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中山大學中文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中《用曰》篇簡6-3說:[1]
……凡恭人,非人是恭,厥身是衛。戔其有綸紀,6及其有成德,閉言自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其有中墨,良人真焉。3……
6號簡和3號簡連讀是陳劍先生的意見,“真”字亦从其釋。[2]“恭”、“衛”、“紀”、“德”、“閉”、“關”等皆從整理者張光裕先生釋。[3]
“及”字原文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整理者釋作“十”並在此點開,曹峰先生將它和“其”字連讀,說整理者“將首字隷爲‘十’,似難斷定,恐爲他字”。[4]陳偉先生釋作“章”,他說:
曹說可從。此字與郭店竹書《緇衣》17號簡中的一字略同。後者在傳世本中寫作“章”(出言有章)。此處恐亦是“章”字,顯示義。“章其有成德”與“重其有中墨”對應。重,整理者釋為“誇”。今按:此字右旁吳振武先生釋為“冢”。這裏讀為“重”,著重、看重的意思。[5]
李鋭先生則釋作“謹”,他說:
郭店簡之字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為弧形,上下文是“出言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黎民所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又見於郭店殘片27、上博簡《容成氏》,以及《古文四聲韻》卷三引《汗簡》,考釋者頗多;本篇簡文則不作弧形。“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亦見上博簡《緇衣》。《說文》“丨”字,張舜徽以爲“棍”字初文;裘錫圭先生則根據出土文獻材料,以之為“針”之初文。並認為簡文可以讀為“出言有遜,黎民所訓”,或“出言有慎,黎民所信”。
……
關於郭店簡,筆者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廣韻》“丨”為古本切,《古文四聲韻》作公本切,顏世鉉先生指出“丨”古音屬見紐文部,讀為“文”,於句意甚好,但是聲紐不合。疑讀為“謹”(見紐文部字),義近於裘先生所言之“慎”。《論語·鄉黨》中的“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一般點讀為:“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俞樾認爲當讀為“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這一讀法很可能是正確的,題名為郭象的《莊子序》中,就有“夫心無爲,則隨感而應,應隨其時,言唯謹爾”。疑“出言有謹”即“言唯謹爾”。而《龍龕手鑑·言部》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音歡”,或有所本。“歡”古音嘵紐元部,與曉紐文部的“昏”古通,故疑“出言有謹,黎民所歡”可以文元旁轉協韻。簡本《緇衣》所引當是佚詩別章。
現在將“謹”字放入本篇,“謹其有成德,閉言自關”,所說當即是慎言之類的話。這裡從邱(引者按,此當為“裘”)先生之說讀為“慎”也可以,只是本篇已見“慎”字。[6]
上引釋“章”和“謹”之說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足信。此字郭店簡《緇衣》17號簡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殘片27号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上博簡《容成氏》1號簡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我們在探討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時,曾把前者釋作“及”:
《說文》“及”字古文或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石經《無逸》篇“及高宗”之“及”古文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該字形與小篆寫法差別很大,但也並非無跡可尋。郭店竹書《緇衣》篇17號簡引《詩》云:“亓(其)頌(容)不改,出言又(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利(黎)民所信。”整理者說,“‘又’下一字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疑為字之未寫全者”;並指出“以上引詩見於《詩·小雅·都人士》,但文字有出入。今本所引為‘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文字與今本《詩經》同”。“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除了整理者的說法外,目前學術界還有多種不同意見。如劉信芳先生說是《說文》訓作“上下通也”的“│”字,讀作“引”;還有學者認為“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是玉璋省體之形,當依今本讀作“章”。李零先生“疑此字為‘川’字之省,在簡文中讀為‘訓’,與‘信’押韻”。白于藍先生認為此字與《古文四聲韻》卷五“白”字下引《汗簡》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者相當。這些說法似乎都各有根據,但都不很充分有力。由於此字字形和上引古文相同,我們認為還是釋作“及”比較好。再從文義上看,“言及”在古書裏也很常見。如郭店竹書《性自命出》59、60號簡說:“言及則明舉之而不偽。”《語叢四》5、6號簡說:“既得其急,言必有及之。”《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禮記·哀公問》:“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至於釋“引”、釋“訓”之說都考慮與後面的“信”字押韻,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郭店《緇衣》引《都人士》屬於“節引”。郭店竹簡“及”字除了上引這種寫法外,還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等多種寫法,這正好與《說文》古文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等多種形體相一致。[7]
顯然,“及”字《說文》古文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和石經古文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都是有根據的。由於我們過去對郭店簡《緇衣》中的“及”的含義認識不够深入,加上對以它为声旁的“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也沒有自己的意見,所以似乎很少有人注意。
我們認爲裘錫圭先生把郭店簡的“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為“針”之初文是很對的,[8]這跟我們釋為“及”並沒有矛盾。就是說,這裏的“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也是“針”字,但在簡文中應讀為“及”。“及”字上古音屬群母緝部,“針”字屬章母侵部,其韻母有對轉關係,聲母關係密切,比如“十”字上古音屬禪母緝部,而從“十”得聲的“叶”屬匣母葉部;“合”字上古音屬匣母緝部,而從“合”得聲的“拾”字屬禪母緝部,禪母和章母一樣屬舌上音,匣母和群母一樣屬喉音。可見“針”通“及”當無問題。
簡文“及”為時間介詞,跟“其”連用,這在古書中很常見。郭楚簡《唐虞之道》18-19號簡:“方在下位,不以匹夫為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老子》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韓詩外傳》卷七:“為人父者,必懷慈仁之愛,以畜養其子,撫循飲食,以全其身;及其有識也,必嚴居正言,以先導之。”《說苑》卷第五:“夫大仁者,愛近以及遠,及其有所不諧,則虧小仁以就大仁。”
“及其有成德,閉言自關”前一句中“戔其”較爲難懂。大家知道,“戔”有小義,我們懷疑“戔其”相當於“先其”、“初其”等。《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孔子家語·問玉》:“凡三代之王,必先其令問。”《離騷》:“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前者“先其……及其……”與本簡“戔其……及其……”相當。又“戔”字上古音屬從母元部,“先”字屬心母文部,韻母相近,聲母同為齒頭音,當可相通,《漢書·文帝紀》:“臨者皆無踐。”顔師古注引晉灼曰:“踐,漢語作跣。”簡文“戔其”或即“先其”。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前引陳偉先生讀為“重”,說是著重、看重的意思;李鋭先生則讀作“祝”。我們懷疑讀作“終”或“總”,“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其”就是“終其”或“總其”。《儀禮•公食大夫禮》:“拜也,公降一等,辭曰:‘寡君從子,雖將拜,興也。’”鄭玄注:“賓降再拜,公降,擯者釋辭矣。賓猶降,終其再拜稽首。”《漢書·匈奴傳下》:“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
“終其有中墨”的“墨”,陳偉先生疑讀作“謀”。“默”和“墨”皆從“黑”聲,可以相通,我們懷疑讀作“默”。又“中”和“終”古通,[9]“中墨”或即“終默”,韓愈《毛穎傳》:“雖見廢棄,終默不泄。”當然,前面“終其”已有一“終”,這里的“中”是否需要改讀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人真焉”的“真”,當如《韩非子·解老》說:“真者,慎之固也。”誠如本篇整理者張光裕先生指出,“簡文時見警世之語”,如3號簡“閉言自關”和12號簡“既出於口,則弗可悔”等“强調慎言之重要,凡此皆足以發人深省者也”。[10]李天虹先生指出,本篇12號簡“既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免於弦。用曰:聶其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而不可復。舌非巧免。慎良以家嗇,則行口(?)”,其將出言之狀和矢之離弦對比而言的說法,見於《說苑·談叢》,說《劉子·慎言》亦有類似表述,或即本於《說苑》;簡文“聶”用其本義,即《說文》耳部:“聂,附耳私小語也。”並說:
古人講究“慎言”,文獻多見言語不慎可致禍患而不可復追之論,如《語 叢四》一-二號簡“言而苟,牆有耳”、四號簡“口不慎而戶之閉,惡言復己而死無日”;《談叢》“一言而非,四馬不能追”、“出言不當,反自傷也”等等。
林素清先生在為《語叢四》“言而苟,牆有耳”做注時,曾引用《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的一段話:“鄙夫鄙婦相會於廧陰,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所謂“口不慎而戶之閉”、“相會於廧陰,可謂密矣”,均可與簡文“聶”相比照。[11]
由此,簡文“先其有綸紀,及其有成德,閉言自關。終其有終默,良人真焉。”可謂文從字順。

郭店簡《緇衣》17號引《詩》云:
亓(其)頌(容)不改,出言又(有)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利(黎)民所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與其對應之今本引詩作: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歸于周,萬民所望。
可見文字多有出入。一般認為,其對應之字即使不是一字異體,也應該是意義相同或非常相近的字。下面先說跟“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對應的“章”、“望”二字的意義。
無論傳本《緇衣》還是郭店簡《緇衣》,所引詩皆應源自《詩·小雅·都人士》。傳本“其容不改,出言有章”鄭玄《箋》云:“其動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語又有法度文章。”《詩·周頌·載見》:“載見辟王,曰求厥章。”鄭玄《箋》云:“諸侯始見君王,謂見成王也。曰求其章也,求車服禮儀之文章制度也。”孔穎達《正義》:“諸侯謹慎奉法,即是自求其章。”《詩·大雅·抑》“維民之則”、“維民之章”鄭玄《箋》:“則,法也”,“章,文章法度也。”《孟子·離婁上》:“《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所引詩句出《詩·大雅·假樂》,朱熹《集傳》:“舊章,先王之禮樂政刑也。”可見“章”是典法、法度、章程的意思。[12]
《詩·小雅·都人士》:“行歸于周,萬民所望。”毛《傳》:“周,忠信也。”鄭《箋》:“都人之士所行,要歸於忠信。其餘萬民寡識者,咸瞻望而法傚之。又疾今不然。”孔穎達《正義》:“言都人之士行歸忠信,萬民所以瞻望,以法則之。”可見“望”是瞻望、效法的意思。
不少學者在解釋簡文“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二字時都盡可能接近上述“章”、“王”的意義。比如劉信芳先生認爲“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即見於《說文》的“〡”,讀若“引”,說“‘出言有引’者,言而有據也,猶後世之引經據典。”[13]廖名春先生說:“‘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當為‘川’省,讀為‘訓’,義同‘章’,指法度”;“‘又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即‘有訓’,也就是‘有故’、‘有法’。” [14]顔世鉉先生釋“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為《說文》“〡”,讀為“文”,謂“文”與“章”義近可通,均指“禮法”而言。[15]王寧先生謂“丨”音“囟”,讀為“絢”,又據《集韻》:‘紃,……《儀禮》作絢。”《淮南子·精神訓》“以道為紃”注:“紃,法也”,是“章法”“法度”之意。[16]蘇建洲先生以為楚簡此字就是《說文》的“〡”,與“章”是通假字關係,又或可讀為“類”,意思是“法”;“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則讀作“述”,意義為“循”。[17]再如裘锡圭先生把“黎民所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讀作“黎民所訓”,認為“就是黎民皆以之為榜樣的意思。”
按照“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和“章”意思相近的思路,裘錫圭先生說“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為“針”之初文雖然可信,但將其讀作“遜”或“慎”,把上引簡文讀作意思是“出言謙恭有禮”的“出言有遜”或“出言有慎”,都欠缺說服力。我們認為簡文“針”應讀作“及”。《書·康誥》:“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則予一人以懌。”孔安國《傳》:“常事人之所輕,故戒以無不能敬常。汝用寬民之道,當惟念文王之所敬思而法之。汝行寬民之政,曰:‘我惟有及于古。’則我一人以此悅懌汝德。”[18]楊筠如:“典,《釋詁》:‘法也。’……有及,承上文而言,謂有及文王之敬忌也。”[19]可見“有及”即“有及于古”、“有及文王之敬忌”,即有及於古法、傳統。因此,簡文“出言有及”當是出言有及古之法度。
“所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又見於上博簡《緇衣》10號,“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當即“慎”字異體。“慎”字郭店簡《老子》甲11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緇衣》15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緇衣》12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緇衣》33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語叢四》4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楚文字編》皆隷定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20]其實前二形從“斤”從“言”從“十”;後三形則從“斤”從“言”從“〡”,上博簡《緇衣》16號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17號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與之相同,它們比“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祇是多一個“斤”旁,“言”和“〡”的位置關係略有不同而已。上博簡《性情論》39號有兩個“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字,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指出:“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即‘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之省文,讀作‘慎’。” [21]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形的“慎”省去“斤”旁並改爲左右結構即可變作“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簡文“慎”可訓作“重”。《呂氏春秋·節喪》:“慈親,孝子之所慎也。”高誘注:“慎,重也。”又《新書·道術》:“僶勉就善謂之慎。”皆和 “萬民所望”的“望”意思相近。而且古書中頗多章法、法度、典法等和“慎”連言的例子,如《初學記》卷二十沈約《奏彈孔稚珪違制啟假事》:“臣聞禁憲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觸網斯及。蓋所以崇威闡法,下肅上尊。”《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吳兢《諫畋獵表》:“伏願陛下舉無失禮,動則有章。《詩》云:‘敬慎威儀,惟人之則。’”《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足以共祀,盡歸其餘邑。曰:‘吾聞之,生於亂世,貴而能貧,民無求焉,可以後亡。敬共事君,與二三子。生在敬戒,不在富也。’已巳,伯張卒。君子曰:‘善戒!《詩》曰:‘慎爾侯度,用戒不虞。’鄭子張其有焉。’”杜預注:“侯,維也。義取慎法度,戒未然。”孔穎達《正義》曰:“《詩·大雅·抑》之篇。侯,維也。言謹慎爾身,唯在依法度,用此以戒不億度之事。鄭子張其有此詩之義焉。言生在敬戒,是慎法度也。貴而能貧,是戒不虞也。”《韓非子·定法》:“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商君書·君臣》:“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大戴禮記·盛德》:“故明堂,天法也;禮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惡,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書·舜典》:“慎微五典,五典克從。”
總之,無論上博簡《用曰》的“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還是郭店簡《緇衣》中“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都是 “針”的初文,在簡文中讀作“及”。
(編者按:[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7-20。
[3]見注[1] 第291-292、288-289頁。
[4]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記》,簡帛網,2007-7-12。
[5]陳偉《〈用曰〉校讀》,簡帛網,2007-7-15。下文引其意見不另注。
[6]李銳《讀〈用曰〉札記(二)》,簡帛網,2007-7-20。下文引其意見不另注。
[7]楊澤生《孔壁竹書的文字國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第77頁。
[8]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兼說“”為“針”之初文》,《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6頁。下文引其意見不另注。
[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22頁。
[10]見注[1]第285頁。
[11]李天虹《上博(六)劄記兩則》,簡帛網,2007-7-21。
[12]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656頁。
[13]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頁。
[14]廖名春《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華學》第四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73頁。
[15]顔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三)》,《大陸雜誌》第101卷第2期(2000年8月),第76頁。
[16]王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研究網,2002-9-12。
[17]苏建洲《〈郭店‧緇衣〉考釋一則》,簡帛研究网,2003-6-25。
[18]《十三經注疏》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5頁。
[19]楊筠如著、黃懷信點校《尚書覈詁》,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2頁。
[20]李守奎《楚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6頁、811-812頁。
[2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6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651.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