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
(枣庄广播电视台)
清华简《尹至》中有几句话如下(释文用宽式):
“汤盟誓﨤(及)尹,兹乃柔大萦。汤往征弗凫(附)。”[1]
这两句话,直到现在也没有个很令人满意的解释。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萦”字的释读,曩或释读爲“倾”、“禜”、“淫”等,[2]笔者也曾经认为“褮”当解释为“乱”,“柔大萦”即“安大乱”,[3]然验之古籍及文意,似均未恰。笔者觉得可能本来是释字有问题,因此影响了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尹至》的“萦”这个字,简文写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4简),这个字也见于信阳简1.066“……萦为……”,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均从炏从糸,但是这个字释为“萦”是有问题的。
《说文》:“萦,收卷也。从糸,荧省声。”是说“萦”字从荧省,其实这个说法不正确。金文中的“荣”字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井侯簋)、“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荣伯鬲)等等,即“?”字,它是个独立的字,《金文编》云:“不从木。方濬益以为即荣之古文。荣,国名,成王时卿士有荣伯。”[4]《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此字象两屮交叉,屮是草之象形,顶端有小点表示其华,故“?”即草华之象形,与《释草》的说法正合,故此金文确为草木荣华之“荣”的本字。而“荣”字当是从木?声,《说文》训为桐木,即其专字。“?”字古音匣纽耕部,故后来的“荧”、“营”、“莹”、“萤”、“萦”、“蓥”等这些被《说文》解释为从“荧”省声的字,其实都是从“?”声。因为在后来的文字中,“火”的写法多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形,和“?”字上面的笔划很相似,所以“?”字才讹变为上从二火,而那两个交叉的笔划则演变成了“冖”形,其实“?”字固然不从火,它与火无关。
金文“萦”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荣伯簋),是从糸?声,《金文编》云:“以萦为荣。”[5],是读与“荣”同。楚简文字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新蔡葛陵简甲3.327-2)、“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上博五《三德》14简)、“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 上博五《三德》15简),小篆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均因袭金文而来,其上已讹变为“炏”形。如果把这个“萦”字和上面所引《尹至》和信阳简中的字形相比,就发现二者很不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萦”在“炏”和“糸”之间有“∧”形笔划,即后来变成“冖”的部份,也就是说它是从“?”的;而上引《尹至》和信阳简中的字形是从“炏”从“糸”,而不是从“?”。
我们知道,甲骨文、金文、楚简中均有“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字,甲骨文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合集25284),从炏从衣,在卜辞中用为地名,过去一般将此字释为“褮”,[6]恐不确。而金文、楚简中均用为“劳”, 《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镈》中“劳于齐邦”、《齐侯镈》“堇劳其政事”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楚简文字也多作此形(或从卒),如“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包山2.16)、“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包山2.189)、“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郭店简《缁衣》7简);中山王鼎“以忧劳邦家”的“劳”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从炏从心;郭店简《六德》“劳其股肱之力”的“劳”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从“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从心,当是繁构。那么,在殷墟卜辞中它很可能也是读“劳”,比如卜辞言“在师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在师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卜”(合集24276),而在它片里又说“在师寮”、“在师寮卜”(合集24275),“师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和“师寮”应当是一个地方,“劳”、“寮”古音同来纽宵部,音近通假。
林义光先生认为“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字“本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师寰敦),为燎之古文,象两手持衣向火中。省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齐侯镈)。勤劳之劳为之借义,篆变作劳。” [7]根据林先生之说,“劳”是“燎”的初文,本义是在火上烘烤衣服的意思。甲骨文所从的“衣”中间有小点,盖表示衣服濡湿,故向火以干之。后来凡是从“劳”声的字,多省作“炏”,看看上引郭店简《六德》中的“劳”是从心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声,而中山王鼎中则简省为从心从炏,“炏”即“劳”省。上博二《容成氏》“水潦”之“潦”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23简),从炏从水,实是从水劳省声。《说文》:“涝水出扶风鄠,北入渭。从水劳声。”段注:“《史》、《汉》、《文选》皆作‘潦’,惟《封禅书》正作‘涝’。按今用爲旱涝字。”从楚简文字来看,“涝”、“潦”分明是一字。包山简中有“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字(2.296),虽然不能确定是什麽字,但它当分析为从毛劳省声。后世有独体的“炏”字,现在可知最早着录这个字的字书是金代的《四声篇海》卷十三《火部》,注云:“炏,苦戒切,开去声。炽火盛也。”《正字通·巳集中·火部》则以为是“俗炎字。旧注‘火盛’,与‘炎’义同,改音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非。……《说文》‘燮’载《炎部》,益信‘炏’即‘炎’字变体,横直异结,非分为二也。”现在看来这些说法靠不住。“炏”在先秦秦汉文字中无所见,只作为文字构件存在,当是“劳”省形,在后世成为一个独体字,很可能还是读“劳”声。
那么再回头看看《尹至》中的那个字,分明是从糸炏声,隶定当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当分析为从糸劳省声,它很可能是缭绕、纠缭之“缭”的本字或异体,它的读音应当也近于“劳”,而不是“萦”字。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尹至》的这几句有个新的理解。首先,它应该断句为“汤盟誓﨤(及)尹,兹乃柔,大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汤,往征弗凫(附)。”“兹乃”以后三句,是说伊尹的行为,它承接上一个“尹”字省略了主语,也可能“尹”字下漏写了重文符号。
“柔”当训“安”,《尔雅·释诂》:“柔,安也。”《左传·文公七年》:“服而不柔”,杜注:“柔,安也”;《文选·张平子〈东京赋〉》:“化胡不柔”,薛注:“柔,安也。”“兹乃柔”当承上句“尹”字,理解为“尹兹乃柔”,“乃柔”即乃安。
“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汤”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读为“僚”或“寮”,据林义光先生说,“僚”字金文中是从㫃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声,[8]是“僚”本从“劳”声,故与“劳”可通假。《诗·大东》:“百僚是试”,《释文》:“字又作寮,同。”《诗·板》:“及尔同僚”,毛传:“僚,官也。”《尔雅·释诂》:“寮,官也。”“僚(寮)汤”即“官汤”,《楚辞·天问》:“初汤臣挚,后玆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王逸注:“言伊尹佐汤命,终为天子,尊其先祖,以王者礼乐祭祀,绪业流于子孙。”所谓“僚汤”、“官汤”者,均谓为汤之臣属以辅佐之也。
另一种解释就是“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读为“劳”,《书·金縢》:“昔公勤劳王家”,《庄子·天下》:“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淮南子·精神训》:“(禹)竭力而劳万民”,又《氾论训》:“当此之时,(禹)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尹至》中的“劳”当用与此同。这个“劳”本义是为某事操劳的意思,“劳汤”谓为汤之政事操劳,实亦辅佐之意。《左传·昭公七年》:“隶臣僚”,服虔注:“僚,劳也,共劳事也。”“僚”、“劳”古音同来纽宵部,音近通假,义亦相通,故“劳汤”与“僚(寮)汤”的意思大率相同。笔者认为可能读为“劳”更接近原文意。
这样,“汤盟誓﨤尹,[尹]兹乃柔,大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劳)汤,往征弗凫(附)”意思就比较容易明白了。根据古籍记载,本来伊尹爲了个人的利益,在选择夏、商这两方的问题上是摇摆不定的,《孟子·告子下》、《淮南子·泰族训》里都说他“五就汤,五就桀”,《鬼谷子·忤合》说:“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史记•殷本纪》也说:“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毫。”《尹至》开头说的“唯尹自夏徂白(亳),彔至在汤”,应当是和《殷本纪》里说的是一个意思。伊尹在桀、汤之间摇摆多次之后,最后又转回汤这里,汤和他盟誓共同灭夏,即《吕氏春秋·愼大》里说的“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这才下决心在汤这里安定下来,大力为成汤操劳,出谋划策,去征伐不肯归附的方国,实施灭夏大计。也就是说,《尹至》里的这几句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之后最终“合于汤”的史实。这样解释既可与典籍记载相印证,文意也更圆通。
最后要说的是包山简中有“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字,隶定作“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简文说“一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囗(字不识)贞(鼎)”(2.265),现在看来这个字很可能当分析为从鼎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声,是“牢鼎”之“牢”的专用字,“劳”、“牢”古音同来纽双声、宵幽旁转叠韵,音近可通假,《后汉书·应奉传》:“多其牢赏”,李注:“牢或作劳”,是其证。《周礼·天官·膳夫》“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玄注:“牢鼎九,陪鼎三。物谓牢鼎之实,亦九俎。”是古有牢鼎之名。则此条简文当读为“一牢囗贞(鼎)”,“牢囗鼎”也是鼎名。
要之,“
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是“缭”之本字,在清华简《尹至》中读为“劳”,本义是操劳,引申为辅佐之意,曩释“萦”非是。
(编者按:[1]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尹至〉、〈尹诰〉研读札记(附:〈尹至〉、〈尹诰〉、〈程寤〉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1-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
[2]参陈民镇《清华简〈尹至〉集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9-1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
[3]王宁《清华简〈尹至〉释证四例》,武汉大学简帛网2011-02-2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3
[4]容庚编着,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四版),中华书局,1985年,392页。
[5]《金文编》,392页。
[6]参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语编纂:《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9年,1921页。
[7]林义光《文源》,中西书局,2012年,247页。
[8]林义光《文源》,247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627.html
以上是关于金文-清华简《尹至》“劳”字臆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