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
(首发)
“不贵难得之货”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重要思想之一,而“有眼不识泰山”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著名俗语,将二者放到一起有什么联系吗?我们说,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但是,郭店楚简出现的两个难以辨认的古字却意外地让文题中的“关公”和“秦琼”走上了一个共同的舞台。
不久前,笔者在《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1]一文中对其中出现的“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进行了解读,认为这个字就代表“不贵难得之货”的概念。无独有偶,昨天笔者在郭店楚简《五行》中发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字:“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它与“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只相差一个偏旁:“止”。从整理组对两个字隶定的结果来看,似乎“见”与“袁”的顺序相反,表明二者有很大不同。其实不是这样,简文中的“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字中“见”也在左侧。因此,笔者对《五行》中这个字一见如故,相信它一定有“贵难得之货”的字义。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请看笔者对其进行的一点考证。
《五行》中相关的一段简文是这样的:
“不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尊),不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尊)不共(恭),不共(恭)亡豊(禮)。”
笔者手头只有两部研究《五行》的专著,一本是刘钊先生的《郭店楚简校释》[2],一本是魏启鹏先生的《简帛文献〈五行〉笺证》[3](以下简称《校释》和《笺证》)。二者均从整理组意见,将“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释为“遠”:魏案:“帛书‘说’解曰:‘不袁(遠)不敬。袁(遠)心也者,礼气也。’‘袁(遠)者,动敬心,作敬心者也。’(239、240行)遠,离也。《广雅•释诂三》:‘遠,疏也。’《汉书•刘向传》颜注:‘遠,谓疏而离之也。’犹今之言保持一定距离。”(《笺证》第22页)刘注:“‘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字从‘见’,‘袁’声,读为‘遠’。”作为一种“校释”,刘本对这段话作了这样的解读:“简文说不疏远就不敬畏,不敬畏就不威严,不威严就不尊重,不尊重就不恭敬,不恭敬就无礼貌。”(《校释》第80页)
此文真的是在讨论远近的问题吗?我们知道,“敬而远之”的态度未必是一种尊重、恭敬、有礼的表示,相反,只有在某人给人以不好接近的印象,甚至不值得尊重又不得不“尊重”一下的时候,大家才会对他采用这样的态度,因此,这并不是《五行》所强调的“形于内”的“礼”(“德之行”)。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这个字与“贵难得之货”有关,但是,《五行》的语境与《老子》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讨论的对象不是“货”而是“人”,不是“货”与“人”之间德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此字中的“袁”代表的就不是“璧玉”而是戴“璧玉”之人。在口头语中,我们往往用“有眼不识泰山”来形容某人对于某个大名鼎鼎的人居然不认不识,这里的“不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正是这个意思。“有眼不识泰山”的人是“不识相”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这个字的基本字义就是“识相”。一个人识相不识相,是由他所具有的判断力相关的,而不是与目标人物的距离相关的,不识相当然会产生不敬的结果。
为了使这段文字的意义更为严谨、清晰,我们有必要顺便考察一下“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字的字义。如果将这个字直接释为“尊”,那么,它就与“恭”没有了距离或差别,便成了重复语句,因为“尊”的本义是“举杯敬酒”,而“共(恭)”的本义是“手捧装有供品的器物供奉”。笔者以为,此字有没有这个“左耳刀”意义是不同的,因为“阝”代表“阜”字,而“阜”字与“山”或“阶梯”有关。在这个字中,“阝”代表等级概念,“尊”代表尊卑意识,合在一起就是具有等级尊卑意识,这一点在儒家思想中是极为重要的。此外,将“严”释为“威严”也有逻辑问题:威严是身份在上的人所具有的,而现在是讲一个人与他应该尊敬的人之间的关系,动作的出发者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如果前者对后者表现出“威严”那么一定是无礼了!所以,这个“严”应该取“严肃”的意思:
“不识相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不会严肃,不严肃就没有等级观念,没有等级观念就不会恭敬,不恭敬就会失礼。”
从《五行》21简的这个字的考证结果来看,笔者此前对于“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字的释义应该是正确的,不仅如此,“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的出现为我们确定这两个字的读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于在“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中“见”是义符,袁是声符,故该字可以读作“袁”(音)[《汉语大字典》的“上古音字表”表明,此字为“羽元切,元韵”];在“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中“止”是义符,“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是声符,故“
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也有八成把握读作“袁”(音),另外的两成可能性是加取“止”字的声母后读作“砖”或“撰”(音)。
(编者按:[1]王连成:《郭店楚简《老子》甲8、9、10简重读》,2006年9月17日首发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网站《楚简专栏》
[2]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笺证》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0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不贵难得之货”与“有眼不识泰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