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礼》文献研究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儒家-《内礼》文献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内礼》文献研究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留学生教育学院)
一 文本内容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战国楚简中有一篇自题爲《内礼》的简文,篇名书于1号简的背面。现存完、残简14支。这14支竹简,整理者原分爲《昔者君老》与《内礼》[1]两篇。后者包括10支竹简,整理者原本还保留有一枚附简,后已被学者证明爲他篇简文[2]。其余4支竹简则属于《昔者君老》篇。
简文公布后,学者发现二者无论在字体还是竹简形制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幷且《昔者君老》3号简还可以与《内礼》9号简连读[3]。但学者对于二者是否属于同一篇则多持审慎态度。目前所见只有林素清一人认爲二者应属于一篇,全篇包括“内容接近今本《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与《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的大段文字,以及五段由‘君子曰’爲首的关于君子事亲、对待晚辈和朋友的文字,另有至少一段以上的以‘君子曰’爲首文字,内容爲太子应有仪礼”[4]。
本文也认爲二者应属于同一篇简文。除了林文已经指出的“昔者君老”以“君子曰”开头与《内礼》后半部分叙述模式一致的理由以外,还可以补充一点根据。就是这两部分竹简只有一个表示篇章结束的符号,见于“昔者君老”4号简。这部分讲“昔者君老”,太子见君的简文(“昔者君老”1、2、4号简)很可能是作爲“君子事父母”的一个特例而出现在文章末尾的。因此整理者原来划分的二部分简文(“昔者君老”与“内礼”)很有可能是属于同一篇的,篇名就是题写在《内礼》1号简背上的“内礼”。
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包括14支简的《内礼》。在参考林素清、井上亘[5]、福田哲之等学者意见基础上,本文将此篇简序整理爲:简1、2、3、4,5、6、7、8、昔3、9,10、昔1,[昔2+季康子16]、昔4。
简文保存较完整,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爲八章。全篇讲的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相互关係,由对父兄的孝悌出发,引申到君臣之义。与儒家“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的社会理论是一致的。郭店楚简《六德》云:“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弟。君子于此一体者亡所废。是故先王之教民也,不使此民也忧其身,失其体。孝,本也。”《孝经》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爲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爲人兄者也。”可以作爲理解简文的注脚。
全篇释文如下。
1 君子之立孝,爱是用,礼是贵。故爲人君者,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不与言人之臣之不能事1其君者;故爲人臣者,言人之臣之不能事其君者,不与言人之君之不能使其臣者。故爲人父者,言人之2父之不能畜子者,不与言人之子之不孝者;故爲人子者,言人之子之不孝者,不与言人之父之不能畜子者3。故爲人兄者,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不与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者;故爲人弟者,言人之弟之不能承兄4〔者,不与言人之兄之不能慈弟者。故〕[6]曰: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慈弟5,与弟言,言承兄。反此乱也。
2 君子事父母,无私乐,无私忧。父母所乐,乐之,父母所忧,忧之。善则从之,不善则止之。止之而不可,怜而任6不可。虽至于死,从之。孝而不谏,不成〔孝;谏而不从,亦〕不成孝。
3 君子<曰>:孝子不
儒家-《内礼》文献研究,若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7之,如从己起。
4 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
儒家-《内礼》文献研究,行不容,不
儒家-《内礼》文献研究,若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之,如从己起。
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四
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
儒家-《内礼》文献研究,行不容,不
儒家-《内礼》文献研究立,不庶语。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複故。(《礼记·曲礼上》)
六
君子曰:孝子事父母以食,恶美下之……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八
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昃听,庶谒,谒进。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逊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后幷听之。太子母弟……至命于合门,以告寺人,寺人入告于君,君曰:“召之。”太子入见,如祭祀之事……之必敬,如宾客之事也。君曰:“荐礼……尔司,各恭尔事,废命不赦。”君卒,太子乃无闻、无听、不问、不令。唯哀悲是思,唯邦之大务是敬。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 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爲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爲之,是故知爲人子,然后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然后可以爲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文王世子》)
子夏问于孔子曰:“记云,周公相成王,教之以世子之礼,有诸?”孔子曰:“……周公摄政而治,抗世子之法于伯禽,欲王之知父子君臣之道,所以善成王也。夫知爲人子者,然后可以爲人父;知爲人臣者,然后可以爲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附记:本文写作得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上博楚简与早期儒家研究”(2011jyte123)、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仓颉》研究”(11YJC770027)、第五十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二等“《苍颉篇》研究”(2011M501222)资助。
(编者按:[1]分别收入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与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04年。
[2]福田哲之指出,《内礼》附简的字体与同篇其他简不同,比较近似于《季康子问于孔子》,应属于此篇。参福田哲之:《上博四〈内礼〉附简、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第十六简的归属问题》,简帛网,2006年3月7日。
[3]林素清:《释“匮”——兼及〈内礼〉新释与重编》,“中国古文字: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主办,2005年5月28—30日。井上亘:《〈内礼〉篇与〈昔者君老〉篇的编连问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16日。
[4]林素清:《上博四〈内礼〉篇重探》,《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53-160页。
[5]井上亘:《〈内礼〉篇与〈昔者君老〉篇的编联问题》,简帛研究网2005年10月16日。
[6]“〔〕”符号内是根据文意补充的内容。
[7]福田哲之指出,《季康子问于孔子》16号简可与《昔者君老》2号简缀合,二者字体相同,应即属于此篇,缀合后该简尚有6.8厘米长的缺失。参福田哲之:《上博四〈内礼〉附简、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第十六简的归属问题》,简帛网,2006年3月7日。
[8]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6期。
[9]林素清:《上博楚竹书〈昔者君老〉新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96-212页。
[10]廖名春:《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
[11]梁涛:《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简帛研究网2005年6月26日。
[12]请问爲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爲人臣?曰:以礼侍君,忠顺而不懈。请问爲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爲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爲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爲人弟?曰:敬诎而不苟。
[13]廖名春:《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
[14]《礼记·王制》:“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父子之閑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閑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閑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閑观其信惮也。”
[15]持这种意见的有廖名春、曹建敦等学者。可参看廖名春:《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6辑;曹建敦:《用新出竹书校读传世古籍札记一则》,简帛研究网2005年3月6日。
[16]李零:《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三联书店2011年。
[17]胡兰江:《七十子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3页。
[18]梁涛:《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简帛研究网2005年6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81.html
以上是关于儒家-《内礼》文献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