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首发)
一
《上博五·三德》簡14:天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災)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繩繩),弗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滅)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隕)。
整理者考釋:“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疑讀“繩繩”。是綿綿不絕之義。“弗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滅)”與“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隕)”同義,指天災綿綿不絕。[1]
按:“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字右部從三“虫”,“蟲”亦見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簡21:又(有)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狀) 蟲<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混)成,先天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地)生。整理者認爲“蟲”是“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之訛,“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即昆蟲之“昆”的本字,簡文中用爲“混”。[2]劉釗先生認爲此字“可看作‘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字的繁體,字可讀爲‘混”。[3]“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從“蟲”得聲,所以我們認爲亦當讀作“混”。“混混”一詞文獻較爲多見,亦作“渾渾”。用來表示水奔流不绝的樣子,亦用於其他事物的连续不断。如:
《孟子·離婁》:“原泉混混,不舍晝夜。”
《法言·問道》:“道若塗若川,車航混混,不捨晝夜。”
《荀子·富國》: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
《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简文“混混”形容“天災”綿綿不斷,與後後文“弗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滅)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隕)”意正相合。而且“混”與下文“隕”古音同屬文部,韻也相諧。
二
簡16:奪民時以土功,是謂稽,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絕)憂卹(恤),必喪其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匹)。奪民時以水事,是謂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順),喪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怠)係樂,四方來囂。奪民以兵事,是……
簡15:聚(驟)敚(奪)民時,天飢必來。
整理者注釋:“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讀爲“匹”,配偶。
按:與此相似的文句見於《呂氏春秋·上農》(以下別稱作“傳世本”):
時事不共,是謂大凶。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絕憂唯,必喪其粃。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繼樂,四鄰來虐。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歲,不舉銍艾。數奪民時,大饑乃來。[4]
“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字整理者讀作“絕”,從而同傳世本一致。此字形楚文字中多見,或作: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等形,在簡文中多讀作“絕”,如:《郭店·老甲》簡1: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 (絕)考(巧)弃利,覜(盜)惻(�)亡又(有)。但也用作“繼”,如:《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7:北風,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人之怨。周鳳武先生考釋云:
繼,原釋“絕”。按,《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簡》、《包山楚簡》所見“絕”字皆從刀,從絲,會意,其刀形左、右向無別。《說文》則以左向者為“絕”之古文,右向者為“繼”之或體。簡文此字不從刀,當釋“繼”。“不繼怨”,指雖一時交惡,而彼此無怨,終能和樂相處也。[5]
由此我們懷疑“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絕)憂卹(恤)”中的“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亦當讀爲“繼”。《說文》:“繼,續也。从糸、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一曰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爲繼。”《易·离》:“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注:繼謂不絕也,明照相繼不絕曠也。《孟子·万章下》:“其後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赵岐注:“其後倉廩之吏繼其粟,將盡復送,廚宰之人,日送其肉。”傳世本作“絕”可能是形近而訛。
“憂恤”,忧虑、顧恤,且多用於王者對下民的體恤。《诗·大雅·桑柔》:“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郑玄笺:“恤亦憂也。”《国语·吴语》:“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余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士之不康靖。”《史記·秦始皇本紀》:“憂恤黔首,朝夕不懈。”《後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寬仁,憂恤民黎。”傳世本作“憂唯”,王時潤讀“唯”爲“思惟”之“惟”,[6]同簡本“憂恤”義近。
“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整理者讀爲“匹”,至確,但解爲“配偶”似可商。我們懷疑可能當解爲“匹夫”之義。“匹夫”在古代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匹夫爲善,民猶則之,况國君乎?”《韩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傳世本作“粃”,“粃”從“比”得聲,與“必”聲近,當爲通假關系。
可見“不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繼)憂卹(恤),必喪其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匹)”一句說的是“如果君主不繼以憂恤,必然會喪失他的百姓。”《三德》全篇多言天地与刑德之关系,并告诫君主修身修政的一些必要事项,所以如此理解與整篇大意相合。傳世本此句難解,釋家卸啵飘斠院啽緺懘_。[7]
“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整理者讀爲此字右部從“川”,讀爲“順”,但傳世本此處作“籥”,而且簡文與此相押韻之字爲“樂”、“囂”,可見整理者的說法不一定准確。此字當是一同“籥”、“樂”、“囂”韻部相近之字,但究竟何字?仍待詳考。傳世本作“籥”亦不易解。[8]
“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整理者讀爲“怠”。此種字形亦見於鄂君啓節: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結合傳世本作“以”可見,字形中的“心”可能是“口”形之訛,當以傳世本爲是。
“係”,義當爲继、接续。亦作“系”。如:《鹖冠子·备知》:“是以鳥鵲之巢,可俯而窺也;麋鹿羣居,可從而係也。”《後汉书·安帝纪》:“親德係後,莫宜於祜 。”李贤注:“係即繼也。”《後汉书·班固传下》:“系唐統,接漢緒。”傳世本作“繼”與此義近。
“四方”,傳世本作“四鄰”,義相近。
“囂”,當爲喧囂怨怒之義。《漢書·董仲舒傳》:“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足也。”顔師古注:“囂囂,性钩盥曇病!薄夺岷菏椤せ抡叽颉罚骸案]武、何進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囂怨,協羣英之埶力,而以疑留不斷,至於殄敗。”傳世本作“虐”,“虐”有“灾害”義,如:《书·盘庚中》:“ 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孔传:“我殷家於天降大災,則先王不思故居而行徙。”《诗·大雅·云汉》:“旱魃爲虐,如惔如焚。”同簡文似亦義相近。
可見“喪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怠)係樂,四方來囂”一句大意似爲“喪失了百姓又繼之以歌樂,四方的民卸紩鷩淘古!�
“奪民以兵事,是”一句殘缺,據傳世本可補作“奪民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歲,不舉銍艾。”
簡15中的“聚”,整理者讀作“驟”,義爲“頻繁地奪取。”此處傳世本作“數”,與“驟”義相近。此外,從“聚”得聲之“驟”字與“數”有相通之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驟如崔氏。”《史記·齊太公世家》驟作數。[9]所以此處讀“聚”爲“數”可能也是合適的。
“天飢必來”,傳世本作“大饑乃來”。“大飢”一詞文獻較常見,如:《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齊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也。”《吳越春秋·勾踐陰滞鈧鳌罚骸办妒菂欠N越粟,粟種殺而無生者,吳民大飢.”但“天飢”罕見,故頗疑簡文“天”爲“大”字之訛,[10]所以當從傳世本作“大”。[11]
三
簡22:君子不慎其德。四荒之內,是帝之□,臨民以仁,民莫弗……
整理者缺釋之字原形作: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何有祖先生認爲是“閭”字。此句意爲“此當言四荒之內,皆在帝之里,即皆爲帝土。”[12]
按:何先生對簡文大意的理解是合理的,但字形隸作“閭”恐稍有不合,我們懷疑此字可能是“關”字,楚文字中“關”字較爲常見,如: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鄂君啓節)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上博一·孔子詩論10)
《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上博二·容成氏18)
《說文》:“關以木橫持門戶也”,亦泛指門戶、出入口等。如:《楚辭·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周禮·春官·巾車》:“及墓,嘑啓關,陳車。”鄭玄注:“關,墓門也。”孫詒讓正義:“《説文·門部》云:‘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引申之,凡門皆曰關,故墓門亦稱關也。”
[1]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98頁。
[2]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頁116注[五一],文物出版社1998年。
[3]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頁。
[4]“虐”字原文作“虛”,據俞樾之說校改。參見: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第1792頁。
[5]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見:“簡帛研究”網(02/01/16),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zhoufengwu01.htm;此外,《望山楚簡》整理者及李家浩先生也曾認爲此類字形有些可讀爲“繼”(參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簡》,中華書局1995年,第119頁;李家浩《信阳楚简"乐人之器"研究》,載《简帛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頁),但後來李先生似又放棄了這一說法(參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第94頁)。
[6]參見: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第1728頁。
[7]參見: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第1728頁。
[8]參見:陳奇献《吕氏春秋校釋》第1729頁。
[9]參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358頁。
[10]楚文字中“大”“天”二字有相訛之例,如:《郭店楚墓竹簡·成之聞之》第39號簡的“大”字,即爲“天”之訛。參見: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5頁。
[11]此段简文同传世本差别较大,且传世本文意本来就不易解,所以文意究竟是否真如上述所说,还待方家教正。
[12]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试读》,“简帛网”(2006-02-2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3。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100.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