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所收录的《彭祖》6号简,有如下一段文字(释文用通行字写出):
[忽忽]之谋不可行,述惕之心不可长。[1]
首字已残,下有重文符号,陈斯鹏先生认为此字从心虫声,读为“忽”,陈先生的字形分析或可商榷,但读为“忽”可从;[2]陈伟武先生认为“忽忽”的意思是“匆遽轻率”,可从。[3]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这段文字中的“述惕”二字。
对“述惕”二字,各家的说法互有异同。整理者李零先生读“述惕”为“怵惕”;[4]陈斯鹏先生同意其说,认为“述(怵)惕”是“忧惧”之义;陈伟武先生读“述惕”为“坠易”,认为本指“坠失废弛”,此处训为“轻慢大意”;汤志彪先生亦从李零先生之说,认为“述(怵)惕”指“恐惧”;[5]林志鹏先生认为“述惕”当读为“訹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述(訹)惕(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之心”的意思就是“因轻慢而产生的利诱之心”。[6]
林志鹏先生认为“本篇竹书多见敬慎之论,……此若云‘怵惕之心不可长’,实不可通”。其说至确,这应该也是陈伟武先生不从李零先生读“述惕”为“怵惕”的原因。陈伟武先生将“述惕”理解为“轻慢大意”是正确的,不过陈先生先读“述惕”为“坠易”,认为本指“坠失废弛”,再将“坠失废弛”转训为“轻慢大意”,我们觉得颇为迂曲,难以令人信从。林志鹏先生从向宗鲁先生读“惕”为“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训为“轻慢”,其说无误,只是“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字乃“易”字的后起分化字,[7]且此字后世罕用,[8]所以,我们认为还是读“惕”为“易”为好。林先生读“述”为“訹”,认为是“以利害诱惑之意”,其解说字义无误,但此义用在此处是讲不通的,其解“述(訹)惕(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之心”为“因轻慢而产生的利诱之心”便不合文法。
根据林志鹏先生的观点,“述惕之心”必当是“非敬慎之心”。这样看来,读“惕”为“易”,训为“轻慢”就十分恰当了。至于“述”字,我们认为其表示的当是与“易”字意义相近或相关的一个词。[9]
“脱”有疏略、轻慢、散漫之义。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轻则寡谋,无礼则脱。”杜预注:“脱,易也。”杨伯峻注:“脱,简易也。”
《国语·周语中》:“入险而脱,能无败乎?”韦昭注:“脱,简脱也。”
《史记·礼书》:“凡体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司马贞注:“脱,犹疏略也。”[10]
“述”的古音是船母物部字,“脱”是透母月部字,两字古音相近,可以通假,并且术声字与兑声字古籍中有通假的例子。[11]我们认为,简文中的“述”当读为“脱”。
综上,我们认为“述惕”当读为“脱易”,训为“散漫”。“脱易”一词见于古籍,其意亦为“散漫”。如:
《韩非子·八经》:“脱易不自神曰弹威。”
《抱朴子·行品》:“无抑断之威仪,每脱易而不思者,轻人也。”
《宋史·周湛传》:“湛为人脱易,少威仪。”
另,陈斯鹏先生、陈伟武先生、林志鹏先生在讨论上述问题时,都提到了《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录《为吏之道》中的一句话:“术悐之心不可长。”[12]此句与《彭祖》中的“述(脱)惕(易)之心不可长”基本一样,语境也基本相同,[13]所以,我们认为此句中的“术悐”,也当读为“脱易”,训为“散漫”。
《彭祖》中的“述”和《为吏之道》中的“术”都读为“脱”,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传世文献中会不会也有一些从“术”之字应读为“脱”呢?
《老子》中有“怵怵”二字,见于以下一句话:
圣人在,天下怵怵。[14]
注家大都将“怵怵”理解为“怵惕”之义,如河上公注:“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与文意正相反。老子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怎么可能出现“圣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贵,不敢骄奢”的现象呢?
我们认为《老子》中的“怵怵”当读为“脱脱”,训为“舒迟”。“圣人在,天下怵(脱)怵(脱)”的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天下,则天下舒迟”。这样理解就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吻合了。
“脱脱”二字见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舒而脱脱[15]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毛传:“脱脱,舒迟也。”马瑞辰读“脱脱”为“娧娧”,认为其“状吉士之好貌”;[16]陈奂也读“脱脱”为“娧娧”,但认为当训为“舒迟貌”;[17]王先谦同意陈奂的说法。[18]
马瑞辰的说法应该是正确的。但撇开文意,只就单纯的训诂来说,毛亨训“脱脱”为“舒迟”,应该也是正确的。[19]
道家与儒家虽系两派,但在对“至治之世”的理解上,却有某些共同的地方。在儒家文献《礼记·乡饮酒义》中有这样一句话: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此句中描述“王道”的“易易”即是简易、舒迟之义,此与道家的“圣人之治”有不谋而合之处。
《淮南子·原道训》中亦有一个“怵”字,其所处的语句是:
夫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怵然若有所诱慕”一句,注家颇多:
高诱注:“诱,进也。慕,有所思。怵然犹惕然。”
俞樾云:“高注曰:‘怵然犹惕然’,此说非也。下文解车休马,罢酒彻乐之后,方云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则此时不得遽云惕然也。若已惕然,又何乐之有乎?‘怵’当读为‘訹’。《说文言部》:‘訹,诱也。’下言有所诱慕,故上言訹然,义正相应。”
张双棣和何甯先生都同意俞樾的观点[20]
高诱认为“怵然犹惕然”,诚如俞樾所云,“此说非也”。但俞樾读“怵”为“訹”,训为“诱”,却也是不贴切的。“怵(訹)然”一词于典籍无征,而且“怵(訹)”是个动词,其后不能加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然”字。
我们认为此处的“怵”字仍当读为“脱”。“怵(脱)然”的意思就是“舒适的样子”。“脱然”一词见于典籍:
《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乐正子春之视疾也,複加一饭则脱然愈。”何休注:“脱然,疾除貌也。”
《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繇者揭钁臿负笼土,盐汗交流,喘息薄喉,当此之时,得茠越下则脱然而喜矣。”高诱注:“脱,舒也。言繇人之得小休息则气得舒,故喜也。”
“疾除”自然“舒适”,故何休之注与我们的观点并不相左。高诱的注更是径训“脱”为“舒”,“脱然”自然是“舒适的样子”了。
《风俗通义·过誉》中也有一个“怵”字,见于以下一段文字:
汝南,楚之界也,其俗急疾有气决。然自君章之后,转相放式,好干上怵忮,以采名誉,末流论起于爱憎,而政在陪隶也。
此句中的“怵”字,吴树平先生据《广雅·释诂》训为“狂也”,[21]认为“怵忮”之义是“狂悖狠逆”。[22]
根据文意来看,吴先生的训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怵”字何来“狂”义?《广雅·释诂》的训释正确与否?这些问题都难免启人疑窦。我们认为此处的“怵”字也应该读为“脱”,“脱”有“疏略、轻慢、散漫”之义,与“狂”义自可相通,《广雅·释诂》不误,只不过是以通假义来训释“怵”字的。
(编者按:[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图版126页,释文考释3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2]陈斯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彭祖〉新释》,《华学》2004年第7辑,156—164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下文所引陈斯鹏先生的观点均出此篇,不具引。
[3]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三册零劄》,《华学》2004年第7辑,174—17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下文所引陈伟武先生的观点均出此篇,不具引。
[4]李零:《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3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5]汤志彪:《上博简(三)〈彭祖〉篇校读琐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总第96期,88页—90页,《江汉考古》编辑部,2005年。
[6]林志鹏:《战国楚竹书《彭祖》考论(一)——兼论〈汉志〉“小说家”之成立》,2007年8月18日,简帛网。下文所引林先生的观点均出此篇,不具引。
[7]《说文解字·人部》:“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轻也。从人,易声,一曰交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徐灏注笺:“交易与轻易、难易皆本作易,此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字乃后事增加。”
[8]《说文解字·人部》王筠句读:“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经典多以易带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
[9]古籍中“……之心”的句式很常见,“之心”前面的形容词多为近义词连用。如《礼记·礼器》中的“肃敬之心”,《礼记·乐记》中的“鄙诈之心”、“慢易之心”等等。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2081页,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9年10月。
[11]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558页【怵与说】条、【术与兑】条、【术与说】条,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2]诸位先生都根据自己对《彭祖》中相关文句的理解,对此句作了诠释。由于诸位先生对《彭祖》中相关文句理解的偏差,致使他们对此句的理解也有了一些偏差。
[13]此句的语境是:“戒之戒之,材(财)不可归;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之綦[之],食不可尝,术悐之心不可长。”(以上释文用通行字写出)
[14]此句还有“圣人在天下,怵怵”的断法,但文意变化不大,所以此处我们径用文中的断法。“怵怵”因版本不同而有许多异文,如“惵惵”、“喋喋”、“惔惔”、“淡淡”、“歙歙”等,但这些异文或音义具近,或音相近而假借,所以,单以“怵怵”立论并不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请参看朱谦之的《老子校释》195—196页,中华书局,1984年11月。
[15]“脱脱”三家诗作“娧娧”,声相通。《集韵•夳韵》:“娧娧,舒迟貌。”
[16]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99页,中华书局,1989年3月。
[17]陈奂:《诗毛氏传疏》,中国书店,1984年6月。
[18]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13页,中华书局,1987年2月。
[19]陈奂认为“脱脱”的“舒迟”之义是假借“娧娧”之义而来,我们认为此说不确。《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曰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经过段氏的疏解,我们可以看出“脱”字可以引伸出“脱离”之义,“脱离”之义自可引申出“疏略”、“轻慢”、“舒迟”之义。
[20]张双棣:《淮南子校释》108—10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何宁:《淮南子集释》70页,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21]《集韵·质韵》:“怵,《博雅》(引者按:即《广雅》):‘狂也。’”但今本《广雅》没有如此训释,训为“狂”的字中有一个与“怵”音近的“㾁”。或今本有脱误。
[22]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131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50.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说“述惕”及文献中的相关字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