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吴命》“攼亡尔社稷”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吴命》“攼亡尔社稷”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吴命》“攼亡尔社稷”解
(美和技术学院)
《上博七‧吴命》简5下:“余必攼芒(亡)尔社稷,以广东海之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以下简称复旦读书会)考释云:
简5此句当能与《国语·越语上》“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句对读。因此“芒”可读爲“亡”,训爲“灭”。“攼芒”疑与“残亡”同义。《墨子·所染》:“国家残亡,身爲刑戮,宗庙破灭,絶无后类。”[1]
按:复旦读书会以为简文“攼芒”疑与“残亡”同义,虽然“芒”可通“亡”,文献亦有所谓“残亡”,但“攼”未可直接读作“残”,二字古书并无通假之例。考“攼”字从“干”声,金文如《大鼎》、《者
文化-《吴命》“攼亡尔社稷”解钟》有此字,用为“捍”。楚简亦有此字,如《上博二‧子羔》简12云:“冬见芺,攼而荐之。”“攼”字形如下:
文化-《吴命》“攼亡尔社稷”解
张富海先生认为《子羔》简文此处的“芺”乃“苦芺”,《说文‧艸部》:“芺‧艸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攼”字可以视爲“搴”字异体。“搴”和“攼”的声符“干”上古音都是见母元部,而后来从“手”的字在古文字中多从“攴”,所以表示“搴”这个词的字可以写作“攼”。“搴”义为拔取、採取,而且多指拔取草类,因此,“冬见芺,攼而荐之”,应读为:“冬见芺,搴而荐之”。 [2]
张先生之说言之成理,《吴命》此“攼”字或亦读爲“搴”,乃拔取之意,“攼(搴)亡”则可释为拔取灭亡也,“攼(搴)亡尔社稷”乃拔取、灭亡你们国家之意。
此外,“攼”或可读作同从“干”声的“刊”,盖“干”古音为见母元部,“攼(捍)”为匣母元部,“刊”为溪母元部,三者韵部相同,声母见、溪同属牙(舌根)音,而匣母古音多与见母谐声,[3]因此三者音近可通。又古书“干”与“扞(捍)”通,“干”与“竿”通,“刊”亦与“竿”通,[4]故“刊”与从“干”之“攼(捍)”于理应可通假。“刊”乃砍削、斫除之意,《说文‧刀部》:“刊,剟也。”段注:“凡有所削去谓之刊。”《礼记‧杂记上》:“刊其柄与末”,郑玄注:“刊,犹削也。”《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孔颖达疏:“削,刊也。”因此,“刊”意可通“削”,“削”有侵夺、灭除之意,如《孟子‧告子下》:“鲁之削也滋甚”,朱熹《集注》:“削,地见侵夺也。”《郭店‧语丛四》:“君有谋臣,则壤地不削。”《战国策‧赵策上》:“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荀子‧子道》:“封疆不削”,“削”皆有侵夺国家疆土之意。又《诗‧大雅‧桑柔》:“乱况斯削”,马瑞辰《传笺通释》引《仪礼》郑注:“削,犹杀也。”慧琳《音义》卷八十三“削槀”注引《广雅》:“削,灭也。”[5]又如《荀子‧君道》:“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荀子‧王霸》:“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此处“削”、“亡”连言,与简文“攼(刊)亡”相近。因此,简文“攼”可通“刊”、“削”,乃侵夺、灭除之意,“攼(刊)亡尔社稷”乃侵夺、灭亡你们国家的意思。
(编者按:[1]程少轩执笔:《〈博七·吴命〉校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12月30日。
[2]张富海:《上博简〈子羔〉篇“后稷之母”节考释》,《简帛研究网》2003年1月17日。
[3]参见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10月)。
[4]参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7月),页183-185。
[5]相关古注可参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0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吴命》“攼亡尔社稷”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