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楚居》是新近刊布的清华简中比较引人瞩目的一篇。[1]其主要内容叙述自季连至楚悼王共二十三代楚公、楚王的居处与迁徙,因内容与《世本》之《居篇》相近,故定名为《楚居》。[2]简文记载楚人源起与楚王世系,所记与《史记·楚世家》大致吻合,其不同之处则可作为今后进一步探讨楚人世系的重要参考。简文还记载了历代楚公、楚王居住、迁徙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地名。其中与季连、穴熊等楚先公传说有关的地名是探索楚族故地及其迁徙路线的重要资料。此外,简文中以某郢为名的地名有十四个,其中鄢郢、蓝郢已见诸传世文献,鄩郢、肥遗郢等见诸其他已刊楚简,而疆浧(郢)、樊郢、为郢等则属首见,这些记载为楚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及文物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线索,必将推动楚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楚居》以季连的降生神话开篇,之后历叙季连辗转迁徙的过程,并有其求偶匹配的生动描写。为便于讨论,我们先将相关简文释写于下(非关讨论的字儘量用通行字),[3]有关字词的释读在脚注中略加说明:
季连初降于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抵于穴穷,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比隹,秉兹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1】相,[4]詈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四方。[5]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6]爰生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伯、远仲。毓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羊,[7]先处于京宗……
简文中提到一系列地名,依次分别为: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穴穷、乔山、爰波、汌水、方山、京宗。其中有些地名见诸其它文献,其地望大致可考;有些地名虽不可考,但是结合其前后地名的空间关係尚可以推测其大致方位。本文的目的就是尽力釐清上述地名的地望。[8]下面,我们先考证地望大致可靠的几处地名。
1.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
整理者注云:“疑即騩山。《山海经》中有楚先世居騩山之说。《西山经·西次三经》云三危之山‘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郭璞注:‘耆童,老童,颛顼之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以下简称“复旦读书会”)云:“包山简237有“峗山”,或也与此有关。(参看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76页)”。李学勤、宋华强、子居(网名)、王伟等先生均已指出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即在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的具茨山,亦即见于《山海经·中山经》的“騩山”、“大騩之山”。[9]
今按,騩山、大騩之山的地望古人已有详考。《中次三经》“騩山”下郝懿行《笺疏》云:“《水经注》云:‘騩山,彊山东阜也。’《郑语》云‘主芣隗而食溱洧’,隗即騩也,古字通用。”又,《中次七经》“大騩之山”下郭璞注云:“今荥阳密县有大騩山,騩固沟水所出。”郝懿行《笺疏》云:“《地理志》云河南郡密有大騩山,潩水所出。此注云‘騩固沟水所出’,疑沟即潩字之伪,固即山字之伪也。騩,《说文》作隗,《广韵》同。《庄子·徐无鬼》篇云‘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释文》引司马彪云‘在荥阳密县东,今名泰隗山’,《水经注》云‘大騩即具茨山也’,《广韵》云‘具茨山在荥阳,出山海经’,即此。”李学勤先生文中指出《山海经·中山经》内《中次三经》的騩山就是《中次七经》的大騩之山,可能即本于此。王伟先生则列出《中次三经》、《中次七经》、《中次九经》分别有騩山、大騩之山(笔者按,《中次十一经》亦载大騩山),并且认为:
《中山经》中的“騩山”和“大騩之山”应该是从不同视角来指称的同一个山名,与《西山经》中的“华山”和“太华之山”的称呼类似。而在“騩山”前加“大”字称做“大騩之山”,也符合《山海经》出自楚人手笔、特别推崇楚地山川神祇的一贯作风,如《海内东经》“会稽山在大楚南”,于楚而加“大”字,与陈胜号“张楚”极相近。[10]
今按,《山海经》是否真出自楚人手笔尚有不同意见。[11]《中山经》共有十二经,所载山脉走向有东西走向,有西北、东南走向,亦有西南、东北走向,这就难免产生交叉点。而騩山、大騩之山就很可能正是作为这样的交汇地带而在《中山经》中反複被提及。倘若《山经》作者真为楚人,必然不会不知晓楚人祖先降生的騩山所在。由此看来,《中山经》的多处騩山不会是异地同名,而《山经》作者之所以反複提及騩山,可能是作者对楚人先祖降生地的隆重纪念,有着特殊的意义。
至于《西山经·西次三经》所载与三危山相邻,“耆童”所居之騩山。王辉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清华简《楚居》中楚人先祖季连降生或初封地“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騩)山”,是楚人移接了《西山经》中先祖老童所居“騩山”的名称。楚人将《山海经》中位于西方且与楚人来源密切相关的“騩山”名称,移接于临近楚境或位于楚境内的一座山,并特加“大”字以彰显之,这也是其攀附“英雄祖先”,为自己创造华夏出身的一个表现。[12]
今按,若照王辉先生所论,楚人似乎源自西方,其实此说早已被学术界否定。[13]真实的情况反而是楚人本有一个华夏的出身,为什麽山经作者反将其祖先的降生地安排到《西山经》,并与楚人先祖老童发生关联?根据现有的研究结论,在楚人观念中,三危乃长寿不老之地。[14]因此《山经》作者将其祖先降生地騩山附会至三危山附近,有对祖先尊崇的成分在其中。
2.乔山
乔山,整理者指出即《山海经》之“骄山”,《中山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濉水出焉,东南流注入江……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入濉……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子居先生认为乔山即传世文献所称桥山,黄帝所葬之地,亦即敖山和鄗山,今河南荥阳市的广武山地区。
今按,《中次八经》之“骄山”位于汉水之南,去下文所考汌水(即湍水,详下文)相去太远,恐非《楚居》“乔山”之所在。
我们注意到研究者对该简之“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字较为敏感,整理者将该字读为“前”,训为“先”。宋华强先生认为:“‘前’若训‘先’,下文当有对应的反义词,如下文有‘先处于京宗’,就有‘迟徙于京宗’,‘迟’、‘先’相对,由此可知‘前’不当训‘先’。疑‘前’当训为‘向前’,‘前’可训‘进’,又与‘晋’通,‘晋’亦多训‘进’,‘进’就常表示‘向前’之义。”[15]李天虹先生亦认为整理者训前爲“先”与下文在语意上也不很连贯。她主张“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应该读为“延”。新蔡简甲三268号云:“……及江、汉、沮、漳,延至于淮。”宋华强先生认为其“延”字应该是承接副词,与“乃”、“迺”、“遂”义近,可以翻译为“接着”或“然后”(氏着《新蔡葛陵楚简初探》第356-35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其说可从。《楚居》的“抵”可与新蔡简“及”类比;如果把“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读为“延”,训为“接着”等义,这段话的文意就很顺畅了。[16]
宋、李二先生的观察很是敏锐,“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字在句中确难以理解。我们推测句中的“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字可能当位于“乔”字下。抄手误将其植于“出”字上。照我们的理解,句子当写作“季连初降于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抵于穴穷,出于乔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前)山。”“抵于”、“出于”作为介词连接两个意近的短句。穴穷、乔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前)山皆爲地名。乔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前)山,即见于《中次十一经》之高前山,“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高前山在今河南省内乡县,又名天池山。
3.汌水
整理者注云:新蔡葛陵简甲三·11+24:“昔我祖出自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伯、远仲二人。于是“先处于京宗”。从这一过程来看,京宗与方山、湍水都应该相距不远。而上述诸位所考之京宗都与方山相去甚远。石泉先生曾据《中次十一经》攷证一处古荆山地望。《经》云:
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
石先生指出翼望山被称为“荆山之首”,则这一带的山脉必曾有以“荆山”爲名的一座山。其结论是该荆山位于今邓县西北九十里、与内乡县交界的山区。[34]这一处荆山位于湍水之源,与方山比邻。极有可能就是《楚居》所载之京宗。
以上我们考得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山、乔山(高前山)、汌水、方山、京宗五处较为确实的地望,至于穴穷、爰波的地望,我们只能根据上述五处地名的位置大致推断出其位置。
穴穷,整理者无说。宋华强先生认为穴”可读爲“育”或“淯”。与淯水有关,“穷”也许和熊耳山有关。子居先生认为穴穷”可能是新密市尖山乡东北部的神仙洞,也可能是《中次七经》所载之少陉山。今按,从季连行蹤来看,穴穷应位于騩山至于湍水下游之间。《中次九经》载有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神人。”或与穴穷有关。
爰波,复旦读书会读爲“爰陂”。[35]宋华强先生读为 “汉畔(泮)”。子居先生认为爰波即荥泽,先秦时期约在以今郑州市古荥镇为中心的周边十余里地区。今按,据上文所考,爰陂应该是湍水沿岸位于高前山以上的某处陂塘。《水经注》卷29《湍水注》云:
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东南流,湍水又逕穰县爲六门陂。……湍水又逕穰县故城北,又东南,……至(新野)县西北,东爲邓氏陂。……东入于淯。
爰波或与上引六门陂、邓氏陂有关,具体地望待考。
季连徙居地示意图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读爲“率”,奉顺;“相”,品质。宋华强先生读“兹”爲“芷”,将该句意思理解为手持香草的士女四处巡游观览。
[5]“詈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四方”,整理者读“詈”爲“丽”,读“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爲“秀”句意是说比隹美貌,胜于四方女子。“詈”,蔡伟、宋华强先生读爲“历”;“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单育辰、蔡伟、苏建洲先生读爲“游”或“游”。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文下1月6日、7日、11日跟帖。《清华简《楚居》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http://www.gwz.fudan.edu.cn/)2011年1月5日。又见单育辰:《佔毕随录之十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1月8日。
[6]盘,整理者读爲“泮”,水涯。陈伟师将“从及之盘”连读,并读“盘”为“班”。守彬先生以为是地名,指前文“盘庚”的“盘”。刘乐贤先生读为“姘”,“男女私合曰姘。”宋华强先生认为“及之盘”是男女交媾的一种委婉语。程浩先生认为“盘”读为“泮”,意为消散。“及之泮”即等到汌水之冰溶解之时。参陈伟:《读清华简〈楚居〉札记》,简帛网,2011年1月8日;守彬:《读清华简〈楚居〉季连故事》,简帛网,2011年1月10日;刘乐贤:《读清华简札记》,简帛网,简帛网,2011年1月11日。程浩《清华简〈楚居〉“盘”字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5月10日。
[7]整理者对“毓”有两种解释,其一认爲“毓”可能读爲“游”,“
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羊”是连绵词,指游戏;又疑“毓”读本字 “毓徜徉”意爲生育顺畅。守彬先生读为“毓长祥”。宋华强先生读爲“漳”、“阳”,二水名。意思是生长于漳水、阳水一带。
[8]今年年初,笔者曾以“清华简《楚居》与楚史若干问题初探”为题在本单位举办的一次交流会上作了一个简短的报告(参《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嗣后,在一些学术网站和期刊上陆续读到一些关于《楚居》的研究文章,所见有同有异。对于意见相同的部分,本文从略介绍或只作补充论证,而将着力点放在观点不同的地方,望读者谅解。
[9]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1期,第54页;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未刊稿本;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0日;王伟:《清华简〈楚居〉地名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4月28日。
[10]王伟:《清华简〈楚居〉地名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4月28日。
[11]譬如顾颉刚先生认为是秦人的作品,蒙文通先生以为是巴蜀人的作品,袁珂先生以为是楚国或楚地的人所作。参顾颉刚:《五藏山经试探》,《史学论丛》(1),1934年;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
[12]王伟:《清华简〈楚居〉地名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4月28日。
[13]相关着述颇多,可参张正明:《秦与楚》,华中师範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14]参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2页。
[15]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未刊稿本。该文蒙宋华强先生惠赐,谨此致谢。
[16]李天虹:《楚文字中的“前”与“脠(延)”——由寿县楚器中的楚考烈王名说起》,简帛网(http://www.bsm.org.cn/)2011年4月16日。
[17]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0日。
[18]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1期,第54页。
[19]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未刊稿本。
[20]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第4-5页;《楚都丹阳地望新证》,《文史》2004年第2辑,第11-14页。
[21]董珊:《新蔡简所见的“颛顼”和“雎漳”》,简帛研究网2003年12月7日。
[22]郭永秉:《帝系新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4-197页,。
[23]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1期,第55-56页。
[24]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0日。
[25]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26]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1期,第55页。
[27]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未刊稿本。
[28]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0日。
[29]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年,第777页。
[30]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楚居》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1月5日。
[31]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1期,第57页。
[32]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未刊稿本。
[33]子居:《清华简〈楚居〉解析》,简帛研究网2011年3月30日。
[34]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06-209页。
[35]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楚居》研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1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3878.html

以上是关于方山-清华简《楚居》中与季连有关的几个地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