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上博(五)柬释(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博(五)柬释(一)


(首发)
(一)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4-5:“百【鮑叔牙4】姓皆怨[1]厭[2],奄[3]然將喪,公弗詰。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臣雖欲諫[4],或不得見,……”其中“△”字,陳劍先生以為“此字待考”。[5]禤健聰先生以為:“首字整理者釋‘獨’,幷連前一字讀爲‘詰獨’,論者多不從。按,此字確從‘蜀’從‘皿’,惟‘皿’旁稍訛,變與‘五’字形近,而‘蟲’符亦因爲位置有限而筆畫未能舒展。但對比簡3同一字形,其基本形狀還在。此字在簡文中可讀爲‘觸’,取直臣觸諫之義。劉向《九嘆·怨思》:‘犯顔色而觸諫兮,反蒙辜而被疑。’王逸注:‘言己以犯君之顔色,觸禁而諫。’”並將簡文讀作“△臣雖欲諫,或不得見。”[6]但是文獻未見“觸臣”一詞,而且將“觸”字解為“直臣觸諫”的意思,恐有增字解經的疑慮。筆者以為“△”字似分析為上從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字形與楚系銅器“褱鼎”[7]的“褱”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上博(一)·緇衣》21“褱”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等所從的“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旁形近。雖然《上博(一)·緇衣》21的“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中間豎筆作“十”形,但這是由“”演變而來。[8]其次,字形下方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應該是“之”旁。所以字形應分析為從之“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聲,可以讀作“及”,[9]當介詞用,意為“等到”。簡文可以讀作“百【鮑叔牙4】姓皆怨厭,奄然將喪,公弗詰。及臣雖欲諫,或(又)[10]不得見,……”。
(二)
《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有“……人之生三食色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語。目前有多位學者主張斷讀作:“人之生(性)三,食、色、△”。對於“△”字,李天虹先生認為原簡上部所從與“目”形同,釋“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可商;根據文意,疑其上部為“自”之訛,當釋為“息”。《廣雅·釋言》:“息,休也。”《墨子·非樂上》:“勞者不得息。”簡文講“食”、“色”、“息”三者是“人之性”,可能與4號簡所說“縱公之所欲”有關。[11]周波先生亦作此斷讀,並認為此句相當於《郭店·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對於《郭店·語叢一》的讀法,他贊同陳斯鵬認為此非完整句子,“食、色、疾是幷列關係“。周先生並進一步認為《語叢一》簡110之“疾“當與《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之“憂“義近,幷當爲“憂患”義。[12]
筆者以為李天虹先生對字形的分析很有道理,字形上部為“自”之訛,[13]但是站在古文字“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自”常見互相訛混,如《信陽》1.16“道”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偏旁類似“自”形。“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郭店·老子甲》34),又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郭店·唐虞之道》16),其上“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訛作“自”形。所以將“△”釋為“憂”應該也是有可能性的。“憂”有疾、病之義。如《禮記·曲禮下》:“某有負薪之憂”,鄭玄《注》:“憂,或為疾。”《孟子·公孫丑下》:“有采薪之憂”,趙岐《注》:“憂,病也。”楊伯峻先生也說:“可見‘采薪之憂’或者‘負薪之憂’都是疾病之代稱,是當時交際上的習慣語。”[14]所以簡文“人之生(性)三,食、色、憂”,正好三者都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反映,與《郭店·語叢一》簡110:“食與色與疾”可以呼應。若解為憂愁是“心理、精神”方面的層次,與“食”、“色”恐有不合。
(三)
《競建內之》簡1正“日之食也,‘△’為?”其中“△”字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原釋文作“害(曷)”。何有祖先生認為:“隸定可商。簡5有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季旭昇先生釋作‘害’字,甚是。兩字實有差异,後一字爲‘害’字常見寫法。前一字其上從‘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省,下部所從‘九’,疑為郭店《尊德義》26號簡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之省體。字當隸作從害從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讀作曷。”[15]何先生的意見很有啟發性,但是整個“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字要省作“九”形似非易事,也較少見;而且字形要如何隸作“從害從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似也有困難。筆者以為本字的構形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害”下增添“九”聲。“害”字一般以為匣紐月部,[16]但是古文字“害”字與“魚”部字關係密切,這是許多學者都已指出的。[17]大西克也先生就認為:“首先,此字(害)在西周春秋時期的金文中無一作傷害字,這個事實很值得注意。據裘錫圭先生研究,甲骨文有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字,此字沿用到戰國秦漢簡帛資料中。可見所謂‘害’字不是最古老的表傷害的字。……總之,西周春秋金文中‘害’及相關的字,沒有找到必須讀為祭部的例子。因此我推斷‘害’字起初只有魚部讀音,讀作祭月部是後起現象。……秦漢之後不再表示魚部讀音了。”[18]而“九”,見紐幽部,與“害”聲紐(匣)同為古同為喉音,音近可通。如《易·謙·九四》“勿疑朋盍簪。”《帛書本》“盍”(匣葉)作“甲”(見葉)。又如“害”常見與“古”聲相通,而“古”即為“見”紐。至於聲紐魚、幽相通也常見其例,如“牡”,明紐幽部,同?“土”得聲的“杜”,定紐魚部。“怓”,泥紐幽部;“奴”,泥紐魚部亦為一證。又如經典中“爪”與“蚤”常見通假,[19]而“爪”是魚部;“蚤”是幽部。以上或可證明“△”字中,“九”旁有可能是增添聲符。另一種構形方式可能如同“堆”,既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望山》2.13)­,又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包山》183)。李守奎先生曾論述過這種現象,他說: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是一字異寫,均是“隼”字。這種在豎上加橫,又變橫為“又”的文字演變現象不乏其例。如“萬”字、“禽”字等演化過程均與此相類。“隹”、“隼”最初當是音義並同的一字,後來才音隨義轉,有所區別。[20]《天星觀》“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字有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形者,[21]在橫筆旁有了豎筆,可能是演變的關鍵。加上(《上博(四)·曹沫之陣》9)“害”作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其在“y”下正有二橫筆,將以上兩種字形聯想起來,似乎有可能會演變成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這樣的字形。意即字形演變: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演變與前引“隹”、“隼”等字先“豎”再加上“橫”的情況有所不同,是否一定正確還待檢驗。
[1]從季旭昇師讀作“怨”,見《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2]從李天虹先生讀作“厭”,見《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3]從季旭昇師讀作“奄”,見《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4]從季旭昇師讀作“諫”,見《上博五芻議(上)》,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5]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6]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一)》,簡帛網,2006年2月24日。
[7]鄒芙都《楚系銘文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4)頁65。
[8]陳斯鵬《“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25輯 頁257。
[9]陳斯鵬先生經詳細論證後說:“‘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與‘及’音極近。”可參。見《“上博(五)柬释(一)
上博(五)柬释(一)”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25輯 頁260。
[10]“或”讀為“又”楚簡常見,如《上博(二)·魯邦大旱》:“(其)欲雨或(又)甚于我”。
[11]李天虹《上博五〈競〉、〈鮑〉篇校讀四則》,簡帛網,2006年2月19日。
[12]周波《上博五札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26日。
[13]如《郭店‧老子甲》19的“自”就寫作“目”,見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第218頁。
[14]楊伯峻《孟子譯注(上)》,中華書局2003年,第92頁。
[15]何有祖《上博五楚竹書〈競建內之〉札記三則》,簡帛網,2006年2月18日。
[16]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23頁;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239頁。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554頁注4。
[18]大西克也〈論古文字資料中的“害”字及其讀音問題〉《古文字研究》24輯,中華書局2002年,第303-306頁。
[19]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第758頁。
[20]李守奎《楚文字考釋(三組)》《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第28頁。
[21]雖然這樣的字形不排除是曾侯乙編鐘“割(從竹)”偏旁的省形(參《楚文字編》第282頁),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在字形演變上所扮演的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1/05/515072.html

以上是关于上博(五)柬释(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