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发)
《孔子見季桓子》第3、24號簡雖經學者們多次討論,[1]但仍有可補益之處,爲便于討論,先將我們的釋文抄寫如下:
夫子曰:“上不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親)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仁)而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附)尃(富),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聞)亓(其)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辭)於逸人虖(乎)!夫士,品勿(物)【3】不窮,君子流亓(其)觀安(焉)。品勿(物)備矣,而亡(無)城(成)德。……【24】
24號簡接在3號簡後面是李銳先生的意見。[2]
尃,從整理者意見,疑當讀作“富”。《左傳》襄公十年“偪陽”,《穀梁傳》、《漢書·地理志》作“傅陽”。《漢書·地理志》并云:“傅陽,故偪陽國。”可見從“畐”之字與從“尃”之字上古音當較近。“親人而附富”應當是夫子對“上”的批評之語。《左傳》定公九年載鮑文子諫齊侯云:“……夫陽虎有寵於季氏,而將殺季孫,以不利魯國,而求容焉。親富不親仁,君焉用之?……”“親富不親仁”正與簡文“不親仁而附富”相合。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
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原讀作“治”。按之文意,恐當讀作“辭”,指言詞。《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孔穎達疏:“辭,言語也。”。
逸,原釋文讀為“失”,這裏從陳偉老師的讀法。[3]不過“逸人”在此處恐非“孔子自謂”,而是指孔子所引述的話語的原說話人。疑指隱逸之當世賢人或先前之古人。《後漢書·趙岐傳》:“漢有逸人,姓趙名嘉 。有志無時,命也奈何!”當然也可能是孔子幷不知道或不願意說其確切名字,而托以“逸人”。
虖,今細審圖版并按察文意,仍從陳偉老師意見,讀作“乎”。[4]從簡文來看,夫子言外之意在于指出“上不親仁而附富”的毛病,并借用“逸人”之語來教導季桓子。
簡24之“品”,通過仔細比較字形,我們發覺此字與3號簡的“品”字形同,字當釋爲“品”。而“品物”一詞也恰好與3號簡之“品物”相合。而我們對“品物”一詞的釋讀也證明了李銳先生的編連是可信從的。
按照李銳先生的編連,此處似乎可以連讀為:“品勿(物)不窮,君子流亓(其)觀安(焉)。品勿(物)備矣,而亡(無)城(成)德。”
品物,亦見于《易》之彖辭。《易·乾》之《彖》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易·姤》之《彖》曰:
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簡文“品物不窮”與上引《易·乾·彖》之“品物流形”正相呼應。通過對讀,似乎亦為我們今後的探討孔子與《十翼》之關係提供某些參考。
“流亓(其)觀”,整理者謂即“‘流觀’,四方遠望。”我們認爲這裏“觀”當與《易》之《觀》卦結合起來考慮。《觀》卦之《彖》曰: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通過比較,我們認爲孔子所引用的這段話和《易》之《彖》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不排除“逸人”為孔子自己的前提下,從孔子自稱這些言語轉述自“逸人”來看,我們是不能斷然否定孔子與《彖》的關係的。[5]
(編者按:[1]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李锐:《〈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何有祖:《上博六札記(三)》,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
[2]李锐:《〈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3]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4]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
[5]關于《易》傳與孔子的關係,以及《易》傳的構成時代的討論可以參閱下列著作: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時代》,《青銅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中國哲學》第一輯,三聯書店1981年;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2001年。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713.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孔子見季桓子》札記一則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