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首发)
1.關於簡1順序問題
原整理者李零先生將簡1和簡2編聯在一起,並據簡1命名篇題《三德》。陳劍先生認為:“前9簡實際上可以分爲以下5組:簡1,簡2~3,簡4~5,簡6~7,簡8~9”;“簡1當與簡4~5連讀”。[1]
【按】:陳劍先生的意見是可取的。需要補充的是,簡1與簡4~5連讀後,簡1似應編聯在其後。因簡2有“是胃(謂)天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常)”,而簡1末尾有“是胃(謂)川(順)天之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常)”,依古書行文語氣,似應先説“是胃(謂)天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常)”,即先為“天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常)”作一個界定,然后再衍説怎樣是“川(順)天之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常)”。

2.簡5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變)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常)惖(易)豊(禮),土地乃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坼),民乃囂(槁)死。
“囂死”,原整理者李零先生無說。李天虹先生疑當讀為“夭死”。[2]
【按】:李先生之説雖可通,然“夭”字讀來似乎含有未成年而早死之義,先秦古籍中常與“夀”相對使用。因“囂”字楚簡中常與“敖”字相通,如楚官“莫囂”又作“莫敖”,例不勝舉;而“敖”聲之字可與“高”聲之字相通,如《漢書·食貨志下》:“故大賈畜家不得豪奪吾民矣。”顔師古注曰:“豪謂輕侮之也,字本作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蓋通用字耳。”簡文中“囂”疑讀為枯槁之“槁”,字又通作“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薧”, 《集韻》:“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音犒,與薧同,枯也。”“槁死”謂民不得地産衣食之助,像草木一樣枯槁而死。

3.簡6:凡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托)官於人,是胃(谓)邦固;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托)人於官,是胃(谓)邦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覆)。
李零先生考釋云:‘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疑讀爲‘窳’。‘窳’,器物質地粗劣不堅曰‘窳’,與上文‘固’正好相反。
陳偉先生讀“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為“度”,並以為“固有鄙陋義,………‘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應可釋為“莒”,假為‘呂’或‘膂’。”[3]
【按】:“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字疑讀為“覆”。今本《周易·剝》:“剝牀以膚。”《經典釋文》:“膚,京作簠。”簠從“父”聲。《方言》第五:“釜,自關而西或謂之釜,或謂之鍑。”《説文》:“鬴,鍑屬。从鬲甫聲。釜,鬴或從金父聲”;“鍑,釜大口者。從金复聲。”有文章指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膚”乃“腹”的通假字,其説當屬可信。[4]且此處簡文中若讀為“覆”,與“固”恰為對文。“覆”有傾敗、毀覆、滅亡之義。《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朱熹《集注》訓“覆”為“傾敗也”。《爾雅·釋言》:“圮、敗,覆也。”郭璞注:謂毀覆。《逸周書·周祝》:“頃國,覆。”孔晁注:“覆,滅也。”[5]簡文中“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托)官於人”疑其意思是説已經設有某種職位,需要為這個職位尋找一個合適的人選,一切都按原有的體制按部就班行事;而“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托)人於官”卻是為了某個人來設定一個職位,這樣做就會改變原有的體制,引起國家混亂動蕩,所以説“是胃(谓)邦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覆)”。

4.簡18:……天無不從:好昌天從之,好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旺)從之,好犮(祓)天從之,好長天從之。
“犮(祓)”字原簡作“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形,原釋疑為“尨”;陳劍先生疑讀為“犮”;[6]禤健聰先生從陳先生之説。[7]但其釋“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旺)”為“喪”,以為:
“昌”與“喪”反義對舉。整理者原以爲含義相近,故有“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旺)”之釋,其實此句之前有“天無不從”語,也就是說好與壞天皆從之,反義對舉,方合文義。然則“長”與“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也應是反義對舉。……(犮)在簡文中疑可讀為“拔”,《爾雅·釋詁下》:“拔,盡也。”
【按】:“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
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字釋為“犮”極是。此字形又見于曾侯乙墓竹簡170,何琳儀老師以為此字從犬,加短橫表示犬行有所碍。[8]此處似當讀為“祓”。若以為與“長”反義對舉,讀為“拔”,訓為“盡”似不通。因為通常的反義對舉是先舉岀一個字,再舉岀另一個與之相反的字,即“一正一反一正一反”格式。而如其所説簡文中四個字卻是當中兩個字分別與第一個字和第四個字相反,即“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格式。所以我們認為還是依原釋將它們視為含義相近的四個字為恰。“犮”讀為“祓”, 《爾雅·釋詁》:祓,福也。
2006年2月27日
(編者按:[1]陳劍:《談談〈上博(五) 〉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2]李天虹: 《〈上博(五) 〉零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6。
[3]陳偉:《上博五〈三德〉初讀》,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1#_ednref5。
[4]吳曉龍:《釋“膚”》,《語言文字及其應用研究系列叢書》編委會編:《語言研究論集》,353-355頁,中國社會科學岀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5]以上例證皆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滙纂》,2084頁,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版。
[6]陳劍:《談談〈上博(五) 〉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4。
[7]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二)》,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
[8]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954頁,1998年9月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98.html

以上是关于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