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
(台湾中央研究院)
赵旃不欲成,弗召,射于楚军之门,楚人被驾以追之,遂败晋师于河。(清华竹书《繫年》第十三章64-65)
射,作“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之形,原整理者隶作“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注释》说,疑为“射”的表意字,在此读为“席”,《左传》云:“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1]
学者指出,“整理者指出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即射字,是。但牵合宣十二年《左传》‘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破‘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为席,其实‘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射)可以读如本字。”[2]
射,当读为“舍”,为停留之意。以下列举文献中的通假例证:
郭店竹书〈穷达以时〉:“孙叔三射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裘锡圭读“射”为“舍”。[3]
又《诗‧大雅‧嵩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谢,鲁《诗》作“徐”,王逸注《楚辞‧七谏‧沈江》引作“徐”,陈乔枞:“《潜夫论》引《诗》,‘谢’作‘序’。”又〈嵩高〉:“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谢,鲁《诗》作“序”。[4]《说文》“余”,从八舍省声。这裏的“谢”、“徐”和“序”都是音近相通的异文。从“射”声的“谢”和从“舍”声的“徐”可以音近通假,可见“射”读为“舍”在声音上是可以成立的。
《说文》:“舍,市居曰舍。”段注:“舍可止,引伸之为凡止之偁。……凡止于是曰舍,止而不为亦曰舍,其义异而同也。”舍,有停留、止宿之义。《左传‧哀公十四年》:“成子出舍于库。”这是指成子住在府库裏。《公羊传‧僖公元年》:“公子庆弒闵公,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将由乎齐,齐人不纳,却反舍于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请。”舍,也可指军队驻扎之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二月庚寅,甯喜、右宰穀伐孙氏,不克,伯国伤。甯子出舍于郊。”《吕氏春秋‧行论》:“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所以为成而归也。”《繫年》“射(舍)于楚军之门”,应该是指赵旃停留在楚军军门之外。
《左传‧宣公十二年》:“席于军门之外。”杜注:“布席坐,示无所畏也。”有关杜预的说法,日人竹添光鸿有不同的看法,《左传会笺》:
使众从者犯突之,而己则在军门外,布席安坐,与弃车走林,一样丑态。《注》“示不畏”,误。既是夜战,虽欲示,得乎?
杜注所谓“布席而坐,示无所畏”,这个说法应该不是事实。在楚军军门前布席而坐,此种情形也甚为可疑。因此,这个“席”可能是个假借字。
对照清华简《繫年》“射”的异文,《左传》“席”也当读为“舍”。古音“席”为邪纽铎部,“舍”为书纽鱼部,在韵母方面是鱼铎阴入对转,在声母方面,邪纽和书纽有相通的情形。[5]以下举“席”和“舍”音近相通的例证:
《尚书‧梓材》:“惟其涂塈茨;……惟其涂丹雘。”涂,《说文》“雘”字引作“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孔颖达《正义》本作“斁”[6]“席”是从“石”声;[7]“度”,《说文》云“庶省声”,应当也是从“石”声。[8]这裏是从“石”声的“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和从“舍”声的“涂”相通。因此,“席”(从“石”声)可读为“舍”。
《诗‧周南‧葛覃》:“服之无斁。”斁,鲁《诗》、齐《诗》和《礼记‧缁衣》作“射”。《后汉书‧张衡传》:“惟盘逸之无斁兮,惧乐往而哀来。”斁,李注:“古度字。”这裏的“斁”、“射”和“度”是音近相通的异文。[9]
“无斁”这组异文为“斁”、“射”和“度”,〈梓材〉的异文为“涂”、“斁”和“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嵩高〉的异文为“谢”、“徐”和“序”。对照这三组异文的语音关係,可以证成《繫年》“射于楚军之门”的“射”和《左传》“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的“席”是音近相通的异文,而这两个字都应当读为“舍”。
(编者按:[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12月),页165、166。
[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读书会:《〈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研读劄记(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0),2011年12月31日。
[3]裘锡圭:《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三则》,《上海博物馆集刊》第9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12月),页181-183。
[4]以上“谢”字异文,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5]参郑张尚芳:《上古汉语的s-头》,赵秉璇、竺家宁编《古汉语複声母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页343。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5月),页204。李存智:《上博楚简通假字音韵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页28、29。
[6]屈万里:《尚书集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1月),页169。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页366。
[7]林澐:《释
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林澐学术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月),页8-9。
[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4月),页431-435。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1月),页116。
[9]详参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页892。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732.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清华竹书《繫年》“射于楚军之门”试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