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中国文化遗産研究院)
《里耶秦简(壹)》终于出版了。自2002年发掘起,里耶古城遗址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最重要的一号井的考古发掘工作,并在2006年拿出了《里耶发掘报告》;同时又加紧了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高品质地做完了简牍的释读。两周前收到整理者张春龙先生赐下的大着,认真拜读,深感受教多多,收穫甚丰。边读边做些笔记,今整理数则,还请方家教正。
一 枝枸
《里耶秦简》有一简自命名为“贰春乡枝枸志”,记迁陵县贰春乡三株枝枸,资料十分可贵。该简编号为8-455,简文云:
贰春乡枝枸志
枝枸三木,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下广一亩(第一栏)格广半亩,高丈二尺,去乡七里。卅四年不实。(第二栏)
按,8-1527正记同一事项,该简文为:
卅四年八月癸巳朔丙申,贰春乡守平敢言之。贰春鄕树枝枸,卅四年不实,敢言之。(正)
平手(背)
二简长短宽狭基本相同,但字迹明显不同,故虽然所记为同一事项却不能判定二简为同一文书。
所谓“枝枸”,或称“枸”,亦即“枳枸”。《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枸,北山有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毛传:枸,枳枸。正义曰:宋玉赋曰“枳枸来巢”,则枸木多枝而曲,所以来巢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陆机疏云:“枸,山木,其状如栌,一名枸榾。高大如白杨,所在山中皆有,理白可为函板,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噉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明堂位》注作“枳椇”。(中华书局,1987年。)
今按,“枝”、“枳”,上古音皆章母支部字,同音可通,故“枝枸”或作“枳枸”。下文《本草纲目》作“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亦是。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第十四“接骨木”条下《图经》引陆机疏云“作‘枝枸’”。其文云:
接骨木,味甘、苦,平,无毒。主折伤,续筋骨,除风痒,龋齿,可作浴汤。
《唐本注》云:叶如陆英,花亦相似。但作树高一、二丈许,木轻虚无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种之。一名木蒴藋。所在皆有之。(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接骨木,有小毒。根皮主痰饮,下水肿及痰疟。煮服之,当痢下及吐,不可多服。叶主疟。小儿服三叶,大人服七叶。并生擣绞汁服,得吐为度。《本经》云“无毒”误也。
《图经》曰:接骨木,旧不着所出州土,今近京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许。花、叶都类陆英、水芹辈,故一名木蒴藋。其木轻虚无心。斫枝插土便生,人家亦种之。叶主疟,研绞其汁饮之,得吐乃瘥。大人七叶,小儿三叶,不可过多也。又上有枳椇条云:其木径尺,木名白石,叶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多食之,即《诗·小雅》所谓“南山有枸”是也。陆机云:“枸,枝枸也。木似白杨,所在山中皆有,枝枸不直,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谓之木蜜。本从南方来。能败酒。若以为屋柱,则一屋之酒皆薄。
《产书》云:治产后心闷,手脚烦热,气力欲绝,血晕连心头硬,及寒热不禁。接骨木破之如运算元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温两服。或小便数,恶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遍,其力一般。此是起死人方。
(《四部丛刊》本,上海涵芬楼影印金泰和甲子晦明轩刊本)
《图经》所谓“上有枳椇条云”者,其文曰:
枳椇,味甘平,无毒,主头风,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温,无毒,主五痔,和五藏。以木为屋,屋中酒则味薄,此亦奇物。
《图经》:文具“接骨木”条下。
(《四部丛刊》本,上海涵芬楼影印金泰和甲子晦明轩刊本)
“枝枸”、“枳枸”,即“枳椇”。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十一《木部》“枳椇”条曰:
【释名】蜜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蜜屈律(广记)、木蜜(拾遗)、木饧(同上)、木珊瑚(广志)、鸡距子(苏文)、鸡爪子(俗名)、木名白石木(唐注)、金钩木(地志)、枅栱、交加枝。
时珍曰:枳椇,徐锴注《说文》作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捲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饧,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鸡距、曰鸡爪,象其形也。曰交加、曰枅栱,言其实之纽曲也。枅栱,枋梁之名。按《雷公炮炙序》云:弊箅淡卤,如酒沾交。注云:交加枝,即蜜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也。……
(刘衡如校点本,页1845,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是“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即“枝枸”也。
台湾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鑒》“枸”条云:
枳椇一名“木蜜”。一般水果的食用部分是中、外果皮或种子,本植物最特殊,食用部分却是花梗发育而成的果梗。枳椇的花梗于花后肥大成肉质,大如指,食之甘美如饴。特别是经霜过后,甜味更佳,俗称“拐枣”或“峦字梨”。
枳椇的种子着生于果梗先端,呈珊瑚状,可作药用,有解酒之效。……木材淡紫色,硬度适中,纹理美观,容易加工製成器具、家俱等。若以其木为屋,据说能令酒味变薄。本树种树姿美丽,老时更有姿态,可为庭园树。
(台北,猫头鹰出版,2001年。)
关于汉代地方所有果木的登记,出土简牍中最为重要材料是沅陵虎溪山M1汉墓中的“黄册”。M1是沅陵侯吴阳墓,出土简牍中的“黄册”,记录了沅陵侯国行政设置、吏员、户口、土地、赋税,也有国中经济林木如梨、梅的数量和结实的情况的记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期)
在广州南越宫署遗址出土的简牍中也有树木及结果情况的登记,如:
简090. 高平甘枣一木,第囗三。实囗百廿六枚。
简068. 壶枣一木,第九十四。实九百八十六枚。
简069. 壶枣一木,第百。实三百十五枚。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西汉木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3期。)
宫中的枣树各有编号,産枣数目一一登记在案。
“贰春乡枝枸志”之“志”,当训为“记”、“识”,或作“誌”。《集韵•志韵》:“誌、识,《説文》记,誌也,或作识。”“识、志,记也,或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页483,1985年。)
“志”这种文体形式,出土简牍中有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从器志》(内含“仓器志”)、《东阳田器志》等两种“志”。(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3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前者是死者的随葬品记录,后者应当是东阳地方的农耕田作器具的登记。人大文学院王贵元先生对木牍文字有考释,但他将“东阳田器志”理解为“是农具出入的登记簿,类似于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的器物‘出入簿’”,却是不对的。(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出入簿”是有进有出的流水帐目,而“志”是目前财物状况的统计记录,不涉曾经的“出入”。居延汉简293.1-2 为“将军器记”,“记”与“志”同:
将军器记:大案七、小案十、圈五、大杯十一(第一栏)
小杯廿七、大槃十、小槃八、小尊二(第二栏)
大尊二、大权二、小权二、具目三(第三栏)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
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二、衣箧三(第四栏)
对前述诸例加以分析可知,“从器志”、“东阳田器志”及“将军器记”都只是单纯的器物名称、数量的登记,并无更多记述,而“贰春乡枝枸志”不仅有枝枸的登记,还有位置、大小、结实情况的记录。看来当时的“志”并无严格的公文格式,简繁皆可,详略咸宜。
(编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86.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读《里耶秦简(壹)》笔记(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