,仲弓为其字,孔子认为他是有德行的弟子之一。该篇採用问答的形式,其内容是仲弓做了李氏宰后问政于孔子,比《论语·子路篇》更加详细、丰富。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仲)弓>集释》(甄真,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上博简<中弓>与早期儒学传承的再评议》(刘冬颖,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5月);《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王化平,《北方论丛》,2009年7月);《读上博简(三)<中弓>劄记四则》(杨怀源,《江汉考古》,2008年5月);《孔子语录的节本和繁本—从<中弓>看<论语>及七十子后学散文的形式差异》(陈桐生,《孔子研究》,2006年3月)
2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昔者君老》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现存竹简4枚,158字。4枚简文均不能连读。从残存文字来看,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了国君自衰老至亡故,太子朝见过程中的行为规範。简文原无篇题,整理者据本篇首句“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拟以为题。
《<昔者君老>与<内豊>集释及相关问题》(韩英,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上博简<昔者君老>书体特徵浅析》(陈松长,《文物鑒定与鑒赏》,2010年9月)
25、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相邦之道》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该篇现存残简4枚,107字。从残简内容来看,主要是表达了时君爱国爱民的仁德之心,反映了儒家对王道观念的重视。
26、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鲁邦大旱》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该篇原无篇名,“鲁邦大旱”四字为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定。该篇共存竹简6枚,残存208字。简长55釐米,三道编绳。其内容记述了鲁哀公就鲁邦大旱事求教于孔子,孔子答以祭祷无助于事的问对,以及孔子与子贡关于此事在民众中的影响的讨论。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全篇以“大旱”为中心论题。
《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廖名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1月);《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廖名春,《孔子研究》,2004年1月);《上博楚简<鲁邦大旱>的思想史坐标》(陈侃理,《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12月);《上博简<鲁邦大旱>的史实背景和思想特点新论》(李桂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从上博简<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刑德观与宗教观》(常佩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月);《上博竹书<鲁邦大旱>管见》(杨朝明,《东岳论丛》,2002年10月)
27、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从政》(甲、乙)
1994年初,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出土时间和地点不明。据专家推测,这批竹简的出土地点应在今湖北省江陵一带。该篇原无篇题,“从政”二字是整理者根据内容所定。因简册有长短不同的两种形制,所以分为甲、乙两篇。甲篇存简18支,存有519字;乙篇存简6支,存有140字。其内容是作者提出从政者应致力于“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恶”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杨朝明,《孔子研究》,2003年3月);《上博楚简<从政>研究》(梁静,《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7月)
28、内蒙古额济纳汉简《晏子》
1999年至2002年间在额济纳旗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仅有残简。
《额济纳汉简》(魏坚,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2008.
[4]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2010.
[7]荆门市博物馆编写.郭店楚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98.
[8]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M].文物出版社,1978.
[9]国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编者按:本文收稿时间爲2015年5月9日10:55。)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151.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儒家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