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札记两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札记两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札记两则
(首发)
一
《競》簡2+7+4云:
祖已答曰:“昔先君2客(格)王:天不見禹〈害〉,地不生孼,則
《上博五》札记两则諸鬼神曰:‘天地盟弃我矣’;近臣不訐(諫),遠者不方,則修諸向(鄉)7里[1]……4
《上博五》札记两则字整理者釋為“訴”[2],季旭昇先生說“原考釋所隸‘訴’字,當係誤植,字右旁從‘斤’不從‘斥’,從‘斤’聲可讀為‘祈’,與‘禱’同意”[3]。林志鵬先生說“右半所從為‘斤’,疑此字為‘斥’之異體,從言從斤會意。‘斥諸鬼神’乃用攻說之祭。下文桓公問用敓祭除災,亦針對此而發。此字陳劍改釋為‘訓’,蓋以為從‘斤’得聲,亦可備一說。”[4]此字的確與戰國常見的“訓”字右旁寫作兩豎畫的簡體寫法相近,但也有細微差別,就是其右旁寫作兩折筆,同簡“近”作
《上博五》札记两则,雖然略顯模糊,但其“斤”旁作折筆的寫法依稀可辨,可見季、林兩位先生說此字右半從斤是有道理的。“訢”字我們認為應從季先生讀作“祈”,這是跟“曰”後一句話的理解密切相關的,而該句麻煩一點的是“盟”字的釋讀。
“盟”字諸家從整理者讀作“明”,我們懷疑讀作“罔”。“盟”和“罔”古音均屬明母陽部字,自可相通。“罔”常用在動詞謂語前面表示勸阻義,相當於現在說的“不要”,如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益曰:‘吁!戒哉!儆戒無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去邪勿疑。疑謀勿成,百志惟熙。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従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簡文“盟”讀為“罔”即當不要講,“天地不要弃我”正是所祈的内容。雖然“天不見害,地不生孼”,但日常祈禱的功課還是要做,這大概是可以理解的。
二
《鮑》簡4~5云:
……疲弊齊邦,日盛於縱,弗顧前後。百4姓皆怨[5]厭[6],
《上博五》札记两则然將亡,公弗詰
《上博五》札记两则,臣雖欲試,或不得見,公沽(故)弗察……5
《上博五》札记两则字整理者隸定作從“氵”從“西”從“皿”,釋作“洒”[7]。季旭昇先生釋作“鹽(奄)”[8]。此字到底是“洒”字異體還是“鹽”字異體,目前尚難斷定。《季》簡10“
《上博五》札记两则則失眾”的第一個字,禤健聰先生認為與《從政》甲篇簡8“
《上博五》札记两则則失眾”中的首字聲旁相同,並說與之相關的另有上博《相邦之道》簡4的“
《上博五》札记两则”字,此字孟蓬生先生指出即“訊”字《說文》古文,而此字又見於《姑成家父》簡1,沈培先生亦認為是“迅”,與“強”相對,所以他懷疑上兩字也可讀為訊問之“訊”[9]。由此,
《上博五》札记两则如果是“洒”字異體,也許應該讀作“迅”;但它是“鹽”字異體而應讀為“儼”的可能性還不能排除
《上博五》札记两则字整理者隸定作從“四”(横目)從“虫”從“皿”,認為是個從“皿”從“蜀”的字而讀作“獨”,說“詰獨”即單獨責問[10]。禤健聰先生認為“此字確從‘蜀’從‘皿’,惟‘皿’旁稍訛,變與‘五’字形近,而‘虫’符亦因爲位置有限而筆畫未能舒展。但對比簡3同一字形,其基本形狀還在。此字在簡文中可讀爲‘觸’,取直臣觸諫之義。[11]蘇建洲先生不同意這種釋法,認為應分析為從之“眔”聲,可以讀作“及”,當介詞用,意為“等到”[12]。
我們有另外一個考慮,就是此字從“蜀”從“止”,或是“躅”之異體,可能跟簡3陳劍先生讀為“蠲”的那個字[13]並無關係。古音“蜀”和“逐”分別在禪母屋部和定母覺部,音近可通。如《易·姤》:“羸豕孚蹢躅。”《釋文》:“躅,古文作
《上博五》札记两则。”《集解》躅作
《上博五》札记两则[14]。我們懷疑此字可讀作“逐”。“詰逐”見於古文獻。如《新書·先醒》:“昔者虢君驕恣自伐,諂諛親貴,諫臣詰逐,政治踳亂,國人不服。晉師伐之,虢人不守。虢君出走,至於澤中,曰:‘吾渴而欲飲。’其禦乃進清酒。曰:‘吾饑而欲食。’禦進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給也?’禦曰:‘儲之久矣。’曰:‘何故儲之?’對曰:‘為君出亡而道饑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對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諫?’對曰:‘君好諂諛,而惡至言,臣願諫,恐先虢亡。’”根據簡文下文,“公弗詰逐”當指朝中有豎刁、易牙等人而桓公沒有詰逐,反而像《新書》記載的那樣,“諂諛親貴,諫臣詰逐”。
[1]参看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簡帛網,2006年2月18、19、25日。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4页、173页。
[3]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4]林志鵬《上博楚竹書〈競建內之〉重編新解》,簡帛網,2006年2月25日。
[5]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6]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86~187页。
[8]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9]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0]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86~187页。
[11]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12]蘇建洲《上博(五)柬釋(一) 》,簡帛網,2006年2月27日。
[13]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14]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693頁。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80.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札记两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