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首发)
一、古子以此言为奚如(简13
然其主人亦曰(简14
简文云:(康子曰:)“古子以此言为奚如?”孔子曰:“由丘觀之,則美【13】言也已。且夫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今之先人,世三代之传史,豈敢不以其先人之传志告。”康子曰:“然其主人亦曰:‘古之為【14】邦者必以此。’”[1]
“古”字,原整理者读为“故”,但未说明它的意思。陈剑先生的释文仍写作“古”,大概是不同意整理者的改读。由于此字无论读“古”还是读“故”,按它们的常见意思都无法说通本句,所以有人另外寻求新的解释。李锐先生认为:“‘古’古音见纽鱼部,疑读为‘吾’(疑纽鱼部)。全文‘吾子’多见,此处不同,或传抄过程中所造成。”[2]
按:古书中似未见以“古”为“吾”的例子;而楚简中“古”、“吾”二字形体迥异,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恐亦不能视为“传抄”之误。季康子之称孔子,除本简外,篇中还出现过两次:一称“子”(简1“唯子之贻羞”),一称“吾子”(简11B“故如吾子之疏肥也”[3]),可见本简并非一定要读成“古子”。我认为,原整理者读为“故”可从,但应训为“则”。《墨子·天志上》:“当(读为倘)若子之不事父,弟之不事兄,臣之不事君也,故天下之君子与(读为举,皆也)谓之不祥者。”《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引之《经传释词》指出:“‘故’字并与‘则’字同义。”本篇上文(简8、21、22A到简13前7字),叙季康子向孔子转述葛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今[4]所言之“处邦家之术”。接下来,是季康子就此征求孔子的意见:“那么,您认为他的话怎么样?”
“然其主人亦曰”,原整理者作一句读,陈剑先生从之。李锐先生认为:“‘然其主人亦曰’疑當讀為‘然。其囑人亦曰’。‘主’與‘囑’古通。”[5]
按:整理者以“然”字连下读,似是把它看作转折连词,因与文义不谐,故不可取。李氏句读可从,不过读“主”为“嘱”却颇为可疑。“嘱(本作属)”谓嘱咐、叮嘱,多用于告诫语,因而“嘱”字下文一般都会说到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如《战国策·西周》:“[函冶氏]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吴师道注:“言凡有售,必使众知其良,不可独知也。”《汉书·循吏传·黄霸》:“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孔子家语·正论》:“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公许之。二子学於孔子。”均为其例。而本简下文“古之為邦者必以此”云云,则显然没有告诫的意思,故此说不可信。我认为,“主”字当如字读,“主人”亦用其习见之义。《公羊传·定公元年》:“元年,春,王。定何以无正月?正月者,正即位也。定无正月者,即位后也。即位何以后?昭公在外,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为未可知?在季氏也。定哀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尔。”这里的“主人”,是指“事”的主人,即“微辞”所涉及的人。而简文中的“主人”,则是指“言”的主人,即说“此言”的葛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今。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季康子问:“那么,您认为他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依我看,话倒是不错。况且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今的先人是三代递传的史官,他怎么会不把先人所传的治国方法告诉您呢。”季康子说:“是这样的。葛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今也说:‘古代治理国家的人都用这个方法。’”[6]
二、□耑以比(简19)
简文云:“是故贤人之居邦家也,夙兴夜寐,【10】□耑以比,民之□美弃恶如归。”释文采纳了多位先生的意见[7]。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其中的“比”字。
“耑”上一字,原整理者释为“降”,谓“降,往下之意”;“耑(端),往上之意”;又以“比”为比较;说“降耑以比”之意为“从正、反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按:季旭昇先生指出:“原考释所隶‘降’字,左旁與楚系文字‘阜’旁完全不同,疑為‘頤(左旁)’或‘泉’旁。待考。”此外,根据陈剑先生的意见,本简应与10号简连读。从连读后的句子看,“比”当“比较”讲的可能性基本上可以排除。由于“耑”上一字未能释出,所以“□耑”的意思我们还不清楚。不过,结合上下文来考虑,“□耑以比”的“比”字似乎应该读为“庀”。《集韵·纸韵》:“庀,治也。或作比。”《庄子·徐无鬼》:“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庀,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庀。”俞樾平议:“比,通作庀。《周官·遂师》疏云:‘《周礼》之内云比者,先郑皆为庀’是也。《国语·鲁语》:‘子将庀季氏之政焉’,又曰:‘夜庀其家事’,韦注并曰:‘庀,治也。’农夫惟治草莱之事,故无草莱之事则不庀;商贾惟治市井之事,故无市井之事则不庀也。”本篇简4云:“德以临民,民望其道而服焉。”“□耑以比(庀)”与“德以临民”的句式相同,二者在全句中的作用亦大致相同。
三、恶人勿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好人勿贵(简19-20)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字从陈剑先生释[8]。此字原整理者隶作‘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以为字书所无,遂读为“戕”,训为“害”,谓此二句有“反对恶恶、亲亲、贵贵”之义。季旭昇先生释为“赣”,训为“赐”,又读“贵”为“匮”,将此二句解为:“对恶人不要赏赐,对好人不要让他匮乏”[9]。后杨泽生、刘国胜二先生相继指出:九店楚简《日书》中常见此字,而睡虎地秦简《日书》与之对应的字作“陷”,并据此认为于本简中亦当读为“陷”,训为“陷害”[10]。刘氏说此二句为:“恶人不要加以陷害,好人不要惠以厚爱。也就是说要以无私对待好恶。”。
按:此二句虽系臧文仲所言,但既出自孔子之口,就可以认为这也是孔子的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上各家对句义的理解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对恶人不要赏赐”,这应该是小孩儿都明白的道理,很难想象孔子会把它当作“处邦家之术”来传授给别人。至于“(对)恶人不要加以陷害”,恐怕句子本身就有问题。《现代汉语词典》:“陷害:设计害人。~好人。”似乎还没有“陷害恶人”的说法。杨先生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又提出:此字“也可读作‘嫌’,指避忌或厌恶”,并谓此二句之大意是:“对恶人不要避忌,对好人不要特别尊崇”。这样一来,虽然避免了“陷害恶人”,可按下葫芦又起了瓢:两句中前一句语意不明,而后一句则有“增字解经”之嫌。其实,杨、刘二位先生把此字读为“陷”,本是非常精彩的见解。只是由于错会了“恶人”、“好人”之义,才导致了其结论的谬误。
我认为,“恶人”、“好人”均为动宾结构。《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朱熹集注:“好、恶,皆去声。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在先秦古书中,这种用法的“好人”、“恶人”是比较常见的。下面略举数例:
《管子·侈糜》:“不择人而予之,谓之好人;不择人而取之,谓之好利。”
《国语·晋语二》:“骊姬见申生而哭之,曰:‘有父忍之,况国人乎?忍父而求好人,人孰好之?杀父以求利人,人孰利之?皆民之所恶也,难以长生!’”(按:此例中“好人”为使动用法)
《战国策·齐策四》:“公孙弘对[秦昭王]曰:‘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鲍彪注:“人,贤人。”)
《吕氏春秋·孝行》:“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
此外,又有以“爱人”、“善人”或“说人”与“恶人”对举者。例如:
《管子·任法》:“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故为人主者,不重爱人,不重恶人,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公谓晏子曰:‘寡人闻君国者,爱人则能利之,恶人则能疏之。今寡人爱人不能利,恶人不能疏,失君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子曰:‘缦密不能,蔍苴学者诎。身无以用人,而又不为人用者卑。善人不能戚,恶人不能疏者危。交游朋友从,无以说于人,又不能说人者穷。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为者餧。修道立义,大不能专,小不能附者灭。此足以观存亡矣。’”
《韩非子·八说》:“今生杀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尝有也。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与鼷鼠同威,万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与监门同资。有土之君,说人不能利,恶人不能害,索人欲畏重己,不可得也。”
上文说过,杨、刘二氏读为“陷”的说法是可取的。不过,应改训为“埋没”之“没”。《玉篇·阜部》:“陷,没也。”《楚辞·怀沙》:“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王逸章句:“陷,没也。济,成也。言己才力盛壮,可任重载,而身放弃,陷没沉滞,不得成其本志。”此“陷”字之义,即今人所谓埋没。简文“恶人勿陷,好人勿贵”,是说不要因讨厌某人而使他埋没,也不要因喜欢某而使他尊贵。

2006年6月26日于韩国盆唐
(编者按:[1] 参看a.《上博(五)》濮茅左先生的释文;b. 季旭昇:上博五刍议(上),简帛网2006 年2月18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5);c. 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2] 李锐:读《季康子问于孔子》札记,(清华)简帛研究网2006年2月26日。
[3] 本篇“吾子”仅此一见。李氏云“全文‘吾子’多见”,恐是语误。
[4] “葛”字从陈剑先生释,见:上博竹书“葛”字小考,简帛网2006年3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
[5] 同注[2]。
[6]《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孙诒让间诂:“必,读为毕。《左·隐元年传》“同轨毕至”,《白虎通义·崩薨篇》引“毕”作“必”,是其证。言五入毕,而为五色也。”本篇“古之為邦者必以此”之“必”字,疑亦应读为毕,故译为“都”。
[7] 参看注[1]。末字原释“适”,陈剑先生改释为“归”。“如”字,原作“母”,整理者读为“毋”。单育辰先生认为“母”字可能是“女”字之讹,当读为“如”,而古书中常见“如归”的说法(单育辰:上博五短札(三则),简帛网2006 年4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3)。其说可从。“美”上一字,原释“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
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劝)”。季旭昇先生指出:此字“右上似从‘釆(番字上半)’,则不得读为‘劝’,疑读为‘辨’。” 禤健聪则认为“此字可读为“播”,“播美”与“弃恶”为反义对举”(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二),简帛网2006 年4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8)。按:在“□美弃恶如归”一句中,首字所表示的应该是“从”一类跟运动有关的词,才能与“如归”相应。读为“辨”或“播”,都不太好讲。待考。
[8] 同注[1]c。
[9] 同注[1]b。
[10] a. 杨泽生:上博五零释十二则,简帛网2006 年3月2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6)。b. 刘国胜:上博五零札(六则),简帛网2006 年3月3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7)。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4956.html

以上是关于孔子-《季康子问于孔子》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