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陈树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周易》井卦:“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其中“丧”字,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丧,息浪反。”查“丧”字所在经文爲“无丧无得”,又《释文》读爲去声,是言此处当训丧失义也。[1]又马王堆帛书本作“亡”,“亡”、“丧”二字古通,此又一证。[2]
上博简此处图版爲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濮茅左[3]将之隶定爲“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字,从九从人,附上竹本“九”字图版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形同,此释读似爲是;又,丁四新[4]认爲,竹本此字形与“芒”字极近却并非“芒”字,乃称“此字实即‘丧’字,学者已习知。”是言将此字释读爲“丧”当是确凿无疑的。
然就字形本身来看,濮所隶定之“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字,从九从人,如何训丧失义,甚是不解,若求诸古音,亦不得通,故笔者认爲此字仍有分析的必要。上引丁说可爲此字形分析提供思路,即从“亡”字角度来解,附上竹本“亡”字图版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比对可知,右下部分完全一样,至于左上之构件,与其将之近似爲“屮”,笔者以爲不如释作“又”。见所出经文“无丧无得”四字的图版,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其中今本所作“无”字,竹本作“亡”,“丧”、“得”相对,很有可能“丧”、“得”二字皆以像手形的“又”爲构件,在字形中用以表示“获取”之义;而竹本“丧”字因与“亡”连笔之故,使得“又”之朝势有所偏移。若如此,则竹本“丧”字当从亡从又,笔者以爲此即今之“𢻬”字古文,《说文》从攴作“𢻲”,云“抚也。从攴,亾声。读与抚同。”段注:“亡在九部,无在五部。古借亡爲无,故改读如抚也。芳武切。”《玉篇》此字或作“抚”,《说文·手部》有载,从手无声,并言其古文爲
易经-陈树:上博简《周易》“丧”字隶定新解,今作“𨑑”,从辵、亡,《玉篇·辵部》释爲“逃走”。若就字形构件来作分析,《说文》所载最早之“𨑑”字,从辵、亡,训逃走义,则从又、亡之竹本字,训丧失义当是可作推知的。且竹本之字当早出,至于后来作“𢻬”、“𢻲”,更与“抚”字相勾连,且训爲抚也,其或如段注所云,乃“古借亡爲无”之故。
另外,《周易》竹本此字,亦见于睽卦初九“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旅卦“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僕,贞厉。”此两处,《释文》皆注音爲“息浪反”,就爻义来看,亦皆训爲丧失义。
据上则有,竹本此字从又从亡(亾),会意训爲丧失义,亡(亾)亦声,是与“丧”音义皆通也,或即“丧”之古文一种。[5]可隶定爲今之“𢻬”或“𢻲”字。



[1] 按:“丧”,《说文•哭部》:“𠷔,亾也。从苦从亾,会意,亾亦声。”段注:“凡丧失字本皆平声,俗读去声,以别于死丧平声,非古也。”是言“丧”音有二以别义。《释文》所注“丧”音有“息浪反”、“如字”。此处云“息浪反”者,音同《广韵》之“苏浪切”,心宕开一去宕,训爲丧失。另,别处《释文》注“丧”音“如字”时,音与《广韵》“息郎切”同,心唐开一平宕,训爲丧亡。概言之,“丧”字二音之别存乎义而显于调,古音同属心纽阳部。
[2] 帛本所作“亡”字,与“丧”音通义同:古音“丧”爲心纽阳部,“亡”爲明纽阳部,同部可通;“亡”有丧失义,如《礼记•檀弓上》“国亡大县邑”孔颖达疏,《庄子•骈拇》“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成玄英疏,皆云“亡,失也”,故义同。
[3] 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4] 见丁四新:《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第136页。
[5] 按,此处称竹本字“或即‘丧’之古文一种”,是基于如下揣测:正如正文所举“𨑑”之例,从辵、亡,训逃走义,竹本字从又、亡,表丧失义,则古人很有可能基于不同情境和实际表达的需要,而给“亡”换不同的会意构件,再表示其他情况的丧失义,从而即有一批从亡从某的字,表示类似的含义。