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彰化师大国文系)
(一)
楚简有一偏旁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字形见于下列诸字: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博五‧竞建内之》7)、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博六‧天子建州》甲4)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博六‧天子建州》乙3)、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博(六)·用曰》简17)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郭店‧语丛三》58)[1]
独立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则见于:[2]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古玺彙编》2754)
季师旭昇释《竞建内之》7的字形为“孽”,文例是“地不生孽”。[3]刘洪涛先生释《天子建州》甲4、乙三的字形为“孽”,文例同为“亡义大孽”。[4]《用曰》17的字,学者也释为“孽”。[5]《语丛三》58的字亦应该读为“孽”。[6]本则试讨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形体来源及其与“孽”字的关係。
李家浩先生曾指出,此旁当是从金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薛)字演变而来,当释为“薛”。“薛”是“孽”字的声符,所以可以读为“孽”。[7]后来刘洪涛先生又为李先生之说做了补充:“楚简此旁是从以金文那个字(引按: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底下为方便阅读,逕自更改)为声符的‘辥’字演变而来的。楚简此偏旁应分析为从‘屮’‘月’声,也可以说是金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字省声。金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也见于甲骨文,右旁裘锡圭先生释为‘乂’字初文(《古文字论集》35页),孙俊认为是两声字,‘月’、‘乂’皆声(北大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因此楚简此字应该就是‘辥’字的异体。‘辥’字所从‘辛’旁为‘乂’初文讹变(参用王国维《释辥》、裘锡圭先生上引文说),‘辥’、‘艾’古应同字,都是‘刈’字异体。《三德》14号简‘是奉(逢)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李零疑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为‘朔’字。根据是上下文用韵。按此简‘伐’、‘杀’、‘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入韵,‘伐’、‘杀’都是月部字,‘朔’是铎部字,显然不和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字(引按: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就是金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也可释作‘辥’,读作‘孽’。‘辥’是月部字,‘兇’、‘孽’义近,从音义两方面看都很合适。”[8]另外,周凤五先生在“新出战国楚竹书研读会”第五期第三次演说(2006年10月29日)指出,此字字形与《金文编》卷一“薛”字及《说文》训为“危高也”“读若臬”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合,可释为“孽”。[9]
谨按:关于《上博五‧三德》14“是奉(逢)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孽)”,末字释为“孽”,并将之与甲骨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联上关係,亦见于季师旭昇的说法。[10]毛公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鼎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辥)左上所从的“屮”形,《金文形义通考》认为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艾)声之遗形,[11]乍看之下似有道理。最有利的证据便是上引《说文》14上21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许慎说:“读若臬”,但又分析为“屮”声。而徐铉所附切语为“鱼列切”,古音是疑纽月部,与“臬”、“刈”、“孽”双声叠韵。但是“屮”是透纽月部,声纽差得较远,可见“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未必以“屮”字为声符,但是又不可能以“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为声符。合理的怀疑《说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可能本来由西周金文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简省而来,二字相对照,所谓的“屮”字,似乎只能分析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艾)”省声,如此声韵关係才合理。同样的,楚简“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屮”旁亦也可以理解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艾)”省声,整个字形分析为从“月”(疑纽月部)声及“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艾)”省声,如同上引孙俊所说二者皆为声符。但是这种说法并非全无疑问,“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即“艾”字,裘先生分析作从艸,从乂,乂亦声。若如上述分析为省声,结果却是省去声符“乂”。虽然类似这种省去声符的现象并非没有,如《楚帛书》及《九店》的“徙”写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曾宪通先生指出字形保留形符“尾”而省去声符“少”。[12]又如师询簋“今日天疾威,降丧”比对《逸周书‧祭公》“今旻天疾威”及《诗‧召旻》:“旻天疾威,天笃降丧”,可知铜器的“日”是个省声字。杨树达说:“余疑铭文‘日’字当读为‘旻’,旻字从日文声,此省声存其形也。”但省去声符毕竟不合文字演变常态,如此的分析仍令人起疑。若从甲骨文来看,这种看法的缺点就更明显了。赵平安先生曾指出:“辥”字甲骨文多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到殷墟卜辞第三期就已出现辥字加“止”的写法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合集》31071)[13]。西周金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克鼎)承袭了这类写法,而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毛公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鼎)形体已发生讹变,为小篆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所从出。同时,甲骨文也有独立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合集》18256)、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合集》18255),后来变为《说文》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从止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止”在“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故有“危高”之义。[14]以此观之,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本从“止”旁后来才讹变为“屮”形,而与真正的“屮”旁或“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艾)”字是没有关係的。
笔者曾考虑过有一种可能是楚竹书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由“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直接“变形音化”而来。楚国货币有一种大布,其背文“七A”,“A”字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陈剑先生释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读为“锤”。[15]李守奎先生赞同此说。[16]大家知道“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尸下本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如: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史密簋)、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永盂),但也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敖簋)、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师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簋)。[17]最后一种写法亦见于随县简。[18]而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二种“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形的变化写法:“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与“月”形近似: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包山》132)、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包山》115)、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包山》78)、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包山》228,之月)、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包山》228,岁,下从“月”)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包山》230,岁)、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郭店‧语丛三》58)
所以楚竹书的写法是将“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形符“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改换为形近的声符“月”。至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有可能是由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毛公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鼎)省简“辛”旁而来,因为没有声符,所以变形音化从月。另一种可能是由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讹变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例见前),进而变形音化从月。其字形演变过程如下: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毛公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鼎)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省简“辛”旁】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变形音化】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合集》18256)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止”讹变为“屮”)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变形音化】
所以楚简“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可释为“辥”,读为“孽”。
此外,陈剑先生也对“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的构形提出看法,玆转录如下:[19]
体会李家浩先生说的意思,应是讲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係由[艹/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省略而来,而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之异体,故[艹/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全字实即“薛”字异体。此说是有道理的。本来,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以“月声”爲说,已能通读辞例,简单地将其视爲一个独立形体,已无大的问题。但因其用法多跟“孽”相当,似非偶然,所以全字之形也要往跟“孽”有关的方向考虑。按《古玺彙编》2281“薛义”,是一方典型楚玺,“薛”字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即从“艸”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声。汤余惠先生主编的《战国文字编》第27页收入“薛”字下甚是,李守奎先生《楚文字编》第45页隶定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附在艸部之末,反不如《战国文字编》的处理好。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省去“辛/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艸”变作“屮”,即成“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形。
此说亦是认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是省去“辛/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旁而来,与笔者上述看法相同,但论述演变过程又更为直接,实为可信。
(二)
《新蔡》乙一14“句△公”,相同文例亦见于乙一32、23、1。此二字分别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整理者隶定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20]何琳仪先生则认爲:“一般说来,‘羊’中间一竪均爲直笔,而△之右旁所从则明显爲向左曲笔。其实△之右旁所从乃‘于’之异体,春秋金文齐良壶、王子申盏盂‘盂’之所从‘于’旁(《金文编》0784)可以类比。”其所举金文例证字形如下: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齐良壶)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王子申盏盂)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鲁大司徒元匜)
并解释说:前二字形“于”旁上从拐角状,后一形“于”旁下从二撇,可能均爲饰笔,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最后他认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左旁并非从‘羊’,而是‘于’之异体,‘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当改释为‘邘’,‘句邘’读为‘臯浒’”。[21]宋华强先生则还是隶定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22]
谨按:何琳仪先生所举前二形金文例证能否释为从“于”,不无疑问。赵平安先生认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上部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应分析为“血”省(即“皿”)从“示”,即“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整个字形可分析为从皿“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声,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异体字。[23]在另文又分析说:甲骨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下半从“示”,但其写法与“ㄎ”相混,所以小篆才会从“ㄎ”。而从“示”当与“祭名”有关。[24]陈剑先生赞同此说,他说:“其字上从皿,为血字之省,下从示,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即‘宁’字。……此字(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半仍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变体,读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因为经常用作器名,又添加义符皿。……其实,考察一下盂的情况,便知上述说法(引案:指将“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释为“盂”)难以成立。……特别是楚文化圈中,更几乎从未出过盂。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偏晚的典型楚器盏是没有理由和盂代称、连称的(引案:指“王子申盏盂”)。”可见何琳仪先生将“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释为“于”是不可行的。依照赵、陈两位先生的意见,“△”应分析为从邑“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声。简文“△”疑读为“亶”。“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定纽耕部;“亶”,端纽元部。声纽关係密切,韵部韵部“耕元”裘锡圭、李家浩二先生以为关係密切,如楚系文字常见以“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元部)代替“婴”(耕部);《左传‧僖公元年》:“公败邾师于偃”之“偃”(元部),《公羊传》引作“缨”(耕部)。[25]其他又如〈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毛传》:“俔,磬也。”《释文》:“俔(元),《韩诗》作磬(耕)。磬,譬也。”〈齐风‧鸡鸣〉:“子之还(元)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耕)兮”。又如“还”、“嬛”是匣母部字,“睘”是群母部字。所以简文可读作“句亶公”。“句亶”乃楚地名,《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长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红爲鄂王”。《集解》引晋人张莹语曰:“今江陵也。”学者或以为在今湖北宜城县南境。[26]
(三)
《上博二‧容成氏》19“乃因△以知远”,其中“△”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李零先生释为“迩(?)”,并说:与下文“远”字相对,从文义看,似是“近”之义,但其声旁与“近”、“迩”都不太一样。[27]周波先生则释为“迡”,以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就是楚文字常见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的变体。《郭店‧尊德义》17“迡”字形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则以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为声符。“△”即属于此类写法的“迡”,只是本来要写墨团的那一笔因书写疾速而与“止”的右上一笔相连,因此此笔不像墨团而像一竖笔。《玉篇‧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部》:“迡,近也。”《容成氏》简19的“迡”字与“远”相对为文,当指距离远近之近。[28]《上博文字编》赞同此说。[29]
谨按:如同周波先生所说,楚文字的“尼”旁多有一“墨团”形,“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显然不符合此条件。况且“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左下横画长度稍短,原本似乎并不写作“匚”形,也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形体不合。以此观之,将“△”释为“迡”并非全无疑问。仔细观察《上博一‧性情论》02“近”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去掉下面的“止”旁后,便与“△”的偏旁“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极为接近。唯一差别是“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左笔作直笔,不作折笔,与“斤”稍有不同,但这样的写法也可以找到例证: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所”,《鬼神之明》5)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所”,《三德》6)
而只要书写时,将左边直笔下端稍往右收笔,便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同形了。换言之,与其释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的变体,倒不如释为“斤”的更为吻合。简文可直接读为“乃因‘近’以知远”。
(四)
《上博二‧昔者君老》1“大(太)子昃(侧)听,庶△=进。”“△”字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整理者陈佩芬先生认为此句可读为“庶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进”,多次叩门而进宫门。“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从酉、从言,口亦声,读作“叩”,“口”为基本声符。“庶”,多次。“庶叩”,叩问多次。“叩进”,最后获准入宫。或曰“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读为“谒”,其义可通,但字形未似。[30]黄锡全先生:此字有可能是从酉,从口,从告,即酷字。酷,溪母觉部。叩、口,溪母侯部。三字双声。酷从告声,告或作叫。叫、敂均从丩声,而敂爲叩古文。[31]何有祖先生认为字形右旁从“言”,是“叩”的假借字。[32]林素清先生认为:“庶叩”、“叩进”古籍未见,读来总觉不妥。……其实若直接视为谒字异写,并非完全不可,因为古文字所见谒字写法并不固定,,例如:中山王壶渴字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从这些讹变的字形,不难看出“曷”形之多变,其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右旁颇相似。因此,可以直接释作“谒”字。“谒=”可读为“谒谒”重文,或“谒言”合文。读作“庶谒,谒进”或“庶谒,言进”,也许更合理些。太子希望谒进,透过传命,得到“谒进”或“言进”的指示,于是就谒见君王,因而有下文“前之”和“并听君命”的动作。这样理解应比“庶叩,叩进”更文从字顺。[33]后在另文看法又有不同:读作“庶谒,谒进”;上“谒”字为官名“谒者”省称,下“谒”字为动词,即通报之意。《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属官有“谒者”,其职“掌宾赞受事”。国君临终,太子入谒。经众多谒者层层通报,然后得以入宫,这样理解似比“庶叩,叩进”更能文从字顺,而且庶谒传呼尤其可以想见其场景之庄严肃穆。[34]
谨按:笔者赞同将“△”右旁释为从“言”,试比较: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上博一‧缁衣》16)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右旁)
可见“△”字可隶定作“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其次,李家浩先生曾指出:“在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中,多数是左形右声,但也有不少是右形左声。以从‘金’的字为例,‘银’属于前者,‘锦’属于后者。”而根据《包山》266“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是木器,所以分析为从木金声。[35]同理,“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由文意来看,应该跟言语有关,至少不会与酒相关,或许应分析为从“言”“酉”声。可读为“导”。酉,余纽幽部;导,定纽幽部,叠韵,声纽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四古归定,可见声韵关係密切,通假自无问题。导,引之、引见也,如《晏子春秋‧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楚巫微裔款以见景公”,孙星衍曰:“导,引之也。”与简文情境相近,可供参考。
另外,字形分析还有一种可能,即分析为右旁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如《鬼神之明》简4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我们知道“言”上面的“立”形可省作“O”形,如上引《缁衣》字形。又如《景公虐》简9“宠”作: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其“龙”旁上部“立”形即省作“O”形。所以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或可释为“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其中“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旁共用横笔。字形演变如下: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所以“△”可分析为从酉“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影纽职部)声,可读为“佑”(匣纽之部),二者音近可通。金文常见傧相右(佑)某人面见君王,接受册命。[36]如颂壶:“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简文内容虽非册命,但是君之母弟为相,正可佑导太子面见君王。
总合以上,简文可读为“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昃(侧)听,庶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导,导)进。”其中“庶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导,导)进”一句或作“庶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佑,佑)进。”简文“庶”应理解为“希望”,如《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毛《传》:“庶,幸也。”简文大意是说:因为君老,太子朝见君王,君王母弟为傧相。太子倾耳等待,希望君之母弟佑导他见君王,君之母弟佑导他见君王。简文底下内容便是佑导的过程:“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送,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后并听之。”太子前进到君之母弟面前,君之母弟送太子往前之后,退下。太子不动,君之母弟又趋前至太子处。再三谦让,然后一起并听君命。[37]
(编者按:[1]拙文:〈《郭店竹书》释读二则〉,简帛网,2008.03.13。
[2]此蒙陈剑先生指出,2008年6月11日覆信内容。
[3]季师旭昇:〈《上博五》刍议(上)〉,简帛网,2006.02.18。
[4]刘洪涛:〈读上博竹书《天子建州》劄记〉,2007.07.12。
[5]参李锐:〈《用曰》新编(稿)〉,简帛网,2007.07.13、蒋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文字编〉(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指导教授:陈剑先生)页46。亦刊登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08.02。
[6]苏建洲:〈《郭店竹书》释读二则〉,简帛网,2008.03.13。
[7]引自刘洪涛:〈读上博竹书《天子建州》劄记〉,2007.07.12。
[8]刘洪涛先生在简帛论坛上“简帛研读”上的发言,2008年03月18日,标题:关于楚简“薛”,http://www.bsm.org.cn/forum/viewtopic.php?t=1398。
[9]引自林志鹏:〈楚竹书《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补释〉,简帛网,2007.07.13,注13。
[10]季师旭昇:〈《上博五》刍议(下)〉,简帛网,2006.02.18。
[11]张世超等着:《金文形义通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3)页3430。
[12]曾宪通:〈战国楚地简帛文字书法浅析〉《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12)页288。亦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九店楚简》(北京:中华书局,2000.5)页70注48。
[13]原文误为31072,此承陈剑先生指出,2008年6月11日覆信内容。
[14]赵平安:〈释古文字资料中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及相关诸字〉《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0)页84-85。此则材料承蒙陈剑先生指出,见2008年6月11日覆信内容。
[15]陈剑:〈释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追寻中华古代文明蹤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页49-54。
[16]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範大学,2003.12)页500-501“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字条下说:“陈剑先生释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可从。”
[17]刘钊:〈谈史密簋铭文中的“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字〉《考古》1995.5。亦载于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长沙:岳麓书社,2005.7)页101-105。
[18]《楚文字编》页519。
[19]2008年6月11日覆信内容。
[2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着:《新蔡葛陵楚墓》(河南:大象出版社,2003.10)页202。
[21]何琳仪:〈新蔡竹简地名偶识——兼释次竝戈〉,简帛研究网,2002.10.20。亦载于《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6期。
[22]宋华强:《新蔡楚简的初步研究‧释文》,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7.5)页21。
[23]赵平安:〈金文考释二则-释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及相关诸字〉《语文研究》1996年2期 页112。此文又以〈金文考释五篇-五、释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及相关诸字〉为题,载于《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页453。
[24]赵平安:〈“允”、“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形义考〉《古汉语研究》1996年2期 页13。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7)页517注127。亦见李家浩:〈仰天湖楚简十三号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 页449,亦见《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页213。
[26]参石泉主编、陈伟副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6修订版)页115。
[2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页264。
[28]周波:〈读《容成氏》、《君子为礼》札记(二则)〉《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2006.12)页333-334。
[29]李守奎、曲冰、孙伟龙编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页91。
[3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页243。
[31]黄锡全:〈读上博藏楚竹书(二)劄记(贰)〉,简帛研究网,2003.03.06。
[32]何有祖:〈上博简《昔者君老》偶得〉,简帛研究网,2003.08.07。
[33]林素清:〈上博楚竹书《昔者君老》释读〉《第一届应用出土资料国际学术研讨会》(竹南:育达商业技术学院,2003.4.23)页2。
[34]林素清:〈上博楚竹书《昔者君老》新释〉,2003.6.28台大哲学系研读小组公开演讲。
[35]李家浩:〈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着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页234。
[36]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修订版)页353。
[37]此段句读及翻译参考了陈佩芬、季师旭昇、彭浩、曹峰等先生的意见,详见曹峰:〈楚简《昔者君老》新注〉《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页39-41。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45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