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中的《孔子见季桓子》篇,筆者曾在學界的釋讀基礎上,試為編聯綴合。然而因爲筆者所據為縮印本,而簡文中有些字比較模糊,難以辨認;更加之筆者學力淺陋,所以肯定存在不少錯誤。
福田哲之先生的《〈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一文[1],對於筆者“1+3”的編聯,提出質疑,启人深思。拙文能夠得到福田先生的批評,實在令人高興。因為只有批評,才能推動研究的進步。如果我的編聯有誤,能承福田先生斧正,不致謬種流傳,那才對得起這批千年珍寶!
不過福田先生將1、4編聯在一起後,如果讀為“孔子見季桓子。斯問之:害(蓋)臤(賢)者是能辠(親)仁=(仁,仁)者是能行聖人之道。女(吾)子辠(親)仁,行聖人之道,則斯”,雖然頗有回環往復之筆勢,可是個別字的釋讀,如“臤”、“能”卻可能存在一定問題。至於他所補的“辠”字,筆者從友人借得彩色圖版照片後拼接裂開的簡1如下: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簡1 簡4
似乎看不出福田先生所說的“自”字形,而簡4最上方約為“小”形,與“辠”下部不同。當然,此處殘損嚴重,福田先生的說法或者拼接仍然有一定可能性。但是從全篇上下文意考慮,筆者感覺暫時還難以接受福田先生的這個意見,希望能夠早日看到福田先生對於全篇的編聯後,再作比較。
至於筆者原來“1+3”的編聯,沒有在簡1之後加上一個“囗”符,是因為筆者以為簡3的“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字上端似有殘損,因疑簡1之尾即其上部。現在通過彩色圖版來看,尤其是與簡4相比較,簡3開頭的“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字基本完整。因此,筆者考慮將簡1和3依文意連續在一起,但是二簡可能不能直接相接。
福田先生將簡1、4拼連,提醒筆者原來的簡24與4之拼連可能有問題。經查看簡24的彩色圖版,簡尾似有殘劃,而簡4開端亦有殘劃。筆者過去的拼連未能標示出這一點,顯然有問題。經重新考察文意,對部分簡文作出了調整,重新試作編聯如下(這個編聯一定還有不少錯誤,希望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正):
1、3、24、6、10、8,2+7、5、23、4、20、9、16+22、19+12、11+17,13、26+14、25、15、21,18,27。
孔子見季桓子,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斯[2])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問)之:害(曷)囗者是并(?[3]),囗……1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斯[4])忠=(中心)樂之?夫子曰:上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親[5])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而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附)尃(富)[6],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問)亓(其)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治)於佚(逸[7])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乎)?夫士,品勿(物)3
不窮,君子流亓(其)觀安(焉)。品勿(物)[8]備矣,而亡(無)城(成)德囗[9]24,
囗囗囗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由)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歟)?害(蓋)君子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聽)之。桓子曰:女(若)夫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之未察,亓(其)行(?)囗囗6
凥(處),可明而智(知)与(歟)?夫子曰:吾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聞)之,唯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也[10],囗…… 10
也,竊[11]又易[12]效[13]也,而亡(無)以亯(享)者(諸)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矣。唯非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也,乃8……
矣。桓子曰:二道[14]者,可得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聞)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歟)?夫子曰:言即至矣,唯(雖)2吾子勿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問),古(故)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告。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之道,衣[15]備(服)此(?)中,容貌不隶[16](肆[17]),異於[18]人不增(?)7,
為信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事亓(其)上,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亓(其)女(如)此也。上唯逃(陶[19]),智(知)亡(無)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亂[20])矣。是故魚(虞[21])道之君子,行冠[22]弗視[23]也,吾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弗視也,魚囗弗視也,囗囗5
……君(?)子又(有)道,生民之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23……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心[24])者是[25](實)能行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聖)人之道。女(若)子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親[26])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行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聖)人之道,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斯[27])4
未足,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孰)敢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謨)之?女(若[28])夫視人不猒[29](厭),問禮不倦,則20[30]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勵[31])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而進之,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弗得進矣,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治)得不可(攷[32])人而与(歟)?囗囗囗囗囗囗9
者也。女(如)此者,安(焉)與之處而察[33]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聞)其所學(?教)。先16迷(類[34])言之,則[35]恐舊(憂[36])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37](吾)子。桓子曰: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斯[38])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敏),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39](吾)子迷(類)言之猶恐弗智(知),皇(況)亓(其)女(如)22
微言之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40](乎)?夫子曰: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41])之民,衣備(服)好禮,囗囗19亓(其)易。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之民,亦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亓(其)勿(物)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密[42])二逃(道)[43]者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觀於民,唯(雖)又(有)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弗遠12,
易与(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仁)人囗者也。夫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之民[44],亓(其)述(術)多方安(焉),11囗皆[45]求异於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閑)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車)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衛),興道學,禁[46]言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亓(其)所,皆同其囗,此与(與[47])【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民也。17
……囗易與民也,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色[48])不僕(樸),此(訾)言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49](忌),視於君子,大爲毋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懾[50]),此[51]與民囗囗囗13
也,好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還),隹(唯)聚色〈卬(仰)〉天而嘆曰:囗不奉苽(?),不昧(味)酉(酒)26,勻(均)不食五穀,宴處危杆(岸)[52],豈[53]不難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乎)烈(厲)[54]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歟)?民之行也,好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美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囗囗14
民喪(氓)[55]不可悔(侮),衆之所植(直),莫之能阩(懲)[56]也。衆之所【廢,莫之能囗也】25……
君子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恆)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衆福,句(周[57])拜四方之立(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童(動),君子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蜀[58](足)〉之以其所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蜀(足)〉,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規[59])之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亓(其)所谷(欲)。智(知)不行矣,不囗拜[60]絕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爲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紀),拜易民[61]囗囗15
囗囗囗囗囗者,君子德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己)而立仔(師)保[62],慎亓(其)禮樂,逃亓(其) 21
行年,民舊(久)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聞)學,不察[63]不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亓(其)行板(?)恭[64](?)哀(?)與(?)……18
是察[65],求之於中,此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以)不惑,而民道之。 27
2007年8月22日
(編者按:[1]福田哲之:《〈孔子見季桓子〉1號簡的釋讀與綴合》,简帛网,2007年8月6日。
[2]參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簡稱為“陳偉1”。
[3]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下引何文同此)釋為“能”,疑為“并”字,意為從。
[4]從陳偉1釋。
[5]從陳偉1釋。
[6]參凡國棟、何有祖:《〈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簡帛網”,2007年7月15日。
[7]參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以下簡稱為“陳偉2”。
[8]“品”字參凡國棟、何有祖:《〈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簡帛網”,2007年7月15日。
[9]“品物”見《易·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成德”見《易·文言》:“君子以成德為行”。“德”下一字,似有殘劃存在。
[10]“唯仁人也”之“也”字,簡文有殘劃,參照下文“唯非仁人也”補。此句以“唯仁人也……矣”為句,下文以“唯非仁人也……矣”為句。
[11]從陳偉1釋。
[12]從陳偉1釋。
[13]從陳偉1釋。
[14]原釋文指出二道為仁與不仁。從簡文上下文來看,所指為仁人之道與不仁人之道。
[15]從陳偉2釋。
[16]從何有祖釋。
[17]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下同)釋為“逮”。
[18]“異於”從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三)》(“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以下簡稱“何有祖2”。
[19]“逃”與“陶”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217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陶”,《廣雅·釋言》:“陶,喜也。”
[20]此處“亂”之義當為“治”。
[21]“魚”與“虞”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393頁。“虞”,慮也,憂也。
[22]從何有祖釋,與後文比較“行冠弗視也”、“吾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弗視也”、“魚囗弗視也”為排比句,如何釋讀待考。
[23]何有祖釋為“視”。字形可從,下同。但本篇第一簡“孔子見季桓子”之“見”字似亦同此。
[24]從陳偉1釋。
[25]從陳偉1釋。
[26]從陳偉1釋。
[27]從陳偉1釋。《古書虛字集釋》:“斯,猶‘有’也。《詩·小旻》篇:‘謀猶回遹,何日斯沮?’(“沮”,“止”也。)”
[28]從陳偉1釋。
[29]從陳偉1釋。
[30]簡20失卻契口,今以之與簡4相接,視為僅失去第一道契口上部留白部分。
[31]原釋文隸定為“爰”,字又見望山2號墓簡2,根據朱德熙等先生的意見,此處疑讀為“勵”。
[32]“可”與“攷”皆從丂聲。
[33]從陳偉2釋。
[34]古代“類”有舉例之義,此處孔子提到“虞道之君子”,又向季桓子提到“若子親仁”云云。
[35]此處“則”之義疑為“惟”,參《經詞衍釋》。
[36]“舊”古音群紐之部字,疑讀為“憂”(影紐幽部字)。
[37]從陳偉1釋。
[38]從陳偉1釋。
[39]從陳偉1釋。
[40]從陳偉1釋。
[41]原釋文隸定為“虐”,形近字又見簡11,疑即簡12所隸“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字。由下文來看,“與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之民”當為專門名詞,疑讀為“誇虛之民”。
[42]原始文隸定為“審”,此字與郭店簡《六德》簡25形近,徐在國先生有過分析(見氏著:《上博竹書(二)文字雜考》,“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今從之隸定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讀為“密”。
[43]“逃”古音定紐宵部,疑讀為“道”(定紐幽部),或為“道”字之訛。
[44]“與”、“民”字從何有祖2。
[45]從何有祖釋。
[46]“禁”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三則》,“簡帛網”,2007年7月17日。
[47]“與”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四)》,“簡帛網”,2007年7月14日。
[48]原釋文隸定為“昂”,當是據簡26而得,疑簡26乃“色”字之訛,此處今隸定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49]從陳偉2釋。
[50]“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字亦見信陽楚墓2·15,讀為“攝”(參《曾侯乙墓》,503頁,裘錫圭、李家浩釋文注釋15),此疑讀為“懾”。
[51]原釋文隸定為“易”,似為“此”字。
[52]從何有祖、陳偉2釋。
[53]“豈”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四)》,“簡帛網”,2007年7月14日。
[54]從陳偉2釋。
[55]從陳偉2釋。
[56]從陳偉2釋。按《左傳·定公元年》:“天之所壞,不可支也;眾之所爲,不可奸也。”
[57]“句”與“周”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152頁。
[58]原釋文隸定為“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疑為“蜀”字之或体,參郭店簡《性自命出》簡60。“蜀”與“足”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303頁),今讀為“足”。今從陳偉1斷句。
[59]陳偉1釋為“窺”,今釋為“規”。此句殆同《論語·為政》“從心所欲不踰矩”。
[60]從何有祖釋。
[61]董珊以為:“絕”當改釋為“繼”,“絕以為紀”謂入繼大統以為綱紀,即為君,故曰“拜賜民”。“不拜絕(繼)以為紀”文意已足,“不□拜”中的“□”或是筆削之跡。
[62]從何有祖釋。
[63]從陳偉2釋。
[64]從何有祖釋。
[65]從陳偉2釋。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44.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