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题铭小考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中国古代史-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题铭小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题铭小考
(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砖铭
1999年4月甘肃省高台县博物馆在许三湾西南墓群回填早期被盗墓葬时清理出土,该墓葬为壁画砖室墓,题铭字砖呈长方形,镶嵌在墓室后壁,文字书写在砖面右侧,墨笔隶体,自右至左竖书两行。砖铭不记墓主人名爵地望,只记述了在安葬之日画工进入葬室作画和完成墓葬壁画的时间。
释文:
1 建元十四秊十二月十三日安错,
2 早豕作饰富晚成
建元十四秊十二月十三日:据《二十史朔闰表》,前秦建元十四年为西元378年,是年为苻秦攻灭前凉的第二年,墓砖纪年文字的出土,说明前秦政权此时已佔据河西中部黑河流域地区。
安错:安葬。有暂且寄葬之义。送葬者由于各种原因,打算待葬或改葬而暂将灵柩安葬某处,设墓誌,以待后世子孙时能够迁葬回归故乡祖茔。这种情形,在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难民流徙时期最为突出。错,本字为“厝”,亦作“措”。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崩薨别号,至墓同,何也?时臣子藏其君父,安厝之义,贵贱同。葬之为言下藏之也。”高台骆驼城墓群出土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容男墓券》:“今日安错,终□永已,生人富贵,死葬纪止,冢地左右,各有齐截。” 南朝•宋《谢珫墓誌》:“豫州陈郡阳夏县都乡吉迁里谢珫字景玫卒,……安厝丹杨郡江甯县赖乡石泉里。”(罗新 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晋故中书侍郎颖川颖阴荀(岳)君之墓誌》:“君以元康五年七月乙丑朔八日丙申岁在乙卯疾病卒。先祖世,安措于颖川颖阴县之北。”(赵超:《汉魏南北朝墓誌彙编》)
早豕作饰富晚成:句中有“早”、“晚”,表示葬日之时辰无疑。早即“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食时”又有“早食”、“蚤食”等别称。由此,句中“早豕”即是“早食”之义。“晚” 指太阳落山、夕阳西下之时。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该时亦有“日没”、“日沉”、 “日晏”、 “日旴”、“日晦”、“傍晚”等别称,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誌。作画者早食之时而作,傍晚之时而息,与传统所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说法有所差异,因为砖铭所纪葬日正值农曆十二月中旬,这时河西昼短夜长,日出将近早晨9时,若以习惯上“日出”(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而作,天时尚早。
“作饰”,应该是画工在早食之时进入到墓室,根据墓主人的意愿在墓壁砖面绘製图画。该墓葬早年已遭盗扰,所幸墓室内壁画砖基本完好。 “富”在句中,应作“富丽” 、“富足”讲。这些壁画,就是“作饰”者工作的内容,表达了世俗社会期望生活安定富足的理想要求。
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砖,以墨线绘製,与河西骆驼城、嘉峪关、敦煌等地的墓葬壁画大多依照粉本彩绘的作法不同,用笔随意,画法拙朴,画面甚至没有画在砖面正中。出土壁画砖内容略述如下:
《执枪牵马图》:绘一身披盔甲、腰佩弓箭、脚蹬战靴的武士一手执长矛、一手牵着配挂鞍鞯的战马,準备出征。
《骑马出征图》:绘一全副武装的武士骑马执枪、驰骋出征。
《扶桑•飞禽•骆驼图》:画面左绘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右侧绘一头骆驼,上方绘两只展翅飞翔的仙鹤。
《双人桑园图》:绘头戴高冠之男子和绾束高髻的女子在桑园漫步,作交谈状。
《双人并坐图》:绘两个头戴高冠、身着长服的男子,凭几而坐,作交谈状。
《树下抚琴图》:绘大树下一男子席地而坐,前置琴案。
六幅图画表现了三个方面的主题:《执枪牵马图》和《骑马出征图》通过战士出征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河西弥漫着战乱氛围的社会背景。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苻秦帝国攻灭前凉,前凉主张天锡出降,统治河西长达76年的前凉张氏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氐族前秦王国。墓主人亲历了国破家亡的“江山更替”,对前凉后期不强兵富国而积弱败亡的惨痛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扶桑•飞禽•骆驼图》与《双人桑园图》通过扶桑、仙鹤和人物形象表现了男女墓主人希望死后灵魂升天,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反映了墓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嚮往。“扶桑”的形象是一棵挺拔的参天大树。《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穀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扶桑生处乃日出之所,墓主人通过扶桑而入仙境,那里,仙鹤翩翩展翅,骆驼悠闲,没有战争动乱,是他理想的居所。作画者绘製扶桑,除表现其高大之外,还特意画出它相依环抱的树根。《海内十洲记》曰:扶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双人桑园图》中,男女双双漫步桑园,说笑有声,宛若仙界相伴游历,又如往日琴瑟和鸣的生活情景。《双人并坐图》与《树下抚琴图》表现的是儒者、文士的现实生活画面。高台骆驼城、许三湾魏晋壁画墓葬曾出土多个文士对坐或并坐谈论的形象。魏晋时期崇尚老庄 、空谈玄理的风气。这种看似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坐而论道,反映了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和自由洒脱。执枪出征的战士形象只是墓主人对统治阶级强兵富国的理想化要求,而高冠褒衣、悠闲抚琴的生活画面则表现了他崇尚玄学的儒者身份。
前秦建元廿年(384)棺板题记
2000年10月,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遗址西8公里处许三湾西南五道梁墓群回填早期被盗墓葬时清理出土。题记文字写在棺盖板内侧,棺盖板松木製作,长210釐米,宽39釐米,厚5釐米,呈长方形。题记墨书隶体,自左至右竖书5行。
释文:
1、建元廿秊,太岁
2、在申,十二月廿三日
3、壬申,危葬。时,天地昶峙,
4、陇道断,泣
5、二秊。
建元廿秊(年)太岁在申,十二月廿三日壬申:据《二十史朔闰表》,建元廿年岁次甲申,十二月庚戌朔, 十二月廿三日壬申,是日为西元385年1月20日。前秦建元二十年为西元384年。是年,前秦苻坚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一度统一北方中国的前秦帝国分崩离析。建元二十年十二月,苻坚正被西燕慕容沖围在长安,粮竭矢尽,无救兵,人相食,困难万状。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三月,吕光率军征服西域后满载珍宝奇玩,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启程东返。八月,苻坚被后秦姚苌杀害。九月,吕光到达姑臧(今武威)杀了前秦凉州刺史梁熙,自领凉州刺史。次年(386)十月,闻苻坚已败亡,改奉坚子苻丕“太安”年号。太安四年(389)二月,吕光称“三河王”,建元“麟嘉”,定都姑臧,史称“后凉”。
关于前秦“建元” 年号在河西的使用,学界有过讨论。1928年黄文弼先生曾从吐鲁番哈拉和卓一农民处购得一件纸质的“白雀元年(384)物品清单”。“白雀”为后秦姚苌年号,白雀元年正是前秦建元二十年。黄先生认为,“时苻坚虽败于淝水,但河西犹属于秦。凉州刺史梁熙、高昌太守杨翰犹奉秦苻坚正朔。时吕光统大军在龟兹。……高昌似不应有姚苌年号之记录。”(《吐鲁番考古记》)他认为该清单是后秦难民或商人逃难高昌以应沿路官吏查询的携带物,清单所记“白雀”年号,实与凉州和高昌无关。
许多学者不赞同黄先生的见解,认为该文书非“物品清单”,而是传统意义上的“随葬衣物疏”,已取得共识。但在年号的归属上依然分歧很大。马雍先生经对墓葬文书考释后认为,这件衣物疏的“白雀属于阚伯周至麴光时期(461--530)高昌地区某割据政权的年号”(《吐鲁番的“白雀元年衣物券”》,《文物》1973年第10期),侯灿先生基本赞同马雍先生的意见,认为“似属阚伯周时期的西元461年”。(《吐鲁番砖誌集注》)也有学者认为,姚苌和梁熙同属苻坚旧臣,姚苌称王,梁熙以自身利益考虑,很有可能统凉州全境改奉其白雀年号。王素先生考证:“建元二十年即白雀元年(384年)。这年四月,羌人姚苌称王,建元白雀,是为后秦;五月,姚苌进屯北地,前秦故地羌胡降者甚众;同时或稍后,前秦凉州刺史羌人梁熙亦率河西奉用后秦白雀年号。……前秦大将氐人吕光由西域归,擒杀梁熙,自立为凉州刺史,率河西复奉前秦建元年号。”这即是说,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四月至二十一年(385)九月,河西普遍奉用姚秦白雀年号。王先生认为,“这样,有关前秦时期河西纪年的问题就都解决了。”(《高昌史稿•统治编》)
但是,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建元二十年十二月”纪年资料的出土,说明前秦时期河西纪年的问题并没完全解决。 近年来,高台县博物馆在地处河西中部的骆驼城、许三湾墓葬中清理出土了前秦建元十四年、建元十八年和建元二十年的纪年简帛,未见出土有后秦“白雀”纪年的资料,证明了前秦在攻灭前凉后即据有河西并使用“建元”年号的连续性。据史籍资料和出土文献记载,淝水战败后,梁熙并未有举河西全境而奉用姚苌年号的打算和行动。其时,苻秦旧臣割据建号,相互攻伐,百姓流离失所,姚苌据有北地,势力还未曾染指河西,远在千里之外的高昌出土“白雀”纪年的墓葬文书,未必就一定使用过该年号。我们推测,姚秦治下的难民或商人在战乱中流徙高昌,死后又以故乡所用“白雀”纪年来随葬,是有可能的。
危葬:堆砌高大的坟丘来安葬亡者。《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土之高者曰坟。”殷商、西周时期丧葬不起坟丘,现经科学发掘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的一些大墓,始见高大坟丘。晋灼注《汉书•刘向传》:“丘垄,坟冢也。”坟丘即是封土,本为埋葬、悼念死者在地面之上堆砌的固定标识,但后来其意义有所演变,墓葬封土的大小成为墓主身份、财富的象徵。东汉以来,封土制度非常严格,坟丘过高,与死者身份不符,按制即时自行减削。也有越制被治罪的,东汉学者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有载:“明帝时,桑民枞阳侯坐冢过制髡削。”
高台许三湾遗址以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古墓葬群。经高台县博物馆文物普查队调查,仅遗址西南墓群可见封土的汉、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就达4200座,其密集程度国内罕见,墓群内所见封土形制大多为堆筑坟丘,一般高2—4米,个别高达5米以上。另有相当数量夯土台式、平顶覆斗式封土。夯土台式封土历经两千年风雨,仍有残高7米、边长9米者。封土质料大多是取自墓圹的砂土,若取出砂土中含石量小,就往别处运来石子堆筑,以防风雨侵蚀。在戈壁地带夯筑土台,所用黄土也要从别处运来,整个土台也不是全由黄土夯筑,只是周围起夯,中间填充沙土,顶部再夯封。有的夯土台上还有建筑遗迹,土台周围遗落有大量的瓦片,可能古代在台上建有称作“享堂”的专用祭祀场所。
陇道断:掩埋墓穴冢道而起丘垄,使墓穴与人世阴阳两隔,表达了与亡者诀别的悲怆心情。《大魏故左军领御仗左右西川子赠龙骧将军洛州刺史长孙史君之墓誌》云:“玄宫遂密,三光闭晖。宾亲号悼而永诀,子姪泣血而长辞。乃刊石立誌,以载神仪。”(赵超:《汉魏南北朝墓誌彙编》)
泣二秊(年):古代儒家的祭礼。据《仪礼•既夕礼》记载,“始死,主人哭不绝声” ;“小敛之后,以亲代哭,亦不绝声”。“至圹后,主人在庐,庐中思忆则哭,又有朝夕于阼阶下哭”。此称为“卒哭祭”。卒哭祭的时间据敦煌遗书S.1725《初唐书仪》:“九十日内,日夜不脱绖带,悲来则哭,昼夜无时。孝〔子〕常居庐中,不宿于房室。九十日既,庐前屏□宿有常卧其中,中有祝经,朝夕哭而已。”卒哭祭的时间为三个月。
祭礼中有小祥祭和大祥祭。《仪礼•士虞礼》:“期而小祥”。疏曰:“期而祭,礼也。正月存亲,亲亡至今而期,期则宣祭。期,天道一变,哀恻之情益衰。”
敦煌遗书P.2646《张敖书仪》:“从亡后来年死日,谓之小祥。即预造布衣换之,衫绔一切稍轻初丧。不许至□□即擗踊哭泣,内外皆哭,号哭尽哀,〔具〕馔设祭,便令子弟勾当设斋。”
小祥时间为一周年,小祥之后即停止朝夕之哭。
小祥后一周年为大祥。《仪礼•士虞礼》:“又期而大祥。” 疏曰:“此谓廿五月大祥祭”。这时孝子灵前设祭,需换上大祥服。《通典》卷八七载:周制“朝服缟冠,即祥,改服十五升布深衣,领袖缘皆然素。缟冠纰素,中衣领袖缘带皆然,去腰绖、弃杖,白麻履无絇。”注:“杜元凯云: “二十五月大祥祭,主人夕为期,朝服缟冠,讫祭而受以布深衣十五升,外无哭者。”大祥祭表明凶礼的终结。敦煌遗书P.2646《张敖书仪》:“从亡后廿五月月儘是也, 预造禫衣服,其衫以布及粗絁,襆头帽子一切□并深灰色,白皮濑鞓腰带,三銙。其日辰(晨),孝子擗踊哭泣,倍于常时,谓欲除脱,不忍也。设祭讫,别人与换衣服讫,内外止哭,再拜。掌事即拆灵帐,去灵坐(座),内净扫地,不得有别物,唯铺地席一领,及屏风、香炉、水椀等,至晚去屏风、香炉等。六十日满,即脱禫衣服,着白襕衫、黑絁襆头、蓝铁腰带,至月终则任着寻常吉衣服,是谓礼制终也。”此即儒家祭礼“泣二秊”之涵义。
北魏《穆循墓誌》:“年始十八,丁罗重忧,泣血三龄,至性过人。”(罗新 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从亡故后至二十五月,跨三个年头,又谓“泣血三龄”,与“泣二秊”大致无异。
(编者按: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101.html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史-高台许三湾前秦墓葬题铭小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